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細菌分子自組裝捕光天線相干激子態傳能機制研究獲進展

2020-11-25 中國青年網

  顧城給世人留下了著名詩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把這句話用在古老的光合細菌綠硫菌身上也十分妥帖。人眼對可見光的響應達到單光子量級,而依靠光合作用為生的綠硫菌其生存環境比我們所經歷過的任何黑夜還要暗淡。可以想像它們的捕光天線系統也應該十分發達,傳能機制也會更為奇特。綠硫菌捕光天線可高達100%的傳能效率也足以證實人們的這種猜測,然而其傳能機制還一直處於深入研究當中。

  2016年2月,北京師範大學楊清正課題組,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翁羽翔研究組和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吳驪珠、佟振合研究組合作,在Angew. Chem. Int.上發表了題為Light-Harvesting Systems Based on Organic Nanocrystals To Mimic Chlorosomes 的研究論文,在色素分子自組裝三維納米晶體中證實了離域激子態遷移的傳能機制。

  綠硫菌(Green Sulfur Bacteria)被稱為黑暗中的捕光者。35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一類最早的原核生物體光合細菌,它們具有原始的光合系統。在經歷漫長的生物進化和多次對生物界具有毀滅性的氣候大災變後,地球上這類資格最老的生物依然頑強地活著,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蹟,而造就這一奇蹟的是它們自身的生物構造,使得它們能夠在太陽光照度極低的環境下生存下來。綠硫菌就是這類光合細菌中的一員,它們生活在例如印度尼西亞的 Matano湖和黑海水深約110-120米的深水中,捕光天線中每個捕光葉綠素分子一天也就能夠捕獲幾個光子。更有甚者,在墨西哥海岸附近發現有一種綠硫細菌,生活在水深2500米太平洋中的海底黑煙囪周圍,在這麼深的海底,陽光已無法企及,它們只能依靠熱洋流的微弱熱輻射而生存。

  不難想像,如果沒有一副高效的捕光系統,綠硫菌是難以在如此黑暗的環境中存活下來的。圖1為綠硫菌的構造示意圖。其光合天線系統包含以下三部分:綠小體捕光天線(chlorosome)、能量受體基盤(baseplate)和能量傳遞系統FMO蛋白色素複合體(Fenna–Matthews–Olson antenna protein)及光合反應中心(Reaction center)。

  捕光天線綠小體是已知生物體內最大的捕光天線結構。綠小體和高等植物及其他光合細菌捕光天線的不同之處不僅僅是尺度之大,還在於其色素分子細菌葉綠素c的組裝模式。高等植物及其他光合細菌的捕光天線是由色素分子與蛋白分子相結合,鑲嵌在生物膜上。而綠小體中的色素分子則完全通過化學自組裝的方式形成二維的片狀結構,再由片狀結構捲成套筒結構或蛋卷結構的橢球。如圖1所示,捕光系統是由一層生物膜包裹著多個綠小體,不同綠小體的大小也存在個體差異,其形貌結構一般約為長110-180 nm、寬40 nm的橢球。每一色素層中細菌葉綠素c分子以頭尾相連的形式自組裝成二維晶格。綠小體中大約包含250,000 個細菌葉綠素c分子及2500葉綠素a分子。其中細菌葉綠素c分子為能量給體,細菌葉綠素a分子為能量受體。基片中的能量受體分子葉綠素a埋在包裹綠小體的生物膜中,因此給體分子細菌葉綠素c和基片中能量受體分子細菌葉綠素a的數目比例>100:1。

