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重磅:上科大免疫化學所饒子和團隊攻克結核病半世紀難題

2021-01-07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北京時間今天(24日)凌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科學》)同時在線發表了以上海科技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的兩項重要研究成果。

其中,上科大免疫化學研究所饒子和院士研究科研團隊六年攻堅,在國際上首次成功解析分枝桿菌關鍵的阿拉伯糖基轉移酶複合體的「藥靶-藥物」三維結構,揭示了一線抗結核藥物乙胺丁醇作用於該靶點的精確分子機制,這也是乙胺丁醇問世半世紀以來,科學家首次從分子水平上破解這一抗結核「傳統老藥」的抑菌機制,為解決結核病耐藥問題、研發新型抗結核藥物奠定了重要基礎。

圖片來自:Science截圖

結核病是全球十大致死疾病之一,是單一傳染病中的「頭號殺手」(排名超過愛滋病和瘧疾)。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世界約四分之一人口潛伏感染結核病。目前,治療結核病的一線藥物均為上世紀40-60年代開發,使用已長達半個多世紀。耐藥性問題隨之產生並且日趨嚴重,甚至無藥醫治,給結核病防治和公共衛生安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因此,針對抗結核藥物靶點的研究以及新藥的研發迫在眉睫。

結核分枝桿菌是引起結核病的病原菌,其細胞壁極為特殊,主要成分包括分枝菌酸(MA)、阿拉伯半乳聚糖(AG)、肽聚糖(PG)和脂阿拉伯聚糖(LAM)等,對結核菌起到天然保護作用。抑制細胞壁成分的合成被認為是合理的抗結核新藥研發思路。當前使用的一線抗結核藥物異煙肼、乙胺丁醇等均是通過抑制細胞壁合成發揮作用的。

圖註:(A)結核分枝桿菌(Mtb)和恥垢分枝桿菌(Msm)EmbA-EmbB-AcpM2和EmbC2-AcpM2與底物(Ara2,DPA)和藥物(EMB)複合物結構;(B)以MtbEmbB為代表展示Emb蛋白結構特徵;(C)Emb蛋白拓撲結構示意圖

研究表明,乙胺丁醇靶向參與AG和LAM合成的阿拉伯糖基轉移酶EmbA,EmbB和EmbC。但是自該藥物問世以來,其分子機制一直未被解開,也就無法對乙胺丁醇這一「傳統老藥」進行更新換代,以解決其日益嚴重的耐藥性問題。

饒子和院士研究團隊一直以來致力於針對結核病重要靶點的研究及新藥開發。此前,曾先後解析了臨床藥物Q203靶點——呼吸鏈超級複合體CIII2CIV2SOD2結構(2018年《Science》),臨床藥物SQ109靶點——MmpL3的多個「靶點-藥物」複合物結構(2019年《Cell》)。

圖註:(A)乙胺丁醇在靶點蛋白活性位點的結合方式;(B)乙胺丁醇結合位點的相互作用示意圖;(C)結構疊合顯示乙胺丁醇佔據底物阿拉伯糖的結合位點(D-site和A0-site);(D)結構疊合顯示乙胺丁醇佔據供體DPA的阿拉伯糖結合位點(D-site);(E)對應於(D)的局部放大圖

本項研究歷時長達6年,研究團隊相繼克服了蛋白樣品不表達、晶體衍射解析度差、相位解析困難、底物難以合成、活性檢測體系缺失等諸多難題,今年獲重大突破,最終利用X射線晶體學技術和冷凍電鏡三維重構技術,成功解析了乙胺丁醇靶點——EmbA-EmbB和EmbC-EmbC兩種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揭示了乙胺丁醇作用於靶點的精確分子機制,破解了這一困擾研究人員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抗結核藥物機制難題。

上科大訪問學者、南開大學張璐博士、上科大饒子和組博士研究生趙耀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上科大特聘教授饒子和院士、英國伯明罕大學Gurdyal S. Besra教授、上科大副研究員李俊、助理教授王權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本項工作的完成標誌著饒子和團隊通過多年努力,基本攻克了結核病關鍵藥靶領域已知僅剩的幾大戰略高地。

饒子和課題組成員合影(從左到右:李俊、趙耀、饒子和、張璐、王權)| 圖片來源 上科大

在今天上海科技大學舉行的媒體通氣會上,饒子和院士在回答媒體提問時表示,結核病作為一項「貧窮病」,並沒有得到很多大型企業的資助,一直持續進行這項研究的終極目標,則是研發出安全有效的藥,最終造福人類。饒子和院士表示,團隊此後還將繼續在這個領域耕耘,同時將充分利用上海科技大學和張江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的優勢,全力推動抗結核新藥的研發,加快基礎研究成果的轉化。

