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能源所等開發微生物組內部代謝互作示蹤新技術

2020-11-26 中國科學院

  微生物組Microbiome是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它們無處不在、無所不能,與我們每個人乃至海洋、土壤、大氣的健康都息息相關。在微生物組的內部,不同種類的微生物之間存在著複雜、精妙的相互作用與影響,這一跨物種的細胞間代謝互作網絡是群落功能和進化的基礎。然而由於自然界中絕大部分微生物尚難以培養,而且細胞在純培養狀態往往無法體現其原位功能,因此如何原位考察細胞間代謝互作一直是微生物組方法學研究的重點與難點之一。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與牛津大學合作發明了反向拉曼標記技術,可在單細胞水平上示蹤微生物群落中細胞代謝互作,為微生物組原位功能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與新平臺。該工作近期發表於《分析化學》(Analytical Chemistry

  單細胞拉曼成像與活細胞穩定同位素標記相結合的技術,能分辨群落內代謝特定底物的細胞,從而重建食物鏈的時空特徵。然而自然界中的底物種類幾近無限,許多人們感興趣的底物無法或難以用穩定同位素標記,這大大限制了該技術的應用。針對上述瓶頸,青島能源所單細胞中心王允帶領的研究小組打破了傳統拉曼標記策略的思維定勢,先使用13C標記的廣譜碳源(如葡萄糖等)把群落中所有細胞都餵飽,再將碳源切換為未經標記的目標底物,然後通過觀測單細胞拉曼光譜中目標底物代謝並替換細胞中13C標記化合物的過程,也就是測量13C拉曼峰反向漂移到12C位置的動態特徵,從而分辨群落中特異性地代謝目標底物的細胞。同時,通過重水飼喂,觀測2180 cm-1附近C-D峰的出現,以同時監測細胞的綜合代謝活性。結合上述兩種特性,可成像與重建細胞間的相互作用及底物傳遞過程(如圖)。

  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構建了由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spp.與大腸桿菌E. coli組成的模擬菌群,它們是人體、醫院和自然界中均常見的機會致病菌,且其耐藥性日益嚴重,已引起臨床和微生物學者的關注。反向拉曼標記技術結合「碳源-重水」雙標記實驗發現,在檸檬酸作為唯一碳源的共培養體系中,不動桿菌可快速利用檸檬酸,並展現了較高的綜合代謝活性。大腸桿菌單身時完全不能利用檸檬酸,但在與不動桿菌同居時卻表現出了一定的綜合代謝活性。代謝物組分析表明,在雙方同居時,不動桿菌代謝檸檬酸的產物苯丙氨酸及腐胺可被大腸桿菌利用,含量雖不足以支撐後者的細胞分裂,但能保持其基礎水平的綜合代謝活性。因此該方法可在單細胞水平上解析與示蹤群落中細胞之間的代謝互作與共生關係。

  當前微生物組功能分析的主要工具,如元基因組、元轉錄組、元代謝組、穩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針(DNA/RNA-SIP)技術以及高通量培養技術等,通常難以揭示原位狀態下群落中的各個成員在代謝功能上的互作關係。因此這一反向拉曼標記技術和雙標記策略具備獨特優勢,有望作為一種共性手段與新工具,服務於人體健康、海洋生態、環境修復、生物發酵等廣泛領域的微生物組研究。

  上述工作由英國牛津大學工程系黃巍和中科院青島能源所單細胞中心徐健聯合主持,獲得了基金委、中科院土壤微生物先導專項和中科院生物高通量檢測分析服務網絡STS)等項目的支持。

  論文信息Wang Y., Song Y., Tao Y., Muhamadali H., Goodacre R., Zhou N.Y., Preston G.M., Xu J.*, Huang W.E.* (2016). Reverse and multiple stable isotope probing to study bacterial metabolism and interactions at the single cell level. Analytical Chemistry, 88: 9443-9450.

