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進展|湖南師範大學PNAS上發文,揭示了聚合酶、輔因子蛋白和dsRNA之間的關鍵相互作用

2021-01-21 iNature


2018年6月25日,湖南師範大學劉紅榮聯手清華大學程凌鵬在PNAS上發表了題為「Structure of RNA polymerase complex and genome within a dsRNA virus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s of transcription and assembly」的文章,該文章提出了RNA聚合酶與其輔因子蛋白和水泡病毒內的基因組RNA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解決了以前從未確定的複雜病毒機器中的一些不對稱結構的問題,並且揭示了聚合酶、輔因子蛋白和dsRNA之間的關鍵相互作用。這些發現為深入了解高度協調的dsRNA病毒轉錄和組裝的機制提供了見解。



雙鏈RNA(dsRNA)病毒感染宿主,從真菌到植物和人類。像大多數其他dsRNA病毒一樣,水泡病毒RNA聚合酶催化內衣殼內RNA加鏈的合成,這是病毒後代複製的關鍵過程。在這裡,我們提出了RNA聚合酶與其輔因子蛋白和水泡病毒內的基因組RNA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在我們的結構中已經解決了以前從未確定的複雜病毒機器中的一些不對稱結構,並且揭示了聚合酶、輔因子蛋白和dsRNA之間的關鍵相互作用。這些發現為深入了解高度協調的dsRNA病毒轉錄和組裝的機制提供了見解。

 

大多數雙鏈RNA(dsRNA)病毒在共同的最內衣殼內轉錄RNA加鏈。該過程需要RNA依賴性RNA聚合酶(RdRp)與其他衣殼蛋白和基因組RNA一起協調努力。在這裡,我們報告使用200-kV冷凍電子顯微鏡和對稱 - 不匹配重建的RdRp蛋白VP2與其輔因子蛋白VP4和雙殼綱病毒衣殼內的基因組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這些衣殼蛋白的結構使我們能夠觀察到雙層二十面體衣殼內複雜的非十二面體結構。


研究結構顯示,RdRp複合物錨定在衣殼的內表面並與五倍軸下的基因組dsRNA和衣殼蛋白的五個不對稱排列的N末端中的四個相互作用,暗示了這些N末端在病毒組裝中的作用。儘管VP2和λ3的結構幾乎相同,但是VP2的RNA末端的結合位點不同於在正向病毒RdRpλ3的晶體結構中鑑定的RNA帽結合位點。被認為分離RNA模板和轉錄物的環與衣殼蛋白的頂端區域相互作用,提示調節RdRp複製和轉錄的機制。保守的三磷酸核苷結合位點定位於我們的RdRp輔因子蛋白VP4結構中,並鑑定出VP4與基因組RNA之間的相互作用。

 

原文連結: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8/06/21/1803885115





劉紅榮,男,1973年生,湖南隆回人1997年畢業於湖南科技大學(原湘潭師範學院)物理系,2003年、2008年分別於湘潭大學獲得凝聚態物理碩士、博士學位,2009-2011年期間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現任湖南師範大學物理與信息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獲得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18年)、科技部「科技創新推進計劃」中青年領軍人才(2017年)、湖南省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17年)、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16年)、湖南省首屆優秀科技工作者(2016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13年)、湖南省傑出青年基金(2012年)、湖南師範大學科研標兵(2014-2015年度,2016-2017年度)等榮譽。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冷凍電子顯微學分會理事會理事,中國電子顯微學會低溫電鏡專業委員會委員。


主要從事電子顯微學與三維重構相關的新技術與新方法研究,在病毒結構研究領域做出了原創性成果。發表SCI論文40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三篇,相關成果被同行譽為「當代電子顯微學的代表作」、「裡程碑式發現」等。主持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高性能科學計算的基礎算法與可計算建模)集成項目1項、培育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項。



內容為【iNature】公眾號原創,歡迎轉載

白名單回復後臺「轉載」



微信加群


iNature組建了PI/教授群,成員主要來源於中國科學院,浙江大學,北京大學,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加州大學,波士頓大學,MIT等學校的800位PI/教授(千人,長江,傑青,終身教授)。另外iNature也建立了多個全球高水平博士群,歡迎您的加盟。溫馨提示:進群請備註一下(格式如學校+專業+姓名,如果是PI/教授,請註明是PI/教授,否則就直接默認為在讀博士,謝謝)。可以先加小編微信號(13701829856),或者是長按二維碼,添加小編,之後再進群。






▼點擊查看相關文章

影響因子|朱健康 | 湯富酬 | 張康| 李紅良| 曹雪濤| 

施一公|施揚|張鋒|David Liu|胰腺癌 | 肺癌

免疫治療|疼痛|CRISPR|m6A|lincRNA|GPCR

西南醫科 | 上海交通 |萬裡學院|山大|安農

大學排名|科研基金|作者專訪|導師選擇|植物排行

風雲榜 |中國最高引 | 突破10文章|有用郵件



溫馨提示:日前,iNature正式推出姊妹微信公眾號「iPlants」。「iNature」協助「iPlants」的成長及運行,iPlants 致力於報導和評論全球植物科學領域最新研究進展。同時,「iPlants」進行專家學者專訪,同時會推出各個領域的綜述性文章。 「iPlants」還設有招聘專欄,為PI免費發布招聘廣告。掃描或長按下方二維碼可關注「iPlants」,了解植物科學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厚德博學,止於至善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

