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植物基因庫"得到有效保護

2020-11-25 華夏經緯

新華網青海頻道西寧0919  (記者錢榮 楊壽德)記者從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了解到,被譽為青藏高原「植物基因庫」的孟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過近幾年的保護與治理,生態環境逐步改善,野生動植物資源和植被得到有效保護。

 

孟達自然保護區於2000年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建立,總面積17290公頃,是青海次生林中植物種類最多、群落系統最為複雜的林區,是我國西部罕見的古亞熱帶、亞溫帶和亞寒帶南緣植物的匯集生長區,也是青海唯一一個以野生植物為主的自然保護區。據統計,這裡有537種植物,其中有三七、貝母、何首烏等藥用植物300多種,瀕危物種11種,具有十分特殊的保護價值,被認為是研究青藏高原植物群落結構及群落特徵的基因庫。

 

據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馬天龍介紹,近年來,在國家的支持下,保護區和當地政府積極改善孟達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並取得了一定成效。他們投資數十萬元為當地「靠山吃山」的群眾改造了電網,購買了太陽灶和電灶,並在保護區內群眾居住點建立煤場,有效杜絕了當地居民亂砍濫伐的現象。

 

馬天龍說,目前,保護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林地面積逐步增加,植被全面恢復。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 人類基因「大熔爐」
    人類進入青藏高原的徵程究竟是怎樣一種曲折的歷程?上海生科院計算生物學研究所的群體基因組學研究組從遺傳學的角度,基於藏族人和夏爾巴人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參考全球200多個現代人群以及幾個已滅絕的遠古人類的遺傳信息、運用和發展新的計算分析方法,解析了青藏高原人群的遺傳背景,重構了高原人群的祖先起源、基因交流和演化歷史。1.
  • 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氮素」秘密
    為了揭示影響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氮素」秘密,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楊元合研究組於2013-2016年間在青藏高原開展了大範圍的凍土樣帶調查,獲取了大量凍土樣品(圖3-4)。基於這些野外調查,結合同位素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生態系統模型等多種手段,他們發現了以下兩個與植物生長密切相關的 「氮素」秘密。
  • 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成立
    10月23日是第八個「世界雪豹日」,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共同發起成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雪豹為我國I級保護野生動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估為易危(VU)物種,列入CITES附錄I,《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列為瀕危(EN)物種。據現有科學證據表明,青藏高原是雪豹的物種起源地,是其第一故鄉,現代青藏高原是雪豹最主要和最連續的生存地區。
  • 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亞洲水塔」,是珍稀野生動物的天然棲息地和高原物種基因庫,是中國乃至亞洲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地區之一。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
  • 青藏高原凍土碳庫評估方面取得新進展
    為了深入認識這種反饋關係,必須先研究清楚凍土碳庫的大小及其分布特徵。然而,由於缺乏足夠的地面觀測資料以及有效的尺度轉換方法,目前學術界對於凍土碳庫的估算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中科院植物所的研究人員以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為研究對象,通過2013—2014年連續2年的大範圍取樣,獲得了342個3米深度和177個50釐米深度的土壤剖面樣品。
  • 護佑高原精靈 青海建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
    央廣網西寧10月31日消息(記者張雷 通訊員李梅英)為保護高原精靈——雪豹,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日前共同發起成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倡議。據現有科學證據表明,青藏高原是雪豹的物種起源地,也是雪豹最主要和最連續的生存地區。呼籲建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將可以進一步加強國內外合作,攜手開展雪豹研究與保護,推動形成多層次、多領域、綜合性雪豹保護態勢和創新格局。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王恩光介紹:「我們先聯合青藏高原六省區開展雪豹的研究與保護,採取一系列的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行動來保護雪豹。
  • 青海省發起成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倡議
    當天,省林業和草原局、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共同發起成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倡議,將致力於雪豹研究和保護工作,推動形成多層次、多領域、綜合性雪豹保護態勢和創新格局。  為拯救雪豹這一瀕危物種,青海、西藏等六省區開展了一系列保護活動,受到全球關注。各省區在雪豹棲息地建立自然保護地,加強雪豹物種的系統研究和科學保護,探索區域內雪豹等瀕危物種種群和生態系統實施全面、完整、連續保護的新途徑。同時,深入開展公眾教育和合作交流,積極參與和推動全球雪豹保護合作進程,形成良性互動的雪豹保護基礎,取得顯著成就。
  • 青海省發起成立 「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倡議
    當天,省林業和草原局、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共同發起成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倡議,將致力於雪豹研究和保護工作,推動形成多層次、多領域、綜合性雪豹保護態勢和創新格局。為拯救雪豹這一瀕危物種,青海、西藏等六省區開展了一系列保護活動,受到全球關注。
