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發頂刊,復旦一篇《Science》,上科大一篇《Cell》!

2021-01-08 睜眼看教育

一般來說,在科學界有三大著名的頂級刊物,分別是Science、Nature和Cell,一般也簡稱為CNS.

1月30日,國際著名刊物《Science》(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和生物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徐彥輝課題組的研究論文「Structure of Nucleosome-bound human BAF Complex」(人源BAF複合物結合核小體的結構)。該成果報導了人源染色質重塑複合物BAF結合核小體的冷凍電鏡結構,對染色質重塑機制和BAF高頻突變致癌機制的理解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和生物醫學研究院為共同第一單位,復旦大學博士後何爽、2016級博士生武子涵、2014級博士生田原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徐彥輝為通訊作者。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成像中心、上科大電鏡中心、國家蛋白質中心以及正在建設中的復旦大學電鏡中心對數據收集給予了重要的支持。

在1月31日,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執行所長、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劉志傑研究團隊在國際著名刊物《Cell》在線發表了研究論文「Activation and Signaling Mechanism Revealed by Cannabinoid Receptor-GiComplex Structures」,

據悉,這是上海科技大學劉志傑課題組繼2018 年(2月2日),2019年(1月10日)連續在Cell發表研究論文後的第三篇重磅研究成果。上海科技大學副研究員華甜,博士後李瀟婷和iHuman研究所膜蛋白線站平臺武麗傑副研究員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劉志傑教授和華甜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上科大為第一完成單位。