相關焦點

  • 自組裝構築首例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材料
    多肽自組裝構築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納米材料天然的氧化還原酶(如過氧化物酶、漆酶、葡萄糖氧化酶等)主要依賴活性位點附近精確排布的胺基酸殘基和輔因子(Cofactor)相互協作高效地催化底物的氧化還原反應,其中輔因子對於電子傳遞起著關鍵的作用。
  • 自組裝納米材料構築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研究獲進展
    天然的氧化還原酶(如過氧化物酶、漆酶、葡萄糖氧化酶等)主要依賴活性位點附近精確排布的胺基酸殘基和輔因子(Cofactor)相互協作高效地催化底物的氧化還原反應,其中輔因子對於電子傳遞起關鍵作用。然而,在環境升溫或pH波動時,隨著多肽鏈的解摺疊,反應性胺基酸殘基的空間排布發生改變,導致輔因子的移位、脫落甚至聚集,從而使酶不可逆地失活。
  • PNAS | 清華大學黃善金課題組揭示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控制機制
    該研究綜合生物化學、遺傳學和活體成像技術揭示了腺苷酸環化酶相關蛋白1(adenylyl cyclase associated protein 1; CAP1)通過產生可聚合的單體肌動蛋白(G-actin)控制花粉管頂端從質膜上產生的微絲聚合。
  • 三篇Science揭示相分離與基因轉錄存在密切關聯
    然而,弱的動態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促進活細胞中的基因激活的機制一直是未知的。活細胞單分子成像取得的進展為研究體內轉錄開闢了新的前沿。在一項新的研究中,Shasha Chong等人使用合成Lac操縱子(Lac operator, LacO)陣列和內源性GGAA微衛星位點來研究活細胞內的諸如EWS/FLI1、TAF15和Sp1之類的轉錄因子中的LCD-LCD相互作用。
  • PNAS:揭示蛋白JAG1在癌症幹細胞分化和轉移中起關鍵作用
    2019年1月12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萊斯大學和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發現一種較小的蛋白--- JAG1---似乎在癌症幹細胞如何發生分化和轉移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至關重要的是,他們發現JAG1與在調節細胞命運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Notch信號通路相互作用。
  • Nature Plants | HY5調控光形態建成功能的輔因子——BBX蛋白
    COP1-HY5模塊中的功能並闡明了BBX蛋白作為HY5限速輔因子的作用機制。該研究還構建了bbx202122三重突變體以驗證幾種BBX蛋白的功能亙餘,結果發現三重突變體增強了下胚軸伸長和花青素降低(hy5表型),但是沒有引起其他表型變化,表明BX20、BBX21和BBX22之間存在功能亙餘。
  • 禽流感病毒聚合酶關鍵亞基的結構與機制研究入選09年度中國高等...
    12月24日,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09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揭曉。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迎芳研究員研究組與南開大學饒子和教授研究組合作的研究成果《禽流感病毒聚合酶關鍵亞基的結構與機制研究》入選。近年來,由H5N1、H1N1等不同亞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疫情,對全球的人類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 範海天等揭示宿主因子ANP32A介導流感病毒複製酶的組裝
    該文報導了C型流感病毒RNA聚合酶與人源或者雞源ANP32A蛋白複合物的電鏡結構。所以流感病毒需要通過突變自身的序列來適配人類的ANP32蛋白。一個重要的跨種胺基酸殘基位於FluPol的PB2亞基上的627位。
  • PNAS:我科學家發現一新型ERK信號通路調控蛋白Raf-1
    該研究發現了一個新的Raf-1調控蛋白,第一次揭示了Raf-1的空間調控方式,並提示了一種在高爾基體上遏制ERK信號通路的新機制,為未來研究腫瘤細胞過度增生的分子機理進而治療癌症提示了一個新的思路和新的靶點。    陳雁研究組的博士生馮琳等人發現了一個新的ERK信號通路的負調控蛋白,並將其命名為RKTG(Raf Kinase Trapping to Golgi)。
  • Cell:從結構上揭示新冠病毒複製/轉錄複合物中解旋酶-聚合酶偶聯機制
    套式病毒RNA依賴性RNA聚合酶(RdRp,由非結構蛋白12編碼,縮寫為nsp12)在RdRp 全酶(holo-RdRp,包括nsp7/nsp82/nsp12)中發揮作用,合成所有病毒RNA分子。RdRp是瑞德西韋等抗病毒藥物的靶點。
