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種子庫——生物的「諾亞方舟」

2021-01-17 國士無雙


今天要介紹的是一個「末日種子庫」——【斯瓦爾巴種子庫】(Svalbard Global Vault)。



這是目前現實生活中最具好萊塢特色的地方之一,集齊了「末日」「拯救」等大片關鍵元素!



斯瓦爾巴種子庫坐落在挪威斯瓦爾巴群島深處靠近北極的一所不為人所知的基地中,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農作物種子庫



種子庫實際深入山體330英尺,但出口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封閉性閘門

跟精子銀行差不多,種子庫是用來儲存植物種子的地方。

斯瓦爾巴種子庫由挪威政府出資建造,用於儲存來自各界各地的糧食種子。肩負著保護全球傳統基因庫遺傳多樣性的重擔,又被稱為「植物諾亞方舟」。


這座種子庫自2008年投入使用以來,到2015年初,已備存了來自美國、墨西哥等100多個國家的小麥、玉米的農作物種子。



「末日種子庫」貯存的各種種子

而原本在北極默默無聞的「末日種子庫」之所以走進公眾的視野,是因為它最近面臨著建庫7年以來的首次開庫取種的申請。

提出申請的是備受戰火摧殘的敘利亞。




敘利亞原本國內亦設有「基因銀行」以保存小麥等農作物種子,但自2011年爆發戰亂以來,種子庫內儲存的部分種子在戰亂中被毀。但所幸,被毀的種子在斯瓦爾巴種子庫還有備份,因此,敘利亞種子庫的相關工作人員才對斯瓦爾巴種子庫提出了取種申請。




然而,像敘利亞種子庫這樣被戰亂所毀的情況並不少見。歷史上就有多個因戰爭、內亂或災害而導致基因庫被摧毀的例子,如菲律賓國家種子庫被洪水損壞,後又被一場大火燒毀;阿富汗和伊拉克的種子庫已經完全喪失;而蘇聯的瓦維洛夫全俄植物栽培研究所亦曾遭遇過戰爭之困,其間,數名植物學家寧願餓死,也沒有捨得吃庫裡收集保存的作物種子。


而斯瓦爾巴種子庫則因為其獨特偏遠的地理環境而遠離這些天災人難,被稱為當今世上最安全的基因庫。




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除了斯瓦爾巴種子庫,全球各地還分布著很多基因庫。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10年的報告,目前全世界有1,750座種質庫,保存著各類農作物種質資源共計740多萬份(含復份),其中種子約佔90%。

而中國最大的作物種子庫——國家作物種質庫則坐落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現長期保存150 餘種作物,725種、36 萬份種質資源。



中國國家作物種質庫

雖然很多人以為,這些末日種子庫都會等到世界末日真正來臨時才會啟用,但實際上,目前種子的多樣性每天都在流失。也就是說,這些種子庫現在已在承擔著拯救全人類的重任。






在許多的末日電影中,我們都會看到這樣的情節:不論是可以抵禦大洪水的方舟還是能夠飛出地球的飛船,它們除了保證讓最後倖存的人類生活,還一定會攜帶有其它動物、植物、珍貴文物等,最大程度地保留地球復興的希望。


電影《2012》裡的方舟


電影《流浪地球》


其中,種子作為植物最重要的繁殖器官,儲存著植物全部的基因信息,對它們進行收集和保存,就能夠在未來發生不可預知的災難時,為植物留下復活的「火種」。


來源:見水印


而且,種子庫不僅僅存在於電影當中,現實生活中它們也早已出現。




+ 種 子 庫 +



來源:Kew Garden


種子是穿梭於時間和空間的生命信息存儲器,也是植物在進化過程中創造出的最精緻的繁殖工具。


在適宜的保存條件下,有些種子的壽命甚至可以達到上千年。


來源:en.wikipedia.org

上個世紀70年代,考古學家在以色列希律王的馬薩達宮殿中發現了保存2000多年的朱迪亞椰棗樹(Judean date palm),並在植物學家的努力下於2005年重新發芽。