相關焦點

  • 發一篇science之後,該校又發一篇NC!
    發一篇science之後,該校又發一篇NC!近日,我校物電學院李印威教授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上發表了題為「Formation of ammonia-heliumcompounds at high pressure」的研究論文,這是自2018年以來,李印威教授課題組第二次在《NatureCommunications》發表研究成果,也是本年度其課題組在物理學頂級期刊《Physical ReviewLetters
  • 華中科技大學80後副教授三個月內發表兩篇頂刊PRL,一篇science
    3月份的PRL4月份的三個月內連續發表頂刊2019年華中科技大學第一篇CNS主刊論文出現,這篇論文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80後副教授祝雪豐和90後博士生的科研成果,祝雪豐副教授2014年入職華中科技大學,短短幾年就在華中科技大學快速的成長,2019年連續三個月在國際物理頂刊發表論文三篇,2019年2月9日一篇物理頂刊PRL,2019年3月8日一篇物理頂刊PRL,2019年4
  • 一篇三大期刊的文章又意味著什麼?
    該雜誌連同英國的《nature》雜誌被譽為世界上兩大最頂級雜誌,代表了人類自然科學研究的最高水平。並且science和其他期刊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點多數科技期刊都要向讀者收取審稿、評論、發表的相關費用。但《science》雜誌發表來稿是免費的。其雜誌的資金來源共有三部分:AAAS的會員費、印刷版和在線版的訂閱費、廣告費。
  • 南科大:兩天發表《Nature》和《Science》各一篇!
    2020年的短短四個月以來,上科大在世界三大頂級期刊Nature,Science和Cell發表的10項高水平研究成果。南方科技大學也不甘示弱,這周兩天之內發表Nature、Science各一篇。4月30日,南方科技大學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劉瑋書課題組與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陳剛課題組在離子型室溫熱電材料上獲得重大突破,通過離子的擴散熵與氧化還原電對反應熵的協同效應在準固態離子凝膠中實現了高達17 mV
  • 南科大:兩天發表《Nature》和《Science》各一篇!
    2020年的短短四個月以來,上科大在世界三大頂級期刊Nature,Science和Cell發表的10項高水平研究成果。南方科技大學也不甘示弱,這周兩天之內發表Nature、Science各一篇。4月30日,南方科技大學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劉瑋書課題組與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陳剛課題組在離子型室溫熱電材料上獲得重大突破,通過離子的擴散熵與氧化還原電對反應熵的協同效應在準固態離子凝膠中實現了高達17 mV/K的巨熱電勢效應。
  • Science重磅:上科大免疫化學所饒子和團隊攻克結核病半世紀難題
    其中,上科大免疫化學研究所饒子和院士研究科研團隊六年攻堅,在國際上首次成功解析分枝桿菌關鍵的阿拉伯糖基轉移酶複合體的「藥靶-藥物」三維結構,揭示了一線抗結核藥物乙胺丁醇作用於該靶點的精確分子機制,這也是乙胺丁醇問世半世紀以來,科學家首次從分子水平上破解這一抗結核「傳統老藥」的抑菌機制,為解決結核病耐藥問題、研發新型抗結核藥物奠定了重要基礎。
  • 「水」一篇Science
    這些年Science,Nature上發表的跟水相關的研究其實真不少,小編粗略地從參考文獻中找一找,就找到了8篇。今天咱們重點介紹昨天剛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篇論文。Kimmel通訊單位: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DOI: 10.1126/science.abb7542背景介紹與「簡單」的液體相比,水還有許多異常特性。這些異常性質與氫鍵網絡的溫度響應變化有關,通常在過冷水狀態下大大增強。
  • 985大學發《nature》有多難?發一篇相當於一個河南省高考狀元
    而他研究後寫出來的論文,自然也是毫無疑問的發表在了《science》、《nature》這樣的頂級期刊上,而且還不止一篇,一個人發的比我們的985大學一年發的還多。華中農業大學是老牌211大學,科研實力也是相當的不錯,可在前幾年才發出了本校歷史上的第一篇《nature》。
  • 剛發Science,今日再來一篇Nature:膠體自組裝又火了一把
    由於貼片的徑向範圍從球形凸角的凸包形成的平面縮回,因此僅當不同粒子上的球形葉以交錯構象取向時,貼片上的DNA才可以互相結合併連接在一起,如圖1c所示。當固體顆粒與液滴的直徑比接近2.41時,PS球會隨機聚集在較小的液滴上會形成四面體簇(四個固體顆粒結合到液滴上),產率接近100%。
  • 復旦大學為情自殺的教授引發網絡眾議,五篇SCI到底含金量多高?
    復旦大學為情自殺的教授最近高校圈內最火爆的新聞莫過於復旦大學為情自殺的教授,一名復旦大學女研究生和四名教授間的花邊新聞,自殺的這位教授最慘,從碩士到博士一直幫這位女研究生寫論文,更為了這名女研究生離了婚,結果最後換來一場空,忍受不住巨大打擊的青年教授選擇魚死網破
  • 發了那麼多文章都不是一作?國內高校2020年Nature&Science發文統計
    TOP前言  「TOP大學來了」小編按,近年來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國內高校在《Nature》《Science》的發文量增長迅速,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來看看,國內高校究竟發了多少篇頂刊  「TOP大學來了」統計來看,復旦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分別排列第三、四位。
  • 不到1個月,復旦大學再發《Science》
    相關研究成果以《化學計量反應控制的自限性納米粒子定向鍵合》(「Self-limiting Directional Nanoparticle Bonding Governed by Reaction Stoichiometry」)為題發表於《科學》(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ba8653 )主刊。
  • 南京大學一篇《nature》背後的故事,從倒數第一到博士延期的堅持
    揚眉吐氣的南大校友從2016年開始南京大學校友們一直都很憋屈,受到南京大學教授團出走名單的曝光,以及2017年學科評定時的頹勢,其中A+學科甚至不如同城的東南大學,更令南京大學校友難堪的是,全國各大高校紛紛發表CNS主刊論文,甚至很多雙非高校都發表主刊論文,而南京大學卻多年未見一篇
  • 復旦一篇碩士畢業論文被指抄襲,校方回應:已立案將開展調查
    復旦一篇碩士畢業論文被指抄襲,校方回應:已立案將開展調查 澎湃新聞記者 臧鳴 2019-07-04 22:24 來源:澎湃新聞
  • 不到一個月,10月初,復旦大學再發《Science》
    9月11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相關研究成果以《化學計量反應控制的自限性納米粒子定向鍵合》(「Self-limiting Directional Nanoparticle Bonding Governed by Reaction Stoichiometry」)為題發表於《科學》(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ba8653 )主刊。
  • 花7.5萬元發一篇Nature論文,所有人都能免費下載,你覺得值嗎?
    如果未來施普林格·自然與其他機構都順利籤訂了協議,那麼這張昂貴的「頂刊 OA 入場券」僅在 2021 年就能為前者帶來 450 萬美元左右的收入。難啃的硬骨頭學術機構和學者都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夠被更廣泛地傳播,而傳統期刊的訂閱付費牆就成了這場知識自由行動的最大阻礙。
  • 一篇Science、一篇Nat.Mater只用半個國慶假期?
    背景介紹10月2日,國慶假期的第二天,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關於「難熔多主元合金」的論文,從位錯角度揭示合金變形機理;僅僅過去4天,Nature Materials上又發表了一篇論文,揭示了Ti-Al合金因電塑性引起的缺陷重構,下面進行詳細介紹。
  • 一篇Science、一篇Nat.Mater只用半個國慶假期?
    背景介紹10月2日,國慶假期的第二天,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關於「難熔多主元合金」的論文,從位錯角度揭示合金變形機理;僅僅過去4天,Nature Materials上又發表了一篇論文,揭示了Ti-Al合金因電塑性引起的缺陷重構,下面進行詳細介紹。
  • 中科大光學工程博士必須發一篇中文文章才能畢業,有這個必要嗎?
    「從今年入學的博士生開始,必須發一篇中文文章或論文才能畢業,哪怕在媒體或雜誌上發一篇科普文章,甚至科技新聞報導都可以,但你不能沒有。即使發再多很好的英文論文,也不行。」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教授韓正甫告訴記者。
  • 發一篇Science和Nat. Mater只用了半個國慶假期
    前言10月2日,國慶假期的第二天,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關於「難熔多主元合金」的論文,從位錯角度揭示合金變形機理;僅僅過去4天,Nature Materials上又發表了一篇論文,揭示了Ti-Al合金因電塑性引起的缺陷重構,下面進行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