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創世紀》當中有這樣一則故事:諾亞在上帝的指引下建造了一艘巨大的方舟,稱為「諾亞方舟」。在洪水到來前,他將地球上的所有動植物按類別、雌雄帶到方舟上避難,最終把生命的火種保留了下來。
在電影《末日先鋒》中女戰士奄奄一息,將一袋種子交給小女孩,期盼女孩有天能找到合適地方播種。種子,成了人類文明延續的最後希望。
在郎伊爾城旁邊一座砂巖山內部,有一座「世界末日種子庫」,它的正式名稱為挪威斯瓦爾巴末日種子庫(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建造這個「世界末日種子庫」是為了在「世界末日」真的來臨之際,使用它所儲備的作物種子保證食物供應。這些災難包括各類自然災害及人為破壞,比如全球氣候變暖或者核戰爭、恐怖主義。所以它也被稱為是農作物的諾亞方舟。
郎伊爾城到底在哪裡?郎伊爾城位於挪威屬地斯瓦爾巴群島。地處北緯78度,距離北極點只有1300千米,是世界上離北極最近的城市。
人們把這座山挖空了一部分,高於海平面以上430英尺(約131米),即便以後格陵蘭的冰蓋融化或者南極洲的冰層完全消融了,海平面上升了許多,它也不會被淹沒。
朗伊爾城氣候寒冷,擁有永久凍土地帶。種子庫建於永久凍土帶的地下,常年維持零下18℃。在如此溫度環境下,小麥、大麥和豌豆等重要農作物種子可持續保存長達1000年,高粱大約能存放1.95萬年。
即使意外停電,也能常年保持低溫,室溫要在200年後才能緩慢升至零攝氏度。種子放在特製的鋁盒中保存,可保存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仍然具有活力,具體時間取決於物種本身的能力。種子庫附近有一座煤礦和一個發電廠,為其運轉供應充足的能量。
種子庫的入口處的頂部是一件名為《永恆的迴響》的藝術作品,它是一個十釐米深的玻璃燈箱,內置高反射、抗酸腐的三角形鐵片,以及稜鏡和鏡子。在極夜期間,它會在白雪覆蓋的山坡上投射出閃亮的抽象圖案。
該種子庫堪稱全球最安全的基因儲存庫,從大門進去,是一條120米長的隧道,深入砂巖山裡,直通三個長45米,寬、高各4米的獨立種子倉庫。周圍全用1米厚的隔溫混凝土墻打造,以防止發生山體崩潰時所造成的任何結構損壞。
從大門到儲存種子的倉庫,中間配備五道防爆艙門,安全性可比美國黃金儲藏庫,能夠承受芮氏規模6.2級的地震以及核武器攻擊,任何人進入種子庫都必須通過這五道安全門。
這個種子庫外面並沒有專人把守,種子庫裡面安裝了各種溫度、溼度傳感器以及攝像頭,然後把這些數據和信號傳到幾公裡外的監測站,那裡有人負責檢測,據說當地郎伊爾機場的控制塔也能實時監控該種子庫。況且種子庫坐落在這個四面都是北冰洋的島上,這裡也是軍事禁飛區,要上來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並且,朗伊爾城是北極熊的故鄉,島上的北極熊多達3000 多頭,北極熊們也成了種子庫天然的「保安」。
挪威斯瓦爾巴末日種子庫的建造成本高達911 萬美元,由挪威政府出資。挪威人給它取了個響亮的名字——「末日穹頂」。
這個種子庫可以為世界各國保存種子,種子的所有權可以歸委託國所有,是所有其他種子銀行的後備援助,為全球植物「備份」。目前,這裡已經儲存了來自全球各種規模基因銀行超過4000個植物物種的86萬份種子備份。
其實,全球已有大約1400個種子儲藏室,其中多數是由國家儲藏各自的種子,然而這些種子儲藏室很容易受到戰爭、政局動蕩、自然災難和經濟因素的影響。比如,菲律賓的國家種子銀行於2006年一場颱風中遭到破壞,重建後又因火災被毀。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種子銀行也在戰爭中被摧毀。
2015年,由於敘利亞內戰,他們位於第一大城市阿勒頗的種子庫被炸毀,導致種子庫無法提供適合當地種植的耐乾旱作物種子。敘利亞人只好從斯瓦爾巴種子庫提取種子回國復用,第二年又重新挑選合格的種子,送回斯瓦爾巴種子庫儲存。
人類的世界末日是哪一天我們不可預知,但對於農作物來說,每一天都可能是它們的末日。全球種子庫能防止由於環境汙染、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引發作物多樣性喪失。
那麼中國有沒有「末日種子庫」呢?如今我們可以欣慰地回答:有!中國打造世界第二大「末日種子庫」——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