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納米粒子自組裝膠體可帶來智能材料

2020-11-28 中國科學院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瑞士聯邦理工學院(EPFL)和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合作開發出一種技術,用DNA鏈給納米粒子塗上一層塗層,能控制並引導兩種不同膠體的自動組裝。這種膠體粒子可用於製造新奇的自組裝材料,如智能遞藥補丁、隨光變色的新奇塗料等。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膠體是一種物質在另一種物質中均勻分布而形成的。日常生活中人們能看到許多膠體,如牛奶、泡沫塑料、髮膠、塗料、泡沫刮鬍膏、膠水甚至灰塵、泥漿、煙霧等。膠體有很多獨特的性質,如布朗運動、電泳、丁達爾效應(光進入膠體發生散射並呈現出不同色彩)等,但更特殊的性質在於它們的自組裝能力:只在本身粒子的相互作用下,就能自然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種穩定的結構性排列,而無需外力幹預。通常只要溫度、光照等外部環境因素發生變化,膠體就會作出反應而發生這種自組裝。

在生物性膠體中,如DNA、蛋白質及其他大分子,自組裝通常是自組織的第一步,支撐著許多分子結構。但就技術方面來說,自組裝膠體用途更廣泛,人們對其研究得也更多。

如果兩種或更多種不同的膠體在一起,它們的自組裝會怎樣?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約瑟佩·弗菲的小組與劍橋大學埃利卡·艾瑟的小組合作,共同解決了這一問題。艾瑟小組用不同的DNA鏈給螢光聚苯乙烯小球塗上一層塗層,讓小球外表變得毛毛的,作為粒子相互作用的手段,也可以用於標記不同的粒子,還能利用DNA序列的適配性給粒子間的相互作用編程。

利用DNA—塗層膠體,研究人員能控制兩種不同膠體微粒的自組裝進程。兩種膠體以一種「雙混」的形式混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新的結構,並且它們聚集得更快,由此生成一種結構性「基架」,可以在上面裝配其他東西。利用DNA鹼基對的選擇性,研究人員對膠體外形的控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此外他們還發現了一種獲得自組裝結構的方法。由於膠體微粒對溫度變化的反應提供了高度特異性和可編程性,自組裝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溫度變化。弗菲說:「從某種意義上說,新結構保留著它們製備歷史的『記憶』。」

根據膠體外形數據和粒子相互作用的動態數據,研究人員推斷,這種方法並不局限於納米級物體,還可用於整個膠體範圍。此外他們預測,這種方法還有許多應用,如光反應塗料或智能補丁,智能補丁裡填充著裝有抗體或退燒藥的粒子,並能隨體溫或pH值變化起反應,釋放出這些粒子。

