中國科大兩項科研成果同時在《科學》雜誌刊發

2020-10-09 中國經濟網

來源:安徽網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北京時間10月9日凌晨兩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季恆星教授團隊和趙忠教授團隊的兩項科研成果在國際頂尖雜誌《科學》上刊發,兩個科研成果分別是新型電極材料助力鋰電子電池快充技術,以及科學家發現植物幹細胞廣譜抗病毒機制。

成果一)電動汽車未來可在10分鐘左右充滿電

電動汽車愈發受到市場青睞,但漫長的充電時間也讓人望而卻步。傳統燃油汽車僅需五分鐘即可滿油增程500 公裡,而目前市售最先進的電動汽車則需要「坐等」充電一小時才能達到同樣的增程效果。發展具有快速充電能力的大容量鋰離子電池一直是該行業的重要目標。記者了解到,一項最新研究突破使該目標更加接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季恆星教授研究組與合作者們在新型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全新設計的黑磷複合材料使兼具高容量、快速充電且長壽命的鋰離子電池成為可能,該成果在《科學》發表。

通過碳磷共價鍵連接在一起的黑磷複合材料具備更加穩定的結構和更高的鋰離子傳輸能力。美術設計:董逸涵,石千惠,梁琰

黑磷複合材料達到性能上的突破

季教授介紹,他們的研究結果是關於一款用在鋰離子電池當中的新型電極材料。大家對於鋰離子電池都不陌生 ,它是一款改變了人們生活方式的發明。人們希望手機越來越輕薄,而決定手機是否輕薄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電池的體積和重量。人們希望電動汽車充電的時間和燃油車加油的時間相當。但目前最好的技術,讓電動汽車充 滿電的時間也在一個小時左右,達不到我們對於這些產品性能上的預期。

如果想提高電池充電的速度,就需要一款充電的電化學反應速度很快的材料。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判斷標準就是電極材料傳導電子和離子的能力是否夠強。「我們希望能夠發現一款既能在綜合性能指標方面給行業以期待 ,又能適應工業化電池生產流程的電極材料。」季恆星教授說。

論文第一作者金洪昌博士介紹:「能量通過鋰離子與電極材料的化學反應進出電池,因此電極材料對鋰離子的傳導能力是決定充電速度的關鍵;另一方面,單位質量或體積的電極材料容納鋰離子的多少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

基於前人的研究,團隊研究人員發現,黑磷是一個優異的選擇。首先,它的理論容量非常高,僅次於單晶矽或金屬鋰。同時,作為一款半導體材料,它傳導電子的能力也很強。另一方面,黑磷具有層狀的結構,鋰離子可以在黑磷片層的層間快速傳導,這三方面的優異性質,讓黑磷成為一款非常有潛力的、能夠實現鋰離子電池快充的電極材料。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比較骨感。目前一系列的研究報導發現,黑磷的綜合性能指標跟預期有一定的差距。

為解決這樣的問題,團隊研究人員一方面把黑磷跟石墨通過碳磷共價鍵的方式連接在一起,使它的結構更加穩定,鋰離子進入黑磷顆粒的過程更加容易,這樣就極大地提高了原本可能受限的鋰離子傳導。另一方面,他們給這個複合材料穿上了一層衣服,讓電極在周圍充滿電解液的環境下,界面更穩定,更適合鋰離子的進入。在這兩個層面的界面優化下,這款黑磷複合材料達到了性能上的突破。

十分鐘左右充滿電行駛五百公裡

「我們採用常規的工藝路線和技術參數將黑磷複合材料做成電極片。實驗室的測量結果表明,電極片充電9分鐘即可恢復約80%的電量,2000次循環後仍可保持90%的容量。」共同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的辛森研究員介紹說,」如果能夠實現這款材料的大規模生產,找到匹配的正極材料及其他輔助材料,並針對電芯結構、 熱管理和析鋰防護等進行優化設計,將有望獲得能量密度達350瓦時/千克並具備快充能力的鋰離子電池。」

具備能量密度350瓦時/千克的鋰離子電池能夠使電動汽車的行駛裡程接近1000千米,而特斯拉Model S滿電後 的行駛裡程為650千米。而快速充電能力將使電動汽車的用戶體驗上升一個臺階。

