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學】基於非正則輔因子的醛類化合物合成

2021-01-19 X-MOL資訊

近期有讀者反映不能每天準時收到我們的推送,原因在於微信公眾號平臺新近改變了推送方式。為了避免類似情況,請為「X-MOL資訊」設置星標(具體操作見文末動圖),讀完文章,先點「贊」、後「在看」,保持互動熱度,就能及時收到每期推送啦。

手性化合物是許多藥物、農藥和精細化學品合成過程中重要且有價值的中間體。對於手性藥物分子來說,不同的對映異構體在生物體內可能發揮不同的治療作用。因此,高光學純度的對映異構體化合物合成技術在不同領域中越來越受到關注。手性分子可通過有機合成或生物轉化的方法獲得。與化學催化法相比,利用酶或生物有機體的不對稱還原反應具有更多優勢,如安全、環保的反應條件,高反應產率,廣泛的底物範圍和較少的副反應等。儘管相關酶在不對稱合成手性化合物領域已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但在大規模工業化應用方面仍面臨一個不可避免的挑戰,即各級中間產物易被宿主菌中充斥的NAD(P)-依賴型醇醛脫氫酶催化而流向副產物合成途徑。如何有效誘導反應系統中的碳源流向,是研究者們亟待解決的問題。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AD) 和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 (NADP) 是生命過程中通用的氧化還原輔酶和重要的代謝物。NAD/NADP與各類醛脫氫酶相互作用存在著比較保守的分子識別模式,無論全細胞生物合成或利用細胞粗提液,異源合成途徑生成的醛均有可能被宿主菌中的脫氫酶還原為醇,這使得發酵產物組分複雜,且分離有難度,故宿主菌原有的代謝途徑和碳源流向需要重新規劃。相對於傳統的調節胞內輔因子水平、改造酶的輔因子偏好性及敲除競爭代謝等方法,近年來,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李晗團隊通過一系列工作構建了一種基於非正則輔因子 (Non-canonical redox cofactor)——煙醯胺單核苷酸 (NMN) 的氧化還原催化體系,並篩選出了NMN-依賴型葡萄糖脫氫酶突變體GDH Ortho (Black et.al., 2019),它們的活性與天然系統正交,通過酶偶聯反應可實現NMN的循環再生。在胞內建立途徑專一的氧化還原驅動力,可以使目標產物香茅醛 (citronellal) 的合成途徑從大腸桿菌氧化還原系統中隔離 (如圖1)。經過多輪針對反應物製備過程及反應條件的優化,研究人員使香茅醛在細胞粗提液和全細胞合成中的轉化率分別達到了97-100% 和 83%。

圖1. (A) 香茅醛在粗提液及全細胞合成中的系統設計和反應方案。(B) 使用天然輔酶NAD(P)作為反應輔酶時, 宿主菌內醇脫氫酶(ADH)將中間代謝產物還原為對應醇,副產物增加。(C) 香茅醛合成途徑使用NMN作為唯一輔酶時,宿主菌內醇脫氫酶無法使用該途徑中間產物,目的產物轉化率顯著提高。重組大腸桿菌利用假單胞菌XenA (Xenobiotic reductase) 達到兩種在大腸桿菌中極易被還原的醛之間的轉化,由反應結果來看,不同輔因子存在時XenA均可催化檸檬醛 (Citral) 發生加氫反應。當使用宿主菌內源輔酶在細胞粗提液中進行合成時,由於反應物和產物均被還原成醇類,目的反應無法發生。而引入非正則輔酶NMN循環系統後,因胞內累積的還原型輔酶NMNH無法被其他醇醛脫氫酶消耗,該濃度梯度促進了XenA參與的合成反應,並阻斷了底物向其他代謝途徑的流通,使目的產物轉化率升到60%。在進一步應用於全細胞生物合成的過程中,實驗組僅對參與NMN循環的代謝途徑進行優化,使醇副產物的轉化率從60%降至接近0。這主要得益於利用NMN的外源代謝途徑與宿主菌內源代謝途徑相互獨立,使設計和構建高效、受控的物質轉化途徑成為可能,且對於在難以預測或複雜生物系統中構建人工代謝途徑具有重要意義。Aldehyde Production in Crude Lysate- and Whole Cell-Based Biotransformation Using a Noncanonical Redox Cofactor SystemKelly N. Richardson, William B. Black, Han Li*ACS Catal., 2020, 10, 8898–8903, DOI: 10.1021/acscatal.0c03070



本文版權屬於X-MOL(x-mol.com),未經許可謝絕轉載!歡迎讀者朋友們分享到朋友圈or微博!


