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發Science,今日再來一篇Nature:膠體自組裝又火了一把

2020-09-24 高分子科學前沿

自1990年代以來,立方金剛石結構的自組裝膠體顆粒(以下簡稱:膠體金剛石)一直是研究人員的夢想。當時科學家便預測,膠體球能夠自發地排列成不同的晶格。如果能夠生長具有金剛石結構的膠體晶體,那麼它將會具備改變光子學的特殊光學性質。在這種材料(光子帶隙材料,Photonic Bandgap Materials)中,光波有可能以類似於電子在半導體中移動的方式起作用。也就是說,這種材料將允許構建光的「電晶體」,能夠在特定的位置捕獲光,以及為光和更有效的發光二極體(LED)和雷射器構建微電路。這種優越的光學性能吸引了無數研究人員探究膠體球自組裝金剛石晶格的可能性。

儘管膠體金剛石的想法在幾十年前就已經被提出了,但至今還沒有人能夠可靠地生產出這種結構。由於金剛石晶格中的粒子是四面體配位(圖1a),一種可能的方法是自組裝具有四面體粘性貼片的球形粒子。但是,這種方法缺乏一種機制來確保貼片狀球選擇近鄰粒子上四面體鍵的交錯方向,即形成交錯構象。

鑑於此,紐約大學丹頓工程學院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教授戴維·派恩(David J. Pine)領導的研究團隊設計出一種使用部分壓縮的膠體團簇來指導膠體自組裝的新方法,通過使用貼片-貼片粘合結合空間互鎖機制(選擇所需的交錯鍵方向)來寫入粒子的形狀,以可靠的自組裝成金剛石結構的膠體從而可以實現該結構的低成本、大規模生產。值得指出的是,該發現為設計高效的光學電路打開一扇新的大門,或將改變未來十年光學技術的開發和使用方式。研究成果以「Colloidal diamond」為題於2020年9月23日在Nature上在線發表,其中紐約大學博後何明昕博士為文章的第一作者,紐約大學化學系Stefano Sacanna 教授和David J. Pine 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PART 1. 發現的緣起

一次偶然,紐約大學丹頓工程學院的何明昕博士注意到他合成的金字塔狀膠體有一個不尋常特徵:當這些金字塔狀膠體彼此接近時,它們以必要的方向連接以生成金剛石結構。這種機制使膠體無需外部幹預即可自行構建結構,而避免了使用納米機械這些結構艱苦而過程昂貴的構建。而且,即使去除了形成的液體,金剛石結構也是穩定的。於是,他和他的同事們討論並探究了可能將這些結構聯繫起來的所有方式。經歷過無數次假設推倒重來,他們終於找到了正確的方法,即可以使用空間互鎖機制,以自發產生必要的交錯鍵生成這種結構。

PART 2. 粒子的設計策略

基於上述策略,何明昕和他的同事們提出將方向性交互與空間互鎖機制結合在一起,該機制將有吸引力的補丁定向為所需的交錯構象。其中,每個粒子由四個四面體配位的,部分重疊的球形葉組成(紫色或白色)。在四個三角形面的每個面中心是塗有DNA的貼片(淡藍色),貼片上的DNA設計有自互補的粘性末端。因此在DNA貼片的熔化溫度Tm以下,不同粒子上的貼片具有吸引力。也就是說,每個膠體都使用粘合到膠體表面上的DNA鏈與另一種膠粘劑結合,而DNA的作用就像一種分子魔術貼。當膠體在液浴中相互碰撞時,DNA斷裂和膠體連接在一起。根據DNA連接到膠體的位置,它們可以自發形成複雜的結構。由於貼片的徑向範圍從球形凸角的凸包形成的平面縮回,因此僅當不同粒子上的球形葉以交錯構象取向時,貼片上的DNA才可以互相結合併連接在一起,如圖1c所示。