來源:en.wikipedia.org

1995年,在我國東北地區的湖泊沉積物中發現了約有1300年歷史的蓮花Nelumbo nucifera種子,其中的一部分經培養後長出了蓮花。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原始人類就已經開始採集和儲存植物種子,並對植物進行馴化活動。


出土的植物果實和種子 來源:www.soaa.zju.edu.cn


種子收集的越多,擁有的植物遺傳基因的數量也就越大,也越能改良植物的品種和培養出優良的符合人們需求的新品種。


來源:www.kew.org


但是近些年來,隨著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動植物資源遭到嚴重破壞,物種滅絕的速度也逐漸加快。


為了儘可能地避免植物遺傳多樣性的喪失,上個世紀20年代,俄羅斯科學家尼科萊•瓦維洛夫(Nikolay Vavilov)就率先提出了建立種子庫的設想,並在聖彼得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種子庫——瓦維洛夫全俄植物栽培研究所。


來源:www.lukarn.fr


種子庫通過乾燥和冷凍技術,對種子進行長期存儲,就好像儲存貨幣那樣,在正常情況下進行封存,一旦需要的時候就把種子提取出來。


來源:CIMMYT/file


存放起來的種子也並不是一成不變,隨著時間推移,種子的活力也會慢慢降低,因此需要定期檢測種子發芽率,當發芽率降低到一定數值後,需要重新種植並採集新的種子。


來源:en.wikipedia.org




+ 全 球 種 子 庫 +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報告,全世界有1750多個種質庫,保存著各類農作物種質資源共計610多萬份(含復份),其中種子約佔90%,收集保存農作物種質資源最多的3個國家分別是美國(50萬份)、中國(40萬份)和俄羅斯(37萬份以上);保存野生生物種質資源最多的則是英國。 


世界最大的農作物種子庫



來源:en.wikipedia.org


斯瓦爾巴德全球種子庫(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被稱為「植物界的諾亞方舟」,位於北極南部1300公裡的斯瓦爾巴群島的一個山洞內,在那裡,我們能看到的只有荒涼的山峰、一望無際的冰川和神出鬼沒的北極熊。


來源:svalbard.travelize.se


種子庫入口雖然看起來不大,但其實真正的主體部分藏在永凍冰山深處,從門口到儲藏室要經過120m左右的隧道,打開5道門才能到達,並且它還安裝有防爆破門和密封艙,可以抵禦10級地震甚至是核武器的攻擊,其安全性堪比美國肯塔基州國家黃金儲藏地納克斯堡。



而且由於其十分特殊的地理位置,斯瓦爾巴德全球種子庫的溫度常年保持在零下18度以下,即使電源被切斷,冷卻功能停止工作,依靠建築內部的自然低溫也能讓種子得到很好地保存。


來源:www.nytimes.com


種子庫擁有3個種子儲存庫,每個儲存庫可儲藏150萬份種子,總共可儲存約450萬份。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為許多國家自己的種子庫提供備份,一旦本國的種子庫出現意外,可以從中重新提取。



世界最大的野生植物種子庫




千年種子銀行項目(The Millennium Seed Bank Partnership, MSBP)是由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管理的,位於英國蘇塞克斯郡的威克赫斯特莊園。


它不僅具有深埋好幾層深、防核防爆、又可使用500年的大型地下室為數萬種種子樣本提供儲存空間;還有世界頂尖水平的種子研究、加工設施,並且為公眾提供了展示區域。


來源:www.kew.org


千年種子銀行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植物種子庫,可以儲藏億萬粒種子,截至2010年,它已對世界上10%植物種群的種子——約25000種進行了收集、保存和研究,其下一階段目標是與全球合作夥伴一起,在2020年以前,共同保存世界有花植物25%物種的種子。 


來源:www.kew.org



亞洲最大的野生植物種子庫



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博物館種子展廳 來源:見水印


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是中國第一座國家級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目前也是亞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野生植物種質庫,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設和運行。


