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自組裝材料轉變為功能性材料的新方法

2021-01-07 科技報告與資訊

自組裝就是基本結構單元自發形成有序結構,例如樹葉上的水滴,自然形成一個光滑、彎曲的表面,這種結構就是光學透鏡所需要的形狀,不過,並不是所有自組裝的材料在其最終形狀中都具有有用的功能。如果自組裝材料都能夠自發排列成適合其應用的形狀,那就是非常有用的,例如,一種催化劑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的表面積以提高效率,或者一種微型執行器可以形成附屬物以抓住附近的物體。

最近,荷蘭原子和分子物理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離子交換能夠將自組裝過程與產生的材料分開。研究結果於11月16日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並在《Nature》和《Nature Reviews Materials》上進行了重點報導。

研究團隊一開始使用的納米複合材料由嵌入在二氧化矽(SiO2)基質中的碳酸鋇(BaCO3)納米晶體組成,並將這些納米晶體轉化為硫化鎘(CdS)。首先,他們建立了一條路線,可重複地將納米複合材料轉化為這種最終材料,同時研究了納米複合材料在離子交換過程中的特性。通過電子顯微鏡和X射線衍射的分析,該團隊了解到一些不一樣的東西:BaCO3納米晶體的小尺寸使它們特別容易受到離子交換反應的影響,而周圍的SiO2基體則提供了機械穩定性,在轉換過程中保持了原始納米複合材料的形狀。這就像在保持整體結構不變的情況下,換掉了房子的部分磚塊。

基於這些研究,開發了新的路線來改變納米複合材料的成分,使其成為各種鎘、鐵、鎳和錳鹽。此外,原納米複合材料的形狀可以選擇大量的預設形狀。所有這些形狀都可以轉換為上述任何一種成分。因此,不僅可以轉換納米複合材料,而且還有多種材料和形狀可以互換選擇。

最後,研究小組探討了這種新方法的潛在應用。例如,他們發現含鎳納米複合材料可以作為幹法重塑工藝的催化劑,在低溫下的性能優於傳統催化劑。此外,該團隊還合成了形狀控制的磁鐵礦(Fe3O4)納米複合材料,可以利用其磁性特性進行移動和重新定向。最後,他們利用其中一個離子交換反應過程中引入的靈活性與二氧化矽基體的收縮特性相結合,創造了電子束激活的微動器。簡而言之,他們發現了保持形狀的離子交換反應,為實現具有各種新型功能特性的自組裝材料開闢了新的途徑。

