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組裝構築首例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材料

2020-12-02 X一MOL資訊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

副標題:北京化工大學王振剛教授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王會副研究員和丁寶全研究員Nature Materials:聚組氨酸多肽自組裝構築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納米材料

天然的氧化還原酶(如過氧化物酶、漆酶、葡萄糖氧化酶等)主要依賴活性位點附近精確排布的胺基酸殘基和輔因子(Cofactor)相互協作高效地催化底物的氧化還原反應,其中輔因子對於電子傳遞起著關鍵的作用。但是,在環境升溫或pH波動時,隨著蛋白質的解摺疊,催化性殘基的空間排布發生改變,導致輔因子的移位、脫落甚至聚集,使得酶不可逆地失活。基於酶催化原理和結構特點發展起來的超分子自組裝,為酶的從頭設計與構造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在前期的工作中,研究者通過生物分子自組裝,構建了輔因子依賴性的類酶活性位點(Chem. Eur. J., 2019, 25, 12576; ACS Catal., 2018, 8, 7016; ACS Nano, 2017, 11, 7251)。對於輔因子依賴的氧化酶或模擬酶而言,是否能僅通過控制胺基酸基團的排列和協作,實現含有輔因子的活性位點的催化能力,仍是未知數。另一方面,具有複雜結構活性位點的酶在生命起源初始階段的惡劣環境中,以何種分子組裝形式實現催化功能,仍吸引廣泛關注。


近日,北京化工大學王振剛課題組、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施興華課題組和清華大學劉冬生課題組合作,在仿酶催化領域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以「Cofactor-free oxidase-mimetic nanomaterials from self-assembled histidine-rich peptides」為題在線發表於《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雜誌上。


血紅素蛋白是一類以血紅素(鐵原卟啉)為輔因子的蛋白。在過氧化物酶、血紅蛋白或一系列血紅素模擬酶活性位點中,組氨酸殘基作為配體或者酸、鹼催化劑,能夠顯著提升血紅素的催化活性。考慮到組氨酸側鏈咪唑的氫鍵給體/供體功能和酸鹼催化能力,研究者設計了不同長度、以COO-和NH3+為末端的聚組氨酸肽(最短為二肽),組裝形成了可至數百微米乃至毫米級別的片狀或者帶狀單晶晶體結構或無規的米粒結構;在不含有血紅素輔因子或者金屬時,表現出了催化H2O2氧化四甲基聯苯胺(TMB)等底物的活力或者H2O2歧化反應的活力。

圖1. 示意圖:a)辣根過氧化物酶(左側)和抹香鯨肌紅蛋白(右側)活性中心結構;b)聚組氨酸多肽自組裝過程;c)聚組氨酸多肽自組裝結構催化模式。圖片來源:Nat. Mater.


研究者系統地考察了自組裝催化劑微結構和類過氧化物酶催化功能。在圓二色譜、X-射線粉末衍射和電子衍射高分辨電鏡結果基礎上,根據第一性原理計算發現,(0 1 0)晶面的氫鍵作用(源於β-sheet二級結構的主鏈)和靜電作用(源於端基基團COO-和NH3+)、(1 0 0)、(0 0 1)晶面的π-π堆積和氫鍵作用(源於側鏈咪唑)協同促進多肽鏈規整排列並形成單晶結構。晶體的形成決定了自組裝材料的比催化活力(Vi per His),表明活力與組裝能力的密切關係;進一步研究發現,聚組氨酸的組裝能力和比催化活力關聯著肽分子的濃度以及三種特徵長度(二肽、十二肽、十五肽):組氨酸單體沒有表現出β-sheet結構信號以及催化活力;當長度超過2個殘基時,分子開始組裝,形成伸展的β-sheet結構並顯示出催化活性;當長度超過12個殘基時,分子鏈相互作用增強,使得比活力成指數級提高;當長度超過15個殘基時,分子鏈無規捲曲,不利於鏈的有序排列,比活力顯著下降。

圖2. a)十五肽自組裝結構的掃描電鏡圖(inset為帶狀結構)、電子衍射圖和高分辨電鏡圖;b)十五肽自組裝體的第一性原理計算結構模型;c)聚組氨酸肽的二級結構、活力與分子鏈長的定量關係。圖片來源:Nat. Mater.