  • 青藏高原植物於苦寒處綻芳華 來了解一下它們的生存之道
    該影片以紀實的方式,介紹了青藏高原珍稀的野生植物資源,尤其是像塔黃、綠絨蒿等因獨特性而著稱的植物,它們在嚴酷的高原環境中為生存繁衍所煥發出的頑強生命力,十分令人驚嘆。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之稱的青藏高原總面積約250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是中國三大自然階梯中最高一級。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白皮書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亞洲水塔」,是珍稀野生動物的天然棲息地和高原物種基因庫,是中國乃至亞洲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地區之一。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
  • 青藏高原曾經是熱帶動物的天堂?基因指紋說出的秘密
    這一切,還要從青藏高原的畜牧傳統說起。 擁有4000年畜牧傳統的青藏高原 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擁有近21億畝的高寒草場,為牧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天然條件。
  • 青藏高原生態環境惡化狀況尚未根本扭轉,河流源區高寒溼地應實行統一管理
    近日,青藏高原又「火」了一把。9月20日的《極限挑戰寶藏行》中嘉賓前往高原「採摘雪蓮」,有網友發現節目中採摘的「雪蓮」,實際上是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徵求意見稿)》中的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水母雪兔子,孕育這些珍惜植物的生態環境要求是相當苛刻的,因此雖然節目組有致歉,但依舊被網友認為誠意缺失。
  • 林草科普|青藏高原植物於苦寒處綻芳華 來了解一下它們的生存之道
    該影片以紀實的方式,介紹了青藏高原珍稀的野生植物資源,尤其是像塔黃、綠絨蒿等因獨特性而著稱的植物,它們在嚴酷的高原環境中為生存繁衍所煥發出的頑強生命力,十分令人驚嘆。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之稱的青藏高原總面積約250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是中國三大自然階梯中最高一級。在數千萬年的隆起和複雜的地質、氣候變化過程中,生長在這裡的植物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並擁有著常人難以想像的「智慧」。
  • ...實驗室最新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樣性...
    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極」,正經歷著氮沉降急劇增加和降水變化的生態影響過程。高寒草甸約佔青藏高原面積的35%,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植被類型之一。雖然氮沉降和降水的變化會引起植物組成和多樣性的變化,但對由此導致植物多樣性與土壤微生物多樣性之間關係如何變化尚不清楚。
  • 基因指紋說出青藏高原的秘密:曾經,我也是熱帶動物的天堂
    這一切,還要從青藏高原的畜牧傳統說起。:蘭州大學碩士生韓源源拍攝青藏高原的畜牧傳統至少可追溯至距今約2000年前。青藏高原70%以上的新石器和青銅時代遺址分布在其東北部。根據對該地區青銅時代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形態鑑定的結果,發現在距今4000至2000年前,青藏高原東北部人類主要通過畜牧生產獲得肉食資源,主要飼養的家畜包括羊、牛、豬、馬和狗等。
  • 劉叢強院士:青藏高原保護與發展需全球視野
    本報記者 張 蘊青藏高原和黃河流域有什麼密切關聯?青藏高原最大發展短板在哪?如何實現青藏高原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協同,達到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共贏發展?帶著一系列問題,近日,在第二屆高原科學與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上,科技日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叢強。
  • 青藏高原中部發現古近紀最豐富植物化石群 或曾是亞熱帶森林
    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中部,現在是一片高寒荒蕪之地。青藏高原如何抬升到現有高度,許多演化細節仍不清楚。我科學家最近發現的蔣浪植物化石群,刷新了人們對青藏高原的認知——高冷的青藏高原中部 4700萬年前是一片亞熱帶森林?日前,中國與尼泊爾兩國向全世界正式宣布,珠穆朗瑪峰的最新高程為8848.86米。
  • 中山植物園打造「活植物基因庫」
    昨天,該所所長夏冰研究員接受了南京日報記者獨家採訪時透露,中山植物園正著力打造集植物遷地保護、資源植物可持續利用研究和科普、旅遊為一體的「活植物基因庫」,除了向市民展示植物、提供休閒外,還將在農業可持續發展、生物製藥和城市生態綠化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植物園的建設,與歌劇院、博物館一樣,體現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也是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體現。」
  • 葫蘆島:中國熱帶植物基因庫
    如此神奇的植物,在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數不勝數。雲南省邊陲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境內,著名國際河流瀾滄江———湄公河的支流羅梭江緩緩而流,江水在一個叫勐侖的地方蜿蜒迂迴,環繞而成一個小半島,當地人稱作葫蘆島,植物園就建在這個方圓900公頃的小島上。小島雖小,名氣卻大得很,它被專家們稱為中國熱帶植物的基因庫,是中國科學家研究熱帶植物的黃金寶地。
  • 保護瀕危珍稀植物 守護長江「物種基因庫」
    8月5日,科研人員在三峽集團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實驗室製作植物標本。  三峽地區素有長江流域「綠色寶庫」「物種基因庫」之稱,擁有大量珍稀、特有植物。2007年,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成立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通過遷地保護、引種繁育、組培研究、建立「種質資源庫」等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護三峽庫區的生物多樣性。 目前,研究所已建成珙桐、紅豆杉等8個大型珍稀植物觀光園,珍稀植物保護品種達1006種,是我國最大的三峽特有珍稀植物種質資源庫和保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