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學禮:合成生物學促進微生物細胞工廠構建
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天然產物在藥物開發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很多產物具有抗腫瘤、消炎、抗寄生蟲、抗氧化防衰老等功效,一直是新藥來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天然產物的生產目前主要從藥用植物中直接提取分離。然而,植物生長周期長、產物含量低,導致這種生產方式對野生植物資源造成嚴重破壞。
-
南海海洋所等利用生物合成技術獲得強效抗結核抗生素
agents為題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報導了從深海放線菌中發現了具有抗結核桿菌系列活性物質,通過生物合成技術優化改造獲得低細胞毒活性、強抗結核桿菌活性的化合物怡萊黴素E。多重耐藥和泛耐藥或全耐藥結核菌株在迅速增長,加上結核病與HIV並發感染等情況的出現,對本已嚴峻的結核病防控形勢帶來了新挑戰,因此對高效低毒的新型抗結核藥的需求日益迫切。 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海洋微生物資源,其代謝產物尚未被充分發掘利用。深海環境營養匱乏,生活在深海的微生物為了爭奪生存空間,會產生抗生素抑制周邊微生物的生長。研究人員利用這一化學生態學原理從深海微生物中篩選抗菌活性物質。
-
天大團隊構建微生物定製合成細胞工廠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趙廣榮團隊歷時6年,通過合成生物學研究,開發出丹參素的高效生物生產方法,使用工程細菌,如工業大腸桿菌,進行發酵生產丹參素,實現了丹參素的從頭生物合成。目前,該團隊已構建了定製合成的微生物細胞工廠,發酵生產的丹參素產量達7g/L以上。該成果屬於國際領先水平,發表於生物技術類高水刊物《代謝工程》、《微生物細胞工廠》上,且擁有國家授權發明專利。
-
俄研製含氟原子生物活性化合物
俄羅斯科學院烏拉爾分院和烏拉爾聯邦大學有機合成研究所合作研發出基於吡唑雜環的生物活性化合物。該化合物可用於研發眾多方向的新藥。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歐洲藥物化學》雜誌上。臨床實踐中我們熟知的雜環化合物有鎮靜劑、丁二烯、塞來克斯等,它們具有顯著的抗炎、鎮痛和解熱特性。俄羅斯科研人員合成的新化合物的獨特之處在於含氟原子。烏拉爾分院有機合成研究所有機氟化合物實驗室和烏拉爾聯邦大學醫藥化學和先進有機材料科學實驗室首席研究員亞寧納·布爾加爾說,將氟引入包括吡唑系列在內的有機化合物的結構中,不僅可以顯著影響化合物的化學和物理性質,而且會改變它們的生物作用譜。
-
生物工程師的致富之路:微生物細胞工廠打造指南
)、情緒催化劑(酒精)……而如果有了生物工程師的介入,微生物可以變得更強,「變身」成「細胞工廠」,為人類謀求更大的福利。先進的微生物細胞工廠,可以讓人類獲得更加廉價的化學品。而工程師的技術越先進,某種程度上代表國家在生物技術領域的競爭力越強。 那麼,工程師是如何打造微生物細胞工廠呢?各個環節會使用到哪些新技術?現在真的已經有這樣的細胞工廠了嗎?大院er和生物工程師們推出了微生物「智」造專題,我們將為你講述這些「工廠」裡的故事。
-
生物工程師的致富之路:微生物細胞工廠打造指南 | 微生物「智」造
放線菌能產生抗生素,釀酒酵母能釀出美酒、藻類還能生產被譽為腦黃金的DHA……小小的微生物,能夠生產出各種各樣化合物,變成人類社會中的健康守護者(藥品)、能量之源(燃料)、情緒催化劑(酒精)……而如果有了生物工程師的介入,微生物可以變得更強,「變身」成「細胞工廠」,為人類謀求更大的福利。 先進的微生物細胞工廠,可以讓人類獲得更加廉價的化學品。
-
青島能源所提出利用微生物合成萜烯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的代謝...
萜烯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是兩種種類非常豐富的天然產物,廣泛應用於材料、能源、醫藥和食品等領域。以可再生糖為原料,通過代謝工程策略,以微生物細胞工廠合成這兩種化合物,產品附加值高,是當前生物化工領域的研究重點。
-
以VEGF/VEGFR為靶點的抗腫瘤天然化合物研究進展
2生物鹼類 研究發現生物鹼具有鎮痛、解痙、抗菌、消炎、降壓、平喘及抗腫瘤等功效[14]。生物鹼的抗腫瘤活性具有高效、低毒的特點,因而成為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熱點。目前具有抗腫瘤功效的生物鹼主要有異喹啉類、吲哚類、吡啶類、萜類、有機胺類等。
-
「細胞工廠」——未來主流的生產工廠?
生物質是一種可再生的清潔資源,通過生物製造技術,可以被轉化為燃料、大宗化學品和天然產物,從而部分替代石油化工煉製和植物提取。生物製造的核心技術是構建高效的微生物細胞工廠,將生物質原材料轉化為各種終端產品。
-
「細胞工廠」——未來主流的生產工廠?