來源:www.genobank.org


其內存有數萬種野生植物種子,許多還是珍稀、瀕危的種類。截止到2017年底,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已收集保存了我國野生植物種子229科1990屬9837種74738份,佔到中國種子植物種數的33.6% 。


來源:www.genobank.org


我國野生植物資源極為豐富,尤其是美麗的雲南地區,有高等植物16000多種,約佔全國的50%,在那裡建立的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15世紀以來的地理大發現,不僅明晰了今天世界的絕大部分版圖,也拂去了千萬年以來籠罩在北極上空的神秘色彩。今天的人們通過查閱資料不難知道,地理意義上的北極,包含北緯66°34′以北的2100多萬平方公裡土地,那裡地域廣大,野生動物眾多;那裡極晝極夜交替,為數不少的原住民還沿襲著數千年前祖輩的生活方式…


紀錄片《北極,北極!》用全景式鏡頭展現北極不為人知的浩瀚絕倫,該片多角度全方位解讀北極,著眼北極圈普通民眾生活,學術考究嚴謹,專家顧問團隊強大,力圖為您揭開北極的神秘面紗。


       

特點一:突出「大北極」概念,多角度全方位解讀北極


 突破以往國內外有關北極紀錄片偏重自然主題或以行程記錄為主題的操作方式,突出「大北極」概念,打通地理、生態、人文與心靈的界限,多角度全方位解讀北極。



《北極,北極!》共分8集,分別是:一路向北、極北人家、危險溫度、冰封寶藏、航道破冰、對話之地、天下留白、守望北方。


以每集50分鐘的篇幅,從人類對北極的發現歷程、原住民現狀、氣候生態之變、資源礦藏之爭、新航道出現、北極治理合作、北極文化,以及人類應如何與北極相處這八個方面,向中國公眾全方位展示北極地區的自然風貌和發展現狀,展示全球化時代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給北極帶來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反過來對人類的種種影響。


同時,紀錄片將呈現的是因為氣候變暖,常年冰封的北冰洋開始具備通航條件,以更短的航程、更低的航行成本,對傳統航線形成挑戰;因為氣候變暖,深埋在北極凍土層下的豐富礦產資源有了開發的可能,僅僅是目前在北極圈內探明的油田資源存量,就價值數萬億美元,足以與中東地區匹敵。因此,曾經的不毛之地,正在成為各國競相博弈的必爭之地。


 這些或明或暗的線索,都將增加本片的厚度,成為本片的看點,也充分體現了財經頻道紀錄片的獨有視角。


特點二:著眼北極圈普通民眾生活,用鮮活人物故事把抽象概念具象化



在兩年時間裡,《北極,北極!》紀錄片創作團隊深入美國、俄羅斯、加拿大、瑞典、挪威、芬蘭、丹麥、冰島這北極圈八國,足跡遠至斯瓦爾巴群島、格陵蘭島,乃至北極點。廣泛採訪了大批政府要人、企業家,包括:冰島總統奧拉維爾•格裡姆松、俄羅斯前國家杜馬副主席奇林加羅夫、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張明、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副主席尤巴·索科納、丹麥外交大臣馬丁•利德高、斯瓦爾巴群島總督歐德·奧爾森·英格羅;力拓集團戴維克鑽石公司總裁馬克·卡梅隆、中國五礦集團總經理助理王炯輝、丹麥皇家格陵蘭漁業公司總裁米卡埃爾·席勒維斯等。



紀錄片還追蹤拍攝了極地探險界的傳奇人物、堪稱當代最偉大探險家的博格·奧斯蘭,他在無後援情況下獨自遠徵北極點,在極夜環境下完成北冰洋探險的壯舉至今無人可以超越,他也是全世界第一個在北極點舉行婚禮的人。可以說,他將人類自身體魄和意志可以做到的事情,推到了一個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此外,紀錄片還實地記錄了大批常年堅守在北極地區,從事北極氣象、環境、生態、文化研究的中外科學家。