「在綜合考慮壓實密度,面負載量等工業界比較關心的一系列技術指標的前提下,我們有可能讓電動汽車在10 分鐘左右的時間內充滿電,並能行駛約500公裡。」季恆星教授表示,帶著這樣的一個願景,科研團隊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尤其是在基礎研究層面和規模化製備技術方面,但是他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在新技術的基礎上,團隊將在基礎研究層面和規模製備技術方面繼續探索。「深入認識電極材料的微觀結構、 理化性質和電化學反應過程等基礎科學問題,掌握以界面工程為例的化學手段,同時了解產業界對核心材料的性 能需求是實現電池技術突破,推進相關領域如消費電子、電動汽車行業發展的必備條件。」季教授說道,「我們將在現有基礎上持續努力,使論文中的研究結果更加貼近電池產業的要求。」

成果二)科學家發現植物幹細胞廣譜抗病毒機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趙忠教授團隊通過發育生物學和植物病毒學兩個領域的交叉研究,找到了植物幹細胞免疫病毒的關鍵因子—WUSCHEL(WUS)蛋白,揭示了植物幹細胞的廣譜抗病毒機制。該成果發表在《科學 》雜誌上。植物幹細胞廣譜抗病毒機制示意圖。美術設計:馬子頌,梁琰 目前,植物病毒病害已經成為農業生產中的第二大病害,植物一旦染上病毒將帶來毀滅性的後果,比如在水稻中由稻飛蝨傳播的病毒(條紋葉枯病和黑條矮縮病)一旦爆發,輕則減產16%左右,重則絕收。

儘管國內外研究人員已經從多個角度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RNA幹擾,細胞自噬和植物激素等途徑,但是對於植物幹細胞存在廣譜抗病毒能力的原因仍然不清楚。由於病毒種類繁多,已知的植物病毒就有1000多種,現有的抗病毒手段只能針對少數的病毒,且隨著病毒不斷進化,抗性也會逐漸減弱。「莖尖脫毒」是少有的可以應用 於大多數植物、清除體內病毒的最有效的生物技術,但其深層機理一直未被揭示。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團隊另闢蹊徑,以傳統的莖尖脫毒技術為靈感來源,歷經8年潛心研究,發現WUS是一個 存在於植物幹細胞中的關鍵抗病毒蛋白。幹細胞內的WUS是一個非常保守的蛋白,從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中普遍 存在。這個蛋白受病毒感染誘導,並且通過直接抑制一類甲基轉移酶基因,影響了細胞參與蛋白質合成的主要細胞器-核糖體的組裝,從而降低了蛋白質合成速率。這將直接導致病毒不能利用植物細胞完成自身蛋白質的翻譯 ,以及病毒的複製和組裝的過程,從而抑制了病毒的傳播。

同時,WUS蛋白也可以成為其他細胞抵抗病毒的「利器」,研究人員在植物其它細胞中表達WUS蛋白,可以保護植物免受病毒的感染。同時研究人員還檢查了多種病毒,並證實WUS蛋白均可以抑制這些病毒對植物細胞的感染 ,說明WUS蛋白介導的幹細胞病毒免疫具有廣譜性。

這項工作研究了植物分生組織存在的廣譜抗病毒免疫活性,第一次發現在病毒抗性和分生組織維持基因之間存 在如此精確的分子連接。同行專家評論:「此研究解決了一個長期存在且備受關注的問題,是植物病理學和植物發育領域的一個開創性研究。」

下一步,研究團隊計劃怎樣將其應用到育種中,基於蛋白質人工進化技術,篩選高抗病蛋白,並利用生物技術轉入多種作物中,以得到廣譜高抗病的作物新品種。團隊研究人員表示, WUS作為一個保守的幹細胞調節蛋白,其同源蛋白存在於多種植物中。WUS蛋白介導的廣譜抗病毒機制可以為多種作物抗病毒防治提供一個新的研究思路 ,可能為解決全球糧食穩產帶來新曙光。

