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膠體結構組裝研究獲進展

2020-12-01 科學網

 

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外國青年學者研究基金項目的資助下,上海交通大學密西根學院教授Yellen與美國杜克大學合作,在二元膠體結構的組裝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上發表。

 

自然界存在的晶體結構材料具有多種性質,這些性質啟發我們使用人工方法合成原子尺度到宏觀尺度的類似結構。微觀粒子自組裝成宏觀結構的技術為構造二維和三維晶體材料提供了一種利用光刻技術無法達到的穩定方法。

 

Yellen和合作者通過改變系統的參數,獲得超過20種不同的結構,包括Kagome結構、蜂窩結構、方形結構、各種鏈結構和花狀結構。

 

該項目負責人Yellen說:「從概念上來說,磁流體的作用是調整不同微粒的有效電荷,誘導它們形成與氯化鈉晶型類似的結構,以及其他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結構。」這使得研究者可以合成各種鏈結構和花狀結構。

 

此外,Yellen小組還開發了可以通過實驗參數預測組裝結構的理論模型。該小組期望通過不同大小、形狀、種類的微粒,實現更多不同晶體結構的組裝,用以提供各種應用以及探究原子級別的晶體形成過程。(來源:中國科學報 柯旺)

 

相關焦點

  • 膠體納米粒子界面研究獲得新進展
    由於天然高分子(如多肽和蛋白)的凝膠化結構粘彈性模量通常比較低,目前,製備該類材料多見於通過合成特定結構的高分子或者採用高分子-無機複合的方法。膠體粒子凝膠的粘彈性研究則常見於一些具有弱的粘彈性模量的乳狀、漿料體系。
  • 二維手性籠目網格結構研究獲新進展
    二維手性籠目網格結構研究獲新進展,成為近年表面分子組裝研究的熱點之一。
  • 福建物構所金屬-有機框架薄膜的組裝及性能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曹榮研究團隊在科技部「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教育部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2011•iChEM)的資助下,設計合成特定的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MOF),隨後組裝構築形成金屬-有機框架膜。
  • DNA—納米粒子自組裝膠體可帶來智能材料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瑞士聯邦理工學院(EPFL)和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合作開發出一種技術,用DNA鏈給納米粒子塗上一層塗層,能控制並引導兩種不同膠體的自動組裝。這種膠體粒子可用於製造新奇的自組裝材料,如智能遞藥補丁、隨光變色的新奇塗料等。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 研究人員開發出製造膠體鑽石的方法
    這些結構-微小材料的穩定,自組裝形式-具有使光波在計算中像電子一樣有用的潛力,並有望在許多其他應用中使用。但是,儘管膠體鑽石的想法是幾十年前提出的,但是沒有人能夠可靠地生產出這種結構。到現在。紐約大學丹頓工程學院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教授,紐約大學物理學教授戴維·派恩(David Pine)領導的研究人員已經設計出一種新的方法,以可靠地自組裝成金剛石形式的膠體,從而可以實現廉價,可擴展的生產這種結構的製造。
  • 生物分子馬達組裝及其應用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自然界的細胞生命活動主要是通過生物分子馬達協同運動來完成
  • 非洲豬瘟病毒結構研究獲進展
    非洲豬瘟病毒結構研究獲進展 2019-11-29 微生物研究所 【字體:大研究人員發現,在「拉鏈」區域連接各個殼粒的次要衣殼蛋白的結構與P1有明顯不同,是一個新的次要衣殼蛋白,故命名為P3。後續研究將進一步鑑定這些次要衣殼蛋白的詳細信息,並深入分析其他可能參與病毒粒子組裝的結構成分。
  • 利用DNA引導異質結構自組裝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等在利用形狀匹配策略調控DNA引導的異質結構自組裝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納米粒子的形狀可以影響納米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決定納米粒子的組裝取向以及組裝產物結構,並最終影響組裝體的性質。形狀匹配自組裝策略在納米粒子,特別是在不同形狀的納米粒子的自組裝中很少被採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合成具有形狀互補的納米粒子以及引導粒子間的相互識別上存在的挑戰。因此,開發新的基於形狀匹配的自組裝策略,用於特定異質結構的組裝體構建很有必要。
