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研究發現植物光合作用中高效捕光的超分子機器結構

2020-12-04 生物谷

 

8月25日,《科學》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常文瑞/李梅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柳振峰研究組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該項工作報導了豌豆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複合物的高解析度電鏡結構,揭示了植物在弱光條件下進行高效捕光的超分子基礎。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為重要的化學反應之一。植物、藻類和藍細菌進行的放氧型光合作用不僅為生物圈中的生命活動提供賴以生存的物質和能量,同時還維持著地球上的大氣環境和碳氧平衡。對光合作用機理的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將為基於光合作用原理的應用研究提供具有啟示性的方案。在高等植物中,光合作用的原初反應始於一個被稱為光系統II的超分子機器,它能夠捕獲光能並將其用於驅動能量轉換和在常溫常壓下裂解水分子。高等植物的光系統II是一個複雜的膜蛋白-色素超分子複合物,通常以二體形式存在,其每個單體包含了約30個蛋白亞基以及數百個色素分子和其它輔因子。為適應不同的外界光照條件,高等植物光系統II與外周的捕光複合物組裝成多種不同形式的超級複合物。在適應弱光條件的植物葉片中,光系統II核心複合物的外側結合了兩種主要捕光複合物LHCII(根據親和力的不同分為S-LHCII和M-LHCII)及三種次要捕光複合物CP29、CP26和CP24。這些捕光複合物與光系統II核心複合物組裝形成C2S2M2型超級複合物,使其得以在弱光條件下高效地捕獲光能並完成能量轉換。C2S2M2型複合物是迄今為止在高等植物中能被穩定分離得到的最大的光系統II超級複合物。解析該複合物的完整結構對於人們認識其內部的亞基組成及排布方式、色素結合位置及相互取向和距離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研究結果有助於深入理解植物高效捕獲和傳遞光能的分子機理。

由生物物理所三個課題組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解析了處於兩種不同條件下的豌豆C2S2M2超級複合物的單顆粒冷凍電鏡結構,解析度分別達到2.7埃和3.2埃,其中2.7埃解析度的結構是目前世界上通過冷凍電鏡單顆粒法解析獲得的解析度最高的膜蛋白結構。該項工作首次展示了植物C2S2M2型超級複合物的精確三維結構,該複合物總分子量達到140萬道爾頓,是一個同源二聚體的超分子體系。兩個結構中的每個單體分別包含了28或27個蛋白亞基、159個葉綠素分子、44個類胡蘿蔔素分子和眾多的其它輔因子。該項工作首次解析了CP24和M-LHCII的結構,並指認了M-LHCII所特有的Lhcb3亞基;展示了不同外周捕光蛋白彼此之間以及它們與核心複合物之間相互識別和裝配的位點和機制;在對豌豆C2S2M2超級複合物內部高度複雜的色素網絡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揭示了外周天線捕獲光能並向核心複合物傳遞能量的途徑。同時,兩種不同狀態的C2S2M2結構的比較分析結果顯示,超級複合物中的外周捕光複合物M-LHCII和CP24的結合位置可變,提示高等植物光系統II超級複合物可對環境條件的變化做出響應,通過整體結構的變化實現對捕光過程的調節。上述研究結果對於進一步在分子水平深入理解高等植物光系統II超級複合物中的能量傳遞和光保護機理具有重要意義。《科學》雜誌在同期為該項研究工作配發了題為The complex that conquered the land 的評述。