相關焦點

  • 膠體納米粒子界面研究獲得新進展
    人體軟組織和天然抗震凝膠材料通常同時具有高的儲能模量和損耗模量。因此,製備這類材料一直是具有挑戰性的課題。 由於天然高分子(如多肽和蛋白)的凝膠化結構粘彈性模量通常比較低,目前,製備該類材料多見於通過合成特定結構的高分子或者採用高分子-無機複合的方法。膠體粒子凝膠的粘彈性研究則常見於一些具有弱的粘彈性模量的乳狀、漿料體系。
  • 剛發Science,今日再來一篇Nature:膠體自組裝又火了一把
    自1990年代以來,立方金剛石結構的自組裝膠體顆粒(以下簡稱:膠體金剛石)一直是研究人員的夢想。當時科學家便預測,膠體球能夠自發地排列成不同的晶格。如果能夠生長具有金剛石結構的膠體晶體,那麼它將會具備改變光子學的特殊光學性質。
  • DNA導向自組裝可實現新型納米纖維
    研究人員指出,這種組裝是由DNA「繩索」間的共同作用而實現,有望帶來一種新型納米纖維,並賦予其人們想要的各種屬性。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化學協會的《ACS納米》雜誌上。 人們都知道DNA分子鏈在生命體中攜帶遺傳信息。而用合成DNA作為分子膠,可以引導納米粒子自行組裝。當DNA含有互補的核苷酸鹼基對時,這種分子鏈會像繩索似的,把納米粒子拉在一起,在鹼基不配對時抑制它們結合。
  • 納米技術:表徵納米粒子表面自組裝有機分子的結構!
    納米技術:表徵納米粒子表面自組裝有機分子的結構!由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科學家領導的一項大型合作採用了一種強有力的新方法來克服在納米粒子表面上表徵自組裝有機分子結構的挑戰性任務。自組裝單層保護的納米顆粒越來越多地用於電子,藥物輸送,催化和傳感裝置中。構成殼層的配體的組成和結構是重要的,因為它們被認為決定了納米顆粒的性質,例如化學,生物和界面行為。調諧配體分子允許納米粒子為特定應用定製。
  • 自旋納米粒子會自組裝成「活著的晶體」
    原標題:自旋納米粒子會自組裝成「活著的晶體」  科技日報訊 據每日科學網2月24日報導,美國密西根大學化學工程、材料科學和工程教授莎朗·格洛特茲領導的研究團隊在解決納米技術領域的一個關鍵問題——使粒子自我組裝時發現,只是讓納米粒子自旋就會誘導它們組成科學家們所謂的「活著的旋轉晶體」,這種晶體或許可以用作納米泵,在設備內運輸物質;也能順帶解釋生命的起源
  • JACS:MOF納米粒子單分子膜和獨立多層膜的自組裝
    成果簡介無機納米粒子,如Au(AuNPs)和Si(SiNPs)納米粒子以及多孔納米粒子,如沸石和金屬有機框架(MOFs)的合成和開發,幾十年來一直吸引著研究人員。無機納米顆粒往往具有固有的結晶性和脆性,難以加工。而只有少數自組裝單分子膜來自多孔納米顆粒。
  • 《自然·材料》:人工可控微米級膠體粒子「堆積木」——粒子...
    Pine教授一直從事各向異性膠體粒子的合成及其高級組裝行為的研究。由於膠體粒子具有選擇性定向鍵合的優點,長期以來被認為可通過多級和可編程組裝來實現具有光子帶隙等功能的結構。目前,實現鍵合方向性的策略通常依賴於在膠體尺度上模擬簡單分子的結構和鍵合原理。
  • 納米粒子的直徑比較小,自由表面相對較大,因此膠體穩定性較強
    另外,一些納米高分子載有抗癌與抗生物質,可以憑藉動脈用藥的方式注入體內,就能夠完成對某些特定器官的專門治療。一些納米球載有藥物,可通過將其製成乳液完成腸內外註冊,也可實現皮層以下部位的注射。納米粒子的直徑比較小,自由表面相對較大,因此膠體穩定性較強,吸附性能較高,而且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吸附平衡。所以,這種粒子能夠實現對生物物質進行吸附方面的分離功能。對納米顆粒可以將其壓薄進而形成過濾器,因為實施的是納米孔徑過濾,所以在醫學上可以作為血清的消毒之用。
  • 利用DNA自組裝結構引導無機非金屬納米材料可控制備研究獲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DNA自組裝結構調控圖案化二氧化矽定位合成方面取得新進展。二氧化矽是一種自然界常見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在生物礦化以及納米材料構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如何製備具有特定尺寸且形貌可控的二氧化矽納米結構,是納米科學領域的難點問題之一。DNA自組裝結構具有強大的可編程性和精確的定位修飾特點,是構築二氧化矽納米結構的有力工具。
  • 利用DNA自組裝結構引導無機非金屬納米材料可控制備方面獲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DNA自組裝結構調控圖案化二氧化矽定位合成方面取得新進展。二氧化矽是一種自然界常見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在生物礦化以及納米材料構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如何製備具有特定尺寸且形貌可控的二氧化矽納米結構,是納米科學領域的難點問題之一。DNA自組裝結構具有強大的可編程性和精確的定位修飾特點,是構築二氧化矽納米結構的有力工具。
