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在Cu(111)表面上可自組裝實現高濃度高有序氮摻雜石墨烯

2020-11-28 中國科大..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崔萍博士與李震宇教授、曾長淦教授等校內外同行合作,在氮摻雜石墨烯生長的原子尺度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通過理論計算預言了利用芳香性分子C5NCl5在Cu(111)表面上可自組裝實現高濃度、高有序的氮摻雜石墨烯。該研究成果以「A Kinetic Pathway toward High-Density Ordered N Doping of Epitaxial Graphene on Cu(111) Using C5NCl5 Precursors」為題5月12日在線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Soc. 2017. DOI: 10.1021/jacs.6b12506]。

 

石墨烯在其費米面附近形成狄拉克錐,電子能量與波矢成線性關係,載流子遷移率高達~200000 cm2V-1s-1。這些性質使得石墨烯在許多領域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然而,本徵石墨烯雖然具有高的載流子遷移率,但作為半金屬,載流子濃度很低,大大限制了其在半導體器件中的應用。近年來,人們試圖通過各種手段來調控石墨烯的載流子濃度,其中化學摻雜和修飾是重要的調控方法。通過化學摻雜,例如氮元素的摻雜,可以有效地調節石墨烯費米面的位置,從而增加載流子濃度。但是,目前氮摻雜石墨烯的製備還存在很多問題,例如氮的摻雜濃度偏低,摻雜位置無序等,後者也使載流子在輸運過程中遭遇更強的散射,導致載流子遷移率大大降低。因此,如何可控地生長製備高濃度、高有序的氮摻雜石墨烯是一個極富挑戰性的難題。

 

針對這一難題,崔萍博士與合作者通過第一性原理計算預言,利用C5NCl5分子在Cu(111)表面上自組裝可獲得高氮摻雜濃度(1/6)、氮原子排列更有序的石墨烯,並揭示了在生長過程中基於三種原子/分子間力的協同作用的原子尺度機理(如圖所示)。首先,作為芳香性分子,C5NCl5與Cu襯底之間較強的範德瓦爾斯作用力可大大升高分子在Cu襯底上的吸附能,使得在相對低的過飽和氣壓下即可實現低溫生長。其次,由於C-Cl鍵較弱,吸附的C5NCl5脫氯比通常利用碳氫化合物前驅體生長石墨烯過程中的脫氫反應更容易,可實現快速、連續脫氯,進而在Cu襯底上形成大量的C5N自由基。第三,C5N自由基在Cu上的轉動和擴散能壘都相對較低,同時這些自由基帶有相同的電荷,彼此之間存在長程庫侖排斥力,這種排斥力可影響C5N在Cu襯底上自組裝時的整體取向,形成相對更有序的結構。另一方面,C5N通過所帶的氮原子的「釘扎」作用可有效限制其在Cu(111)上的取向,也有利於抑制生長過程中晶界的形成。基於這種生長方法,有望製備出高度有序的氮摻雜石墨烯合金單晶,從而獲得具有高載流子濃度、高遷移率等特點的二維金屬。

 

通過分子自組裝實現高濃度、高有序的石墨烯氮摻雜的動力學機理示意圖

 

此外,崔萍博士近期在二維材料體系的生長機理、形貌控制與物性優化研究中做出了一系列原創性工作。其中,作為主要(第一或通訊)作者繼去年在石墨烯納米條帶自旋電子學[Phys. Rev. Lett. 116, 026802 (2016)]和石墨烯受限催化[Nano Lett. 16, 6058 (2016)]的兩項研究之後,今年在過渡金屬二硫族化合物的邊緣重構機理[Nano Lett. 17, 1097 (2017)]與可控生長[Nature Commun. 8, 15135 (2017)]以及單層藍磷的生長機理[Phys. Rev. Lett.118, 046101 (2017)]等方面又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部分理論預言已被實驗所驗證。這些工作有望在二維材料的研究中產生深遠影響。

 

上述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和教育部的資助。

 

附相關論文連結: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jacs.6b12506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comms15135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nanolett.6b04638

http://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18.046101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nanolett.6b02052

http://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16.026802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

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創新中心、科研部)