李梅、章新政和柳振峰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副研究員蘇小東、助理研究員馬軍、博士魏雪鵬、副研究員曹鵬為共同第一作者。這是該團隊繼2016年在《自然》上報導菠菜C2S2型超級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之後的又一重要突破。該研究工作得到了中科院B類先導專項、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科技部973重大科學問題導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青年**計劃」的共同資助。數據收集和樣品分析等工作得到了生物物理所生物成像中心、蛋白質科學研究平臺等的大力支持和幫助。(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最重要「超分子機器」—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訊(記者 甘曉)植物光合作用的最初光能吸收和轉換的過程由三個複合體協同完成,科學家稱之為「超分子機器」。
  • Science:光合膜蛋白結構研究獲突破
    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利用太陽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化合物並釋放出氧氣的過程,是地球上最大規模的能量和物質轉換過程,是幾乎一切生命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被諾貝爾獎基金委員會評為「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光合作用是自然界光能高效轉換的典範,光合作用研究的核心問題是揭示光能的高效吸收、傳遞和轉化的微觀機理。
  • 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助力我國學者率先破解光合作用超分子結構之謎
    (菠菜)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膜蛋白複合體(PSII-LHCII supercomplex)的三維結構。植物光合作用的原初反應是從光系統II開始的,光系統II是由25個以上蛋白質亞基以及眾多色素和其它輔因子組成的超大膜蛋白-色素複合物。該複合物中包含了天線系統、反應中心系統以及一個能在常溫常壓下裂解水釋放氧氣的放氧中心。
  • 中國科學家解析植物光合作用的光系統與膜蛋白結構
    植物光合作用的最初光能吸收和轉換的過程由三個複合體協同完成,科學家稱之為「超分子機器」。其中,「光系統II」位於最上遊,極其重要,其結構解析的難度非常大。 柳振峰表示,在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幫助下,研究人員發現,該複合體包含25個蛋白亞基、105個葉綠素分子、28個類胡蘿蔔素分子和眾多的其它輔因子,組成捕光天線系統、反應中心系統以及一個能在常溫常壓下裂解水釋放氧氣的放氧中心等三個部分的結構。在此基礎上,光系統II獲取、傳遞和轉換光能的機制也得以揭示。
  • Science:浙大張興團隊等首次解析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複合物...
    光合生物利用光能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同時釋放出氧氣 (或者生成硫單質),是自然界最高效的太陽能固定「機器」。綠硫細菌的光合作用系統整體結構十分獨特,包括外周捕光天線綠小體(chlorosome)、內周捕光天線FMO(Fenna-Matthews-Olson)和鑲嵌於細胞膜上的反應中心
  • 【中國科學報】我國科學家破解超分子結構之謎
    植物光合作用最初光能吸收和轉換的過程由三個複合體協同完成,科學家稱之為「超分子機器」。其中,「光系統II」位於最上遊,極其重要,其結構解析難度非常大。  5月20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該所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常文瑞—李梅研究組合作,首次解析了菠菜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膜蛋白複合體(PSII-LHCII)的高精度三維結構。該研究於5月19日作為長篇主題論文在線發表於《自然》。
  • 光合膜蛋白超分子複合物精細結構獲解析
    5月29日,美國《科學》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沈建仁和匡廷雲研究團隊的一項突破性研究成果,研究人員獲得了高等植物光系統
  • 進展|蛋白質動態結構分子開關:植物捕光天線實現高效捕光和光保護...
    植物光合系統既要在多雲或陰天低光照條件下保持高效捕光和傳能效率,又要在正午強光持續照射下避免由此引發的氧化損傷即光保護。植物的光保護功能是將過剩的激發能以熱的形式耗散掉。在自然環境中,太陽光的輻照強度可以在短時間內呈現出十幾倍的漲落。當雲的陰影遮蔽住受強光輻照的葉片後,葉片還會將光保護狀態持續數分鐘之久,然後才切換到捕光狀態。
  • 進展 | 蛋白質動態結構分子開關:植物捕光天線實現高效捕光和光保護功能間切換的機理研究
    植物光合系統既要在多雲或陰天低光照條件下保持高效捕光和傳能效率,又要在正午強光持續照射下避免由此引發的氧化損傷即光保護。植物的光保護功能是將過剩的激發能以熱的形式耗散掉。在自然環境中,太陽光的輻照強度可以在短時間內呈現出十幾倍的漲落。當雲的陰影遮蔽住受強光輻照的葉片後,葉片還會將光保護狀態持續數分鐘之久,然後才切換到捕光狀態。