  能量傳遞系統FMO的功能是將外圍天線綠小體和基片捕光後形成的激發態能量傳遞到光合反應中心。FMO是個三聚體色素蛋白複合物,三聚體間的作用很弱。每個單體包含8個細菌葉綠素a分子。對於FMO的研究,2005年之前一直處於不被關注的冷門狀態,直至2005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Fleming小組利用二維超快電子光譜在77K條件下揭示了FMO通過色素分子電子態耦合實現量子相干態傳能的機制。他們直接觀測到了長達660飛秒的量子相干過程,提出了相干態能量傳輸的概念。這一新的能量傳輸途徑和傳統的F rster點對點的跳躍式傳能模式相比,具有顯著的差異:即能量的空間離域性和時間上的瞬時性。由於FMO色素分子間存在很強的電子態耦合效應,使得色素的激發態具有很強的離域性,色素分子激發態波函數發生相干疊加,能量以量子力學波的形式快速傳遞到終極受體色素分子上。量子相干態能量傳輸機制不僅很好地解釋了綠硫細菌光合天線的高效傳能現象,同時也引發了學術界對相干態傳能的持續探索。

  和FMO相比,綠小體的能量傳遞機制遠不夠清楚,至少有如下幾方面的限制:(1)不同綠小體個體存在不均一性;(2)單個綠小體內分子自組裝二維晶體存在結構失配,以致文獻中細菌葉綠素c到a的激發態傳能效率存在很大的差異,從65%到100%都有報導。2012年基於對綠小體激發態傳能的二維超快電子光譜研究結果,提出了如下的傳能模型:由於二維分子晶格存在結構失配,激發態波函數不能夠完全擴展到整個分子聚集體片層,而是形成局部離域的相干態簇。有學者估算了單個相干態的離域尺度約5 nm左右。離域相干態間的能量傳遞及平衡在<100飛秒的時間內完成。相干態簇中能量以無規跳躍的方式在相鄰的離域單元中傳輸,表現為離域的相干激子態在二維分子層面上的遷移運動,此前,這一機制一直未獲得實驗證實。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該研究在實驗中以β-二酮氟化硼色素分子(BF2bcz)作為能量給體,兩種結構較為相似的BF2cna和BF2dan分別作為能量受體,通過調節給體分子和受體分子含量的比例(106:1到103:1之間),將它們共組裝成給受體有機納米共晶。通過測定不同給受體比例的有機納米晶中受體對給體螢光淬滅的速度常數,發現存在一個受體濃度的臨界值,當受體濃度小於臨界值時,給體激發態淬滅過程符合雙分子碰撞反應機理,給出的二級反應速率為1012M-1s-1。而當受體濃度達到臨界值後,螢光淬滅速率達到極大值,並不再隨受體濃度的提高而發生變化。上述結果表明,(1)在給受體組裝成的納米共晶中,能量傳遞過程符合激子遷移機制;(2)受體臨界濃度對應的兩個受體分子間的平均距離代表相干激子態的離域尺度。若以圓表示相干激子態的離域單元,該離域區域的半徑為6.1 nm,相應的給受體分子的比例為1000:1。另外該人工模擬系統同樣具有很高的傳能效率:當給體受體的比例高達1000:1時,能量傳遞效率仍可達95%。論文(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2759 –2763)被選VIP文章。

  相關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科技部「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批准號:21525206, 21222210, 2147220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等的支持。

