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億年前原始DNA有序自組裝:成生命基礎

2020-11-28 cnBeta

北京時間4月2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一項由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和米蘭大學共同完成的新研究稱,在大約四十億年前,類似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分子片段可能通過自組裝的方式,形成重複的長鏈分子,並最終成為原始生命的基礎。儘管對古礦物質組成的研究已經為35億至38億年前(地殼穩定之後約5億年時)的細菌演化提供了部分證據,但在這些單細胞出現之前發生的事情,依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圖片顯示的一滴濃縮的納米-DNA,其中含有偏振光下才能看到的液晶滴(左側)。這些液晶滴扮演著「微反應器」的作用,短鏈DNA可以在沒有生物學反應的情況下自組裝形成長鏈的聚合物。

論文共同作者、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物理學教授諾爾·克拉克(Noel Clark)介紹,此次的新研究揭示了核酸的非生物起源中一個重要的階段,而核酸正是生物有機體的基礎。

該研究由米蘭大學的託馬索·貝利尼(Tommaso Bellini)主持,論文發表在近期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20世紀80年代,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傑出教授、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託馬斯·切赫(Thomas Cech)發現核糖核酸(RNA)能通過化學方式改變自身結構,他和同事們發展了「RNA世界學說」,即原始生命來自一個RNA鏈「池」,能夠利用環境中已有的簡單分子合成長鏈分子。諾爾·克拉克稱,目前大多數生命起源研究者的意見認為,RNA鏈太過特化,因而不可能是隨機化學反應的產物,新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合理的解釋。

新研究揭示了DNA片段的自組裝機制,這些片段只有幾納米長,能組裝成有序的液晶相,這些液晶相組合體具有驅動化學鍵形成,並連接短鏈DNA形成長鏈分子的能力。這一過程無需生物學反應。液晶是物質介於液體和固態晶體之間的一種形態,它能像液體一樣流動,但其分子排列更像固態晶體。

近幾年來,該研究團隊一直致力於探索DNA在早期地球如何出現的假說。該假說認為,DNA的出現方式與其結構特徵和自組織的機制有關。在「前RNA世界」(pre-RNA world),核酸分子(DNA和RNA)片段的自發組裝可能為後來的聚合物——由大量重複的單元組成——形成提供了模板。

