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旋納米粒子會自組裝成「活著的晶體」

2020-11-24 人民網

原標題:自旋納米粒子會自組裝成「活著的晶體」

  科技日報訊 據每日科學網2月24日報導,美國密西根大學化學工程、材料科學和工程教授莎朗·格洛特茲領導的研究團隊在解決納米技術領域的一個關鍵問題——使粒子自我組裝時發現,只是讓納米粒子自旋就會誘導它們組成科學家們所謂的「活著的旋轉晶體」,這種晶體或許可以用作納米泵,在設備內運輸物質;也能順帶解釋生命的起源。科學家們之所以稱這種晶體為「活著的」,是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們自己就採用一種非常簡單的規則呈現出了生命的形式。

  由於納米粒子很小,因此,常用的組建方法並不實用,包括格洛特茲在內的科學家一直在探索方法,使無序自然而然地變成有序,就像生命剛開始時所出現的那樣。格洛特茲說:「如果我們找到方法,那麼,我們不僅能用新方法製造材料和設備,也能理解第一個活體結構是如何從一團化學湯中產生的。生物學解決這一組裝挑戰的方式是,持續不斷地添加擁有能量的組件,因此,我們也用這種方式來處理納米粒子。」

  研究人員最近發現,如果粒子從基本運動(比如朝一個方向移動)就開始獲得能量,那麼,它們會相互影響,形成群體,而格洛特茲團隊希望在此基礎上,看看旋轉的粒子會出現什麼情況。研究人員達芙妮·克洛特薩說:「結果表明,它們會自我組裝。」

  科學家們解釋道,可以將粒子想像為放置在桌面上的兩組風車,空氣吹動一個風車順時針旋轉,另外一個風車逆時針旋轉。當風車之間的距離足夠緊密以至於它們的葉片相互觸碰時,風車就會開始將自己劃分為順時針組和逆時針組,他們將這個行為稱為相位分離。

  這種分離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風車的葉片相互碰撞的方式。當一對風車朝一個方向自旋時,它們的葉片會相遇,實際上,它們是在朝相反的方向移動。這意味著,葉片會相互結合在一起,導致這對風車像一個風車一樣旋轉。相反,自旋方向相反的風車的葉片在相遇時,其實是在朝同一個方向運動,因此,它們並不會結合在一起。自旋方向相同的風車需要花費更多時間結合在一起,它們會慢慢地聚集成群。

  當風車分成順時針組和逆時針組時,兩組間的邊界變成了沒有發生自旋的粒子可以在其中暢通無阻的大道,位於邊界的葉片會讓這些粒子到達邊界,使它們很難回到更加稠密的風車集合地。科學家們表示,這種現象有望被用來作為納米泵,在設備中輸送物體。