更值得期待的,是紀錄片創作團隊對北極圈內普通民眾的記錄。作為格陵蘭邊遠村落裡最後一個堅持用狗拉雪橇的人,原住民獵人夏木固執地堅守傳統生活;薩米族馴鹿放牧人尼爾斯,一個人放牧超過1000頭馴鹿,堅守著「馴鹿是薩米人的身份象徵」信條;長期在極晝極夜環境下工作的阿拉斯加油田工人託馬斯,要習慣幾乎沒有任何社交生活的環境;經歷了失業後,卻因為北極航道興起又重新獲得就業機會的希爾克內斯礦山工人埃裡森……


這些豐富的採訪和鮮活的個體故事,反映的是快速變化的北極以及被北極影響到的更廣大地區人們真實的生活狀態。原住民在迷茫中的堅守、企業家對資源開採和商業機會的熱望、民眾對未來的擔憂,將讓人通過具體的人物命運,感知到一個立體和具象的北極。


特點三:學術考究嚴謹,專家顧問團隊強大


 

《北極,北極!》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以及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提供學術支持。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氣象局原局長、IPCC第四、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秦大河,以及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阿齊姆·施泰納聯合出任本片總顧問,在紀錄片的主旨和學術層面的總體把握上提供了有力的學術支持。



一大批知名極地學者擔任了本片各分集的專家顧問:當中有地質學家位夢華、中科院原大氣物理研所副所長高登義、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效存德、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郭培清等。


紀錄片《北極,北極!》將鏡頭覆蓋整個北極圈地區,包括北極點、北極腹地,涵蓋所有北極國家,涵蓋不同季節,極夜和極晝,可以說是填補了中國電視人對北極宏觀題材觀照的空白,在極地題材的紀錄片上,具有開創意義。



作為中國人製作的北極紀錄片,本片既有中國人特定的視角,同時立足於全人類的高度,表達了對北極開發與保護問題的主流關切,最終闡述了北極環境保護之於地球和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9W41197Ec?from=search