圖1:膠體金剛石晶格的示意圖和空間填充模型。

PART 3. 粒子合成和自組裝結晶

四面體簇的合成:如圖2a所示,首先將固態非交聯聚苯乙烯顆粒(PS球)與較小的可聚合油,甲基丙烯酸3-三甲氧基甲矽烷基丙基丙酯(TPM)的液滴混合。當固體顆粒與液滴的直徑比接近2.41時,PS球會隨機聚集在較小的液滴上會形成四面體簇(四個固體顆粒結合到液滴上),產率接近100%。

製備壓縮的四面體簇:通過向懸浮液中添加增塑劑(THF)來控制PS球的形變,而球體的變形擠出了團簇的液體核心,使得核心從形成四面體團簇的每個面的三個PS球之間的間隙中伸出(圖2b)。同時,可以通過改變增塑劑(THF)的濃度和所用表面活性劑的類型來微調PS球的壓縮程度和液芯的擠出程度。圖2所示的四面體簇具有0.78的壓縮率。

圖2:壓縮的四面體簇的合成。

粒子的自組裝結晶:製備壓縮四面體簇的PS球的尺寸選擇為1.0μm,因為這會導致以技術上令人關注的1.5μm波長為中心的光子帶隙,大多數光通信網絡都在該波長處工作。為了生長更大的晶體,研究人員將粒子懸浮在H2O和D2O混合的PBS緩衝液中,使它們的密度近乎匹配。同時,將懸浮液裝入尺寸為100μm×2 mm×50 mm的玻璃毛細管中並密封。毛細管沿2毫米尺寸傾斜20°,以提供指數的顆粒氣氛並促進緩慢的生長和退火,並沿毛細管的50毫米長施加約1°C的溫度梯度。壓縮的團簇結晶過夜,生長的晶體尺寸為40μm,有的延伸到100μm或甚至更大(圖3)。

圖3:立方金剛石膠體晶體的結晶。

PART 4. 結論

研究結果表明,通過使用部分壓縮的四面體簇和縮回的粘性貼片,可以使用貼片-貼片粘合結合空間互鎖機制(選擇所需的交錯鍵方向)將粒子自組裝成立方金剛石結構。光子能帶結構計算表明,所得晶格(正向和反向)具有良好的光學特性,包括寬而完整的光子帶隙。自組裝立方金剛石結構中的膠體顆粒受到高度約束且機械穩定,這使得可以乾燥懸浮液並保留金剛石結構,從而使得這些結構成為形成具有立方金剛石對稱性的高介電對比度光子晶體的合適模板。

「工程師強烈渴望製造出鑽石結構。」「然而,事實上,大多數研究人員都放棄了,我們可能是世界上仍在研究這一問題的唯一課題組。我相信該論文的發表將震驚整個領域。」 派恩教授如是說。

此外,推薦不久前的另一項工作,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相關研究成果以《化學計量反應控制的自限性納米粒子定向鍵合》(「Self-limiting Directional Nanoparticle Bonding Governed by Reaction Stoichiometry」)為題發表於《科學》(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ba8653 )主刊。。不到半月NS個發一篇,又讓膠體自組裝火了一把

參考文獻:

He, M., Gales, J.P., Ducrot, É. et al.Colloidal diamond. Nature 585, 524–529 (2020). DOI:10.1038/s41586-020-2718-6

原文連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718-6

派恩教授課題組網頁:

https://physics.nyu.edu/pine/Home.html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投稿模板:

單篇報導:上海交通大學周涵、範同祥《PNAS》:薄膜一貼,從此降溫不用電!