範瓊 李曉曦 趙小娜 胡冬寅 陳牧

相關焦點

  • 【合肥新聞聯播】中國科大兩項成果同時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發表
    【合肥新聞聯播】中國科大兩項成果同時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發表 10月9號凌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教授團隊和季恆星教授團隊的兩項科研成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
  • 中國科大兩團隊科研成果登同期《Science》雜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合肥10月9日電(通訊員 範瓊 中青報·中青網 記者 王海涵)記者今天上午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今日凌晨兩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教授團隊和季恆星教授團隊的兩項科研成果在國際頂尖雜誌《Science》上刊發。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兩團隊科研成果登同期《Science》雜誌
    10月9日凌晨兩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教授團隊和季恆星教授團隊的兩項科研成果在國際頂尖雜誌《Science》上刊發。其中,中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趙忠教授團隊通過發育生物學和植物病毒學交叉研究,找到植物幹細胞免疫病毒的關鍵因子—WUSCHEL(WUS)蛋白,揭示植物幹細胞的廣譜抗病毒機制。
  • 浙江大學兩項研究成果登上美國《科學》雜誌
    杭州網訊 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10月25日,兩項來自浙江大學的科學研究成果,登上了國際頂尖雜誌《科學》(Science)。其中一項研究成果揭示了鉀離子和氯離子的結合位點,提出一個鉀-氯共轉運機理的模型,為治療癲癇提供了新的思路;另一項研究成果則聚焦抗細菌免疫的兩個重要蛋白,未來在腸炎臨床診斷和治療上或有重要價值。
  • 半月之內,中科院金屬所成果再登《科學》雜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1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納米金屬科學家工作室李秀豔研究員、盧柯院士、周鑫特別研究助理與上海交通大學金朝暉教授合作,利用大量精細實驗並結合模擬計算發現,當晶粒尺寸降低到幾納米時,純金屬銅多晶體會形成一種新型亞穩結構——受限晶體結構。
  • 《科學》雜誌刊發湖大創新研究成果,燃料電池有望實現能源快速轉化
    7月10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雜誌刊發了題為《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的原創新科研論文,首次通過利用半導體異質結界面的高電導性,為質子搭建快速遷移通道。湖北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副教授黃敏為共同第一作者。據悉,這是湖大物電學院首次以共同第一作者在《Science》正刊上發表研究成果,標誌著湖大在燃料電池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研究進展。
  • 電子科大科研團隊在《Science》發表原創成果 首次在高溫超導中...
    四川新聞網成都11月14日訊(記者 陳淋)11月14日,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以「first release」形式刊發《超導-絕緣相變中的玻色金屬態》(Intermediate bosonic metallic state in the superconductor-insulator transition
  • 科大資訊 | 近期科研成果速覽
    目錄1、中國科大在「神威?太湖之光」上首次實現千萬核心並行第一性原理計算模擬2、中國科大研製一種可持續生物合成仿生多層級太陽能蒸汽發生器3、中國科大找到量子磁力儀測量磁場矢量的最終理論精度極限4、誰如何「順」走了我的白金?
  • 科大潘建偉院士入選2017年《自然》十大科學人物
    中安在線訊 據新安晚報報導,記者昨天從中國科大獲悉,英國《自然》雜誌於倫敦時間18日發布了2017年全球十大科學人物榜單,科大常務副校長潘建偉院士名列其中。  《自然》雜誌是全球科學界公認的權威刊物。本期《自然》雜誌為每一位入選者刊發一篇新聞特寫,其中以《量子之父》為題報導了潘建偉。文章開頭這樣寫道:「在中國,有人稱他為『量子之父』。對於這一稱呼,潘建偉當之無愧。在他的帶領下,中國成為遠距離量子通信技術的領導者。」
  • 走進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
    探索微觀世界的「國家隊」——走進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成立13年間,成果12次入選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 2015國際物理學十大突破公布:中國科研成果居首
    、陸朝陽等完成的科研成果「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當選「年度突破」,位居榜首。中科大網站介紹說,1997年,國際上首次報導了單一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的實驗驗證,該工作隨後與倫琴發現X射線、愛因斯坦建立相對論、沃森和克裡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等影響世界的重大科技成果一起入選了《自然》雜誌「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
  • 不唯「帽子」、不唯名氣,打破論資排輩,上科大堅持人才五條標準,激發年輕人創新活力
