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揭示酶引導自組裝實現單體和準分子轉變

2021-01-11 科學網

新研究揭示酶引導自組裝實現單體和準分子轉變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0 19:33:55

南方醫科大學的Yanbin Cai團隊和南開大學Zhimou Yang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酶引導自組裝實現單體和準分子轉變,從而構建更有序的發光超分子組裝,用於基於活性的生物成像。 相關論文於2021年1月07日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雜誌。

課題組報導了酶指導的自組裝(EISA)使香豆素染料(Cou)的在低分子濃度下單體-準分子躍遷成為可能,從而產生更有序的發光超分子組裝(即納米纖維),在體外和活體內有效記錄鹼性磷酸酶(ALP)的活性。Cou通過一個親水ALP響應基團連接到自組裝短肽上。通過ALP引發,EISA驅使在低肽濃度下納米顆粒-納米纖維轉化,緊隨著Cou單體-準分子轉化。

結構-性能關係分析揭示了自組裝模體是肽引發Cou單體-準分子轉化的一個前提條件。發光pYD超分子納米纖維(LSN-pYD)闡明了癌細胞分子間連接以及有效且快速地區分癌細胞(組織)和正常細胞(組織),對於癌症的早期檢測就有前景。該工作拓展了EISA的功能並為超分子化學提供了新的應用。

據悉,如何構建在低分子濃度下具有高性能的基於準分子的發光分析工具仍然是一個挑戰。

附:英文原文

Title: Enzyme Instructed Self‐assembly Enabled Monomer‐excimer Transition to Construct Higher Ordered Luminescent Supramolecular Assembly for Activity‐based Bioimaging

Author: Yuanzhi Zhong, Jie Zhan, Guanghui Xu, Yumiao Chen, Qin Qin, Xu Liao, Shaodan Ma, Zhimou Yang, Yanbin Cai

Issue&Volume: 07 January 2021

Abstract: How to construct high‐performing excimer‐based luminescent analytic tools at low molecular concentrations remains a challenge. Here, we reported that enzyme instructed self‐assembly (EISA) enabled the monomer‐excimer transition of a coumarin dye (Cou) at low molecular concentrations, and the resulting higher ordered luminescent supramolecular assemblies (i.e., nanofibers) efficiently recorded the spatiotemporal details of alkaline phosphatase (ALP) activity  in vitro  and  in vivo  .  Cou  was conjugated to short self‐assembly peptides with a hydrophilic ALP‐responsive group.  By ALP triggering, EISA actuated nanoparticles‐nanofibers transition at low peptides concentrations  followed by monomer‐excimer transition of  Cou  .  Analysis of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 revealed that the self‐assembly motif was a prerequisite for peptides to induce monomer‐excimer transition of  Cou  .  Luminescent supramolecular nanofibers of  pYD  (  LSN‐  pYD  ) illuminated the intercellular bridge of cancer cells and distinguished cancer cells (tissues) from normal cells (tissues) efficiently and rapidly, promising the potential use for early diagnosis of cancer.  This work extends the functions of EISA and provides a new application of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DOI: 10.1002/anie.202014278

