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黃善金課題組在PNAS發表了題為Mechanism of CAP1-mediated Apical Actin Polymerization in Pollen Tub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綜合生物化學、遺傳學和活體成像技術揭示了腺苷酸環化酶相關蛋白1(adenylyl cyclase associated protein 1; CAP1)通過產生可聚合的單體肌動蛋白(G-actin)控制花粉管頂端從質膜上產生的微絲聚合。
開花植物的花粉管生長是一種頂端生長方式,通過其頂端生長把兩個不能運動的精細胞輸送到胚珠進行雙受精。花粉管生長非常快速,幾十年來,國際上有很多研究組在探討花粉管快速頂端生長機制。黃善金課題組以擬南芥花粉管為細胞學系統研究花粉管生長的調控機制,其中重點解析微絲骨架在控制花粉管生長過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機制。一直以來,微絲骨架在花粉管生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和關注,但微絲在花粉管頂端是否存在一直存在爭論。另外,如果花粉管頂端存在微絲,那些微絲從哪裡產生以及在空間上形成怎樣的排布也期待揭示。相關問題的回答將豐富人們對花粉管生長調控機制的理解。運用活體微絲顯微成像技術並結合利用一些花粉管微絲動態出現缺陷的突變體,黃善金課題組早期的觀察發現花粉管頂端存在著一個高度動態的微絲群體,並證明了這些微絲主要是從花粉管頂端質膜上聚合而來。
黃善金課題組後續的研究證明,微絲從花粉管頂端質膜的聚合主要是由formin/profilin元件所控制。由於推測花粉管中G-actin主要以G-actin-profilin複合體的形式存在,產生和維持一個可聚合的ATP-G-actin-profilin複合體庫是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調控模型中的關鍵步驟。相比動物profilins能夠促進G-actin的核苷酸交換,植物profilins缺乏或抑制G-actin的核苷酸交換,解聚的ADP-G-actin必須先轉換成ATP-G-actin然後再轉交給profilin形成ATP-G-actin-profilin複合體才能重新進入微絲聚合循環。另外,由於微絲解聚因子(actin-depolymerizing factor; ADF)是花粉管微絲骨架動態轉換的關鍵因子,解聚的G-actin應該主要以ADP-G-actin-ADF複合體的形式存在。由於ADF偏好結合ADP-G-actin並抑制其核苷酸交換,如何使ADP-G-actin和ADF解離並使其轉化為ATP-G-actin至關重要。
在這項最新的研究中,黃善金課題組發現CAP1能夠和花粉ADF和profilin協作在體內和體外促進G-actin核苷酸交換和微絲動態轉換。進一步的研究發現CAP1主要通過其氨基末端和ADF協作促進微絲動態轉換並幫助ADP-G-actin從ADF上解離;CAP1接著通過其羧基末端促進ADP-G-actin核苷酸交換產生ATP-G-actin,最後傳遞給profilin形成ATP-G-actin-profilin複合體用於支持錨定在質膜上的formin蛋白介導的微絲聚合(見下圖)。
CAP1調控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作用模型
總之,本研究系統地闡釋了CAP1作為中間分子在ADF和profilin之間發揮功能,進而在花粉管微絲聚合和解聚過程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該研究加深了人們對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和解聚機制的理解。
據悉,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黃善金研究員為本文的通訊作者,黃善金課題組的博士後蔣玉祥、已畢業博士生常明和博士研究生蘭亞仙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本課題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和中國博士後基金會的資助。
原文連結:
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9/05/22/182163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