  圖1. 左圖為綠硫光合細菌的構造及綠小體結構示意圖,分子結構為細菌葉綠素c;右圖為人工模擬分子自組裝有機納米晶體。

  圖2. 給受體有機納米共晶中能量傳遞的相干激子態遷移機制及兩種不同受體分子對給體螢光的濃度淬滅關係。

相關焦點

  • 光合系統傳能機理模擬研究進展
    自然界光合體系利用有限的色素分子進行光捕獲。為了拓寬光譜的吸收範圍,從而在有限的條件下獲取更多的太陽能,光合系統通常會採取色素分子多重聚集的方式,利用不同聚集體吸收光譜的差異,達到拓展吸收光譜的目的。
  • 進展|蛋白質動態結構分子開關:植物捕光天線實現高效捕光和光保護...
    植物光合系統既要在多雲或陰天低光照條件下保持高效捕光和傳能效率,又要在正午強光持續照射下避免由此引發的氧化損傷即光保護。植物的光保護功能是將過剩的激發能以熱的形式耗散掉。在自然環境中,太陽光的輻照強度可以在短時間內呈現出十幾倍的漲落。當雲的陰影遮蔽住受強光輻照的葉片後,葉片還會將光保護狀態持續數分鐘之久,然後才切換到捕光狀態。
  • 進展 | 蛋白質動態結構分子開關:植物捕光天線實現高效捕光和光保護功能間切換的機理研究
    植物光合系統既要在多雲或陰天低光照條件下保持高效捕光和傳能效率,又要在正午強光持續照射下避免由此引發的氧化損傷即光保護。植物的光保護功能是將過剩的激發能以熱的形式耗散掉。在自然環境中,太陽光的輻照強度可以在短時間內呈現出十幾倍的漲落。當雲的陰影遮蔽住受強光輻照的葉片後,葉片還會將光保護狀態持續數分鐘之久,然後才切換到捕光狀態。
  • ...分子開關:植物捕光天線實現高效捕光和光保護功能間切換的機理...
    植物光合系統既要在多雲或陰天低光照條件下保持高效捕光和傳能效率,又要在正午強光持續照射下避免由此引發的氧化損傷即光保護。植物的光保護功能是將過剩的激發能以熱的形式耗散掉。在自然環境中,太陽光的輻照強度可以在短時間內呈現出十幾倍的漲落。當雲的陰影遮蔽住受強光輻照的葉片後,葉片還會將光保護狀態持續數分鐘之久,然後才切換到捕光狀態。
  • 光合細菌汙水資源化研究進展
    光合細菌汙水資源化研究進展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光合細菌汙水資源化是一種新興的有機廢水處理及生物資源轉化技術。光合細菌能夠高效處理汙水,同時把碳氮磷轉化為有用的菌體細胞,可用於水產、畜禽養殖和農作物培育。筆者從光合細菌對營養型廢水的資源化、處理高氨氮廢水、處理其他廢水、影響因素和促進方法5個方面對光合細菌汙水資源化技術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1 光合細菌對營養型廢水的資源化大豆、糖類、澱粉等食品加工廢水,味精、檸檬酸等調味品生產廢水和釀酒製造廢水等含有豐富的碳、氮、磷,沒有毒害成分,可以成為微生物生長的培養基,這些廢水被統稱為營養型廢水。
  • 「紅色」硅藻的超級捕光天線與「光系統I」
    為了捕獲和利用更多的太陽光能,浮遊藻類各顯其能,藍藻和紅藻等進化出藻膽體來捕獲綠光,而硅藻、甲藻和褐藻等演化出特有的捕光天線體系。2020年10月8日,在《自然·通訊》雜誌發表了題為 Structural basis for energy transfer in a huge diatom PSI-FCPIsupercomplex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員發現硅藻PSI-FCPI的反應中心有12個亞基,周圍結合24個FCPIs捕光天線。
  • 近5年8篇CNS,植物所沈建仁組在植物和光合細菌 「光系統 II」方面做出了系統進展
    ;首次揭示了FCP二聚體的結合方式, 對幾十年來硅藻主要捕光天線蛋白聚合狀態研究提供了第一個明確的實驗證據。研究成果為揭示光合作用光反應拓展捕光截面和高效捕獲傳遞光能機理,以及硅藻超強的光保護機制提供了堅實的結構基礎;為實現光合作用寬幅捕獲和快速傳遞光能的理論計算提供了可能,為人工模擬光合作用機理提供了新理論依據;為指導設計新型作物、拓展捕光截面、防止光破壞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
  • 【光學】當分子自組裝遇上非線性光學
    因此,如果能夠在一個繁複動態的系統中,有選擇性地檢測自組裝系統,並且檢測它的化學結構、分子動力學以及在空間的形貌,這將有助於解析自組裝從分子層面至介觀層面的結構、動力學和性質的關係。近些年來,熊偉課題組致力於開發出更高維度的和頻振動光譜顯微鏡(Vibrational Sum Frequency Generation Microscopy, VSFGM),從而從自組裝系統中可以獲得更清晰的多維度分子信息,實現「升維打擊」。
  • 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量子」研究佔據兩席
    2月27日,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布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探測到月幔物質出露的初步證據、揭示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及其組裝機制、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等10項重大科學進展,從30個候選項目中脫穎而出。
