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揭示絲狀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新機制
絲狀真菌具有強大的次級代謝產物合成能力,可以產生結構複雜多樣、具有廣泛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目前,許多絲狀真菌的次級代謝產物或其衍生物都已被開發成重要藥物應用於臨床中,包括青黴素、他汀類降血脂藥物和抗真菌藥物棘白菌素。探索絲狀真菌次級代謝產物的生物合成機制,對於進一步挖掘次級代謝產物資源和開發新型藥物具有重要意義。
-
青島能源所等開發微生物組內部代謝互作示蹤新技術
在微生物組的內部,不同種類的微生物之間存在著複雜、精妙的相互作用與影響,這一跨物種的細胞間代謝互作網絡是群落功能和進化的基礎。然而由於自然界中絕大部分微生物尚難以培養,而且細胞在純培養狀態往往無法體現其「原位」功能,因此「如何原位考察細胞間代謝互作」一直是微生物組方法學研究的重點與難點之一。
-
新機制提高生物法合成萜烯類化合物產量—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生物基材料組群精細化學品研究組在該領域取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生物燃料技術》。 該研究組長期從事生物合成萜烯類化合物的研究工作,並在蒎烯、檜烯、松油烯等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
-
萜類化合物生物合成的關鍵酶改造和調控研究等系列學術報告
主要研究方向是微生物合成生物學,利用代謝工程和蛋白質工程等手段探討微生物合成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已在Metabolic Engineering,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ACS Synthetic Biology等生物工程領域國際知名刊物發表第一作者/通訊作者SCI論文20餘篇。
-
科研人員合成萜烯的成功秘訣
每種化合物的合成,每個過程少於10個步驟,是一種混合過程,將目前的有機合成方法與酶介導的合成相結合,這種合成過程是從一種名為甜菊糖的廉價化合物開始的,該化合物是人造甜味劑甜葉菊的主要成分。主要的障礙是在起始化合物的碳原子骨架上以複雜的模式將氫原子直接替換為氧原子。當前的有機合成方法對於此類轉化具有有限的武器庫。但是,自然界已經產生了許多酶,可以實現這些轉化,每種酶都能夠以人為方法無法比擬的控制程度執行其功能。
-
大連化物所發表天然產物微生物合成綜述文章
該文章深入討論了近年來合成生物學和代謝工程策略構建酵母細胞催化劑,實現複雜天然產物異源合成的研究進展,並對存在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展望。 臨床上使用的小分子藥物有50%直接或間接來源於天然產物。然而,當一種活性天然產物有望成為臨床藥物或先導化合物時,其有限的生物資源往往成為大規模應用的限速步驟。合成生物學和代謝工程的快速發展為稀缺天然產物的快速獲得提供了新思路。
-
萜類化合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萜類化合物的傳統生產方式為植物種植提取,對野生植物資源、土壤和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利用合成生物學方法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生產萜類化合物是一種新型的生產模式,是目前國際上的研究熱點。 類胡蘿蔔素是一類代表性的萜類化合物,包括番茄紅素、β-胡蘿蔔素、蝦青素等。
-
利用「微生物細胞工廠」高效生物合成抗腫瘤活性化合物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朱平研究團隊利用「微生物細胞工廠」高效生物合成具有良好抗腫瘤活性的達瑪烯二醇-Ⅱ糖苷,該成果近期作為雜誌封底圖片發表於國際著名期刊《Green Chemistry》,論文標題為 「Construction
-
植物澀味化合物代謝 關鍵基因首次被發現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安徽農業大學獲悉,該校茶樹生物學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夏濤課題組,首次從植物體內發現並鑑定了參與植物單寧化合物降解的單寧醯基水解酶(Tannase,TA)基因。該項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國際植物學權威學術期刊《新植物學家》上。
-
Metabolic Engineering:萜類化合物生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萜類化合物的傳統生產方式為植物種植提取,對野生植物資源、土壤和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利用合成生物學方法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生產萜類化合物是一種新型的生產模式,是目前國際上的研究熱點。類胡蘿蔔素是一類代表性的萜類化合物,包括番茄紅素、β-胡蘿蔔素、蝦青素等。
-
3.7 高能化合物知多少?
儘管這兩種化合物中的磷酸鹽都能在能量代謝中被水解,但細胞通常使用磷酸水解的ΔG0』<-30 kJ/mol的化合物作為細胞內的能量「貨幣」。因此,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是富含能量的,而葡萄糖6-磷酸則不然。
-
昆明植物所在玉米抗蟲次生代謝產物丁布類化合物的合成調控機制...
