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植物於苦寒處綻芳華 來了解一下它們的生存之道

2020-10-15 科普百分百

視覺中國供圖

在上個月舉辦的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聚焦中國」特別市場展映活動中,國產紀錄片《喜馬拉雅的種子》一經亮相,就贏得了各方點讚。

該影片以紀實的方式,介紹了青藏高原珍稀的野生植物資源,尤其是像塔黃、綠絨蒿等因獨特性而著稱的植物,它們在嚴酷的高原環境中為生存繁衍所煥發出的頑強生命力,十分令人驚嘆。

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之稱的青藏高原總面積約250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是中國三大自然階梯中最高一級。在數千萬年的隆起和複雜的地質、氣候變化過程中,生長在這裡的植物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並擁有著常人難以想像的「智慧」。

抱團取暖來抵禦嚴寒

「青藏高原高寒地區的植物正是憑藉自己的獨特本領,在高原頑強地生存和繁衍著。」曾在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任職,並多次參加青藏高原科考的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黨委書記、副主任楊永平研究員說,溫度和水分是影響植物生長的兩個最重要的環境因子。以藏北為例,年平均氣溫為0-3℃,最熱月平均氣溫也只有8-l0℃。

「在青藏高原西部的廣袤地區,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如何有效地抗旱保水,也是高原植物能否成功適應環境的關鍵所在。」楊永平說。

為了應對高原的低溫、乾旱和強風的惡劣環境,一些植物會通過緊密的植株排列和貼地的生長高度來保持小環境下的適宜溫度,類似於「抱團取暖」。這種矮化的植物不僅能夠避免較低的氣溫對植物的凍害,同時還能避免強風引起的強烈蒸騰導致植物水分喪失,以及土壤和巖層反覆融化凍結引起的植物細胞缺水。

高山流石灘上的「墊狀植物」就是一種典型的矮化植物。墊狀植物是對具有球形或半球形表面的植物的總稱,有極端縮短的莖、密集的葉或者小枝,是植物經過多年輻射性生長而形成的緊密簇生結構。在喜馬拉雅地區,常見的墊狀植物有墊狀點地梅、雪靈芝、鑽葉風毛菊等,通常分布在山地高寒草甸帶和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帶之間,呈斑塊狀或者條帶狀分布。

這些植物堪稱高寒環境中的「工程師」,它們不但自己適應了高寒、強旱等極端環境,還會改善生長位置及周邊生境的土壤的物理和化學性質、營養成分和水熱條件,為其自身及其他物種創造並維持一個條件更加優越的、特殊的微環境。這種在墊狀植物內部形成的微環境,還能夠顯著提高群落的物種多樣性和豐富度,在群落物種組成和結構方面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多功能外套」成防護神器

雪域草灘地、鹽湖或流石灘上,菊科風毛菊花屬有眾多植物明星。如弱小火絨草全身披著白色或灰白色的絨毛;還有高山雪蓮,全株長滿白色長絨毛;近年由於一些植物科普紀錄片的傳播,擁有絨毛「大衣」的雪兔子也格外引人注目。

據了解,雪兔子是多年生、一次結實,根呈黑褐色,有紡綞狀分枝。它的莖直立,高達30釐米,全身披著稠密的白色、黃褐色或淺紫色的厚棉毛,這些棉毛的禦寒保暖效果一點都不遜於科考人員身上的羽絨服,可避免凍傷。

可別小看了這件「外套」,它的作用可不止保暖這麼簡單。楊永平解釋說,雪兔子能在高寒惡劣的環境中得以生存,全靠這件「秘密武器」。

記者了解到,雪兔子的絨毛可以起到三重防護作用:第一,高原山地受到的太陽輻射遠遠高於其他地區,長長的絨毛有利於雪兔子更好地抵禦太陽輻射;第二,由於石縫的儲水能力較差,很難供植物生長所需,而雪兔子的大量絨毛可以更好地保留水分為己所用;第三,厚厚的絨毛也可以儘量保存花粉,作為繁衍後代的重要工具。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植物都能擁有厚厚的絨毛,那些「衣著單薄」的植物也會找到其他辦法來防止自身水分散失,增加葉片表面的蠟質層就不失為一個好主意。