據透露,上科大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免疫化學研究所和iHuman研究所三家生命科學單位組成了「上科大生命科學複合體」。2016年以來學校以第一完成單位在《科學》、《自然》、《細胞》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各發表了5項、共計15項重要研究成果,其中9項聚焦於G蛋白偶聯受體(GPCR,目前市場上超過30%的在售藥物都以GPCR為靶點)結構功能研究,3項聚焦於結核病新型藥靶機制研究。

這些成果已形成一系列有體系、高水平的連續突破,張江已成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GPCR研究高地,並正在打造國際結核病機制與抗結核新藥研究高地。

上科大近年來刊發頂刊的重大科研成果 | 攝影 小文

當天,以上海科技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同時在Science上發布的另一項研究成果是上科大iHuman研究所科研團隊在肥胖症藥物靶點研究上所取得重要突破。該研究首次解析人源黑皮質素受體4的原子解析度晶體結構,該成果對於開發針對此受體的肥胖藥物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論 文 鏈 接

1、Structures of cell wall arabinosyltransferases with the anti-tuberculosis drugethambutol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4/22/science.aba9102

2、Determination of the melanocortin-4 receptor structure identifies Ca2+ as a cofactor for ligand binding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89/428

相關 閱 讀

1、【專訪】病毒研究連登Nature、Science,饒子和院士團隊有何秘訣?