為了揭示催化機理,研究者分別使用酶促反應動力學和電子順磁共振波譜(ERP)研究反應過程產生的中間體。酶促反應動力學實驗表明,與血紅素蛋白遵循的「桌球」機理不同(底物和產物交替地與酶結合或從酶釋放),無血紅素的聚組氨酸組裝體遵循「三元複合物」機理,即H2O2和TMB雙底物以有序或無序的方式與催化劑結合形成三元複合物中間體。電子順磁共振波譜(EPR)和自由基淬滅劑添加實驗表明,在雙底物與催化劑共存時生成超氧自由基•OOH,而僅存在雙底物或者催化劑/TMB時無自由基信號產生。痕量金屬或者I-的影響通過ICP-MS、EDTA與金屬/I-的添加實驗予以排除。結合分子對接和量子化學計算可以推論,自組裝催化劑通過(0 1 0)晶面的組氨酸殘基、以多重非共價相互作用吸附H2O2和TMB形成三元複合物,通過咪唑基與H2O2的氫轉移、超氧自由基•OOH形成、超氧自由基與TMB和咪唑-H的氫轉移,生成水和TMB陽離子自由基,最後回到初始態。需要指出的是,僅將催化劑與H2O2混合時,EPR譜顯示出羥基自由基•OH信號,這對應於O-O鍵斷裂以及催化劑對H2O2的催化分解反應。


聚組氨酸多肽催化劑的活性位點是組氨酸殘基的周期性排列形成,在經歷10次乃至數百次的加熱/冷卻或者酸化/中和循環處理後,活力沒有任何損失,而且活力的響應性變化與組裝結構的解離/重構對應,進一步證明了活力與多肽組裝的關係;但是,含有血紅素的天然酶或者模擬酶在經過十個循環處理後,活力均降低80%以上,這可能因為血紅素與殘基的脫離導致了活力的不可恢復。

圖3. a)十五肽自組裝體的催化動力學雙倒數曲線;b)電子順磁共振波譜;c)催化過程的理論模型;d)多肽催化劑(H15)與天然過氧化物酶(HRP)活力對熱處理和酸處理的響應性。圖片來源:Nat. Mater.


自組裝催化材料的厚度((0 0 1)和(1 0 0)晶面)為數納米至微米級別,抑制了芳香性還原性底物(如TMB)與包埋在內部的組氨酸殘基接觸,降低了組氨酸的使用效率和表觀TOF(turnover frequency)。為了提高催化劑的比表面積,將更多的組氨酸暴露於(0 1 0)晶面,研究者一方面通過超聲處理降低組裝結構尺寸,將TOF提高2~3.7倍;另一方面,將成纖多肽與聚組氨酸多肽共價偶連,引導聚組氨酸形成纖維狀結構,提高催化劑的比表面積,能夠將TOF提高一個數量級。在未來的工作,將結合理論模擬對催化劑組成和結構進行進一步優化,增強催化活力。


小結


該研究為氧化模擬酶催化劑的設計提供了新的策略,提出了新的氧化還原反應催化機制,拓寬了對生物催化的認知,也為簡單的分子到具有複雜活性位點結構的輔因子依賴酶的化學演化過程提供了實驗模型。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劉清博士和萬鎧瑋(博士研究生)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化工大學的王振剛教授、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王會副研究員和丁寶全研究員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北京市科技計劃、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及前沿科學重點研究計劃、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支持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


Cofactor-free oxidase-mimetic nanomaterials from self-assembled histidine-rich peptides

Qing Liu, Kaiwei Wan, Yingxu Shang, Zhen-Gang Wang, Yiyang Zhang, Luru Dai, Chen Wang, Hui Wang, Xinghua Shi, Dongsheng Liu, Baoquan Ding