目前,儘管植物抗蟲分子機理在某些植物,如擬南芥、野生菸草和番茄等物種中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但是關於玉米抗蟲機制的研究卻很少。研究表明次生代謝產物丁布類化合物(BXs)是玉米中重要的抗蟲物質,並且其合成途徑也被廣泛研究,但是關於該類化合物合成的調控機制仍缺乏研究。
-
青島能源所利用協同調控機制對木質素成分實現分子設計
青島能源所利用協同調控機制對木質素成分實現分子設計 2018-11-02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微生物所揭示大麗輪枝菌通過調控脂質代謝和次生代謝以影響致病性...
微生物,特別是土壤中的細菌和真菌,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會分泌大量小分子化合物——次生代謝物,該物質和初生代謝物不同,其非微生物生長所必需,但對微生物適應外界環境具有重要意義,無論是應對非生物脅迫還是生物脅迫。大麗輪枝菌是棉花黃萎病的致病原,影響棉花纖維的產量和品質。
-
Trost 團隊 Nature Chem:Pd催化環化策略實現萜烯的全合成
改造自然的方法可以提供一種更簡單的合成方法來接近結構複雜的目標分子。近期,Trost團隊報導了一種簡化萜烯合成的策略,通過顛倒自然的兩相生物合成路線的順序,應用是鈀催化的聚烯環異構化關鍵反應,實現萜烯的合成。該成果發表在Nature Chemistry(DOI: 10.1038/s41557-020-0439-y)。
-
俄研製含氟原子生物活性化合物
俄羅斯科學院烏拉爾分院和烏拉爾聯邦大學有機合成研究所合作研發出基於吡唑雜環的生物活性化合物。該化合物可用於研發眾多方向的新藥。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歐洲藥物化學》雜誌上。臨床實踐中我們熟知的雜環化合物有鎮靜劑、丁二烯、塞來克斯等,它們具有顯著的抗炎、鎮痛和解熱特性。俄羅斯科研人員合成的新化合物的獨特之處在於含氟原子。烏拉爾分院有機合成研究所有機氟化合物實驗室和烏拉爾聯邦大學醫藥化學和先進有機材料科學實驗室首席研究員亞寧納·布爾加爾說,將氟引入包括吡唑系列在內的有機化合物的結構中,不僅可以顯著影響化合物的化學和物理性質,而且會改變它們的生物作用譜。
-
【灼灼花】單萜烯究竟有什麼用?
作為芳香化學分子的第一大家族,我們幾乎能在所有的精油化學成分中找到單萜烯的身影。
-
南海海洋所等利用生物合成技術獲得強效抗結核抗生素
多重耐藥和泛耐藥或全耐藥結核菌株在迅速增長,加上結核病與HIV並發感染等情況的出現,對本已嚴峻的結核病防控形勢帶來了新挑戰,因此對高效低毒的新型抗結核藥的需求日益迫切。 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海洋微生物資源,其代謝產物尚未被充分發掘利用。深海環境營養匱乏,生活在深海的微生物為了爭奪生存空間,會產生抗生素抑制周邊微生物的生長。研究人員利用這一化學生態學原理從深海微生物中篩選抗菌活性物質。
-
青島能源所建立拉曼介導靶向元基因組技術研究海洋固碳機制
擁有β-胡蘿蔔素、視紫質合成和利用回補反應固碳的代謝通路。 上述工作由英國牛津大學工程系黃巍和中科院青島能源所單細胞中心徐健合作指導完成,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科院微生物組計劃等項目的支持。而且,Pelagibacter spp.擁有β-胡蘿蔔素、視紫質合成和利用回補反應固碳的代謝通路。 作為海洋中數量最豐富的細菌類群,Pelagibacter spp.是否在海洋中原位固定二氧化碳,業界一直眾說紛紜。這一工作為該重大問題的回答貢獻了嶄新的證據,並提出了相應的分子機制。
-
【合成生物學】基於非正則輔因子的醛類化合物合成
手性化合物是許多藥物、農藥和精細化學品合成過程中重要且有價值的中間體。對於手性藥物分子來說,不同的對映異構體在生物體內可能發揮不同的治療作用。因此,高光學純度的對映異構體化合物合成技術在不同領域中越來越受到關注。手性分子可通過有機合成或生物轉化的方法獲得。與化學催化法相比,利用酶或生物有機體的不對稱還原反應具有更多優勢,如安全、環保的反應條件,高反應產率,廣泛的底物範圍和較少的副反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