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研究人員報導微絲骨架調控自噬溶酶體再生的新機制

2021-02-08 病毒學界

近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王宏偉課題組和俞立課題組合作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WHAMM蛋白介導自噬溶酶體表面分枝狀微絲骨架形成啟動自噬溶酶體管化」(WHAMM initiates autolysosome tubulation by promoting actin polymerization on autolysosomes)的學術文章。細胞自噬是一個保守的依賴溶酶體的降解途徑。哺乳動物細胞在營養匱乏等條件下形成自噬體,自噬體再與溶酶體融合後形成自噬溶酶體並對其底物進行降解。這一過程會迅速消耗細胞內的溶酶體。為了維持細胞內溶酶體的穩態,自噬溶酶體會發生管化,回收並生成新的溶酶體。這一過程被稱為自噬溶酶體再生。自2010年首次報導自噬溶酶體再生現象以來,俞立課題組先後篩選並鑑定出一系列參與調控自噬溶酶體再生的分子,並通過詳實的細胞生物學研究揭示了一個基於PI(4,5)P2,網格蛋白(Clathrin)和馬達蛋白(Kif5B)等分子機器調控的自噬溶酶體管化與再生的機制,為理解自噬溶酶體管化以及普遍的生物膜管化機理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在本次工作中,王宏偉和俞立合作共同指導的博士研究生代安邦首次發現WHAMM蛋白在自噬溶酶體再生機制中發揮重要作用。WHAMM蛋白是促進Arp2/3蛋白複合體介導分枝狀微絲骨架形成的重要激活因子,然而其參與的生物學過程尚未明確。他們首先通過建立穩定表達帶有螢光標籤的WHAMM的NRK細胞系,發現WHAMM在自噬溶酶體上有著明顯的定位。而後結合螢光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手段,進一步發現在WHAMM敲除的NRK細胞中,自噬溶酶體再生過程中重要的管化現象有著顯著的減少,並伴隨著巨大的自噬溶酶體的累積,表明自噬溶酶體的再生發生異常。通過對WHAMM蛋白自身的功能的探索,研究進一步揭示了WHAMM通過N-端兩段兩親性的螺旋序列與自噬溶酶體表面的磷脂PI(4,5)P2特異性結合,並在自噬溶酶體表面介導分枝狀微絲骨架的生成來調控自噬溶酶體管化現象。綜上所述,本次工作揭示了分枝狀微絲骨架的生成是自噬溶酶體再生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這一發現不僅加深了人們對於自噬溶酶體再生機制的認識,也有助於理解細胞內普遍存在的分枝狀微絲骨架參與的膜形變過程。

WHAMM調控自噬溶酶體管化的活細胞成像和作用模型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宏偉教授和俞立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2013級生命學院博士生代安邦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本課題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北京市科委等的經費支持。