針茅屬是多年生密叢草本植物,全世界約100種,主要分布於亞洲和歐洲的溫帶和暖溫帶地區。昆明植物所的研究人員此前在考察中發現,藏北高原上相對乾旱的高寒草原地區生長著一種特殊的紫花針茅。

楊永平帶領團隊利用三代測序平臺和技術進行對比分析,發現紫花針茅在基因表達中優化了紫花針茅合成蠟酯的功能。「葉片表面的蠟酯形成了一個蠟質保護層,可減少水分蒸發,增強紫花針茅對乾旱環境的適應能力。」楊永平說。

各出奇招博昆蟲一顧

對於植物來說,開花的目的就是為了通過傳粉產生種子,進而完成繁衍。植物的傳粉方式主要分為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其中自花傳粉不需要依賴於傳粉媒介,一棵植物自身就能產生種子;而異花傳粉則需要媒介的幫助在不同植物間完成傳粉。在環境惡劣的高海拔地區,能夠為植物傳粉的動物種類和數量都要遠遠少於內陸。因此,高原植物為博昆蟲一顧都使出了渾身解數。

植物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吸引昆蟲,其中最主要的一種就是增強花的展示度以增加對昆蟲的吸引能力。用大而鮮豔、形狀特異的花朵「招蜂引蝶」,馬先蒿當屬箇中翹楚。楊永平說,列當科的馬先蒿有600至800個種,許多特有種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區。馬先蒿最大特點之一是其花冠形態多樣,幾乎每個種的花朵都不相同,變化之多讓人眼花繚亂。

已有的研究表明,馬先蒿繽紛多樣的花冠類型是與其傳粉機制相適應而長期演化的結果。顏色鮮豔、形狀各異的花朵,可以增強其對傳粉蜂蟲的吸引力。

而塔黃則開闢了與昆蟲「你為我傳粉,我替你養娃」的合作模式。常見於海拔4000—6000米區域的蓼科大黃屬植物塔黃,在經過5—7年的風雪考驗後,性成熟的塔黃便會長出高達1.5—2米的花序,由下向上逐漸變細;花序外面一層一層包裹著大型半透明的奶黃色苞片。

在一片片低調的苞葉下,藏著一串串等待發育的花序。層層疊疊的苞葉,為花朵和各種各樣的昆蟲搭起天然的暖房。花序由下而上次第綻開,昆蟲在花序上爬來爬去,就會把別處帶來的花粉不經意間抹到塔黃雌蕊的柱頭上,於是在不經意間就幫助塔黃完成了授粉。