  • 納米材料是膠體嗎_納米材料在生活中的應用
    納米材料是膠體嗎_納米材料在生活中的應用 網絡整理 發表於 2020-03-31 10:13:41   納米材料是膠體嗎   納米材料直徑一般是1
  • 各向異性形貌聚合物納米粒子製備的新思路:含液晶基元單體的聚合誘導多級自組裝
    Healthcare Mater. 2015, 4, 2657−2666)但是,受限於加工方法,納米尺度的各向異性聚合物粒子難以被高效製備,導致各向異性形貌納米粒子對生物效應的影響尚未得到系統性的研究。利用剛性液晶基元構造剛-柔嵌段共聚物,在溶液自組裝過程中引入次級有序排列,是製備各向異性聚合物納米粒子的有效途徑之一。
  • 自組裝DNA納米結構「侵染」細胞過程獲揭示
    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樊春海課題組和黃慶課題組,應用一系列先進的細胞顯微成像技術,並結合生物化學手段,清晰展示了一類自組裝DNA四面體結構在活細胞中的攝取與轉運過程
  • 納米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利用DNA引導異質結構自組裝方獲新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形狀匹配策略調控DNA引導的異質結構自組裝方面取得新進展。形狀匹配策略調控DNA引導的金納米環與金納米球自組裝示意圖形狀匹配在分子識別中至關重要,例如主-客體分子識別、酶與底物的識別,以及適配體與靶標的識別等。而納米粒子的形狀也可以強烈地影響納米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決定納米粒子的組裝取向以及組裝產物結構,並最終影響組裝體的性質。
  • 【生物】「分子光刻」,可編程DNA,3D無機納米
    在DNA自組裝中,一條DNA長鏈在特定位置被較短的互補的如「釘書釘」的鏈摺疊起來,這類似於紙張摺疊技術,所以稱為DNA摺紙技術:用DNA分子、而非紙作為材料,是DNA納米技術與DNA自組裝領域的一個新領域。
  • 缺氧引發的超小氧化鐵納米粒子自組裝可放大腫瘤成像信號
    缺氧引發的超小氧化鐵納米粒子自組裝可放大腫瘤成像信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3:51:30 國家納米中心陳春英課題組發現,缺氧觸發的超小氧化鐵納米粒子自組裝可放大腫瘤的成像信號。
  • 西安交大劉峰教授/張啟路特聘研究員團隊:水體系中基於星形聚合物自組裝製備兼具親水/疏水微區的多隔室納米粒子
    多隔室納米粒子(Multicompartment nanoparticles, MCNs)一般是指具有多重相分離核的膠體納米結構。多隔室結構廣泛存在於生物體系中,例如細胞可以被視為一種具有多功能的複雜的多隔室體系;在更小的尺度下,血清白蛋白被認為是一種兼具親水/疏水微區的多隔室納米粒子,這些組成各異的微區在血液循環中分別承擔著運輸不同物質的作用。
  • 利用DNA引導異質結構自組裝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等在利用形狀匹配策略調控DNA引導的異質結構自組裝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納米粒子的形狀可以影響納米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決定納米粒子的組裝取向以及組裝產物結構,並最終影響組裝體的性質。形狀匹配自組裝策略在納米粒子,特別是在不同形狀的納米粒子的自組裝中很少被採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合成具有形狀互補的納米粒子以及引導粒子間的相互識別上存在的挑戰。因此,開發新的基於形狀匹配的自組裝策略,用於特定異質結構的組裝體構建很有必要。
  • 杜建忠教授創新構建「四臂囊泡」,展現粒子自組裝之美,成果發表於...
    化學家和材料學家基於這些規律,製造一些很小的納米材料,它們通常只有一根頭髮絲的千分之一。高分子囊泡就是這些納米家族的一員,具有「外冠-膜層-內冠」結構,可以很好地分散在水中,因此可應用於醫藥等領域。它是通過一種叫做「自組裝」的技術製造而成的。目前,自組裝已經成為製造納米材料的一把利器。 在囊泡之間融合的過程中,主要受到一種名為「膜張力」的力量支配。
  • 二元膠體結構組裝研究獲進展
    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外國青年學者研究基金項目的資助下,上海交通大學密西根學院教授Yellen與美國杜克大學合作,在二元膠體結構的組裝領域取得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