相關焦點

  • 劉忠範院士團隊《ACS Nano》:高導電、高質量的氮摻雜垂直取向的...
    近年來,石墨烯憑藉其優越的性能和在高性能電子、透明電極、超級電容器、儲能和轉換中的各種應用而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為了避免在具有高催化性能的金屬表面上製備石墨烯之後的轉移工藝,有不少研究已實現在功能絕緣基板上直接合成石墨烯。
  • 氮摻雜石墨烯開發了新的低缺陷方法,從而產生可調諧的帶結構!
    氮摻雜石墨烯開發了新的低缺陷方法,從而產生可調諧的帶結構!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NRL),電子科學與技術和材料科學與技術部門的跨學科科學家團隊已證明高溫離子注入(HyTII)是替代摻雜石墨烯的有效手段 - 六角形排列的單原子厚度碳片 - 含氮原子。結果是具有可調節帶結構的低缺陷薄膜,適用於各種器件平臺和應用。
  • 金剛石上石墨烯的自組織生長研究取得進展
    金剛石是集眾多優異性能於一身的絕緣材料,如果石墨烯能夠製備在金剛石襯底上,相比於其他襯底材料,有利於在室溫下呈現出石墨烯特殊的機械、導熱、電學和光學等性能,是一種構築石墨烯新奇功能器件的理想結構。但到目前為止,關於在金剛石表面直接製備石墨烯的研究還很少報導。
  • 高導電、高質量氮摻雜垂直取向石墨烯薄膜用於多功能電極相關應用
    點擊藍色字體有導師詳細介紹)和張豔鋒研究員團隊在《ACS NANO》期刊發表名為「Highly Conductive Nitrogen-Doped Vertically Oriented Graphene toward Versatile Electrode-Related Applications」的論文,研究通過使用射頻等離子體增強化學氣相沉積(rf-PECVD),在高硼矽玻璃襯底上生長了高質量的垂直取向石墨烯
  • 全分解尿素和化妝棉的有趣碰撞—實現高效的三維石墨烯自支撐電極
    得益於3D多孔N摻雜石墨烯結構和豐富的氧基團,所製備的全碳一體化電極表現出良好ORR/OER雙功能催化活性和穩定性,可直接作為柔性鋅-空氣電池(FZAB)的高效空氣電極。,化妝棉為基底,合成了柔性三維(3D)N摻雜、富O官能團的石墨烯全碳空氣電極(NO-G@CP)(圖2)。
  • 分子原位自組裝構建雙原子共摻交聯結構碳材料實現鉀離子的快速穩定存儲
    亮點:通過分子原位自組裝的策略製備出的氮氧雙原子共摻雜網狀碳材料
  • Mater:電弧放電合成N摻雜石墨烯
    >合成石墨烯中的氮摻雜效率和調節摻雜劑的鍵合構型。工業規模生產的方法阻礙了石墨烯材料的廣泛應用。之前研究報導了電弧放電可用於石墨烯薄片的批量生產中,但由於其不能控制合成和雜原子摻雜,因此電弧放電並未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在這項研究中,提出了一種通過使用陽極碳填料電弧放電提高N摻雜石墨烯合成中摻雜效率的簡便方法。
  • 哈工大首次實現石墨烯光致精準功能化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簡稱「哈工大」)化工與化學學院於淼教授課題組在石墨烯功能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該工作為石墨烯光致精準功能化的首例,通過精細調控局域雜化模式打開石墨烯帶隙,首次在原子尺度實現了石墨烯的二維長程有序功能化,為石墨烯基二維材料在電子和光電器件應用方面的關鍵難題提供了有效解決方法。
  • 合肥研究院等研製出硫摻雜石墨烯基柔性全固態超級電容器
    部分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Small上,並被選為該雜誌的Inside Front Cover。  為滿足人們對柔性可穿戴電子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迫切需要發展柔性全固態功率源或能量儲存裝置。要想實現這一目的,關鍵在於設計開發出兼具優異儲能和機械性質的電極材料。
  • 固體表面上功能分子體系組裝構造的動態過程及其調控研究取得新進展
    功能分子在固體表面上的可控組裝及其物性研究,一直是納米器件量子調控的重要研究內容。目前,分子在表面自組裝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通過設計分子結構,調製分子-基底以及分子-分子間相互作用,從而得到所需的功能特性。其中,分子在表面動態過程中的表徵一直是富有挑戰性的問題,特別是對於結構較為複雜的大分子複雜體系,目前尚無對於整個動態體系進行全面描述的方法。
  • 氮/氧共摻雜石墨烯狀碳納米籠作為鋰離子/鉀離子電池的陽極