2、饒子和/楊海濤團隊重大突破登Nature,率先破解新冠病毒關鍵藥物靶點

3、饒子和研究團隊等全球首次解析非洲豬瘟病毒結構 為疫苗研發提供重要依據

相關焦點

  • 饒子和團隊Science解析「藥靶-藥物」三維結構,揭示一線抗結核藥物...
    結核病是當今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嚴重傳染性疾病。其人群基數大,影響範圍廣。目前,治療結核病的一線藥物均為上世紀40-60年代開發,使用已長達半個多世紀。耐藥性問題隨之產生並且日趨嚴重,甚至無藥醫治,給結核病防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因此,針對抗結核藥物靶點的研究以及新藥的研發迫在眉睫。
  • 饒子和團隊《Science》解析「藥靶-藥物」三維結構
    研究表明,乙胺丁醇靶向參與AG和LAM合成的阿拉伯糖基轉移酶EmbA,EmbB和EmbC。但是自該藥物問世以來,其分子機制一直未被解開,這就大大阻礙了乙胺丁醇這一「傳統老藥」的更新換代和耐藥性的解決。饒子和院士團隊長期以來致力於針對結核病重要靶點的研究及新藥開發。
  • 結核病耐藥性問題有突破口了!上科大解析「藥靶-藥物」三維結構
    4月24日凌晨,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饒子和院士研究團隊與合作者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發表。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世界約四分之一人口潛伏感染結核病。目前,治療結核病的一線藥物均為上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開發,使用已長達半個多世紀。耐藥性問題隨之產生並且日趨嚴重,甚至無藥醫治,給結核病防治和公共衛生安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因此,針對抗結核藥物靶點的研究以及新藥的研發迫在眉睫。
  • 【科技前沿】上科大饒子和等團隊解析植物和真菌的乙醯羥基酸合成...
    【科技前沿】上科大饒子和等團隊解析植物和真菌的乙醯羥基酸合成酶結構 2020-07-13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iScience:增強免疫系統殺傷結核桿菌的能力
    僅在2018年,全世界就有150萬人死於結核病。 最近在《iScience》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作者利用細胞中的RNA「感受器」來檢測入侵病原體的RNA,從而使宿主細胞更好地殺傷結核桿菌。 「RNA感應「是我們天然免疫防禦的一部分。
  • 中國科大兩團隊科研成果登同期《Science》雜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合肥10月9日電(通訊員 範瓊 中青報·中青網 記者 王海涵)記者今天上午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今日凌晨兩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教授團隊和季恆星教授團隊的兩項科研成果在國際頂尖雜誌《Science》上刊發。
  • 解讀近年來結核病領域重磅級研究成果!
    那麼近年來科學家們在結核病研究領域都有哪些重磅級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編對相關研究報導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這一發現可能導致人們開發出阻止結核病擴散的新方法。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Cell期刊上。 人們自古以來就知道咳嗽是結核病的一種主要症狀,咳嗽使得這種疾病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但是研究者目前尚不清楚結核病相關咳嗽的病因,一種流行的假設是,咳嗽是由感染引起的肺部刺激和炎症觸發,但這一點尚未得到確切證實。
  • 再登《CELL》,上科大科研團隊揭開「神奇蛋白分子」間的信息傳遞密碼
    這已是該團隊在這一領域刊發的第四篇重磅研究論文。CB1、CB2到底是什麼蛋白?這一科研成果揭示了哪些人體奧秘?又與產業界有何關聯?就此,《科創板日報》記者於第一時間採訪了該成果的通訊作者劉志傑教授、華甜副研究員。大麻素受體CB2與G蛋白複合物浮於免疫細胞和神經細胞的藝術展示圖。
  • 再發頂刊,復旦一篇《Science》,上科大一篇《Cell》!
    該成果報導了人源染色質重塑複合物BAF結合核小體的冷凍電鏡結構,對染色質重塑機制和BAF高頻突變致癌機制的理解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和生物醫學研究院為共同第一單位,復旦大學博士後何爽、2016級博士生武子涵、2014級博士生田原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徐彥輝為通訊作者。
  • 20年奮戰抗生素耐藥難題,結核病新藥能否打破僵局?
    不過,現在每年全球仍然會有接近160萬人死於結核病,其中多數是來自發展中國家,而新的耐藥性結核的出現,更是給結核病治療提出了新難題。 耐藥變種由於病人漏服治療藥物,或在治療周期完成前終止治療而產生的結核病耐藥變種對治療藥物有不同程度的抗藥性。
  • 曹原——攻克石墨烯超導世紀難題的中國年輕人
    攻克世紀難題2018年3月5日,《自然》發表了兩篇以曹原為第一作者石墨烯重磅論文,《自然》雜誌在論述曹原入選年度人物的理由時表示:「在他的論文當中,他發現了兩層平行石墨烯堆成約1.1°的微妙角度就會產生神奇的超導效應。這一發現轟動國際學界,直接開闢了凝聚態物理的一塊新領域,讓無數科研學者展開了研究與探索。」
  • 中國科大的Science雙黃蛋
    【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ID:USTCIF),全球最活躍的科大校友組織,實時發布科大要聞與校友資訊】以下新聞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時間10月9日凌晨兩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教授團隊和季恆星教授團隊的兩項科研成果在國際頂尖雜誌《Science》上刊發,相關研究的具體內容,讓我們往下看吧
  • 穿越半世紀的蛋白質難題,在人工智慧下終迎突破
    穿越半世紀的蛋白質難題,在人工智慧下終迎突破 2020-12-03 10: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Science:華人團隊解決異種器官移植難題
    來自浙江大學、雲南農業大學、重慶第三軍醫大學、哈佛大學以及其他科研機構與公司的團隊使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一舉解決了將豬器官移植到人體內的關鍵難題。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是2017全球青年領袖,80後科學家楊璐菡博士。器官移植手術影響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以美國為例,此時此刻,正在排隊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人數高達12萬。
  • 治療結核病新思路!多篇文章聚焦結核分枝桿菌研究新進展!
    【2】Science:揭示免疫系統靶向維生素B12途徑來中和結核桿菌機制doi:10.1126/science.aay0934全世界有將近18億人感染了結核分枝桿菌(Mtb),這是一種常見且偶而致命的細菌,它每年引起數百萬例結核病。這種細菌已經與人類進化了數千年,為了自身的利益,想出了從人類宿主那裡搶奪營養物質的方法。
  • 清華女博導顏寧:37歲攻克半個世紀不解難題,出走美國引來罵聲
    在這條科研的登山之路上,他們披荊斬棘,專心致志,不敢放過一絲一毫的發現,只為登上山頂,領略山頂的風景。有的人一生只為登頂一座山峰,有的人會登頂多座,也許會有成就大小之分,但是兩人並沒有高下之分,都是在為科研事業奮鬥拼搏,開拓新的領域和方向。
  • 《自然》刊同濟大學重磅成果:結核菌分泌「聰明」蛋白成致病元兇...
    導致結核病的結核分枝桿菌究竟是如何致病的?同濟大學醫學院、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戈寶學教授研究團隊,聯合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饒子和院士研究團隊又有了新發現:結核菌中,有一種分泌出的蛋白非常「聰明」,它能利用人體的蛋白分子攻擊其自身的免疫功能,從而產生毒力,導致結核病的發生。
  • 2019年3月24日世界防治結核病日,盤點結核病最新研究進展
    大多數結核病患者如果能夠及時地接受診斷和治療,他們就可能存活下來。不幸的是,在世界上的很多區域,這是不可能實現的。為此,小編針對近年來,肺結核領域最新研究進展做一番梳理,以饗讀者。全世界每年超過1000萬人患TB,而未來更是有超過20億人被這種細菌感染,結果就是免疫系統功能低下的人最終患上這種疾病。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兩團隊科研成果登同期《Science》雜誌
    10月9日凌晨兩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教授團隊和季恆星教授團隊的兩項科研成果在國際頂尖雜誌《Science》上刊發。其中,中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趙忠教授團隊通過發育生物學和植物病毒學交叉研究,找到植物幹細胞免疫病毒的關鍵因子—WUSCHEL(WUS)蛋白,揭示植物幹細胞的廣譜抗病毒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