Nat. Mater., 2020, DOI: 10.1038/s41563-020-00856-6

相關焦點

  • 自組裝納米材料構築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研究獲進展
    天然的氧化還原酶(如過氧化物酶、漆酶、葡萄糖氧化酶等)主要依賴活性位點附近精確排布的胺基酸殘基和輔因子(Cofactor)相互協作高效地催化底物的氧化還原反應,其中輔因子對於電子傳遞起關鍵作用。然而,在環境升溫或pH波動時,隨著多肽鏈的解摺疊,反應性胺基酸殘基的空間排布發生改變,導致輔因子的移位、脫落甚至聚集,從而使酶不可逆地失活。
  • 國家納米中心等在自組裝納米材料構築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研究中...
    天然的氧化還原酶(如過氧化物酶、漆酶、葡萄糖氧化酶等)主要依賴活性位點附近精確排布的胺基酸殘基和輔因子(Cofactor)相互協作高效地催化底物的氧化還原反應,其中輔因子對於電子傳遞起關鍵作用。然而,在環境升溫或pH波動時,隨著多肽鏈的解摺疊,反應性胺基酸殘基的空間排布發生改變,導致輔因子的移位、脫落甚至聚集,從而使酶不可逆地失活。
  • |自組裝納米材料首次實現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
    第一作者:Qing Liu, Kaiwei Wan通訊作者:Zhen-Gang Wang, Hui Wang, Baoquan Ding通訊單位: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北京化工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無輔因子組氨酸多肽自組裝模擬酶設計及表徵肽自組裝模擬酶催化活性及催化機理肽自組裝模擬酶穩定性考察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與北京化工大學、清華大學多個團隊合作在自組裝納米材料構築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天然的氧化還原酶(如過氧化物酶、漆酶、葡萄糖氧化酶等)主要依賴活性位點附近精確排布的胺基酸殘基和輔因子(Cofactor)相互協作高效地催化底物的氧化還原反應,其中輔因子對於電子傳遞起著關鍵的作用。但是,在環境升溫或pH波動時,隨著多肽鏈的解摺疊,反應性胺基酸殘基的空間排布發生改變,導致輔因子的移位、脫落甚至聚集,從而使酶不可逆地失活。
  • 科學網—讓「輔因子」助力工業生物催化
    瞄準「三低」掣肘 依靠大腸桿菌、酵母菌、丙酮丁醇梭桿菌等微生物自複製、自組裝、自調控的智能化特點,一些相對廉價易得的原料可以接近理論轉化率的水平,高效地合成出大量人們所需的產品。科學家們把它們稱為「工業生物催化劑」。 進入21世紀,化工領域中常用化合物的生物製造線路均已被打通,這主要依賴物質合成基因的導入。
  • 資助成果 | 讓「輔因子」助力工業生物催化
    瞄準「三低」掣肘依靠大腸桿菌、酵母菌、丙酮丁醇梭桿菌等微生物自複製、自組裝、自調控的智能化特點,一些相對廉價易得的原料可以接近理論轉化率的水平,高效地合成出大量人們所需的產品。科學家們把它們稱為「工業生物催化劑」。
  • 讓「輔因子」助力工業生物催化—新聞—科學網
    瞄準「三低」掣肘 依靠大腸桿菌、酵母菌、丙酮丁醇梭桿菌等微生物自複製、自組裝、自調控的智能化特點,一些相對廉價易得的原料可以接近理論轉化率的水平,高效地合成出大量人們所需的產品。科學家們把它們稱為「工業生物催化劑」。 進入21世紀,化工領域中常用化合物的生物製造線路均已被打通,這主要依賴物質合成基因的導入。
  • 可逆的人工金屬酶組裝——人工金屬酶的回收利用
    人工金屬酶的發展是一個迅速擴大的領域,其設計策略為從天然金屬酶的改性到完全從頭設計。為使模塊化設計的人工酶發揮最大應用潛力,需要強而可逆的錨定過程,該錨定過程能夠控制組件的組裝和拆卸。控制可逆性將允許蛋白質支架和人工金屬輔因子的回收。為此,人們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研究利用生物素衍生物和替代品或(鏈球菌)親和素突變體的實現可逆性。    英國約克大學Wilson和Duhme-Klair教授最近的一項研究不僅能讓人工金屬酶發揮功能,還能讓蛋白質等高價值成分實現回收再利用。
  • 【納米】JACS封面:多組分自組裝精確構築納米膠囊
    近些年來,受自然界酶催化反應的啟發,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納米膠囊的構築。
  • 最新進展|湖南師範大學PNAS上發文,揭示了聚合酶、輔因子蛋白和dsRNA之間的關鍵相互作用
    劉紅榮聯手清華大學程凌鵬在PNAS上發表了題為「Structure of RNA polymerase complex and genome within a dsRNA virus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s of transcription and assembly」的文章,該文章提出了RNA聚合酶與其輔因子蛋白和水泡病毒內的基因組
