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農作物「吃」下更多陽光 科學家找到光合作用關鍵基因

2020-11-30 新華網客戶端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是人類食物和能源的主要來源,也是農作物產量形成的基礎。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資助下,作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張立新研究員集聚八家單位開展了「光合作用分子機制與作物高光效品種選育」工作。張立新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對光合作用分子機理進行研究,目的在於挖掘作物光能利用潛力,為農作物高光效遺傳改良及育種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和技術途徑。

  通過五年的合作攻關,該研發團隊在《自然》《科學》等國際頂級專業雜誌先後發表4篇研究文章,最近又在光合作用高光效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進展。

  挖掘光合生物的基因資源

  張立新說:「經過38億年的進化,不同的光合生物在適應環境變化過程中,進化出了非常豐富的基因資源和代謝途徑,這是一個奇妙的過程,蘊含著豐富的寶藏;充分探索光合作用的奧秘,挖掘豐富的基因資源,對於理解光合作用原理並應用於生產實踐有著重大的意義。」

  利用晶體結構解析以及冷凍電鏡技術,研究團隊通過對最原始的光合生物藍藻、紅藻、硅藻到高等植物的光合膜超分子複合物精細結構解析,探索光合作用體系高效吸能、傳能的分子機理。

  他們發現了藍細菌中獨特的四聚體PSI複合物的結構,揭示了PSI寡聚化在環式電子傳遞和類囊體膜重排過程中光系統I複合物的重要功能;揭示了葉綠素C和巖藻黃素捕獲藍綠光並高效傳遞能量的結構基礎,為進一步揭示光合作用光反應拓展捕光截面和高效捕獲傳遞光能機理,以及硅藻超強的光保護機制提供了堅實的結構依據。

  研究團隊還從原子水平揭示了高等植物光系統I-捕光天線(PSI-LHCI)各組分的精細分布,發現LHCI全新的色素網絡系統和LHCI紅葉綠素的結構,明確提出LHCI向核心能量傳遞可能的4條途徑。

  葉綠體的正常發育和功能維持是光合作用高效光能轉化和利用的必需條件。他們首次篩選出調控葉綠體發育的RNA分子伴侶蛋白BSF,揭示其對葉綠體mRNA穩定性和翻譯活性的調控作用;發現參與PSI組裝調控的新關鍵因子Pyg7,並解析了Pyg7參與PSI複合物組裝調控的分子機理。

  這些成果為揭示光合作用高效吸能、傳能和轉能的機理奠定了堅實的結構基礎。張立新說,這些基因資源的挖掘有助於深入了解植物葉綠體的生物發生機理,以及葉綠體響應外界環境變化維持高光效機理。

  導入高光效基因實現精準分子育種

  水稻為C3(碳三)植物,而玉米高粱等作物為C4(碳四)植物。C4植物葉片具有花環狀結構,其光能轉化效率高於C3植物。所以一直以來,研究C4植物高光效機理,挖掘其基因背景,用於提高水稻產量一直是水稻育種的一個重要方向。

  項目組開展了大規模水稻C4解剖學結構突變體篩選,以及葉脈密度變化突變體規模化篩選,獲得了一批光合效率高、葉脈密度相關的水稻突變體材料,鑑定了控制葉脈密度性狀基因TWI1,揭示了其調控水稻葉脈發生與發育的機制。

  在基礎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研究團隊加強機理與應用相結合,著力於將光合作用基礎研究成果應用到稻麥等主要農作物精準分子育種實踐中。

  他們建立了水稻高光效篩選平臺、挖掘出高光效最優等位變異,將高光效位點導入到目前的水稻主栽品種中育成高光效新品種4份,光合作用效率平均提高10%以上,具有高產、米質優、抗逆性強等優良農藝性狀。

  同時,研究團隊通過定向改良,在小麥優良農藝性狀選擇的基礎上,結合早代光合速率測定,選擇高光合速率單株以及高代群體光合測定進而培育高產品種的育種策略,培育出小偃108等高光效小麥新品系;育成了花後「源」功能顯著改良的鄭麥7698等,並榮獲了201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張立新表示,隨著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蛋白組學和代謝組學等相關技術在光合作用研究領域的運用,光合作用的許多生理生化過程已經從分子水平得到揭示,正孕育著一系列重大突破。提高作物光合作用效率在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上具有巨大應用前景。 (記者 劉志偉)