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輕鬆關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化學 • 材料 領域所有收錄期刊

相關焦點

  • 合成有機羧酸類化合物有新法
    12月8日,南京工業大學對外宣布,該校毛建友教授研究團隊通過鎳催化的高烯醇化物及其類似物與未活化的烷基溴化物的還原偶聯反應,首創了一種合成有機羧酸類化合物的新策略。該反應條件溫和、底物適用範圍廣、操作安全簡便,有望促進羧酸類藥物合成的發展。  有機羧酸類化合物存在於天然產物、藥物分子、農藥中。據統計,有超過450種上市藥品中都含有羧酸官能團。
  • 萜類化合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萜類化合物的傳統生產方式為植物種植提取,對野生植物資源、土壤和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利用合成生物學方法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生產萜類化合物是一種新型的生產模式,是目前國際上的研究熱點。   類胡蘿蔔素是一類代表性的萜類化合物,包括番茄紅素、β-胡蘿蔔素、蝦青素等。
  • 有機金屬化合物的醯化合成醛酮
    甲醯胺製備醛有機金屬化合物(有機鎂、有機鋰化合物)可與過量的原甲酸脂反應,首先生成縮醛,繼而用硫酸水解成醛
  • 科學網—讓「輔因子」助力工業生物催化
    這種大小只有微米級、結構簡單的生物,卻蘊含著不可想像的能量——只要把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基因導入大腸桿菌中表達,通過物質代謝和輔因子代謝,就能合成出我們想要的化合物。 近20年來,這些不起眼的細菌扮演了工業生物催化中「細胞工廠」這一重要角色,為生物製造翻開了新的一頁。
  • 青島能源所提出利用微生物合成萜烯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的代謝...
    萜烯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是兩種種類非常豐富的天然產物,廣泛應用於材料、能源、醫藥和食品等領域。以可再生糖為原料,通過代謝工程策略,以微生物細胞工廠合成這兩種化合物,產品附加值高,是當前生物化工領域的研究重點。
  • Metabolic Engineering:萜類化合物生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萜類化合物的傳統生產方式為植物種植提取,對野生植物資源、土壤和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利用合成生物學方法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生產萜類化合物是一種新型的生產模式,是目前國際上的研究熱點。類胡蘿蔔素是一類代表性的萜類化合物,包括番茄紅素、β-胡蘿蔔素、蝦青素等。
  • 資助成果 | 讓「輔因子」助力工業生物催化
    這種大小只有微米級、結構簡單的生物,卻蘊含著不可想像的能量——只要把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基因導入大腸桿菌中表達,通過物質代謝和輔因子代謝,就能合成出我們想要的化合物。近20年來,這些不起眼的細菌扮演了工業生物催化中「細胞工廠」這一重要角色,為生物製造翻開了新的一頁。
  • 親電反應體的轉化在生物合成和解毒方面的作用
    含有α,β-不飽和羰基結構的化合物被稱為親電反應體(RES),大多具有細胞毒性。細胞代謝不可避免地產生RES,其親核基團能夠攻擊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核酸和脂質等,造成細胞損傷。該文章開篇總結親電反應體的轉化在生物解毒中的作用。
  • 讓「輔因子」助力工業生物催化—新聞—科學網
    這種大小只有微米級、結構簡單的生物,卻蘊含著不可想像的能量——只要把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基因導入大腸桿菌中表達,通過物質代謝和輔因子代謝,就能合成出我們想要的化合物。 近20年來,這些不起眼的細菌扮演了工業生物催化中「細胞工廠」這一重要角色,為生物製造翻開了新的一頁。
  • 合成有機羧酸類化合物新方法 操作安全成本低
    該反應條件溫和,底物適用範圍廣,操作安全簡便,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羧酸類藥物合成的發展。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有機羧酸類化合物廣泛存在於天然產物、藥物分子、農藥等之中,據統計,有超過450種上市藥品中都含有羧酸官能團。例如丙磺舒可用於抗痛風藥物、脫氫膽酸為利膽藥物、11-烯酸可用於尼龍合成。