原文連結: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9-11694-9

來源:清華大學

編輯:ipsvirus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參與自噬溶酶體重構調控基因
    近期來自清華大學、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哈佛大學和中國農業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發現了一個對自噬溶酶體的重構以及mTOR激活起關鍵性作用的分子,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自噬調控神經元軸突發育新機制
    8月19日,國際細胞自噬領域的核心期刊《自噬》在線發表了題為《Mir505-3p通過調控Atg12及自噬通路以影響神經元軸突發育》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東華大學化工生物學院周宇荀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仇子龍研究組合作完成。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自噬調控新機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
    為研究自噬活性的調控機制,張宏實驗室建立了秀麗隱杆線蟲(C. elegans)為研究多細胞生物自噬活性調控的模型。通過遺傳篩選,作者發現線蟲ipmk-1 (bp1075)突變體中自噬活性顯著升高。敲除IPMK提升自噬活性並促進溶酶體的產生和功能進一步研究發現,IPMK對於自噬活性和溶酶體產生的調控依賴於轉錄因子TFEB。IPMK缺失可以特異性地提高TFEB的轉錄活性,促進TFEB下遊基因的轉錄,進而促進溶酶體的產生和功能,提升自噬活性。敲減TFEB能夠抑制IPMK敲除細胞中異常增強的自噬活性和增多的溶酶體。
  • 遺傳發育所在微絲細胞骨架調控突觸發育研究中取得進展
    神經元之間如何「交談」,如何在高度複雜的神經網絡中精確地傳遞信息,從而控制我們的各種行為和高級認知功能,一直是神經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神經突觸是神經元與其靶細胞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特化結構,其結構和功能異常往往導致多種神經精神疾病。微絲細胞骨架對於突觸的形態發育和功能至關重要。然而,由於研究工具和方法手段的限制,我們對微絲細胞骨架如何在神經突觸發揮作用所知甚少。
  • 清華大學黃善金組揭示自交不親和花粉管中微絲動態變化的分子基礎...
    該研究利用活體成像的方法揭示了自交不親和花粉管微絲骨架動態變化的分子基礎,並綜合遺傳學和生物化學等手段發現villin蛋白參與其中控制微絲骨架的動態變化。圖1. S蛋白處理和鈣離子通透劑處理引起花粉管類似的微絲骨架變化,再現罌粟花粉管自交不親和反應研究人員首先發現擬南芥花粉管在PrpS蛋白的處理下微絲骨架發生劇烈重排,並逐漸形成點狀的結構。
  • 研究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PINK1-Parkin介導的線粒體自噬在線粒體質量控制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其調控異常與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相關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趙永良研究組發現,去泛素化酶USP33通過去除Parkin蛋白Lys435位點的K63泛素鏈來調控線粒體自噬的發生,進而調控神經毒性劑MPTP誘導的神經腫瘤細胞的凋亡。
  •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團隊報導B細胞活化起始調控新機制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團隊報導B細胞活化起始調控新機制清華新聞網7月12日電 7月10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團隊在《e生命》(eLife)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抗原結合引起的B細胞活化中B細胞受體胞外結構域的構象變化」(Conformational change within the extracellular
  • 中國科學家揭示肥胖性心肌病線粒體自噬調控新機制
    大量研究表明肥胖與心血管疾病關係密切,特別是冠心病、心衰和房顫。肥胖也與心肌肥厚、心室功能障礙和舒張順應性降低的發生發展有關。目前針對肥胖性心肌病缺乏有效的藥物治療手段,尋找有針對性的防治靶點一直是醫學界關注的重要課題。  線粒體自噬蛋白FUNDC1是一種調控線粒體自噬的關鍵受體,既往研究表明FUNDC1是線粒體質量控制的關鍵線粒體膜蛋白。
  • 清華生命學院黃善金課題組發文報導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控制機制
    清華生命學院黃善金課題組發文報導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控制機制清華新聞網5月28日電 5月23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黃善金課題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題為「腺苷酸環化酶相關蛋白1介導的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機制」(Mechanism of CAP1-mediated Apical Actin Polymerization
  • 溶酶體膜蛋白減輕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作用和自噬調控新機制
    該研究報告了溶酶體膜蛋白LAPTM4B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I/R)中的保護作用和調控機制,進一步揭示了溶酶體在心肌損傷修復中的重要作用,並為發展心臟修復治療新策略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心血管疾病是當今威脅人類健康最嚴重的疾病之一,而缺血性心肌病是其中最致命的一種。及時的進行再灌注是挽救缺血心臟的必需步驟。
  • NIBS學者Cell子刊發現選擇性自噬新機制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與傳統認識不同,自噬對被運輸的貨物(cargo)可以有高度的選擇性。自噬的選擇性通過自噬受體實現。自噬受體特異地識別貨物並將貨物與組裝自噬體(autophagosome)的自噬相關蛋白Atg8聯繫起來。內質網自噬(ER-phagy)是將內質網作為貨物運送到溶酶體中的選擇性自噬途徑。環境和生理因素導致的內質網腔內未摺疊蛋白的積累會造成內質網脅迫。
  • 科學家揭示花粉管微絲調控機理
    眾所周知,微絲細胞骨架的動態組裝控制花粉管的極性生長。然而到目前為止,人們對花粉管如何精密調控微絲的動態組裝還知之甚少。
  • PNAS | 清華大學黃善金課題組揭示花粉管頂端微絲聚合控制機制
    黃善金課題組以擬南芥花粉管為細胞學系統研究花粉管生長的調控機制,其中重點解析微絲骨架在控制花粉管生長過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機制。一直以來,微絲骨架在花粉管生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和關注,但微絲在花粉管頂端是否存在一直存在爭論。另外,如果花粉管頂端存在微絲,那些微絲從哪裡產生以及在空間上形成怎樣的排布也期待揭示。
  • 科學家揭示蛋白聚集體選擇性自噬調控的新機制
    p62的累積;(B)小鼠腦部缺失WDR81導致自噬受體分子p62的累積。該研究發現了蛋白聚集體通過選擇性自噬清除過程中新的調控因子,並揭示了其作用機制。 錯誤摺疊蛋白和蛋白聚集體的清除對於細胞穩態維持至關重要。蛋白聚集體可通過選擇性細胞自噬而被清除,此過程被稱為聚集體自噬(aggrephagy)。
  • 張雅鷗團隊在《自噬》發文揭示調控細胞自噬的microRNA和天然小...
    張雅鷗團隊在《自噬》發文揭示調控細胞自噬的microRNA和天然小分子化合物   清華新聞網12月27日電(通訊員 萬剛)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生命與健康學部健康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張雅鷗教授和許乃寒副教授團隊近期在《自噬》(Autophagy
  • 北京基因組所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北京基因組所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2019-08-30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 CUP-5影響自噬溶酶體蛋白降解功能
    來自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北京醫學科學院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CUP-5, the C. elegans ortholog of the mammalian
  • 一分子信號對自噬溶酶體重構起關鍵作用
    、北京大學及中國農業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Clathrin and phosphatidylinositol-4,5-bisphosphate regulate autophagic lysosome reformation」的研究論文揭示了一條對自噬溶酶體重構起關鍵性作用的分子信號。
  • Science|調控分子伴侶介導的自噬有助開發幹細胞再生療法
    CMA能夠將一些細胞質中的蛋白靶向溶酶體進行降解,這種選擇性地降解靶蛋白允許其參與調節細胞內的各種生理過程。然而,CMA是如何被調控的和其生理功能到現在仍知之甚少。總之,這些發現首次揭示了CMA在功能上如何把幹細胞多潛能性相關的重要轉錄因子與TCA循環代謝聯繫在一起,並如何影響胚胎幹細胞內組蛋白的表觀遺傳修飾和調控其細胞命運決定。該發現是幹細胞,自噬和代謝領域的一個重要的概念性進展。
  • 遺傳發育所研究組聯合揭示蛋白聚集體選擇性自噬調控的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了蛋白聚集體通過選擇性自噬清除過程中新的調控因子,並揭示了其作用機制。   錯誤摺疊蛋白和蛋白聚集體的清除對於細胞穩態維持至關重要。蛋白聚集體可通過選擇性細胞自噬而被清除,此過程被稱為聚集體自噬(aggrepha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