相關焦點

  • 【科技日報】讓農作物「吃」下更多陽光 科學家找到光合作用關鍵基因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是人類食物和能源的主要來源,也是農作物產量形成的基礎。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資助下,作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張立新研究員集聚八家單位開展了「光合作用分子機制與作物高光效品種選育」工作。
  • 科學家通過基因改造來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
    自從託馬斯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在1789年發表了他的可怕預測,人口增長將永遠超過糧食供應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證明他是錯的。到目前為止,他們已經通過開發更大更好的農作物品種和其他農業創新幫助農民跟上步伐。現在,研究人員正在採取更大膽的步驟:對植物進行重新編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這似乎是值得的。
  • 美科學家試圖修復植物光合作用的「小故障」,有望使作物增產40%
    最近一篇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文章指出,大部分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的時候,都要經過一個關鍵步驟,即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簡稱RuBisCO)將二氧化碳楔入到化合物核酮糖-1,5-二磷酸(簡稱RuBP)中。
  • 【新華網】科學家找到一個關鍵基因 或可幫助水稻實現「低肥高產...
    【新華網】科學家找到一個關鍵基因 或可幫助水稻實現「低肥高產」 2021-01-08 新華網 董瑞豐 【字體:大 中 小】
  • 美科學家成功模擬光合作用
    為了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科學家們使用了由美國國家超級電腦應用中心提供的計算資源。負責實現此模型的科學家包括國家超級電腦應用中心的植物生物學家朱新廣、隆教授以及伊利諾斯州計算數學專家艾裡克-斯特勒。在確定光合作用中每種蛋白質的相對數量後,研究人員設計出了一系列連鎖微分方程式,每個方程模擬了光合作用中的一個步驟。
  • 科學家找到一個關鍵基因 或可幫助水稻實現「低肥高產」
    新華社北京1月7日電(記者董瑞豐)我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一個名為OsTCP19的基因在減氮情況下可以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20%至30%,或將幫助改良水稻品種,實現少施肥、高產量的目標。該成果北京時間7日由國際知名學術刊物《自然》發布。
  • 海蛞蝓能進行光合作用:「劫持」藻類基因(圖)
    綠葉海天牛的基因組中具有來自藻類的基因,這使得它們具有了光合作用的能力。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發現,一種亮綠色的海蛞蝓能夠通過攝食來「盜取」藻類的基因,因而能像植物一樣從陽光中獲得能量。這種海蛞蝓名為綠葉海天牛,學名是Elysiachlorotica,是一種腹足綱海天牛科的動物。它們能將藻類的基因整合到自己的染色體內,從而獲得光合作用的能力。
  • 真正光合作用生活的動物,在海底吃掉藻類繼承人家的葉綠素和基因
    這種動物就是很神奇,很獨一無二,科學家唯一在它身上發現了多細胞動物間的功能性基因轉移。聽起來好像很複雜,但是知道它是怎麼做的,應該就能理解了。綠葉海天牛,或者叫綠葉海蝸牛,它是一種海洋軟體動物,但是通體翠綠,展開「兩翼」的時候甚至還能看到上邊好像葉子上的「脈絡」,活脫脫長成了一片綠葉的樣子。
  • 日光是植物生長的重要因子,光合作用是各種農作物中的最基本過程
    日光是植物生長的重要因子,光合作用是各種農作物中的最基本過程。生物體是農業生產的對象,農產品就是生物體本身或是由生物體製造出來的。生物體的性能往在對衣產品的產量和質量起類定性作用。對生物的遺傳變異規律,學握得越深適,賦予人工改造、提高、增加生物體性能的自由度就越大。
  • 打開植物光合作用大門 葉綠素合成關鍵酶三維結構被解析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10月30日,記者從中國農科院獲悉,葉綠素合成關鍵酶的三維結構首次被解析,這一成果由中國農科院、上海交通大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相關研究機構共同完成,並於近日發表於《自然》雜誌。
  • 科學網—關鍵農作物野生「近親」未受基因庫保護