論文標題為《ShapePreserving Chemical Conversion of Architected Nanocomposites》。

相關焦點

  • ...界不存在的全新材料——科學家首次從頭設計和製造自組裝蛋白絲
    最新研究負責人、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教授、戴維·貝克說:「新研究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天然蛋白絲的結構和力學特徵,讓我們製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全新材料。包括等於或超過蜘蛛絲強度的人造纖維,以及納米級電路等。」  為設計出這種新蛋白絲,研究人員使用了貝克實驗室開發的名為「羅塞塔」(Rosetta)的電腦程式,該程序可以通過蛋白的胺基酸序列預測其形狀。
  • DNA—納米粒子自組裝膠體可帶來智能材料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瑞士聯邦理工學院(EPFL)和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合作開發出一種技術,用DNA鏈給納米粒子塗上一層塗層,能控制並引導兩種不同膠體的自動組裝。這種膠體粒子可用於製造新奇的自組裝材料,如智能遞藥補丁、隨光變色的新奇塗料等。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 利用自組裝結構調控表界面化學反應構建納米材料圖案方面取得進展
    金屬及金屬氧化物的圖案化製備為構築納米催化系統以及構建光學和電子學器件提供基礎。因此,利用表界面化學反應引導金屬及金屬氧化物的定位生長以及複雜圖案化定製具有重要意義。 DNA納米結構由於其強大的可編程性,可以製備得到可設計的二維以及三維的納米結構,編碼了大量物理和化學信息的自組裝DNA納米結構,為揭示和調控表面化學過程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平臺。
  • 利用DNA自組裝結構引導無機非金屬納米材料可控制備方面獲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DNA自組裝結構調控圖案化二氧化矽定位合成方面取得新進展。二氧化矽是一種自然界常見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在生物礦化以及納米材料構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如何製備具有特定尺寸且形貌可控的二氧化矽納米結構,是納米科學領域的難點問題之一。DNA自組裝結構具有強大的可編程性和精確的定位修飾特點,是構築二氧化矽納米結構的有力工具。
  • 利用DNA自組裝結構引導無機非金屬納米材料可控制備研究獲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DNA自組裝結構調控圖案化二氧化矽定位合成方面取得新進展。二氧化矽是一種自然界常見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在生物礦化以及納米材料構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如何製備具有特定尺寸且形貌可控的二氧化矽納米結構,是納米科學領域的難點問題之一。DNA自組裝結構具有強大的可編程性和精確的定位修飾特點,是構築二氧化矽納米結構的有力工具。
  • 自組裝構築首例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材料
    基於酶催化原理和結構特點發展起來的超分子自組裝,為酶的從頭設計與構造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在前期的工作中,研究者通過生物分子自組裝,構建了輔因子依賴性的類酶活性位點(Chem. Eur.晶體的形成決定了自組裝材料的比催化活力(Vi per His),表明活力與組裝能力的密切關係;進一步研究發現,聚組氨酸的組裝能力和比催化活力關聯著肽分子的濃度以及三種特徵長度(二肽、十二肽、十五肽):組氨酸單體沒有表現出β-sheet結構信號以及催化活力;當長度超過2個殘基時,分子開始組裝,形成伸展的β-sheet結構並顯示出催化活性;當長度超過12個殘基時,分子鏈相互作用增強,使得比活力成指數級提高
  • 自組裝納米材料構築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與施興華、王會課題組,聯合北京化工大學王振剛課題組、清華大學教授劉冬生,在生物分子自組裝催化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基於酶催化原理和結構特點發展的超分子自組裝為酶的從頭設計與構造提供了有效途徑,研究人員在前期工作中通過DNA/多肽/多糖分子自組裝構建出輔因子依賴性的類酶活性位點(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 2019, 25, 12576-12582; ACS Catalysis, 2018, 8, 7016-7024; ACS Nano 2017, 11, 7251-7258.)。
  • 南開郭瑋煒《先進材料》DNA水/微凝膠在生物傳感和醫學的應用
    諸如Y形DNA或DNA Holliday接頭等分支DNA結構的自組裝以及DNA共聚物是通過簡單的DNA雜交反應或動態DNA反應形成交聯的DNA水凝膠網絡來構建DNA水凝膠的簡便方法,例如雜交鏈反應,或在酶的輔助下,例如滾環擴增(RCA)和聚合酶鏈反應。
  • 材料從導體轉變為絕緣體的「誘變」因素
    二硫化鉭是一種神秘的材料。根據教科書理論,它應該是一種導電金屬,但在現實世界中,它的作用就像一種絕緣體。來自日本理化學研究所新興物質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對這種材料的結構進行了高解析度的觀察,揭示了它為什麼會表現出這種現象。