系統報導:加拿大最年輕的兩院院士陳忠偉團隊能源領域成果集錦

相關焦點

  • 985大學發《nature》有多難?發一篇相當於一個河南省高考狀元
    而他研究後寫出來的論文,自然也是毫無疑問的發表在了《science》、《nature》這樣的頂級期刊上,而且還不止一篇,一個人發的比我們的985大學一年發的還多。華中農業大學是老牌211大學,科研實力也是相當的不錯,可在前幾年才發出了本校歷史上的第一篇《nature》。
  • DNA—納米粒子自組裝膠體可帶來智能材料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瑞士聯邦理工學院(EPFL)和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合作開發出一種技術,用DNA鏈給納米粒子塗上一層塗層,能控制並引導兩種不同膠體的自動組裝。這種膠體粒子可用於製造新奇的自組裝材料,如智能遞藥補丁、隨光變色的新奇塗料等。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 發一篇science之後,該校又發一篇NC!
    發一篇science之後,該校又發一篇NC!近日,我校物電學院李印威教授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上發表了題為「Formation of ammonia-heliumcompounds at high pressure」的研究論文,這是自2018年以來,李印威教授課題組第二次在《NatureCommunications》發表研究成果,也是本年度其課題組在物理學頂級期刊《Physical ReviewLetters
  • 把膠體掰歪,一篇《Science》!——為新一代向列型液晶打開大門!
    曲率對細長的微觀構件的功能和自組裝有著巨大的影響,例如在生物世界中,彎曲的杆狀細菌在表面生殖和遊泳效率上都優於直線形細菌,這使得它們在海洋環境中無處不在。許多細胞功能,如細胞分裂或內吞作用,都依賴於「banana shaped」蛋白在細胞膜上產生彎曲的能力。
  • 發Nature和Science?網友:還以為是西湖大學!
    歡迎關注:說教育雙非的成果最近,上海的一所「雙非院校」——上海師範大學發表了兩篇重量級的文章,分別是在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其實不看內容都能猜出是生化或者材料科學,頂尖的物理理論是很難發的,實驗科學就是看誰錢多。cell裡面都是生物內容的頂尖雜誌,以生物為主。nature和science是各種理科的集合,物理研究更得拼錢,相對而言生物化學所用的瓶瓶罐罐要便宜多了,準入門檻低。我不信雙非學校的錢比一流大學的錢多,能發頂尖文章應該是研究人員的idea牛,更努力,並能抓住機會。
  • 上月惠普剛發完Nature,今日三星也發Nature了
    對於國內科研工作者來講,很少見到企業發NS,而這在國外卻屢見不鮮,上個月,我們介紹惠普發表在Nature上的研究成果(點擊文字可閱讀相關推文,!),引來廣大關注。時隔不久,今日另一企業三星也在Nature上發表重要成果,以下是本次文章介紹:
  • 如何用「果凍」發一篇Nature/Science?玩轉生物質材料—明膠
    通常來說,明膠由動物膠原(如豬皮)部分水解而製成,加熱至35℃及更高時會逐漸軟化或溶解在水中成為膠體。成膠狀態下,明膠可以吸收自身重量5 – 10倍甚至更多的水,通常為無色透明或淡黃色果凍狀,相對分子量則可以為50000 – 100000不等。
  • Nature/Science盤點:三月材料領域重大進展
    文獻連結:Monolayer atomic crystal molecular superlattices(Nature, 2018, DOI:10.1038/nature25774)   材料牛資訊詳戳:段鑲鋒攜手湖南大學再發Nature:單層原子晶體分子超晶格   2
  • 連發三篇Nature,Science,創紀錄的速度,把...
    Sargent院士繼2月6日、3月6日《Science》 之後,今日再發《Nature》,以創紀錄的速度將CO2轉化為乙烯。  5.14《Nature》: 利用主動機器學習加速發現CO2電催化劑  利用二氧化碳和可再生能源,將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為化學原料,既能減少石化燃料的使用,又能有效減少大氣中中的二氧化碳,可謂一舉多得。
  • 研究玻璃化轉變,發了一篇《Nature》!
    玻璃化轉變作為凝聚態物理學中的兩大基本問題之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