    上海科技大學與國際頂級學術期刊頻頻「親密接觸」:繼今年4月兩項學術成果在《科學》在線發表後,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兩項學術成果近期又同時上線學術期刊半年內,上科大已連續發表13篇CNS(《細胞》、《自然》和《科學》雜誌)文章。建校六年多,還是一名「新生」的上科大已展示出強大的科研能力,其硬核實力的背後,是過去數年學校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持續改革與創新實踐。堅持五條標準,讓青年人才的潛力充分釋放近年來,上科大青年研究人才頻頻發力。
  • 我校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羅永康團隊研究成果在《自然》刊發!
    9月23日,《自然》(Nature)雜誌在線刊發了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羅永康教授題為「Constraints>Sr2RuO4 from 17O NMR」的論文。該成果由羅永康教授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Stuart Brown教授、Andrej Pustogow博士,以及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德國德勒斯登馬普所、史丹福大學的合作者共同完成,羅永康教授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在凝聚態物理中,物質的相通常由對稱性及其序參量來表徵。
  • 《科學》刊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創新研究成果
    7月10日,世界著名期刊《科學》(Science),刊發學術論文《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吳豔副教授為第一作者,朱斌教授和宋懷兵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這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在能源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原創性研究成果。
  • 史維校長:香港科大用科研成果與新冠病毒作戰
    以下為文章全文:香港科大與世界各地的創新研發團隊和大學研究團隊一樣,正在加緊研究遏制冠狀病毒的方法。香港科技大學的研究成果包括可幫助提供護理服務的自動機器人和可殺死多達99.99%感染性病毒的殺菌塗層。
  • ...科大潘建偉團隊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成果再登《Nature》
    ,中國科研團隊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成功構建全球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該成果由中科大潘建偉團隊在《Nature》雜誌上發表。 又一張網通了! 中科大凌晨宣布:中國科研人員成功構建全球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 Science重磅:上科大免疫化學所饒子和團隊攻克結核病半世紀難題
    北京時間今天(24日)凌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科學》)同時在線發表了以上海科技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的兩項重要研究成果。其中,上科大免疫化學研究所饒子和院士研究科研團隊六年攻堅,在國際上首次成功解析分枝桿菌關鍵的阿拉伯糖基轉移酶複合體的「藥靶-藥物」三維結構,揭示了一線抗結核藥物乙胺丁醇作用於該靶點的精確分子機制,這也是乙胺丁醇問世半世紀以來,科學家首次從分子水平上破解這一抗結核「傳統老藥」的抑菌機制,為解決結核病耐藥問題、研發新型抗結核藥物奠定了重要基礎。
  • 中國科大6項研究成果入選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
    近日,中科院圍繞「三個面向」凝練總結出59項「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我校負責的光量子計算、大尺度光量子信息處理和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譜成像等研究成果以及參與的空間科學前沿探索與月球探測、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和科學研究進展等5項成果入選「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進展。
  •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果獲克利夫蘭獎
    記者從中科院獲悉,美國科學促進會31日宣布,將2018年度克利夫蘭獎(Newcomb Cleveland Prize)授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領銜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科研團隊,以表彰他們通過實現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推動大尺度量子通信實驗研究做出的卓越貢獻。
  • 第三屆中國科大「墨子論壇」生命科學與醫學分論壇舉辦
    4月19日下午和4月20日全天,第三屆中國科大「墨子論壇」生命科學與醫學分論壇成功舉辦。報告會邀請了中國科大田志剛院士,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教授程臨釗,我校劉連新、姚雪彪、史慶華、張華鳳、薛天、周叢照、向成斌等多位教授分別擔任論壇主持人。各位專家與青年學者們齊聚一堂,共話生命科學與醫學的學術前沿動向,探討「科大新醫學」的未來發展。報告者精心準備,分享了他們的科研學術成果、合作交流和未來研究計劃。與會專家學者認真聽取各位青年科學家的報告,積極互動,現場氣氛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