  • 檸檬烯微生物合成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合成生物學與生物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周雍進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楊曉兵合作,在Biotechnology Advances上,發表了題為Microbial production of
  • 檸檬烯微生物合成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合成生物學與生物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周雍進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楊曉兵合作,在Biotechnology Advances上,發表了題為Microbial production of limonene and its derivatives
  • 浙江大學果實品質生物學團隊發現果實酯類芳香物質合成的調控新機制
    近日,The Plant Journal在線發表了浙江大學果實品質生物學團隊題為「Transcriptional
  • 長篇綜述:合成生物學的研究進展
    介紹合成生物學的定義、相關概念、學科特點與現階段研究內容,並綜述最新研究進展,如基因調控開關、基因計數器、生物邏輯門元件、生物計算、人造生物圖案、可擦寫數據寄存器、電生物反應器「合成」生物燃料等開創性的研究成果,並展望合成生物學的巨大發展前景。
  • 科學新觀之八:輔因子的分類與討論——從化學本質與功能說起
    經典觀點及許多教科書[1]認為輔因子包含輔酶(Coenzyme,與酶鬆散結合,可以透析除去)和輔基(Prostheticgroup,與酶緊密結合,不可透析除去);也有教材[2]認為輔因子特指無機離子或其配合物,而輔酶泛指一切有機化合物、有機金屬化合物,而輔基是與酶緊密結合的一種輔酶;更多場合下,輔酶一詞被濫用於一切非底物、非胺基酸的蛋白質組成成分[3]。
  • NPR 綜述專輯 | 化學合成中的酶學應用
    這些抗菌化合物(包括napyradiomycins, merochlorins, marinones, and furaquinocins)激發了許多化學合成嘗試。研究人員利用基因組挖掘技術,在海洋鏈黴菌中發現了獨特的異戊二烯基轉移酶和釩依賴性滷代過氧化物酶,它們可以用作完全酶促全合成中的高選擇性生物催化劑,從而克服純化學試劑的局限性。
  • ARC合成生物學卓越研究中心推動生物製造業可持續發展!
    由聯邦政府撥款$3500萬澳幣的ARC合成生物學卓越研究中心(CoESB)於2020年在麥考瑞大學落成。合成生物學影響人類數千年數千年來,我們利用微生物製造麵包、葡萄酒和奶酪。如今,合成生物學能夠將工程學和分子生物學相結合來設計和構建新的生物系統,達到將農業或廢水中的生物質轉化為生物燃料、生物塑料和其他高價值化學品。 ARC合成生物學卓越研究中心ARC合成生物學卓越研究中心(簡稱CoESB)由7所澳大利亞大學和全球25個合作夥伴共同支持,該中心將是全球最大的合成生物學領域合作項目之一。
  • 芸苔素內酯類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芸苔素內酯類化合物的種類比較多,除了天然的芸苔素內酯,市場上使用比較多的還有長效芸苔素內酯(丙醯芸苔素內酯)、28-高芸苔素內酯和24-表芸苔素內酯,今天就著重講一下這幾種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丙醯芸苔素內酯國家芸苔素內酯類產品技術研究推廣中心設計一種丙醯芸苔素內酯的合成方法,以大豆甾醇為起始原料,經磺醯化、關環、開環異構、氧化酯化和內酯化五步反應後得到丙醯芸苔素內酯。
  • 砥礪前行,國內合成生物學的攀登之路
    隨著國內科研實力逐漸的展露鋒芒,如國內合成生物學領域的浙江工業大學鄭裕國院士團隊,在假糖、酮糖類化合物生物合成、手性生物催化等領域重要成果的取得,我國合成生物學也開始慢慢走進全球的視野並被真正的認可。厚積薄發,國內科研鋒芒展露儘管國外在合成生物學領域長期佔據業界高位,致使多種專業技術、特有設備的壟斷長期困擾國內合成生物學研究機構,但為了打破這種四面環壁,核心技術被壟斷的狀態,我國科研單位經過耐心磨礪,創新研究後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例如:發展多級模塊化和標準化基因組合成方法,實現由小分子核苷酸到活體真核染色體的定製精準合成;創建基因組缺陷靶點快速定位與精確修複方法
  • 大連化物所發表天然產物微生物合成綜述文章
    該文章深入討論了近年來合成生物學和代謝工程策略構建酵母細胞催化劑,實現複雜天然產物異源合成的研究進展,並對存在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展望。  臨床上使用的小分子藥物有50%直接或間接來源於天然產物。然而,當一種活性天然產物有望成為臨床藥物或先導化合物時,其有限的生物資源往往成為大規模應用的限速步驟。合成生物學和代謝工程的快速發展為稀缺天然產物的快速獲得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