相關焦點

  •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諾亞方舟」——走進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
    新華社挪威朗伊爾城2月28日電 通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諾亞方舟」——走進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  新華社記者梁有昶 張淑惠  在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北極永久凍土深處,有一座冰封地窖存放著100多萬份生物種子「備份」樣本,以防人類賴以生存的農作物因災難而絕種
  • 科學史上365天——末日種子庫
    植物諾亞方舟挪威斯瓦爾巴群島距離北極點1300千米,常年積雪,氣候高寒,不適於人類居住。在其中的一個島上,悄悄地建起了一座隱蔽的建築。它其貌不揚,活像一隻從地底伸出頭來的怪獸。這頭「怪獸」身負全人類的重任,是確保人類糧食安全的最後一個堡壘,是能在地球危難時刻拯救全人類的地方,是人類長久生存的保障,它就是被稱作「植物諾亞方舟」的「末日種子庫」。2006年世界種子基金會和挪威政府聯合斥資911萬美元修建末日種子庫,於當年6月19日奠基,歷時一年半,於2008年2月27日建成。
  • 《流浪地球》的末日種子庫真的存在嗎?
    其中還有一個和農業有關:國際空間站將帶著一座種子庫前往宇宙深處。很多人覺得,種子庫只是科幻電影中的虛擬事物,但實際上,地球上確實存在「末日種子庫」,而且還有好幾個!地球上的種子庫什麼樣?又為什麼要建設種子庫呢?  早在2007年,挪威政府就在距離北極1000公裡的島嶼上建立了一座「種子庫」。這座「種子庫」被稱為「植物界的諾亞方舟」。
  • 國家基因庫運營「諾亞方舟」啟航
    在西方神話中,諾亞建造了一艘方舟,帶著各種牲畜、鳥類等,躲避了大洪水,安然度過「世界末日」。  一粒種子、一個細胞、一管血液、一口唾沫、一段脫氧核糖核酸……這些不起眼的「現在」可能是構建未來生物科技和產業的磚石。在現實世界中,美國、歐盟和日本都擁有世界級基因庫,由此掌握生命經濟時代的戰略性資源。
  • ...2)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諾亞方舟」——走進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
    新華社照片,朗伊爾城(挪威),2018年3月1日(國際·圖文互動)(2)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諾亞方舟」——走進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2月27日,在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工作人員走在布滿冰霜的走廊內
  • 中國「諾亞方舟」起航——揭秘搭載生物遺傳密碼的國家基因庫
    (原標題:中國「諾亞方舟」起航——揭秘搭載生物遺傳密碼的國家基因庫)
  • 位於挪威的「世界末日種子庫」隧道入口被淹 因全球氣候變暖
    > 看過電影《2012》的都知道,為了防止因一場大洪水帶來的世界末日,致使人類和地球上其它物種的滅絕,人類建造了體型龐大的方形船隻「諾亞方舟」。以幫助人類和地球其它生物在末日來臨那天,得以繼續生存下去。故事原型來自《希伯來聖經·創世紀》,在原故事中人類花費了120年才建成「諾亞方舟」,藉助「諾亞方舟」保護,人類逃過一劫。
  • 地球最後的備份,人類末日的希望——探秘世界最大種子庫
    聖經《創世紀》當中有這樣一則故事:諾亞在上帝的指引下建造了一艘巨大的方舟,稱為「諾亞方舟」。在洪水到來前,他將地球上的所有動植物按類別、雌雄帶到方舟上避難,最終把生命的火種保留了下來。在郎伊爾城旁邊一座砂巖山內部,有一座「世界末日種子庫」,它的正式名稱為挪威斯瓦爾巴末日種子庫
  • 奧利奧開始建造「末日保險庫」,位置就在種子庫旁邊
    這個問題聽起來頗為有趣,但是沒有人想到奧利奧公司還真的考慮到了這個網友的問題,在挪威建造了一個末日保險庫。該保險庫建在永久凍土之上,距離全球種子庫並不遠。不得不說奧利奧的這項決定賺足了全球的關注。據了解,奧利奧的這個末日保險庫的靈感來自同樣位於挪威境內的全球種子庫,但是它的規模要比全球種子庫小很多。除了規模之外,該保險庫的保存措施可以和全球種子庫媲美。不僅如此,裡面的奧利奧餅乾還採用了全新的聚酯包裝。這種包裝方式可以保護餅乾在零下80攝氏度~華氏300攝氏度這段溫度範圍內不變質。
  • 中國打造世界第二大「末日種子庫」: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
    2015年9月,位於挪威北極地區「植物諾亞方舟」——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在建成7年多後首次提取種子備份,這一申請來自戰火中的敘利亞。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儲存著來自全球各地數十萬份植物種子的「備份」,以防人類賴以生存的農作物因災難而絕種。科學家對這座「植物諾亞方舟」將要應對的「災難」的設定,包括自然災害、疫病、戰爭,甚至「世界末日」。
