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 | 清華大學黃善金課題組揭示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控制機制

2021-02-20 BioArt植物

近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黃善金課題組在PNAS發表了題為Mechanism of CAP1-mediated Apical Actin Polymerization in Pollen Tub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綜合生物化學、遺傳學和活體成像技術揭示了腺苷酸環化酶相關蛋白1(adenylyl cyclase associated protein 1; CAP1)通過產生可聚合的單體肌動蛋白(G-actin)控制花粉管頂端從質膜上產生的微絲聚合。

開花植物的花粉管生長是一種頂端生長方式,通過其頂端生長把兩個不能運動的精細胞輸送到胚珠進行雙受精。花粉管生長非常快速,幾十年來,國際上有很多研究組在探討花粉管快速頂端生長機制。黃善金課題組以擬南芥花粉管為細胞學系統研究花粉管生長的調控機制,其中重點解析微絲骨架在控制花粉管生長過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機制。一直以來,微絲骨架在花粉管生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和關注,但微絲在花粉管頂端是否存在一直存在爭論。另外,如果花粉管頂端存在微絲,那些微絲從哪裡產生以及在空間上形成怎樣的排布也期待揭示。相關問題的回答將豐富人們對花粉管生長調控機制的理解。運用活體微絲顯微成像技術並結合利用一些花粉管微絲動態出現缺陷的突變體,黃善金課題組早期的觀察發現花粉管頂端存在著一個高度動態的微絲群體,並證明了這些微絲主要是從花粉管頂端質膜上聚合而來。

黃善金課題組後續的研究證明,微絲從花粉管頂端質膜的聚合主要是由formin/profilin元件所控制。由於推測花粉管中G-actin主要以G-actin-profilin複合體的形式存在,產生和維持一個可聚合的ATP-G-actin-profilin複合體庫是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調控模型中的關鍵步驟。相比動物profilins能夠促進G-actin的核苷酸交換,植物profilins缺乏或抑制G-actin的核苷酸交換,解聚的ADP-G-actin必須先轉換成ATP-G-actin然後再轉交給profilin形成ATP-G-actin-profilin複合體才能重新進入微絲聚合循環。另外,由於微絲解聚因子(actin-depolymerizing factor; ADF)是花粉管微絲骨架動態轉換的關鍵因子,解聚的G-actin應該主要以ADP-G-actin-ADF複合體的形式存在。由於ADF偏好結合ADP-G-actin並抑制其核苷酸交換,如何使ADP-G-actin和ADF解離並使其轉化為ATP-G-actin至關重要。

在這項最新的研究中,黃善金課題組發現CAP1能夠和花粉ADF和profilin協作在體內和體外促進G-actin核苷酸交換和微絲動態轉換。進一步的研究發現CAP1主要通過其氨基末端和ADF協作促進微絲動態轉換並幫助ADP-G-actin從ADF上解離;CAP1接著通過其羧基末端促進ADP-G-actin核苷酸交換產生ATP-G-actin,最後傳遞給profilin形成ATP-G-actin-profilin複合體用於支持錨定在質膜上的formin蛋白介導的微絲聚合(見下圖)。

CAP1調控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作用模型

總之,本研究系統地闡釋了CAP1作為中間分子在ADF和profilin之間發揮功能,進而在花粉管微絲聚合和解聚過程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該研究加深了人們對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和解聚機制的理解。

據悉,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黃善金研究員為本文的通訊作者,黃善金課題組的博士後蔣玉祥、已畢業博士生常明和博士研究生蘭亞仙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本課題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和中國博士後基金會的資助。

原文連結:

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9/05/22/1821639116

相關焦點

  • 清華生命學院黃善金課題組發文報導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控制機制
    清華生命學院黃善金課題組發文報導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控制機制清華新聞網5月28日電 5月23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黃善金課題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題為「腺苷酸環化酶相關蛋白1介導的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機制」(Mechanism of CAP1-mediated Apical Actin Polymerization
  • PNAS/iScience,清華大學黃善金組在花粉管形成中取得進展!
    該論文綜合生物化學、遺傳學和活體成像技術揭示了腺苷酸環化酶相關蛋白1(CAP1)通過產生可聚合的單體肌動蛋白(G-actin)控制花粉管頂端從質膜上產生的微絲聚合。黃善金課題組以擬南芥花粉管為細胞學系統研究花粉管生長的調控機制,其中重點解析微絲骨架在控制花粉管生長過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機制。一直以來,微絲骨架在花粉管生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和關注,但微絲在花粉管頂端是否存在一直存在爭論。另外,如果花粉管頂端存在微絲,那些微絲從哪裡產生以及在空間上形成怎樣的排布也期待揭示。相關問題的回答將豐富人們對花粉管生長調控機制的理解。
  • 清華大學黃善金組揭示自交不親和花粉管中微絲動態變化的分子基礎...
    目前其分子控制機制已經清楚,即柱頭通過分泌一種叫PrsS蛋白和花粉表面的PrpS蛋白互作引發花粉自交不親和反應。由於罌粟花粉自交不親和反應能在體外進行重組,所以目前對於自交不親和花粉管中發生的細胞學事件在該系統中了解得相對較為清楚。在罌粟自交不親和的花粉管中,出現鈣離子梯度的消失和鈣離子濃度上升、微絲骨架劇烈重排和細胞程序性死亡等。
  • 近期清華大學科研成果掃描- MBA中國網
    【MBA中國網訊】生命學院黃善金課題組發文報導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控制機制>清華生命學院黃善金課題組發文報導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控制機制5月23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黃善金課題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題為「腺苷酸環化酶相關蛋白1介導的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機制」(Mechanism of CAP1-mediated Apical Actin Polymerization in Pollen
  • 科學家揭示花粉管微絲調控機理
    眾所周知,微絲細胞骨架的動態組裝控制花粉管的極性生長。然而到目前為止,人們對花粉管如何精密調控微絲的動態組裝還知之甚少。
  • 植物所在細胞極性生長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花粉管生長是高等植物雙受精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步驟,而且由於體外容易培養並能夠再現真實生長狀態下花粉管的各種特性,使得花粉管也成為一個研究細胞極性生長調控機制的理想單細胞實驗系統。過去的研究發現,微絲細胞骨架動態組裝通過調控定向的胞內運輸控制花粉管極性生長,但花粉管如何響應胞內、胞外信號對微絲細胞骨架動態組裝實現精確調控,一直是細胞生物學領域重要而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黃善金研究組的前期工作加深了人們對花粉管內微絲高級結構形成和穩定機制的理解,但這些微絲結構如何進行動態更新以及其潛在的生物學意義還不是很清楚。
  • 清華大學研究人員報導微絲骨架調控自噬溶酶體再生的新機制
    近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王宏偉課題組和俞立課題組合作在《自然-通訊》(
  • 瞿禮嘉課題組在Science發文揭示植物中調控花粉管細胞完整性與精細胞釋放的分子機制
    「Arabidopsis pollen tube integrity and sperm release are regulated by RALF-mediated signaling」在線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上,該論文首次找到了擬南芥有性生殖過程中參與控制花粉管細胞完整性與精細胞釋放的信號分子及其受體複合體,並揭示了該過程的分子調控機制。
  • 一氧化氮在白皮松花粉管生長中調節作用
    近日,中科院植物所林金星研究組利用細胞生物學手段,深入研究了裸子植物白皮松花粉管生長過程中,一氧化氮(NO)對鈣離子、微絲骨架、囊泡轉運和細胞壁構建的調節作用。
  • 北大生科院瞿禮嘉教授課題組在Science發文揭示植物中調控花粉管...
    2017年12月15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瞿禮嘉課題組的研究論文「Arabidopsis pollen tube integrity and sperm release are regulated by RALF-mediated signaling」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上,該論文首次找到了擬南芥有性生殖過程中參與控制花粉管細胞完整性與精細胞釋放的信號分子及其受體複合體
  • 最新發現囊泡運輸和花粉管生長調控新機制
    Plant Cell | 蘭州大學向雲課題組揭示囊泡運輸和花粉管生長調控新機制責編 | 逸雲 Rab GTPases在植物極性細胞生長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其中RabA4亞家族成員在花粉管頂端呈現「倒錐形」的分布【1】。
  • 上海生科院揭示植物花粉管生長方向調控機理
    其中,花粉管頂端質膜Ca2+通道被認為是控制花粉管生長方向的核心功能蛋白,通過介導和精細調控胞外Ca2+內流,調控花粉管頂端Ca2+濃度梯度,從而進一步調控花粉管的生長方向。因此,花粉管頂端質膜Ca2+通道就成為從胚珠引導信號到花粉管本身對胚珠引導信號的感知和應答系統這一完整信號鏈的關鍵環節。
  • 許超課題組與合作者在《eLife》發文揭示SETD3蛋白作為β-actin...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許超教授課題組與波蘭華沙大學Jakub Drozak實驗室合作,解析了SETD3與β-actin多肽的高分辨複合物晶體結構,並結合酶活實驗揭示了肌動蛋白(Actin)第73位組氨酸(His73)的N3位甲基化的作用機制,相關成果以「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SETD3-mediated histidine methylation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自然·通訊》發文揭示中心粒/纖毛長度控制機制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自然·通訊》發文揭示中心粒/纖毛長度控制機制 清華新聞網6月21日電 6月16日,《自然》子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長文發表了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教授課題組與德國科隆大學分子醫學中心Jay Gopalakrishnan博士課題組的合作論文《CPAP-微管蛋白互作在中心粒
  • New Phytologist:NO調節花粉管生長過程中胞內外Ca2+變化和細胞壁...
    近日,中科院植物所林金星研究組利用細胞生物學手段,深入研究了裸子植物白皮松花粉管生長過程中,一氧化氮(NO)對鈣離子、微絲骨架、囊泡轉運和細胞壁構建的調節作用。該成果發表在New  Phytologist(2009,182(4):  851-862)雜誌上。NO作為重要的信號分子,參與調控花粉管極性生長。
  • Plant Cell:萬建民課題組揭示微絲調節水稻形態發育新機制
    日前,從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獲悉,該所作物功能基因組學創新團隊a研究發現微絲結合蛋白Villin2(VLN2)通過調節微絲的動態變化
  • 《自然通訊》論文報導植物花粉管吸引的分子機制
    《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s) 雜誌發表研究論文,題目為「Structural basis for receptor recognition of pollen tube attraction peptides」 (花粉管吸引小肽與受體識別的結構基礎)。
  • 清華大學課題組在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3月2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時松海教授和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史航研究員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中心體的錨定調控神經前體細胞特性和大腦皮層的形成」(Centrosome anchoring regulates progenitor properties and cort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