細胞工廠應用的體現 如何以一種可持續、綠色清潔的方式生產燃料、大宗化學品和天然產物對於維持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生物質是一種可再生的清潔資源,通過生物製造技術,可以被轉化為燃料、大宗化學品和天然產物,從而部分替代石油化工煉製和植物提取。生物製造的核心技術是構建高效的微生物細胞工廠,將生物質原材料轉化為各種終端產品。
-
封面文章 | 中國醫科院宋經元研究組利用微生物細胞工廠生產出五種...
西紅花苷是西紅花的主要活性成分,西紅花苷還被當作香料和食品著色劑使用。西紅花苷屬於脫輔基類胡蘿蔔素類化合物,根據葡萄糖苷的數量和位置不同,分為西紅花苷I、II、III、IV、V。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西紅花苷具有抗腫瘤、抗炎、抗氧化、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 (如阿爾茨海默症、帕金森病、抑鬱症) 等作用。
-
AFM:原位礦化增強黑磷的抗腫瘤生物活性
雖然各類新型納米材料在癌症治療中展現出了諸多的優勢,但是目前圍繞納米材料的腫瘤治療研究仍主要基於對其物理性能的應用,而對於納米材料在與細胞內環境相互作用時產生的生物活性則僅被認為是一種生物毒性作用而被忽視。黑磷(黑磷烯)作為一種新型無機二維材料,因其良好的生物活性和生物可降解特性,在生物醫學領域受到廣泛關注和研究。
-
Metabolic Engineering:萜類化合物生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萜類化合物的傳統生產方式為植物種植提取,對野生植物資源、土壤和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利用合成生物學方法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生產萜類化合物是一種新型的生產模式,是目前國際上的研究熱點。類胡蘿蔔素是一類代表性的萜類化合物,包括番茄紅素、β-胡蘿蔔素、蝦青素等。
-
萜類化合物生物合成的關鍵酶改造和調控研究等系列學術報告
主要研究方向是微生物合成生物學,利用代謝工程和蛋白質工程等手段探討微生物合成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已在Metabolic Engineering,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ACS Synthetic Biology等生物工程領域國際知名刊物發表第一作者/通訊作者SCI論文20餘篇。
-
微生物所等利用蛋白質定向趨異進化策略在羥基酪醇生物合成研究中...
此外研究報導羥基酪醇還具有很好的抗腫瘤活性及降血脂、抗動脈硬化、治療糖尿病和肥胖症、抗菌消炎等功效。已報導的以酪氨酸為底物生產羥基酪醇的生物合成途徑由於需要酪氨酸羥化酶及四氫生物蝶呤循環系統,造成羥基酪醇的生物合成效率低下,羥基酪醇產量很低(29 mg/L),而底物轉化率不足20%。
-
新途徑利用二氧化碳生物合成丙酮
創建新的生物合成途徑,實現利用太陽能將CO2高效生物轉化為石油基化學品,將為解決全球資源和能源問題開闢一條新路,對工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丙酮是重要的有機溶劑和工業原料,是具有代表性的低值、大宗石化產品之一。我國每年的丙酮消耗量超過110萬噸,其中一半以上依賴進口。
-
檸檬烯微生物合成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合成生物學與生物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周雍進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楊曉兵合作,在Biotechnology Advances上,發表了題為Microbial production of
-
檸檬烯微生物合成研究獲進展
:Achievements and perspectives的綜述論文,討論近年來學界通過合成生物學和代謝工程策略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生產高價值萜類化合物檸檬烯及其衍生物的研究進展。檸檬烯及其衍生物是天然單萜類化合物,具有工業和醫學應用價值。目前,檸檬烯的工業生產主要依靠植物提取法和化學合成法,但存在原料來源有限、供應鏈不夠穩定、生產過程效率低、能耗高等弊端。合成生物學和代謝工程的快速發展為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實現檸檬烯及其衍生物的可持續高效生產提供了新思路。
-
歐盟科技人員利用先進細胞工廠技術生產高效微生物
從2009年3月開始,長期致力於先進的新興「細胞工廠」(Cell Factories)技術研製開發,即細胞工廠的原材料來自枯草芽孢桿菌、其最終產品為高產高效微生物。 BASYNTHEC研發團隊利用最新研製的創新型篩選技術,共收集整理出可生產維生素B的290種菌株(Strains)和405種阿爾法澱粉酶(Alpha-Amylase)菌株。
-
腫瘤也能預防了?急性微生物感染能抗腫瘤
微生物慢性感染不僅會導致各種炎症等疾病,而且還可誘發腫瘤,例如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引起胃癌。在對微生物感染研究取得進展以前,人們普遍認為,微生物感染是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卻表明:病原微生物持續存在的慢性感染對人體有害,而感染的微生物最終被清除的急性感染則可能會給人體帶來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