  • 這裡的變暖速度全球最快 凍土融化差點把「末日種子庫」毀了
    然而,堅實的永凍土層如今正在迅速融化,開始危及朗伊爾城居民的生命安全,以及坐落在此的「諾亞方舟種子庫」。這個種子庫通常被稱為「諾亞方舟種子庫「,也叫「末日種子庫」「末日種子庫」坐落在朗伊爾城的不遠處 圖據CNN這裡的變暖速度全球最快 到本世紀末,朗伊爾城的平均氣溫預計將上升7至10攝氏度,降雨量將增加40%
  • 遺失的諾亞方舟(三)
    上周結尾的時候我們講到如果諾亞方舟上承載的並不是活著的動物,而是承載著這些動物的DNA,那麼諾亞方舟的存儲容量就會綽綽有餘。其實我們地球上現在有一個「諾亞方舟」,就是在挪威的北冰洋斯瓦巴群島上面有一個建築,這個建築叫做斯瓦巴全球種子庫,這個地方存儲著世界上幾乎所有植物的種子,還有一部分動物的DNA,並且目前還在不斷的更新。
  • 藏滿全世界種子的末日種子庫,可能是人類最重要的冰箱
    目前獲得了100多個國家的認可,是世界上最多樣化的種子庫,也有人戲稱它為「人類農業的諾亞方舟」。許多人認為,這座「末日種子庫」只有在末日才會派上用場,就像是流浪地球設計的那樣,被帶到新家園,然後開墾種植收割吃飯。但事實並非如此,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針對的,更多是世界各地其他的種子庫,怕它們翻車把自己的藏品都給弄沒了。其實全球有超過1700個基因庫,但不少都有著安全隱患。
  • 末日倖存者怎麼重啟地球?別怕,科學家為你備好了「末日種子庫」
    末日種子庫 在挪威斯瓦爾巴特群島永久凍土層下面,挪威和一些基金組織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種子庫由於包含的植物種子種類較多,數據較全,因此被人們稱為「末日種子庫」「諾亞方舟種子庫」。
  • 世界末日來了也別怕,人類還給自己建了一個種子庫.
    在距離北極點 1000 公裡的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一個山洞裡,就保存著這些可能被滅絕的生物的最後的希望,這個山洞被稱為 — —  「 末日種子庫 」 別想太多,這個種子就是實實在在的大麥小麥玉米等作物的種子。這個 「 末日種子庫 」 由挪威政府出資,也被稱為 「 植物界的諾亞方舟 」。
  •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諾亞方舟」
    在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北極永久凍土深處,有一座冰封地窖存放著100多萬份生物種子「備份」樣本,以防人類賴以生存的農作物因災難而絕種。  世界各地的基因庫可以把農作物種子送到這裡免費保存,庫內所存種子樣本的所有權仍完全屬於各個基因庫本身。
  • 「末日種子庫」——保存人類生存命脈「備胎」的神秘處所
    在北極圈內距離極點1000多公裡的山體中,有一座「末日種子庫」,裡面存放著約1億粒來自世界各地的農作物種子這看起來很像是科幻劇才會中出現的建築物,卻是現實版的「植物諾亞方舟」,被稱之為「人類最後的希望」這個「末日種子庫」的建立,是挪威政府為了世界應對發生大規模災害提前做的準備如果有一天,「世界末日」真的來臨不論是氣候變化
  • 挪威人打造「文明方舟」?成果被稱為末日穹頂,收藏全球基因種子
    而為了應對這樣的物種消失問題,全世界的國家都發起了投資,在挪威委託當地的公司打造了一個「文明方舟」,也許有些人沒有聽過諾亞方舟的故事,其實,方舟指的是在毀滅世界的危機中,保存地球上動植物火種的一艘船,而如今也能代指各種物種基因庫。
  • 揭秘「末日種子庫」:能抵抗任何災難的地方[1]- 中國在線
    這裡就是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人們稱其「為世界末日而準備」的「種子方舟」。「種子銀行」的備份根據估算,目前世界上有200多萬種可食用的植物,包括10萬種稻米、1000多種香蕉……這些農作物的種子,小如罌粟花種子,大如椰子,都蘊含著無價的植物DNA。然而,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估計,地球上農作物物種已經消失了75%。
  • 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現實版的「諾亞方舟」
    當然我們是希望永遠都不要使用它,所以當下如何保護我們的地球才是首要任務,不然即便有了「諾亞方舟」,也不一定能夠保全我們。在聖經中,諾亞在上帝的指引下建造了一艘巨大的方舟,並把地球上的所有飛禽走獸按數量帶到方舟上,最終在大洪水中把生命的火種保留的下來。雖然這是神話故事,雖然諾亞方舟並不存在。但人類終有一天將會面對滅亡的威脅,到了那時候,我們將如何保留生命的火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