  • 利用DNA自組裝結構引導無機非金屬納米材料可控制備研究獲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DNA自組裝結構調控圖案化二氧化矽定位合成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發現,相比於DNA納米結構表面緊密堆積的DNA雙螺旋陣列,延伸出表面的DNA雙鏈具有更大的結構靈活性以及較低的局部陽離子濃度,更易與帶正電荷的矽氧烷前驅體結合。
  • 剛發Science,今日再來一篇Nature:膠體自組裝又火了一把
    自1990年代以來,立方金剛石結構的自組裝膠體顆粒(以下簡稱:膠體金剛石)一直是研究人員的夢想。當時科學家便預測,膠體球能夠自發地排列成不同的晶格。如果能夠生長具有金剛石結構的膠體晶體,那麼它將會具備改變光子學的特殊光學性質。
  • 研究人員發現製造「膠體鑽石」的方法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製造「膠體鑽石」一直是研究人員的夢想。膠體的這種類似鑽石的穩定自組裝結構,可以讓光波技術具備更多可能性。然而,一直沒有人能夠製造出可靠的「膠體鑽石」。《自然》雜誌當地時間9月23日發文稱,美國紐約大學(NYU)教授David Pine領導的團隊設計了一種新方法,讓膠體有效地自組裝為鑽石結構。
  • 肽基組裝界面親疏水性調控研究取得進展
    內源性生物分子自組裝在生命體中普遍存在。肽、磷脂和蛋白等通過分子間作用能自組裝成各種有序結構,實現其重要的生物功能。精準調控生物分子組裝的動態過程,能有助於深入理解和認識進行各種生物活動的分子機制。
  • 基因沉默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在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系統用於腫瘤治療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Branched Antisense and siRNA Co-assembled Nanoplatform for Combined Gene Silencing
  • 染色質著絲粒區核小體組裝結構機理研究獲進展
    該項工作對染色質著絲粒區核小體組裝的結構機理開展了深入系統的研究:染色質著絲粒區的核小體有著特殊的組成,其中含有組蛋白H3的變異體CENP-A是重要標誌,而組蛋白伴侶HJURP對CENP-A在著絲粒上的定位以及核小體組裝至關重要。該成果解析了HJURP與CENP-A以及組蛋白H4複合體的三維晶體結構。
  • 化學所在生物分子馬達組裝體性能調控方面取得新進展
    以活性生物大分子為構築基元,利用分子組裝策略設計與構建仿生體系,模擬或調控生命體基本單元的結構和功能,已成為化學與生命科學交叉的前沿和熱點。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膠體、界面與化學熱力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峻柏課題組長期致力於生物分子馬達ATP合酶的分子組裝與應用研究,並取得了系列進展。
  • 《自然·材料》:人工可控微米級膠體粒子「堆積木」——粒子...
    利用形狀相同的基元可組裝出各種不同結構,同時也可以通過不同基元之間的匹配組裝更加新穎的結構。由於堆積木的組裝靈活性,這一概念也被科研工作者借鑑。如何利用堆積木的思想構建形狀新穎,結構精美的組裝體呢?Pine教授一直從事各向異性膠體粒子的合成及其高級組裝行為的研究。由於膠體粒子具有選擇性定向鍵合的優點,長期以來被認為可通過多級和可編程組裝來實現具有光子帶隙等功能的結構。目前,實現鍵合方向性的策略通常依賴於在膠體尺度上模擬簡單分子的結構和鍵合原理。
  • 自組裝納米材料構築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與施興華、王會課題組,聯合北京化工大學王振剛課題組、清華大學教授劉冬生,在生物分子自組裝催化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丁寶全課題組在自組裝生物分子的功能化研究方面已取得一系列進展(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8, 57, 15486; Nature Biotechnology, 2018, 3, 258; Nature Materials, 2020, DOI: 10.1038/s41563-020-0793-6)。
  • ...超分子聚合物如具有輪烷結構的聚合物和嵌段共聚物的組裝研究2...
    : 1、功能高分子,主要研究水凝膠、超分子聚合物如具有輪烷結構的聚合物和嵌段共聚物的組裝研究2、水溶性高分子,主要研究聚丙烯醯胺衍生物製備及其在油田或水處理劑中的應用。3、天然高分子,主要研究纖維素、澱粉的改性。
  • 化學所在新型結構三維光子晶體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氧等離子刻蝕改變膠體光子晶體晶格示意圖光子晶體因其對光的調控作用顯現出巨大的研究價值。通過Bottom-Up方法將單分散亞微米膠體顆粒組裝成為三維周期性堆積結構,具有操作過程簡單、成本低、可大規模製備等優點,成為光子晶體走向應用的重要製備途徑。
  • 利用短肽分子多級組裝模擬天然酶研究取得進展
    生物分子組裝的多級有序結構是生命體單元的本質特徵之一,實現了能量轉化、物質輸運和信號傳遞等重要生物功能。精準調控生物分子組裝條件,深入探究生物分子組裝體結構與功能關係,有助於在分子層面認識生物活動的分子機制、指導功能生物材料的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