 

青島能源所等開發微生物組內部代謝互作示蹤新技術

相關焦點

  • 青島能源所微生物組大數據分析工具開發獲進展
    青島能源所微生物組大數據分析工具開發獲進展 2017-01-24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研究中心發表了元基因組高性能計算分析軟體Parallel-META 3,能夠深入、全面、快速地將數量龐大的未知微生物組進行結構與功能解析,從而剖析疾病或生態災害下微生物組的變化規律(如圖)。
  • 青島能源所建立拉曼介導靶向元基因組技術研究海洋固碳機制
    同時,RGM技術的建立為在各種時空尺度探討海洋微生物組「Genome-Phenome」關聯機制,奠定了方法學基礎。  上述工作由英國牛津大學工程系黃巍和中科院青島能源所單細胞中心徐健合作指導完成,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科院微生物組計劃等項目的支持。
  • 微生物組研究中的前沿新技術
    Nature子刊:專訪微生物組研究最新技術Nature Methods[IF:28.467]① 技術是推動本領域發展的基石,本文專訪了本領域正在研發中的多項新技術,助力大家把握好研究方向;② EcoFAB無菌體系實現可控人工微生物組研究對植物的影響
  • 青島能源所發現pH依賴蛋白質相互作用
    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代謝物組學研究組研究員馮銀剛帶領的研究團隊,在能源微生物的一對相互作用蛋白質模塊中發現一種獨特的pH依賴的雙結合位點切換現象,並闡明其化學和結構機制。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 中科院青島能源所這項技術讓地溝油有了新用途
    近日,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青島能源所)傳來喜訊:該研究所與河北常青集團石家莊常佑生物能源有限公司聯合攻克沸騰床改造均相加氫工藝生產二代生物柴油技術,並在常佑生物能源公司20萬噸/年規模二代生物柴油生產裝置上實現成功開車
  • 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所海洋微藻項目進入產業化開發
    近年來,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圍繞海洋微藻生物能源與資源化利用等領域,逐步形成了從基礎研究、技術示範到產業化開發的完整的研發鏈條,海洋藻類項目的技術和系列產品研發開始領跑世界,取得重要突破。該所創立了基於單細胞技術的微藻種質資源高通量篩選與定向遺傳改造平臺,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微藻產油的遺傳與調控機制,為獲得適於工業化放大的優質藻種資源奠定基礎;發展了高效的微藻生物膜貼壁培養新技術並建成中試系統,培養產率高達6~8噸/畝/年,微藻光合效率平均達到了10%以上,為目前國際報導最高水平。
  • 青島能源所開發出高性能鎂電池用凝膠聚合物電解質
    青島能源所開發出高性能鎂電池用凝膠聚合物電解質 2019-02-02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基於以上研究背景,依託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建設的青島儲能產業技術研究院通過硼氫化鎂與聚四氫呋喃端羥基的原位交聯反應,在玻璃纖維骨架上構建了一種能夠可逆地沉積溶解鎂的凝膠聚合物電解質體系。
  • 青島能源所開發新型三維太陽光碟機動海水淡化膜材料
    青島能源所開發新型三維太陽光碟機動海水淡化膜材料 2018-06-14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青島能源所提出利用微生物合成萜烯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的代謝...
    萜烯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是兩種種類非常豐富的天然產物,廣泛應用於材料、能源、醫藥和食品等領域。以可再生糖為原料,通過代謝工程策略,以微生物細胞工廠合成這兩種化合物,產品附加值高,是當前生物化工領域的研究重點。
  • 青島能源所通過代謝工程提升工業產油微藻固定二氧化碳效率
    工業產油微藻能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與光能大規模地轉化為油脂,因此作為一種清潔能源生產和二氧化碳高值化的潛在方案,在國內外受到了廣泛關注。針對如何提升工業產油微藻的固碳能力這一關鍵問題,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示範了一種通過調控RuBisCO(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的激活酶來增強細胞固碳活性,從而大幅度提高微藻生物質與油脂產率的策略。
  • 地溝油有了新用途 中科院青島能源所這項技術讓它變身二代生物柴油
    近日,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青島能源所)傳來喜訊:該研究所與河北常青集團石家莊常佑生物能源有限公司聯合攻克沸騰床改造均相加氫工藝生產二代生物柴油技術,並在常佑生物能源公司20萬噸/年規模二代生物柴油生產裝置上實現成功開車,標誌著中科院青島能源所ZKBH均相加氫技術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採用液態分子催化成功量產商業化二代生物柴油的技術。