  • Science:研究發現植物光合作用中高效捕光的超分子機器結構
    對光合作用機理的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將為基於光合作用原理的應用研究提供具有啟示性的方案。在高等植物中,光合作用的原初反應始於一個被稱為光系統II的超分子機器,它能夠捕獲光能並將其用於驅動能量轉換和在常溫常壓下裂解水分子。高等植物的光系統II是一個複雜的膜蛋白-色素超分子複合物,通常以二體形式存在,其每個單體包含了約30個蛋白亞基以及數百個色素分子和其它輔因子。
  • 「轉載」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量子」研究佔據兩席
    聲明:文章轉載自科普中國,旨在宣傳科學、科普、科技。如有侵權,聯繫刪除。建議收藏後閱讀。2月27日,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布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探測到月幔物質出露的初步證據、揭示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及其組裝機制、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等10項重大科學進展,從30個候選項目中脫穎而出。
  • 解構「黑暗中的捕光者」 能否成破解光合生物進化機制突破口
    據介紹,綠硫細菌光合作用過程中能量傳遞過程較為複雜,光能首先通過一個巨大的外周捕光天線捕獲光子,再通過內周捕光天線向位於細胞膜的反應中心傳遞,從而激發反應中心內部的兩個特殊的葉綠素分子,促進其產生電荷的分離。光能轉變成電能(電子)後,電子會最終傳遞給一個末端的電子受體,產生還原力,用於將二氧化碳等無機物轉變成有機物。
  • 物理所原核生物染色體DNA自組裝模式和機理研究獲進展
    在紛繁複雜的生物反應中,染色體DNA自組裝、複製和應時啟動轉錄處於細胞生命活動的中心位置。雖然人類基因組計劃已經完成,但是數以億計的DNA遺傳信息凝聚在十幾微米大小的細胞核內,目前,我們還沒有能力清晰理解這些信息是如何被細胞利用、提取、整合併最終發布成效應蛋白質來應對正常生命活動和細胞內外信號刺激。這些基本調控運轉機制正是攻克人類疾病和藥物醫療研發的必需前提。
  • 中科院精密測量院詹明生團隊相干合成單個分子開啟原子-分子體系全面相干操控研究大門
    研究工作由該研究團隊聯合包括維也納工業大學、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巴黎薩克雷大學等國內外機構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9月25日,該重要研究進展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  操控原子-分子體系的所有自由度,一直以來是量子體系調控的孜孜追求,是夢想也是挑戰。從雷射冷卻原子到超冷原子再到原子量子計算,對原子體系量子態的操控達到了非常精密的程度。
  • 分子籠基超分子框架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配位分子籠可以通過次級自組裝構築具有較高孔隙率的超分子框架化合物。然而,由於結構基元間僅存在弱相互作用,超分子框架化合物在無客體分子狀態下往往表現出較差的框架穩定性,限制其作為固態吸附劑的應用。配位分子籠中的金屬節點有望原位在超分子框架中催化活性單體使其轉化為聚合物進而為框架提供額外物理支撐,因此可能會使較脆弱的超分子框架的外在孔道得到保持。
  • 自組裝納米材料構築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與施興華、王會課題組,聯合北京化工大學王振剛課題組、清華大學教授劉冬生,在生物分子自組裝催化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丁寶全課題組在自組裝生物分子的功能化研究方面已取得一系列進展(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8, 57, 15486; Nature Biotechnology, 2018, 3, 258; Nature Materials, 2020, DOI: 10.1038/s41563-020-0793-6)。
  • 生物分子馬達組裝及其應用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自然界的細胞生命活動主要是通過生物分子馬達協同運動來完成。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膠體、界面與化學熱力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峻柏課題組科研人員長期致力於ATP合酶分子馬達的分子組裝研究,並取得了系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