為了將來能繼續與這些昆蟲保持合作,塔黃還不惜貢獻出自己大約三分之一的種子給這些昆蟲的幼蟲作為食物。

相關焦點

  • 林草科普|青藏高原植物於苦寒處綻芳華 來了解一下它們的生存之道
    該影片以紀實的方式,介紹了青藏高原珍稀的野生植物資源,尤其是像塔黃、綠絨蒿等因獨特性而著稱的植物,它們在嚴酷的高原環境中為生存繁衍所煥發出的頑強生命力,十分令人驚嘆。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之稱的青藏高原總面積約250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是中國三大自然階梯中最高一級。在數千萬年的隆起和複雜的地質、氣候變化過程中,生長在這裡的植物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並擁有著常人難以想像的「智慧」。
  • 研究人員探究青藏高原鼠兔生存與環境變化的奧秘—新聞—科學網
    張行勇攝   科考隊員在黃河源區域的樣地採樣  張行勇攝   8月8日~31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的陝西省動物研究所分隊從黃土高原到青藏高原,從青海湖區溼地、可可西裡無人區到索南達傑保護站
  • 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氮素」秘密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雪域高原」和「第三極」之稱,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圖1)。由於海拔高、氣候寒冷,青藏高原孕育了大量的多年凍土,成為北半球面積最大的高寒凍土分布區。作為分布最為廣泛的植被類型,高寒草地約佔高原面積的60%以上,主要由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沼澤化草甸組成(圖2)。其中,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分別主要分布在氣候乾旱的高原西部和氣候溼潤的高原東部,而沼澤化草甸作為一種隱域植被零星分布在高原面上。不管是草甸還是草原植物,都需要通過吸收土壤中的氮或者固定大氣中的氮來維持自己的生長。因此,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秘密可能與氮素密切相關。
  • 隆升並非一次完成 青藏高原曾是它們的「老家」
    「千萬年來,青藏地區經歷了從熱帶平原到高寒草甸的滄桑巨變。化石證據表明,這一生長過程中,無數新物種應運而生。」在第二次青藏科考首期成果報告會上,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丁林院士告訴記者。  從植物到動物,從驍勇善戰的大型肉食動物到苟且營生的小型鼠類,在青藏舞臺上陸續登場之後,或就地適應,或遷徙他處。
  • 亟待研究——青藏高原上的櫟類常綠矮林
    世界上只有一個青藏高原,因此,全世界也只有這一片硬葉常綠櫟類資源。這片常綠櫟類資源有其特殊性、唯一性。它最大的特點是屬於青藏高原冰凍圈生態系統。我們自己不去研究這個青藏高原櫟類常綠硬葉資源,將沒有人來研究。
  • 中國的四大高原有沒有你想去的?先來了解一下它們吧
    很快露出大片的黃土,地表面開始大量裸露黃土,一下大雨黃土本身結構鬆散,容易發生崩塌,也加速地表的侵蝕。流失的土壤進入到河流,導致地表被流水侵蝕成千古萬壑的地貌,除了人為開發之外,自然環境的變遷也是不可避免的外力因素。最主要的就是黃河,黃河在其發源地並不黃,一直到黃土高原西部邊緣,黃河的水都是非常清澈的。
  • 青藏高原對中國究竟有多重要?
    青藏高原的形成據推測,地球至今已經存活了46億年。由於地殼運動、滄海桑田,亞洲的樣貌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的變化。對中華先民生存環境影響最大的就是距今8000萬年的「燕山運動」和距今1000萬年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
  • 伴隨青藏高原隆起的遠古巨獸
    那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探尋一個與青藏高原有關的秘密,答案藏在一些古哺乳動物的化石中。這些哺乳動物們在不知不覺中,經歷了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然後,它們又用自己的骨骼化石,把所見證的一切告訴了我們。因為這些化石大部分都是在甘肅省和政地區發現的,它們就被稱作了「和政動物群」。
  • 青藏高原"植物基因庫"得到有效保護
    09月19日電  (記者錢榮 楊壽德)記者從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了解到,被譽為青藏高原「植物基因庫」的孟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過近幾年的保護與治理,生態環境逐步改善,野生動植物資源和植被得到有效保護。
  • 地理文化未解之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曾經是海洋嗎?