  • 人工光合作用的新突破:超分子光催化劑誕生
    自然界中,通過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人類所需的氧氣以及植物做需要的碳水化合物人們一直試圖複製這個能量轉化過程,目前,科學家們已經在實驗室水平中實現了「人工光合作用」,使用太陽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價值的燃料,特別是甲烷。
  • 硅藻光合作用特有的光能高效捕獲和光保護機制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硅藻是海洋中最「成功」的浮遊光合生物之一,它們通過光合作用貢獻了地球上每年約20%的有機物生產力,相當於固定了近五分之一的二氧化碳,高於全球所有熱帶雨林的貢獻,這與硅藻特有的捕光天線蛋白「巖藻黃素-葉綠素a/c蛋白複合體」(Fucoxanthin chlorophyll a/c protein
  • 我國科學家首次解析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是地球上規模最大的太陽能轉換過程。光合生物利用光能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同時釋放出氧氣(或者生成硫單質),是自然界最高效的太陽能固定「機器」。綠硫細菌是一類厭氧型光合細菌,誕生在大約35億年前地球的還原性環境,其能夠以硫化物為電子供體進行光合作用(圖1),是最古老的光合細菌之一。
  • 綠色植物和它們的「光合工廠」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利用太陽光能,將水和二氧化碳合成為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在此過程中完成光能向化學能的轉換並同時釋放出氧氣。忘記公式的讀者們,請看下圖複習一下。光合作用的研究始於兩百多年以前,經過幾代科學家的不斷探索,現在人們對光合作用的研究已經深入到了分子和原子水平。
  • 植物所等解析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規模最大的太陽能轉換過程,光合生物利用光能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同時釋放出氧氣(或生成硫單質),是自然界中高效的太陽能固定「機器」。綠硫細菌是一類厭氧型光合細菌,誕生在大約35億年前,是最古老的光合細菌之一。
  • ...分子開關:植物捕光天線實現高效捕光和光保護功能間切換的機理...
    植物光合系統既要在多雲或陰天低光照條件下保持高效捕光和傳能效率,又要在正午強光持續照射下避免由此引發的氧化損傷即光保護。植物的光保護功能是將過剩的激發能以熱的形式耗散掉。在自然環境中,太陽光的輻照強度可以在短時間內呈現出十幾倍的漲落。當雲的陰影遮蔽住受強光輻照的葉片後,葉片還會將光保護狀態持續數分鐘之久,然後才切換到捕光狀態。
  • 中科院植物所/浙大在Science發表重要成果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規模最大的太陽能轉換過程,光合生物利用光能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同時釋放出氧氣(或生成硫單質),是自然界最高效的太陽能固定「機器」。綠硫細菌是一類厭氧型光合細菌,誕生在大約35億年前,是最古老的光合細菌之一。
  • Science:解析出日光桿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的結構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解析出已知最為簡單的被稱作嗜中溫日光桿菌(Heliobacterium modesticaldum)的光合細菌的首個核心膜蛋白在近原子解析度下的結構。他們的發現有助人們對光合作用的早期進化以及這種至關重要的過程與植物光合作用系統存在哪些差異獲得新的理解。
  • 近5年8篇CNS,植物所沈建仁組在植物和光合細菌 「光系統 II」方面做出了系統進展
    PSII複合物的結構,發現了QB/非血紅素鐵區域和Mn4CaO5簇在水光解過程中的結構變化,從而從分子水平上揭示出氧氣形成的可能機理。研究成果為揭示光合作用光反應拓展捕光截面和高效捕獲傳遞光能機理,以及硅藻超強的光保護機制提供了堅實的結構基礎;為實現光合作用寬幅捕獲和快速傳遞光能的理論計算提供了可能,為人工模擬光合作用機理提供了新理論依據;為指導設計新型作物、拓展捕光截面、防止光破壞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
  • 讓農作物「吃」下更多陽光 科學家找到光合作用關鍵基因
    利用晶體結構解析以及冷凍電鏡技術,研究團隊通過對最原始的光合生物藍藻、紅藻、硅藻到高等植物的光合膜超分子複合物精細結構解析,探索光合作用體系高效吸能、傳能的分子機理。  他們發現了藍細菌中獨特的四聚體PSI複合物的結構,揭示了PSI寡聚化在環式電子傳遞和類囊體膜重排過程中光系統I複合物的重要功能;揭示了葉綠素C和巖藻黃素捕獲藍綠光並高效傳遞能量的結構基礎,為進一步揭示光合作用光反應拓展捕光截面和高效捕獲傳遞光能機理,以及硅藻超強的光保護機制提供了堅實的結構依據。
  • 【超分子】超高天線效應的人工超分子光豐收體系
    ‍‍‍‍在自然界中,綠色植物和一些光合成細菌可通過有效的捕獲、轉移和儲存太陽能來實現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