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豆的野生「近親」——棉豆正受到哥斯大黎加土地使用變化的威脅。
圖片來源:Daniel Debouck/CIAT
一項日前發表於《自然—植物學》雜誌的最新研究表明,穀物和蔬菜有時分布散亂的野生「表親」在食物安全中發揮著一定作用,但當前亟待採取行動保護它們。對81種農作物的1076個野生「近親」分布和保護情況進行的首次全球性調查發現,超過95%的野生種群未在全球基因庫中獲得充分保護。基因庫儲存的是可被用於未來繁育工作的種子和其他植物組織。
研究中包括香蕉、木薯、小麥和高粱在內的約70%野生種群,被認為是收集工作應最優先考慮的物種。還有300個種群未在任何基因庫中找到。
農作物的野生「近親」本質上是進化試驗。在沒有農民細心照料的情況下,這些頑強的植物經受住了乾旱、害蟲和疾病。由此,它們通常進化出為作物繁育者所用的有價值特性,以創建能抵抗害蟲或在面對全球變暖時維持產量的品種。過去,能抵抗病毒的甘蔗和水稻野生「近親」幫助產生了挽回數百萬美元損失的新品種。
「我們的發現描繪了全球哪個關鍵區域擁有維持全球農業穩定所需的野生種群多樣性。」此項研究共同作者、哥倫比亞卡利市國際熱帶農業中心(CIAT)作物多樣性專家Colin Khoury介紹說。
研究人員發現,其中一些農作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包括地中海、近東、亞洲和歐洲南部,而這些地區的植物正面臨著從土地使用的急劇變化到國內動亂等不斷增加的威脅。「在遭受戰爭破壞或受濫砍濫伐、快速開發影響的地區收集這些種群,是一場和時間的賽跑。」研究共同作者、CIAT博士後Nora Castaneda-Alvarez表示。
由於強化對農作物野生「近親」的保護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任務之一,因此論文作者建議,研究中涉及的野生種群數量應被用作衡量在達到保護目標的過程中所取得進展的基線。(徐徐)
《中國科學報》 (2016-03-24 第3版 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