    巍峨的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聳立在青藏高原的西南部,中間是喀喇崑崙山、唐古拉山,北面則是廣闊的崑崙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青藏高原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全世界海拔超過8000米的山峰共有14座,都位於青藏高原。青藏高原雄踞地球之巔,確實無愧於「世界屋脊」的稱號。
  • 青藏高原上的獨特物種馬先蒿,「善變」的秘密是什麼?丨藏文科普
    我們知道,青藏高原與世隔絕的地理環境,孕育出了大量特有的物種,嚴酷的氣候條件,讓植物演化出絢麗多姿的花朵。其實,不管一種植物演化成什麼樣,歸根結底,這都是為了生存下去而適應環境的結果哦。看完科普輕鬆一下,知力小賣部已上線,識別二維碼,有好書、好吃、好物等著你哦!
  • 假如青藏高原不隆起,我國南方是什麼環境?
    如果青藏高原不隆起的話,我國南方應該會是乾旱炎熱的沙漠地帶,而北方地區更多的是溫暖潮溼氣候適合人類的生存。,主要決定因素就是青藏高原的存在。青藏高原海拔較高,平均4000米以上,這也意味著青藏高原可以接收到更多的太陽輻射能。地表吸收更多的熱量,地表大氣受熱不斷地上升,最後會導致地面處大氣壓強降低。
  • 青藏高原對印度形成的巨大壓力
    青藏高原也是中華民族的源頭地之一和中華文明的發詳地之一,在華夏文明史上流傳的伏羲、炎帝、烈山氏、共工氏、四嶽氏、金田氏和夏禹等都是高原古羌人。青藏高原上的居民以藏族為主,形成了以藏族文化為主的高原文化體系。
  • 世界上最大高原:面積是青藏高原的兩倍大,高度卻只有一半高
    世界上最大高原:面積是青藏高原的兩倍大,高度卻只有一半高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有很多奇特的地形,因為它們與眾不同的景觀,所以成了著名的旅遊地。就比如青藏高原,它是近些年來很受遊客歡迎的景點之一,高原的特點就是面積大,且地形十分開闊,所以在高原上旅行觀光,可以使心情舒爽。今天小編也要跟大家說一個高原,它的面積是全球最大的,其面積剛好是我國的青藏高原的2倍,可是它的高度只有青藏高原的二分之一,這就是巴西高原。
  • 世界上最著名的兩大高原—巴西高原和青藏高原,它們有什麼不同?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特別的地方,它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嘿嘿,它特別的大!它就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嗯……不過要把南極的冰雪高原排除在外,畢竟南極的冰雪高原不適合人類居住。什麼是高原呢?就是海拔高度平均在五百米以上的地區才能稱為高原。巴西高原位於南美大陸東部,表起伏比較平緩,地勢向北和西北傾斜,海拔在三百到一千五百米之間。
  • 青藏高原中部發現古近紀最豐富植物化石群 或曾是亞熱帶森林
    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中部,現在是一片高寒荒蕪之地。青藏高原如何抬升到現有高度,許多演化細節仍不清楚。我科學家最近發現的蔣浪植物化石群,刷新了人們對青藏高原的認知——高冷的青藏高原中部 4700萬年前是一片亞熱帶森林?日前,中國與尼泊爾兩國向全世界正式宣布,珠穆朗瑪峰的最新高程為8848.86米。
  • 「地球第三極」 青藏高原!
    >很多人都說一生必須去一次西藏只為領悟孕育生命的真諦但沒幾個真正了解這神秘的地球第三極>4000米的海拔,讓青藏高原傲視同緯度周邊地區「世界屋脊」當之無愧>海拔高、面積大的青藏高原仿佛城牆般,攔截了它的去路
  • 「探界者」鍾揚:在青藏高原刷新一個植物學家的極限
    據統計,在這十幾年間,他收集了上千種植物的4000萬顆種子,佔到了西藏特有植物的1/5。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鍾揚要收集種子?「一個基因能夠拯救一個國家,一粒種子能夠造福萬千蒼生。青藏高原這個佔我國領土面積1/7的地區,植物種類佔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100年來無人涉足,植物資源被嚴重低估。」
  • 青藏高原科考中的陝西智慧
    此次科學考察研究定位國家重大需求和國際科學前沿,旨在揭示過去50年來環境變化過程與機制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提出亞洲水塔與生態安全屏障的環境保護戰略,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在兩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中,陝西科研力量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陝西省動物研究所是其中重要的一支隊伍。
  • 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成立
    10月23日是第八個「世界雪豹日」,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共同發起成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雪豹是中東亞高山環境裡最頂層的捕食者和旗艦物種,被譽為「雪山之王」,是高山生態系統健康與否的氣壓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