  • 南開大學郭瑋煒《先進材料》DNA水/微凝膠在生物傳感和醫學的應用
    諸如Y形DNA或DNA Holliday接頭等分支DNA結構的自組裝以及DNA共聚物是通過簡單的DNA雜交反應或動態DNA反應形成交聯的DNA水凝膠網絡來構建DNA水凝膠的簡便方法,例如雜交鏈反應,或在酶的輔助下,例如滾環擴增(RCA)和聚合酶鏈反應。
  • 國家納米中心等在自組裝納米材料構築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研究中...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與施興華、王會課題組,聯合北京化工大學王振剛課題組、清華大學教授劉冬生,在生物分子自組裝催化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基於酶催化原理和結構特點發展的超分子自組裝為酶的從頭設計與構造提供了有效途徑,研究人員在前期工作中通過DNA/多肽/多糖分子自組裝構建出輔因子依賴性的類酶活性位點(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 2019, 25, 12576-12582; ACS Catalysis, 2018, 8, 7016-7024; ACS Nano 2017, 11, 7251-7258.)。
  • 新型柔性材料有望革新電子材料技術 動態模板 將成未來材料
    不過這種柔性電子材料,很難用傳統的蒸鍍製備方法實現。以矽為例,它的熔點是1414℃。生產時,就要先升溫超過熔點,獲得單晶矽,再把單晶矽切分成小塊,組裝成電子元件。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生產方式,而且由於需要高溫環境,非常耗能。常見的3D列印,也離不開高溫環境,通常要加熱到幾百度。
  • 新研究揭示酶引導自組裝實現單體和準分子轉變
    新研究揭示酶引導自組裝實現單體和準分子轉變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0 19:33:55 南方醫科大學的Yanbin Cai團隊和南開大學Zhimou Yang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
  • .》: 用自組裝螺旋纖維再次自組裝新概念最大幅度提升手性材料CPL信號
    分別為左圓偏振光和右圓偏振光發射強度,理論最大絕對值為2。為解決這一問題,一般是使用有機螢光分子自組裝生成超級螺旋纖維來提升CPL強度,但不對稱因子一般也只能達到10-2數量級。這種螺旋分子與其自組裝形成的螺旋纖維螺旋方向相反的現象,也首次通過理論計算得到了說明。
  • 鉛離子配位微乳液自組裝:無定形非共軛高分子微球結晶化增強螢光新策略
    在近期的工作中,他們提出一種簡便的鉛離子配位乳液自組裝方法,可將無定形聚芳醚嵌段共聚物一步轉變為具有高量子產率的高分子納米微球。研究人員首先合成了剛柔兩親聚芳醚腈嵌段共聚物,並通過水/二氯甲烷微乳液體系下的自組裝製備了尺寸形貌可控的高分子納米微球,但螢光量子產率較低。進一步研究發現,將鉛離子引入兩親嵌段共聚物的乳液組裝體系後,可顯著增強高分子納米微球螢光強度。
  • 分層自組裝:將聚電解質多層膜和石墨烯片包覆在空心碳球/硫複合材料的表面
    ,如功能化的石墨烯等,因為靈活的功能化的碳材料能使聚電解質膜更加穩定,同時能提升材料的導電性。Wu等人通過一種靈活的分層自組裝方法將聚電解質多層膜(PEMs)和石墨烯片依次包覆在空心碳球/硫的複合材料表面。首先,將葡萄糖加入到氨基改性的二氧化矽的水溶液中,超聲攪拌1小時後將溶液轉移到水熱釜中,180攝氏度放置9小時。將產物洗滌,80攝氏度下乾燥,再將產物在氮氣氣氛中900攝氏度熱處理2小時。
  • 分子仿生為構建新體系與發展生物新材料提供創新空間
    出席日前在北京舉行的以「分子仿生」為主題的第387次香山科學會議的專家指出,分子仿生將在人類探索生物世界奧秘、新材料合成和新型功能器件的研製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分子仿生可以模擬生物體實現多功能的集成與關聯,製備智能材料或分子機器,也可以仿生實現生物相容和生物功能,製備生物醫用材料與器件,為現代材料科學、特別是生物新材料的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創新發展空間。 生物分子馬達是將化學能轉化為力學能的生物大分子。
  • |自組裝納米材料首次實現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
    無輔因子組氨酸多肽自組裝模擬酶設計及表徵富含組氨酸的多肽已顯示出可形成β-摺疊二級結構的能力,且組氨酸側鏈咪唑可作為受體或供體參與氫鍵的相互作用,這為咪唑可定向協同參與激活過氧化氫還原反應提供了條件。無血紅素組氨酸多肽自組裝催化劑的設計及結構:(a) 辣根過氧化物酶 (左) 和抹香鯨肌紅蛋白 (右)的結構及活性位點;(b) 多肽自組裝成β-摺疊和平面晶體結構材料原理圖;(c) 周期性排列的肽鏈和側鏈基團催化H2O2還原和歧化反應的工作機制。
  • 分子原位自組裝構建雙原子共摻交聯結構碳材料實現鉀離子的快速穩定存儲
    亮點:通過分子原位自組裝的策略製備出的氮氧雙原子共摻雜網狀碳材料
  • 李亞棟:單分散納米晶的合成、組裝及介孔材料的製備
    (節選)清華大學化學系李亞棟教授在《2008科學發展報告》上撰寫「單分散納米晶的合成、組裝及其介孔材料的製備」一文,從單分散納米晶的合成、單分散納米晶的組裝、介孔材料的製備3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並在文末對納米多功能介孔材料的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文章首先介紹了單分散納米晶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