  • 南開大學楊志謀團隊 Adv.Mater.綜述:多肽的酶促自組裝和凝膠化
    因此,自組裝可以使超分子納米材料具有多種功能,是一種製造複雜生物材料的通用平臺,在生物醫學和生物材料領域有很大的應用價值。超分子材料的性質與其分子構築單元和製備方法密切相關。在眾多的構築單元中,短肽由於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而具備很強的發展潛力短肽本身具有低穩定性和在體內易被酶降解的缺點,阻礙了其進一步轉化為藥物或診斷工具。短肽自組裝成的超分子材料,能夠延長其體內半衰期和提高其生物活性。
  • 科學家基於納米酶仿生設計人工過氧化物酶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納米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高利增、範克龍和中科院院士閻錫蘊團隊通過整合納米酶的結構和功能特點,仿照天然酶的活性中心和輔因子的協同作用,設計了一種能夠模擬過氧化物酶體內多種天然酶活性的納米酶
  • 研究人員基於納米酶仿生設計人工過氧化物酶體
    仿照天然酶的活性中心和輔因子的協同作用,設計了一種能夠模擬過氧化物酶體內多種天然酶活性的納米酶,並基於此納米酶構建了一種可在生理條件下工作的人工過氧化物酶體(artificial peroxisome),並將其用於改善高尿酸血症和缺血性中風的治療。
  • 化學所在利用短肽分子多級組裝模擬天然酶研究中取得進展
    生物分子組裝的多級有序結構是生命體單元的本質特徵之一,實現了能量轉化、物質輸運和信號傳遞等重要生物功能。精準調控生物分子組裝條件,深入探究生物分子組裝體結構與功能關係,有助於在分子層面認識生物活動的分子機制、指導功能生物材料的研發。
  • 【合成生物學】基於非正則輔因子的醛類化合物合成
    與化學催化法相比,利用酶或生物有機體的不對稱還原反應具有更多優勢,如安全、環保的反應條件,高反應產率,廣泛的底物範圍和較少的副反應等。儘管相關酶在不對稱合成手性化合物領域已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但在大規模工業化應用方面仍面臨一個不可避免的挑戰,即各級中間產物易被宿主菌中充斥的NAD(P)-依賴型醇醛脫氫酶催化而流向副產物合成途徑。如何有效誘導反應系統中的碳源流向,是研究者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 生物物理所基於納米酶仿生設計人工過氧化物酶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納米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高利增、範克龍和中科院院士閻錫蘊團隊通過整合納米酶的結構和功能特點,仿照天然酶的活性中心和輔因子的協同作用,設計了一種能夠模擬過氧化物酶體內多種天然酶活性的納米酶,並基於此納米酶構建了一種可在生理條件下工作的人工過氧化物酶體(artificial peroxisome),並將其用於改善高尿酸血症和缺血性中風的治療
  • 我國科學家團隊基於納米酶仿生設計人工過氧化物酶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納米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高利增、範克龍和中科院院士閻錫蘊團隊通過整合納米酶的結構和功能特點,仿照天然酶的活性中心和輔因子的協同作用,設計了一種能夠模擬過氧化物酶體內多種天然酶活性的納米酶,並基於此納米酶構建了一種可在生理條件下工作的人工過氧化物酶體(artificial
  • 輔因子自平衡的全細胞催化劑設計取得進展
    目標產物的合成途徑可能涉及多個輔因子或共底物,輔因子供應不足和輔因子不平衡等問題常常成為高效生物合成的重要瓶頸。針對該問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陶勇研究組通過設計輔因子自平衡的系統,將合成途徑中所需的多個輔因子進行同時再生循環,實現合成系統中輔因子的自平衡,促進產物的高效合成,並在苯乙醇生物合成中得到成功應用。
  • 科學家模擬生物酶設計製備氧還原反應電催化劑
    然而,在生物界中,錳(II)離子常常是多種金屬酶的輔因子。例如,具有Mn輔因子的血紅素銅氧化酶(HCO)可以將O2還原成H2O,其活性中心Mn金屬離子同時與O和N原子配位。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材料系教授陳乾旺課題組通過模擬生物酶中Mn基輔酶因子的結構和功能,以含有Mn金屬的MOFs作為前驅物,將O和N原子配位的Mn活性位點原子級地分散在三維石墨烯骨架中,利用石墨烯的良好導電性成功地將Mn調控成高活性的ORR催化活性位點,實現了高活性的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