    本文要點:生物質衍生的糖合成氮/氧共摻雜的石墨烯樣碳納米籠作為鋰和鉀離子電池陽極成果簡介 然而,現有的碳基材料已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高能量密度需求,需要進一步積極探索。等研究人員在《Carbon》期刊發表名為「Facile renewable synthesis of nitrogen/oxygen co-doped graphene-like carbon nanocages as general lithium-ion and potassium-ion batteries anode」論文,研究以生物質胞苷為原料,在水溶性氯化鈉納米晶上一步合成了氮氧共摻雜的類石墨烯碳納米籠
  • Interfaces》:氮摻雜分層多孔碳促進...
    1 成果簡介 與過渡金屬氧化物電極材料比例,有機摻雜分子具有豐度高,多電子反應和結構多樣等優點,是一種極具吸引力的電化學儲能器件。然而,由於其固有的低電導率和高溶解度,它們存在循環穩定性差和低速率性能等問題。同時解決這兩個關鍵問題是很有挑戰性的。
  • 石墨烯摻雜技術三大方法解析
    當然,在石墨烯這種特殊材料出現後,各種科學家開始瘋狂地以它為研究對象展開各種性質的探討。當他們的研究成果公之於眾時,石墨烯的新奇的特殊性質也不得不使我們瞠目結舌。對於其力學性質,曾經美國一位名叫傑弗雷.基薩的機械工程師提出了這樣一個比喻——如果有一張和保鮮膜一樣薄的石墨烯薄膜,然後想用一根很尖銳的鉛筆去戳穿它,那得需要有一頭大象站在這根鉛筆上使力,才能將其戳穿。
  • 基於摻雜氧化鋅固溶體的普適合成策略製備石墨烯基單原子催化劑
    首先,高兼容的摻雜ZnO通過形成置換型固溶體,可以實現超過20種金屬雜原子的成功摻雜。摻雜ZnO納米顆粒作為前驅體可通過高產量的凝膠溶膠法製備。然後,經過低壓氣相超組裝,摻雜ZnO納米顆粒與氣態的有機配體發生界面配位反應,在納米顆粒的表面形成摻雜ZIF殼。在此過程中,摻雜ZnO經歷了原來的金屬-氧鍵的斷裂和與有機配體形成新的配位鍵,進而形成摻雜ZIF殼層。
  • 【光學】當分子自組裝遇上非線性光學
    自組裝體系存在於生活和科技的方方面面,它們通常表現出與周圍環境不同的化學結構和性質,並且有可能表現出空間各異性(spatial heterogeneity)。因此,如果能夠在一個繁複動態的系統中,有選擇性地檢測自組裝系統,並且檢測它的化學結構、分子動力學以及在空間的形貌,這將有助於解析自組裝從分子層面至介觀層面的結構、動力學和性質的關係。
  • 鎳原子簇及氮共摻雜石墨烯策略,助力高性能鋰硫電池|
    2020年6月26日,浙江大學凌敏研究員課題組聯合北京大學侯仰龍教授課題組報導了一種在氮摻雜三維石墨烯骨架中嵌入鎳原子簇的策略Batteries」為題發表在Research上 (Research, 2020, 5714349, DOI: 10.34133/2020/5714349)。
  • 河南大學趙勇課題組:自組裝方法構建Fe-Nx/C氧還原催化劑
    近期,河南大學趙勇課題組通過自組裝技術,構築了具有高濃度金屬位點和催化活性的納米線結構碳基電催化劑,相關成果以「Self-assembly Induced Metal Ionic-Polymer Derived Fe-Nx/C Nanowire as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Electrocatalysts
  • 各向異性形貌聚合物納米粒子製備的新思路:含液晶基元單體的聚合誘導多級自組裝
    利用剛性液晶基元構造剛-柔嵌段共聚物,在溶液自組裝過程中引入次級有序排列,是製備各向異性聚合物納米粒子的有效途徑之一。但是受限於操作複雜、產率低、形貌不均一、重複性差等缺點,難以實現納米粒子的大規模製備。因此,高效快速地製備各向異性聚合物納米粒子依然具有很大的挑戰。近年來,基於異相可控自由基聚合,發展了一種聚合誘導自組裝(PISA)的新方法。
  • :Cu、Co雙金屬嵌入式富氮介孔碳催化劑...
    目前性能優異的催化劑主要是具備低過電勢和高電流密度等優點的鉑基材料。但是,由於鉑元素地表含量較少,化學敏感性較高,所以此類材料未能得到大規模的工業應用。因而,研發一類由地表豐富元素製備的高效催化劑勢在必行。近年來,氮摻雜碳材料因其具有不對稱電子自旋密度和由碳原子和氮原子之間的電負性差異所帶來的電荷極化等特點,在催化領域逐步展現出優異的性能。
  • AS:宏觀超分子組裝製備多材質三維有序結構
    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集成多種材料體系,製備三維有序結構,成為了材料加工領域的一個挑戰。為此,北京化工大學成夢嬌副教授等人採用宏觀超分子組裝(MSA)的方法,通過表面柔性塗層促進異質材料界面結合,進而基於「模塊化組裝」的思想,結合外場操控自下而上地構築了多材質的三維有序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