  • 上海生科院揭示胸腺嘧啶水解酶底物特異性的分子基礎和催化機制
    DNA胞嘧啶的甲基化是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修飾,在很多生物學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屬於雙加氧酶家族的TET蛋白參與了DNA的主動去甲基化過程。  丁建平研究組的博士研究生李文婧等人解析了真菌Neurospora crassa來源的胸腺嘧啶水解酶T7H的原酶形式、輔因子a-KG結合形式以及不同底物結合形式(結合a-KG和T、5hmU或5fU)的高解析度的晶體結構。結構和生化分析結果表明,T7H只能在輔因子存在的情況下結合底物,且不同底物的結合不會導致活性位點發生顯著構象變化。
  • PNAS | 擬南芥氧氣感受蛋白PCOs的結構及功能
    結果表明PCO可以作為植物氧氣感受器在調節ERF-VII穩定性中發揮重要作用,並將環境刺激與細胞和生理反應聯繫在一起。因此,對PCO活性的調控是提高植物耐澇能力的關鍵,但是目前關於PCO的結構特徵及其引起植物低氧適應性的能力尚不清楚。
  • SARS-CoV-2複製轉錄複合物中解旋酶-聚合酶偶聯的結構基礎
    SARS-CoV-2基因組在複製和轉錄時需要RNA依賴性RNA聚合酶全酶(Holo-RdRp, 由亞基nsp7 / nsp82 / nsp12組成)和一系列輔因子。其中一種輔因子是nsp13解旋酶。Holo-RdRp和nsp13是病毒複製所必需的,並且也是治療COVID-19的靶點。
  • 清華生命學院黃善金課題組發文報導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控制機制
    該論文綜合生物化學、遺傳學和活體成像技術揭示了腺苷酸環化酶相關蛋白1(adenylyl cyclase associated protein 1; CAP1)通過產生可聚合的單體肌動蛋白(G-actin)控制花粉管頂端從質膜上產生的微絲聚合。開花植物的花粉管生長是一種頂端生長方式,通過其頂端生長把兩個不能運動的精細胞輸送到胚珠進行雙受精。
  • Nat Genet | 龍伊成等揭示RNA在調控PRC2基因組分布和組蛋白修飾中的關鍵作用
    這個領域的研究在一個關鍵的表觀遺傳抑制蛋白複合體上異常火熱,這個蛋白複合體便是大名鼎鼎的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2(PRC2)。PRC2是一個由至少四個蛋白(EZH2,SUZ12,EED,RBBP4)聚合成的複合體,它負責修飾組蛋白H3的一個關鍵賴氨酸(K27)的甲基化。
  • PNAS/iScience,清華大學黃善金組在花粉管形成中取得進展!
    該論文綜合生物化學、遺傳學和活體成像技術揭示了腺苷酸環化酶相關蛋白1(CAP1)通過產生可聚合的單體肌動蛋白(G-actin)控制花粉管頂端從質膜上產生的微絲聚合。該論文綜合生物化學、遺傳學和活體成像技術揭示了在擬南芥花粉管中維持微絲成束因子FIM5和PLIM2a/PLIM2b之間的平衡對於產生正常的微絲結構至關重要。
  • PNAS | 復旦揭示植物組蛋白分子伴侶識別組蛋白的結構基礎
    H2A-H2B重要的分子伴侶,最早在非洲爪蟾的受精卵中被分離且具有核小體組裝活性;隨後在酵母、動物和植物中都發現了NAP1的同源蛋白,而且NAP1家族蛋白在進化過程中具有很強的保守性。此外,通過體外交聯-質譜分析和ITC實驗,進一步鑑定了NRP1 Earmuff結構域中參與H2A-H2B結合的關鍵胺基酸。最後,體外核小體組裝與去組裝實驗證明:NRP1的N端結構域、Earmuff 結構以及C端酸性區域對NRP1發揮功能都是必須的。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與北京化工大學、清華大學多個團隊合作在自組裝納米材料構築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天然的氧化還原酶(如過氧化物酶、漆酶、葡萄糖氧化酶等)主要依賴活性位點附近精確排布的胺基酸殘基和輔因子(Cofactor)相互協作高效地催化底物的氧化還原反應,其中輔因子對於電子傳遞起著關鍵的作用。但是,在環境升溫或pH波動時,隨著多肽鏈的解摺疊,反應性胺基酸殘基的空間排布發生改變,導致輔因子的移位、脫落甚至聚集,從而使酶不可逆地失活。
  • 國家納米中心等在自組裝納米材料構築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研究中...
    天然的氧化還原酶(如過氧化物酶、漆酶、葡萄糖氧化酶等)主要依賴活性位點附近精確排布的胺基酸殘基和輔因子(Cofactor)相互協作高效地催化底物的氧化還原反應,其中輔因子對於電子傳遞起關鍵作用。然而,在環境升溫或pH波動時,隨著多肽鏈的解摺疊,反應性胺基酸殘基的空間排布發生改變,導致輔因子的移位、脫落甚至聚集,從而使酶不可逆地失活。
  • Nature:重大進展!揭示核仁RNA聚合酶II促進核糖體合成
    2020年7月22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名為RNA聚合酶(Pol)II的酶促進核糖體構成單元(building block)的產生,其中核糖體是根據遺傳密碼製造細胞內所有蛋白的分子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