克拉克說:「新發現顯示,在合適的化學條件下,小的DNA片段可以自發組裝成許多短的雙鏈分子,併合成更長的聚合物,從而為RNA世界提供一個RNA前體路徑。」

相關焦點

  • 物理所原核生物染色體DNA自組裝模式和機理研究獲進展
    生命機體內部有機生物大分子種類構造極其繁複,其運轉卻呈現出高度有序、協調和精妙的自我調控。在紛繁複雜的生物反應中,染色體DNA自組裝、複製和應時啟動轉錄處於細胞生命活動的中心位置。為了從根本上理解生命運作本質,避繁就簡,基礎研究生物學家們幾十年以來一直以原核生物——最具代表性的大腸桿菌等為研究模型,建立了一整套成熟高效的基因蛋白操縱手段,然後力求把原核細胞中的發現借鑑到真核生物及最終目標人類細胞之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進展。令人驚訝的是:迄今為止,原核生物細菌染色體DNA組裝方式仍是未解之謎。
  • 自旋納米粒子會自組裝成「活著的晶體」
    原標題:自旋納米粒子會自組裝成「活著的晶體」  科技日報訊 據每日科學網2月24日報導,美國密西根大學化學工程、材料科學和工程教授莎朗·格洛特茲領導的研究團隊在解決納米技術領域的一個關鍵問題——使粒子自我組裝時發現,只是讓納米粒子自旋就會誘導它們組成科學家們所謂的「活著的旋轉晶體」,這種晶體或許可以用作納米泵,在設備內運輸物質;也能順帶解釋生命的起源
  • 【物化】揭示細胞膜自組裝背後的物理本質
    自組裝是結構單元自發形成有序結構的現象。
  • 研究發現40億年前的DNA分子片段擁有自我組裝的特性
    這些特性有助於DNA分子長度的增長,以及形成重複的化學分子產鏈,並成為原始生命的基礎。雖然此前有關古代礦物質形成的研究結果就有距今三十五億到三十八億年前細菌進化的證據——地殼穩定下來僅僅五億年之後——在這些單細胞生物形成前發生了什麼仍然還是個謎。根據論文的共同作者,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物理學教授Noel Clark的介紹,這項新研究提出了一種觀點,這種觀點認為生物體的構成模塊——核酸是通過非生物機制起源的。
  • 化學科學:分子在水中聚集,暗示著生命的起源?
    RNA鹼基不會在水中形成鹼基對,除非它們與聚合物骨架相連,這種特性幾十年來一直困擾著生命科學家。如果鹼基在它們是聚合物的一部分之前不配對,那麼如何從「益生元湯」中的許多分子中選擇鹼基以便可以形成RNA聚合物?喬治亞理工學院的Nicholas Hud教授多年來一直在努力尋找能夠在水中組裝並能夠形成RNA或其祖先的簡單分子。圖片來源:喬治亞理工學院。
  • 自組裝DNA納米結構「侵染」細胞過程獲揭示
    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樊春海課題組和黃慶課題組,應用一系列先進的細胞顯微成像技術,並結合生物化學手段,清晰展示了一類自組裝DNA四面體結構在活細胞中的攝取與轉運過程
  • 火星有水新證據:四十億年前曾發生過大洪水
    科學家對火星探測車好奇號(Curiosity)提供的數據進行分析顯示,大約四十億年前,火星上爆發過一場大洪水,其規模大到超乎想像的程度——可能當時整個火星都在下雨。 研究者之一費倫(Alberto G.
  • 超分子化學課堂之分子自組裝
    在之前的小課堂中想必大家對分子識別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來我們將介紹超分子化學的另一研究領域——分子自組裝。自組裝現象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及生命體系中,例如DNA和RNA的雙螺旋結構、細胞膜的形成與穩定、蛋白質的聚集與摺疊等等,這些都被認為是由多種弱相互作用力協同形成分子聚集體的結果。
  • 科學網—DNA分子瓦自組裝的可靠算法
    《納米快報》2008年8卷7期 DNA分子瓦自組裝的可靠算法
  • 分子在Cu(111)表面上可自組裝實現高濃度高有序氮摻雜石墨烯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崔萍博士與李震宇教授、曾長淦教授等校內外同行合作,在氮摻雜石墨烯生長的原子尺度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通過理論計算預言了利用芳香性分子C5NCl5在Cu(111)表面上可自組裝實現高濃度、高有序的氮摻雜石墨烯。
  • ACS Nano:網格蛋白啟發DNA自組裝包覆和穩定脂質體
    蛋白質網格蛋白在生物膜上的自組裝促進了內吞作用的基本過程,並通過高度有序的結構外觀為材料設計提供了靈感來源。通過模仿蛋白質構建塊和網格蛋白自組裝體的結構,用生物材料覆蓋脂質體,可以衍生出先進的雜化載體。在這裡,受蛋白質網格蛋白組裝的啟發,英國劍橋大學Tuomas P. J.
  • 地球生命的起源是先有RNA還是先有DNA?
    但是具體是誰先開啟了地球上的生命,科學界已為此爭論已久。近期,一項發表在頂尖學術期刊《Nature》(自然)上的研究報告首次通過實驗表明,生命在創始之初,DNA和RNA的基本構件可以同時形成和共存於地球的原始「化學湯」中。四十億年前,地球的原始化學湯中開始出現後來發展出生命的大分子。
  • CCS Chemistry | 壓力誘導結塊---新的自組裝方式獲得大面積超分子...
    北京大學閻雲教授利用壓力誘導的結塊過程實現分子在固相中的自組裝。這是一種新的普適的跨尺度分子自組裝理念,可以利用機器實現規模化連續生產獲得米級大面積分子自組裝薄膜。分子自組裝是化學發展的新層次,有望通過分子的有序堆積獲得新材料。但長期以來,分子自組裝在稀溶液中進行,獲得的自組裝結構多為分散的納米或微米顆粒。
  • Nature 簡單的分子自組裝成納米鏈條
    2020年7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 /——非共價相互作用可以將分子組裝成複雜的結構,但對最終拓撲的控制有限。一種組裝納米鏈的方法展示了如何針對特定的結構進行組裝。複雜的分子結構通常是通過將各種構件逐步連接在一起來構建的。
  • 將自組裝材料轉變為功能性材料的新方法
    自組裝就是基本結構單元自發形成有序結構,例如樹葉上的水滴,自然形成一個光滑、彎曲的表面,這種結構就是光學透鏡所需要的形狀,不過,並不是所有自組裝的材料在其最終形狀中都具有有用的功能。如果自組裝材料都能夠自發排列成適合其應用的形狀,那就是非常有用的,例如,一種催化劑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的表面積以提高效率,或者一種微型執行器可以形成附屬物以抓住附近的物體。最近,荷蘭原子和分子物理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離子交換能夠將自組裝過程與產生的材料分開。
  • 合成聚合物也可以模擬DNA自組裝!《Nature》子刊:動態非共價碸-碸鍵自組裝聚(丙烯碸)均聚物
    自組裝是由簡單組件形成複雜結構的基礎,在生物系統中無處不在。與天然聚合物(例如多肽和DNA)通過非共價相互作用進行動態組裝和重組的功能相比,基於合成聚合物的系統相對較原始。日前,美國西北大學Evan Alexander Scott團隊報告了動態網絡自組裝合成聚(丙烯碸)均聚物PPSU。
  • 天津大學仰大勇教授Chemical Reviews:樹枝狀DNA組裝DNA功能材料的...
    導讀 近期,天津大學化工學院仰大勇教授在頂級化學材料綜述期刊《Chemical Reviews》(IF=52.758)上發表題為「DNA functional materials assembled from branched DNA: design,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s」的綜述論文,系統評述了樹枝狀DNA組裝
  • 合成聚合物也可以模擬DNA自組裝!《Nature》子刊:動態非共價碸-碸...
    自組裝是由簡單組件形成複雜結構的基礎,在生物系統中無處不在。與天然聚合物(例如多肽和DNA)通過非共價相互作用進行動態組裝和重組的功能相比,基於合成聚合物的系統相對較原始。 日前,美國西北大學Evan Alexander Scott團隊報告了動態網絡自組裝合成聚(丙烯碸)均聚物PPSU。
  • 科學家建立一種新型的元DNA結構,開闢光電子以及合成生物學
    這項研究今天發表在自然化學--的確,元DNA自組裝的概念可能會徹底改變結構DNA納米技術的微觀世界。眾所周知,沃森-克裡克鹼基配對的可預見性以及dna的結構特徵,使得dna可以作為一種通用的構件,來設計複雜的納米結構和設備。
  • 華東理工大學人工構建自組裝多酶體—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記者從華東理工大學獲悉,該校生工學院魯華生物技術研究所教授魏東芝和任宇紅研究團隊,在自組裝超分子多酶體的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