  • Nature Mater.:酷炫美翻!納米顆粒像編程一樣包裹和組裝!
    實現了0-3D納米顆粒的區域選擇性定向編程組裝。 利用DNA為膠體納米顆粒進行表面編碼和組裝,是一件有趣又有意義的事情。一方面,諸如等離激元耦合等有趣現象與之相關,另一方面,納米顆粒組裝是將其優異性能拓展到宏觀尺度中的關鍵。
  • Science, Nature各一篇!
    今日Science:哌啶基離子液體!提高FACs基鈣鈦礦器件性能DOI:10.1126/science.aba1628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499/96Bai, S. et al.
  • 二元膠體結構組裝研究獲進展
    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外國青年學者研究基金項目的資助下,上海交通大學密西根學院教授Yellen與美國杜克大學合作,在二元膠體結構的組裝領域取得新進展。
  • 一篇三大期刊的文章又意味著什麼?
    其分別是:《nature》《science》《cell》。其中英國的nature雜誌和它的名字一樣,以報導科學世界中的重大發現、重要突破為使命,要求科研成果新穎,引人注意(出入意料或令人吃驚),而且該項研究看來在該領域之外具有廣泛的意義,無論是報導一項突出的發現,還是某一重要問題的實質性進展的第一手報告,均應使其他領域的科學家感興趣。
  • 背靠背發Science後,這個課題本月再發一篇Nature Energy!
    本月初,Science上圍繞電熱製冷技術背靠背發表了兩篇論文,而月末(10月26日),Nature Energy再次發表一篇電熱冷卻裝置方面的論文,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在設計電熱器熱泵時,必須考慮電熱器材料的加熱和冷卻是一個整體,需要通過移動介質來引導熱量沿熱源和散熱器之間的溫度梯度流動。作者設計了一種增加溫度變化的級聯EC冷卻裝置,可以同時增強了冷卻功率和冷卻效率,該裝置集成了多個EC聚合物單元和一個靜電致動機構,這些組件可以協同工作。2.
  • 《自然·材料》:人工可控微米級膠體粒子「堆積木」——粒子...
    Pine教授一直從事各向異性膠體粒子的合成及其高級組裝行為的研究。由於膠體粒子具有選擇性定向鍵合的優點,長期以來被認為可通過多級和可編程組裝來實現具有光子帶隙等功能的結構。目前,實現鍵合方向性的策略通常依賴於在膠體尺度上模擬簡單分子的結構和鍵合原理。
  • 將自己名字PS到他人論文上,並推文說在Nature上發了新文章,如此...
    ,將自己的名字PS到作者列表中,然後將這篇論文更新到個人社交網站上的簡歷中,並聲稱自己發了篇新論文。不要懷疑,這是最近剛發生的一件真事,當事人當時發推文稱:我們最近在Nature上發表了一篇新文章......
  • 南京大學一篇《nature》背後的故事,從倒數第一到博士延期的堅持
    CNS主刊論文,而每年一篇CNS主刊論文成為中國名校的最低標配,因此南京大學在CNS主刊論文上得短板也成為被攻擊的對象,然而進入2019年後,南京大學CNS主刊大爆發,1月16日,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汪名懷教授團隊合作的論文被《science》發表,2月27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萬賢綱教授的論文被《nature》發表,3月13日,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戈惠明/譚仁祥和化學化工學院梁勇發表的論文被《nature
  • 牛人施一公:剛發1篇Nature 又背靠背連發2篇Science!
    在剪接反應過程中,組成剪接體的蛋白質-核酸複合物及剪接因子按照高度精確的順序進行結合和解聚,並伴隨大規模的結構重組,組裝成一系列具有不同組分和構象的統稱為剪接體的分子機器,根據它們在RNA剪接過程中的生化性質,這些剪接體又被人為區分為B、Bact、B*、 C、P、ILS等若干狀態。獲取剪接體在激活及催化反應過程中不同狀態的結構是最基礎也是最富挑戰性的結構生物學難題之一。
  • 石墨烯納米帶近年來成果集錦:7篇Science/Nature
    Rational synthesis of atomically precise graphene nanoribbons directly on metal oxide surfaces, Science 2020DOI:10.1126/science.abb8880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