  該研究團隊認為,儘管計算機模擬是二維的,旋轉的粒子也能變成「活的」三維晶體,因此,或可用於解釋生命的起源。(劉霞)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納米技術:表徵納米粒子表面自組裝有機分子的結構!
    納米技術:表徵納米粒子表面自組裝有機分子的結構!由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科學家領導的一項大型合作採用了一種強有力的新方法來克服在納米粒子表面上表徵自組裝有機分子結構的挑戰性任務。自組裝單層保護的納米顆粒越來越多地用於電子,藥物輸送,催化和傳感裝置中。構成殼層的配體的組成和結構是重要的,因為它們被認為決定了納米顆粒的性質,例如化學,生物和界面行為。調諧配體分子允許納米粒子為特定應用定製。
  • JACS:MOF納米粒子單分子膜和獨立多層膜的自組裝
    成果簡介無機納米粒子,如Au(AuNPs)和Si(SiNPs)納米粒子以及多孔納米粒子,如沸石和金屬有機框架(MOFs)的合成和開發,幾十年來一直吸引著研究人員。無機納米顆粒往往具有固有的結晶性和脆性,難以加工。而只有少數自組裝單分子膜來自多孔納米顆粒。
  • DNA—納米粒子自組裝膠體可帶來智能材料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瑞士聯邦理工學院(EPFL)和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合作開發出一種技術,用DNA鏈給納米粒子塗上一層塗層,能控制並引導兩種不同膠體的自動組裝。這種膠體粒子可用於製造新奇的自組裝材料,如智能遞藥補丁、隨光變色的新奇塗料等。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 各向異性形貌聚合物納米粒子製備的新思路:含液晶基元單體的聚合誘導多級自組裝
    Healthcare Mater. 2015, 4, 2657−2666)但是,受限於加工方法,納米尺度的各向異性聚合物粒子難以被高效製備,導致各向異性形貌納米粒子對生物效應的影響尚未得到系統性的研究。利用剛性液晶基元構造剛-柔嵌段共聚物,在溶液自組裝過程中引入次級有序排列,是製備各向異性聚合物納米粒子的有效途徑之一。
  • Nature 簡單的分子自組裝成納米鏈條
    2020年7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 /——非共價相互作用可以將分子組裝成複雜的結構,但對最終拓撲的控制有限。一種組裝納米鏈的方法展示了如何針對特定的結構進行組裝。複雜的分子結構通常是通過將各種構件逐步連接在一起來構建的。
  • 剛發Science,今日再來一篇Nature:膠體自組裝又火了一把
    自1990年代以來,立方金剛石結構的自組裝膠體顆粒(以下簡稱:膠體金剛石)一直是研究人員的夢想。當時科學家便預測,膠體球能夠自發地排列成不同的晶格。如果能夠生長具有金剛石結構的膠體晶體,那麼它將會具備改變光子學的特殊光學性質。
  • DNA導向自組裝可實現新型納米纖維
    研究人員指出,這種組裝是由DNA「繩索」間的共同作用而實現,有望帶來一種新型納米纖維,並賦予其人們想要的各種屬性。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化學協會的《ACS納米》雜誌上。 人們都知道DNA分子鏈在生命體中攜帶遺傳信息。而用合成DNA作為分子膠,可以引導納米粒子自行組裝。當DNA含有互補的核苷酸鹼基對時,這種分子鏈會像繩索似的,把納米粒子拉在一起,在鹼基不配對時抑制它們結合。
  • 自組裝DNA納米結構「侵染」細胞過程獲揭示
    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樊春海課題組和黃慶課題組,應用一系列先進的細胞顯微成像技術,並結合生物化學手段,清晰展示了一類自組裝DNA四面體結構在活細胞中的攝取與轉運過程
  • |自組裝納米材料首次實現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
    第一作者:Qing Liu, Kaiwei Wan通訊作者:Zhen-Gang Wang, Hui Wang, Baoquan Ding通訊單位: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北京化工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無輔因子組氨酸多肽自組裝模擬酶設計及表徵肽自組裝模擬酶催化活性及催化機理肽自組裝模擬酶穩定性考察
  • 納米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利用DNA引導異質結構自組裝方獲新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形狀匹配策略調控DNA引導的異質結構自組裝方面取得新進展。形狀匹配策略調控DNA引導的金納米環與金納米球自組裝示意圖形狀匹配在分子識別中至關重要,例如主-客體分子識別、酶與底物的識別,以及適配體與靶標的識別等。而納米粒子的形狀也可以強烈地影響納米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決定納米粒子的組裝取向以及組裝產物結構,並最終影響組裝體的性質。
  • JACS:全可見光範圍調控聚合物納米光子晶體