  • 地溝油有了新用途 中科院青島能源所這項技術讓它變身二代生物柴油
    近日,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青島能源所)傳來喜訊:該研究所與河北常青集團石家莊常佑生物能源有限公司聯合攻克沸騰床改造均相加氫工藝生產二代生物柴油技術,並在常佑生物能源公司20萬噸/年規模二代生物柴油生產裝置上實現成功開車,標誌著中科院青島能源所ZKBH均相加氫技術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採用液態分子催化成功量產商業化二代生物柴油的技術
  • 青島能源所開發出基於生物燃料電池的自供電傳感器
    青島能源所開發出基於生物燃料電池的自供電傳感器 2015-03-23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日前,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生物傳感技術團隊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基於葡萄糖/氧氣燃料電池的自供電傳感器,實現了L-半胱氨酸的高靈敏檢測,有望應用於臨床檢測。
  • 微生物組研究:關乎人類的未來
    作者:劉雙江 紀海麗(劉雙江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長)  當人類第一次認識到微生物的存在時,並不知道這種個頭微小的生命體是地球生態系統的基石、關係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它不僅將極大地幫助人類克服當今所面臨的生存挑戰,還能提供人類未來生存之道。
  • 青島能源所生物質能源材料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生物質材料具有來源豐富、可再生等優點,在可持續能源材料開發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以海洋中豐富的海藻多糖、甲殼素等生物質材料為基礎,研究開發高性能的能源材料具有重要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仿生能源與儲能系統團隊負責人崔光磊等在海洋生物質能源材料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J. Electrochem. Soc.、Electrochim Acta、J Mater Chem等雜誌,並有多項發明專利獲得授權。
  • 青島能源所 | 建立微擬球藻NanDeSyn資料庫網站,支撐「綠色重生」國際合作計劃
    針對微擬球藻多組學數據缺少儲存、集成與分析平臺的問題,青島能源所單細胞中心公衍海、韓國國家先進科學與技術研究院Nam Kyu Kang等帶領的國際聯合開發團隊,通過整合大量公開數據集並引入多個全新數據集,NanDeSyn資料庫收集和整理了微擬球藻的基因組序列、基因注釋、轉錄組、蛋白組、小RNA等包括表觀遺傳學數據在內的系統而全面的功能基因組學數據,並以在線資料庫的形式提供了大量用戶友好的工具
  • 青島能源所開發出納米反應器策略合成負載型雙金屬催化劑
    因此,開發新的合成策略實現負載型雙金屬催化劑的高效、可控制備是非常必要的。、江河清研究員聯合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劉健研究員開發了一種通用型的納米反應器策略合成Pd基雙金屬催化劑。,通訊作者是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的劉健研究員和青島能源所的江河清研究員、王光輝研究員。
  • 青島能源所建立工業產油微藻基因組編輯技術
    青島能源所建立工業產油微藻基因組編輯技術 2016-08-23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研究中心以微擬球藻為模式,率先建立了基於Cas9/gRNA的工業產油微藻基因組編輯技術,打開了其反向遺傳工程的大門。
  • 科研人員研發出第二代微生物組搜尋引擎MSE 2
    因此,微生物組「大數據」的深度挖掘,是利用菌群實現精準診斷、精準護理與精準營養的重要工具,也是認識生物資源、監控環境健康、維護國家生物安全的新手段。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研究中心發布了第二代微生物組搜尋引擎MSE 2(http://mse.ac.cn),以支撐更全面、更深入、更便捷的菌群大數據挖掘。1月20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mSystems(《美國微生物學會會刊》)上。
  • 青島能源所開發出超高分子量支化聚烯烴橡膠的高效合成新方法
    青島能源所王慶剛研究組一直致力於特種橡膠材料的製備技術與工程化研發。,通過設計合成新型非對稱雙核氯橋鐵催化劑,開發出一種超高分子量支化聚異戊二烯橡膠的高效合成新方法。研究人員通過調節配體的電性和位阻,採用便捷高效的工藝首次製備出同時含有高低自旋態的不對稱吡啶亞胺雙核鐵催化劑(圖1),並將其應用於超高分子量支化聚烯烴橡膠的製備合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