Source: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14278

相關焦點

  • 利用DNA引導異質結構自組裝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等在利用形狀匹配策略調控DNA引導的異質結構自組裝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形狀匹配在分子識別中十分重要,如主-客體分子識別、酶與底物的識別,以及適配體與靶標的識別等。納米粒子的形狀可以影響納米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決定納米粒子的組裝取向以及組裝產物結構,並最終影響組裝體的性質。
  • 自組裝構築首例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材料
    但是,在環境升溫或pH波動時,隨著蛋白質的解摺疊,催化性殘基的空間排布發生改變,導致輔因子的移位、脫落甚至聚集,使得酶不可逆地失活。基於酶催化原理和結構特點發展起來的超分子自組裝,為酶的從頭設計與構造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在前期的工作中,研究者通過生物分子自組裝,構建了輔因子依賴性的類酶活性位點(Chem. Eur.
  • 納米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利用DNA引導異質結構自組裝方獲新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形狀匹配策略調控DNA引導的異質結構自組裝方面取得新進展。形狀匹配策略調控DNA引導的金納米環與金納米球自組裝示意圖形狀匹配在分子識別中至關重要,例如主-客體分子識別、酶與底物的識別,以及適配體與靶標的識別等。而納米粒子的形狀也可以強烈地影響納米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決定納米粒子的組裝取向以及組裝產物結構,並最終影響組裝體的性質。
  • DNA分子計算系統:實現算法自組裝!
    ,首次實現了所謂的「算法自組裝」。這些新技術包括:自旋電子學、谷電子學、量子力學、DNA分子等。今天,讓我們來重點關注的是DNA計算機。DNA,即脫氧核糖核酸,是染色體主要組成成分,也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巨大的DNA 分子具有獨特的雙螺旋結構。它可以組成遺傳指令,引導生物的發育與生命機能運作。
  • 利用短肽分子多級組裝模擬天然酶研究取得進展
    生物分子組裝的多級有序結構是生命體單元的本質特徵之一,實現了能量轉化、物質輸運和信號傳遞等重要生物功能。精準調控生物分子組裝條件,深入探究生物分子組裝體結構與功能關係,有助於在分子層面認識生物活動的分子機制、指導功能生物材料的研發。
  • |自組裝納米材料首次實現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
    對於輔因子依賴的氧化還原酶及其模擬酶而言,其是否能在缺乏輔因子的情況下,僅依靠分子組裝和胺基酸殘基的協作而實現催化功能,結果尚不清楚。要點1.掃描電鏡和光學顯微鏡研究進一步表明僅含有組氨酸重複序列的多肽(H2-H15)能自組裝形成大尺寸的片狀或帶狀晶體結構,當多肽鏈長度進一步增加時(H16-H20),多肽分子鏈無規捲曲增多,只能組裝形成無定形的顆粒狀結構,因此H15是此體系中最佳的多肽長度。
  • Nature 簡單的分子自組裝成納米鏈條
    但有時,複雜的結構來自於單個成分的自我組裝。Datta等人發表在Nature雜誌上的文章展示了多鏈烷(納米級環鏈)是如何通過一個簡單分子的自組裝而形成的。鏈狀分子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子環像鏈一樣纏繞在一起的分子。這些環不是由共價鍵連接的,而是形成一種不同的鍵,稱為機械鍵,連接的環可以彼此自由移動。
  • 化學所在利用短肽分子多級組裝模擬天然酶研究中取得進展
    生物分子組裝的多級有序結構是生命體單元的本質特徵之一,實現了能量轉化、物質輸運和信號傳遞等重要生物功能。精準調控生物分子組裝條件,深入探究生物分子組裝體結構與功能關係,有助於在分子層面認識生物活動的分子機制、指導功能生物材料的研發。
  • 【學術前沿】張曄/周兆才合作報導靶向脂筏的分子自組裝調控Hippo...
    2020年12月23日,日本衝繩科技大學院大學的張曄課題組和復旦大學周兆才課題組合作在Nano letters雜誌發表題為Lipid-Raft-Targeted Molecular Self-Assembly Inactivates YAP to Treat Ovarian Cancer的研究成果,首次設計研發了一款以脂筏為靶點的分子自組裝納米抗癌新技術,並證明其通過上遊調控細胞骨架力學生物學特性而使
  • 【物化】揭示細胞膜自組裝背後的物理本質
    從沒有生命的無機材料,到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細胞,自組裝隨處可見。細胞膜作為細胞的基本結構之一,起著分隔細胞內部和外界環境、控制物質出入的作用。細胞膜的結構骨架是雙層膜(bilayer),由脂質分子自組裝而成。了解這一自組裝過程及其背後的物理本質將有助於進一步理解生命的起源。2001年,S.
  • 利用DNA自組裝結構引導無機非金屬納米材料可控制備研究獲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DNA自組裝結構調控圖案化二氧化矽定位合成方面取得新進展。DNA自組裝結構具有強大的可編程性和精確的定位修飾特點,是構築二氧化矽納米結構的有力工具。已報導的利用DNA為模板引導合成二氧化矽納米結構的工作,是利用DNA結構表面帶負電荷的磷酸骨架與帶正電荷的矽氧烷前驅體相互作用,使前驅體沿DNA結構骨架或表面水解,最終形成包覆整個DNA納米結構表面的二氧化矽結構。