    MIT麻省理工學院Timothy M Swager、韓國科學技術院Bumjoon J Kim等報導了能夠反射不同顏色的光子橢球聚合物納米粒子的合成,通過樹枝化刷狀嵌段共聚物在乳狀液蒸發溶劑過程中的自組裝過程反應
  • 缺氧引發的超小氧化鐵納米粒子自組裝可放大腫瘤成像信號
    缺氧引發的超小氧化鐵納米粒子自組裝可放大腫瘤成像信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3:51:30 國家納米中心陳春英課題組發現,缺氧觸發的超小氧化鐵納米粒子自組裝可放大腫瘤的成像信號。
  • 杜建忠教授創新構建「四臂囊泡」,展現粒子自組裝之美,成果發表於...
    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附屬第十人民醫院杜建忠教授受生物體內囊泡融合現象啟發,結合「剛柔並濟、不偏不倚」的思想,提出了「融合誘導粒子自組裝」的新策略,構建了美輪美奐的四臂囊泡。化學家和材料學家基於這些規律,製造一些很小的納米材料,它們通常只有一根頭髮絲的千分之一。高分子囊泡就是這些納米家族的一員,具有「外冠-膜層-內冠」結構,可以很好地分散在水中,因此可應用於醫藥等領域。它是通過一種叫做「自組裝」的技術製造而成的。目前,自組裝已經成為製造納米材料的一把利器。 在囊泡之間融合的過程中,主要受到一種名為「膜張力」的力量支配。
  • 四十億年前原始DNA有序自組裝:成生命基礎
    北京時間4月2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一項由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和米蘭大學共同完成的新研究稱,在大約四十億年前,類似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分子片段可能通過自組裝的方式 圖片顯示的一滴濃縮的納米-DNA,其中含有偏振光下才能看到的液晶滴(左側)。
  • 科學網—DNA分子瓦自組裝的可靠算法
    《納米快報》2008年8卷7期 DNA分子瓦自組裝的可靠算法
  • 山東大學在自組裝手性納米結構和光學活性功能拓展上取得進展
    近日,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邢鵬遙教授課題組在自組裝手性納米結構和光學活性功能拓展上取得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在ACS Nano[ACS Nano. 2020, 14, 2522] 和Angew.
  • 國家納米中心等在自組裝納米材料構築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研究中...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與施興華、王會課題組,聯合北京化工大學王振剛課題組、清華大學教授劉冬生,在生物分子自組裝催化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研究系統考察了自組裝催化劑的結構和催化功能,發現聚組氨酸肽β-sheet二級結構(貢獻氫鍵作用)、末端基團(貢獻靜電作用)、側鏈咪唑(貢獻π-π堆積和氫鍵作用)協同促進多肽鏈規整排列,形成晶體結構,後者決定了自組裝材料的比催化活力(Vi per His),表明活力與組裝的密切關係。ICP-MASS、EDTA與金屬/I-添加實驗表明,催化劑的活力並非源於痕量金屬或者I-。
  • 利用納米CT,科學家直接觀察到細胞內納米粒子的形成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梁高林教授課題組運用一種含碘小分子在細胞內自組裝成富碘納米粒子的「智能」策略,並用納米計算機斷層掃描(Nano-CT)直接觀察到細胞內納米粒子的形成,日前,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
  • ...遙教授課題組在自組裝手性納米結構和光學活性功能拓展上取得進展
    2020線上API展會,碼上看導讀近日,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邢鵬遙教授課題組在自組裝手性納米結構和光學活性功能拓展上取得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在ACS Nano [ACS Nano. 2020, 14, 2522] 和Angew. Chem. Int.
  • 將自組裝材料轉變為功能性材料的新方法
    自組裝就是基本結構單元自發形成有序結構,例如樹葉上的水滴,自然形成一個光滑、彎曲的表面,這種結構就是光學透鏡所需要的形狀,不過,並不是所有自組裝的材料在其最終形狀中都具有有用的功能。如果自組裝材料都能夠自發排列成適合其應用的形狀,那就是非常有用的,例如,一種催化劑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的表面積以提高效率,或者一種微型執行器可以形成附屬物以抓住附近的物體。最近,荷蘭原子和分子物理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離子交換能夠將自組裝過程與產生的材料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