    對81種農作物的1076個野生「近親」分布和保護情況進行的首次全球性調查發現,超過95%的野生種群未在全球基因庫中獲得充分保護。基因庫儲存的是可被用於未來繁育工作的種子和其他植物組織。 研究中包括香蕉、木薯、小麥和高粱在內的約70%野生種群,被認為是收集工作應最優先考慮的物種。還有300個種群未在任何基因庫中找到。 農作物的野生「近親」本質上是進化試驗。
  • 萬物生長靠陽光,那麼在月光下,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嗎?
    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利用光能,將相關物質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物質的過程。那麼,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其主要物質來源就是從空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以及從周圍環境中吸收的水,在陽光的推動下,轉化為可以儲存能量的有機物,然後釋放出氧氣。
  • 實現「液態陽光」邁出關鍵一步—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發現媲美自然光合作用的單核錳催化劑
  • 我國科學家首次突破光合作用反應量瓶頸,該技術可用於人造地球
    光合作用反應量瓶頸光合作用是人類最愛的化學反應之一,它把無機物轉成有機物,才讓世界充滿色彩,才有了人類。人類希望光合作用的量可以更快更多,這樣溫室效應就離我們更遠,樹木可以更綠,我們呼吸的氧氣更多。他們通過基因改造,得到一種不斷進行光合作用,並能直接生成蔗糖,且把蔗糖排出體外的藍藻。在這種藍藻身上,光合作用的反應量是沒有瓶頸的,藍藻可以源源不斷的進行光合作用。
  • 「無光」也能生長 光合作用不止一種
    光合作用是一切生物生存、繁衍和發展的根本保障。      早在17世紀中葉,歐洲科學家就發現植物、動物與水、光、二氧化碳之間存在著奇妙的關係,這是人類對光合作用最早的認識。後來,1771年被稱為光合作用發現年。      「人類在20世紀對光合作用有了深入地科學認識,通過研究發現光合作用是通過光合色素完成的。」
  • 新基因技術可提高 植物光合作用效率
    據新華社電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說,通過改造植物中的相關基因,可以使植物更有效進行光合作用,從而提高作物產量。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陽光和空氣轉化成有機物,從而給人們提供食物和燃料。但如果植物接受過多光照,可能對進行光合作用的相關細胞器造成損害,因此植物需要利用一種名為「非光化學淬滅」的機制來保護自身。
  • 陽光是植物光合作用唯一的能量源,搭配品種時候,千萬不要忽略掉
    大家好,我是始祖原年歡迎來和我一起養魚種菜陽光與色素植物缺了陽光是無法生長的。通過光合作用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過程,光子能量被固定在糖分中,糖分是一種用來維持生命的能量。葉片是光合作用控制中心。甚至可以說所謂園藝就是給葉片創造最理想的條件,幫助它們完成光合作用的使命。人類要是跟植物一樣的話,就得隨時隨地逐日而動,同時還得估算光照的強度:陽光過多也會造成傷害。不僅是因為紅外線過強,還有可怕的紫外線,紫外線具致突變性,會引發人類的黑色素瘤。植物不會曬黑,但這是因為它們在光照下合成的不是黑色素而是其他保護色素。這些色素通常都被葉綠素的綠色給掩蓋住了。
  • 它是螞蟻養的「奶牛」,明明是動物卻能光合作用,被農民視為眼中釘
    人們認識蚜蟲,往往是因為它們是一種害蟲,給農作物帶來極大的威脅,不過在生物學家眼中,蚜蟲同樣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同時,少得可憐的雄性蚜蟲並沒有被徹底淘汰,或許它們還存在一定的利用價值,比如面臨種族危機時挺身而出,拯救蚜蟲家族的基因缺陷。
  • 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奧秘,獲取新能源
    長久以來,科學家們對光合作用十分著迷,因為無數植物藉此延續生命,為大自然的循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能量。如果我們能夠破解光合作用,人類的未來將變得更加美好。起初,科學家們認為光合作用是一種普遍存在於植物中的機制,藉助於先進的科學技術,人們才了解到這其中包含著大自然的奧秘,正是因為植物的光合作用,才有了維持生命發展的重要元素。研究表明,植物可以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和陽光轉化為自身需要的能量,這就和呼吸一樣自然,陽光是觸發相關反應的關鍵因素。
  • 從藻類「借」來蛋白質 科學家改造出更高產、耐旱的菸草作物
    這項技術專注於光合作用,這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植物可以利用陽光和二氧化碳來產生營養物質來促進它們的生長。 提高光合作用將對農業生產力產生巨大的好處,但是這個過程的複雜性阻礙了過去許多利用它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