  • 研究揭示楊樹木質素單體合成的的表觀調控機制
    12月17日,國際植物學著名刊物New Phytologist(新植物學家,IF:7.3)在線發表了西南大學羅克明教授研究組題為「MicroRNA6443-mediated regulation of FERULATE 5-HYDROXYLASE gene alters lignin osition and enhances saccharification in Populus tomentosa(miR6443通過調控阿魏酸-5-羥化酶的表達調控楊樹木質素單體合成)」的研究論文。
  • 自組裝納米材料構築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與施興華、王會課題組,聯合北京化工大學王振剛課題組、清華大學教授劉冬生,在生物分子自組裝催化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基於酶催化原理和結構特點發展的超分子自組裝為酶的從頭設計與構造提供了有效途徑,研究人員在前期工作中通過DNA/多肽/多糖分子自組裝構建出輔因子依賴性的類酶活性位點(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 2019, 25, 12576-12582; ACS Catalysis, 2018, 8, 7016-7024; ACS Nano 2017, 11, 7251-7258.)。
  • 研究揭示脂類在光合作用系統I四聚體組裝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模擬與設計研究組研究員李國輝與北京大學教授高寧、趙進東合作,通過分子動力學模擬的手段,揭示了脂類在光合作用系統I四聚體組裝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影響因素有光照(包括光照的強度、光照的時間長短)、二氧化碳濃度、溫度(主要影響酶的作用)和水等。這些因素中任何一種的改變都將影響光合作用過程。綠色植物和藻類的類囊體膜上存在兩種大型蛋白複合物(光合作用系統I(PSI)和光合作用系統II(PSII))以實現光誘導電子傳遞、ATP生物合成等光合作用步驟。
  • 範海天等揭示宿主因子ANP32A介導流感病毒複製酶的組裝
    然而,ANP32蛋白如何支持FluPol的活性,二者的相互作用是怎樣實現的,這些都有待解答。ANP32A複合物的電鏡結構:a, FluPol和人源ANP32A的複合物結構;b, FluPol和雞源ANP32A的複合物結構;c, 缺失ANP32A時FluPol可以組裝成相同的二聚體結構。
  • 各向異性形貌聚合物納米粒子製備的新思路:含液晶基元單體的聚合誘導多級自組裝
    但是受限於操作複雜、產率低、形貌不均一、重複性差等缺點,難以實現納米粒子的大規模製備。因此,高效快速地製備各向異性聚合物納米粒子依然具有很大的挑戰。近年來,基於異相可控自由基聚合,發展了一種聚合誘導自組裝(PISA)的新方法。該方法利用異相可控自由基聚合實現嵌段共聚物聚合的同時高濃度地組裝,形成聚合物納米粒子。因其效率高,操作簡便,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 研究揭示Chz1識別並組裝H2A.Z的分子機制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周政研究組綜合運用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等方法對組蛋白變體的特異識別進行了系統研究,先後報導了Anp32e識別H2A.Z並將其移除染色質的結構和分子機制(Cell Research 2014),以及染色質重塑複合物亞基YL1識別H2A.Z並幫助其染色質組裝的結構和分子機制(Nat Struct Mol Biol 2016)。
  • 國家納米中心等在自組裝納米材料構築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研究中...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與施興華、王會課題組,聯合北京化工大學王振剛課題組、清華大學教授劉冬生,在生物分子自組裝催化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基於酶催化原理和結構特點發展的超分子自組裝為酶的從頭設計與構造提供了有效途徑,研究人員在前期工作中通過DNA/多肽/多糖分子自組裝構建出輔因子依賴性的類酶活性位點(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 2019, 25, 12576-12582; ACS Catalysis, 2018, 8, 7016-7024; ACS Nano 2017, 11, 7251-7258.)。
  • 南開大學楊志謀團隊 Adv.Mater.綜述:多肽的酶促自組裝和凝膠化
    因此,自組裝可以使超分子納米材料具有多種功能,是一種製造複雜生物材料的通用平臺,在生物醫學和生物材料領域有很大的應用價值。超分子材料的性質與其分子構築單元和製備方法密切相關。在眾多的構築單元中,短肽由於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而具備很強的發展潛力短肽本身具有低穩定性和在體內易被酶降解的缺點,阻礙了其進一步轉化為藥物或診斷工具。短肽自組裝成的超分子材料,能夠延長其體內半衰期和提高其生物活性。
  • 光合細菌分子自組裝捕光天線相干激子態傳能機制研究獲進展
    Int.上發表了題為Light-Harvesting Systems Based on Organic Nanocrystals To Mimic Chlorosomes 的研究論文,在色素分子自組裝三維納米晶體中證實了離域激子態遷移的傳能機制。  綠硫菌(Green Sulfur Bacteria)被稱為黑暗中的捕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