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宏觀超分子組裝製備多材質三維有序結構

2021-02-13 MaterialsViews

柔性可穿戴電子設備、高靈敏性微傳感器、組織工程支架等高端製造領域,迫切需要發展製備多材料、多功能三維有序結構的新方法。然而,現有金屬、高分子、生物活性材料等加工設備和工藝差異顯著,異質材料間的高效界面結合困難,難以將物理化學性質差別顯著的多種材料集成到同一加工過程中。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集成多種材料體系,製備三維有序結構,成為了材料加工領域的一個挑戰。為此,北京化工大學成夢嬌副教授等人採用宏觀超分子組裝(MSA)的方法,通過表面柔性塗層促進異質材料界面結合,進而基於「模塊化組裝」的思想,結合外場操控自下而上地構築了多材質的三維有序結構。相關結果發表在Advanced Science(DOI: 10.1002/advs.202002025)上。

宏觀超分子組裝,是指在十微米以上的構築基元表面,通過表面化學修飾引入超分子識別基團,再利用界面組裝構築超分子材料的過程,它是一種製備體相超分子材料的新方法。由於宏觀表面之間的分子間相互作用受到表面粗糙度、官能團分布等限制。目前所報導的宏觀超分子組裝研究大多局限於表面流動性強的凝膠軟材料,剛性材料難以實現組裝,異質材料的共組裝和可控結合困難。為此,北京化工大學成夢嬌副教授等人提出柔性間隔層的概念,即在石英、金屬、塑料、橡膠等材料的表面,引入具有高流動特性的複合聚電解質多層膜,降低表面粗糙度、提高表面分子活動能力,促進剛性材料的界面分子間相互作用,實現了彈性體(PU)、樹脂(PE、PP、PS和ABS)、金屬鋁、石英玻璃等材料體系的組裝和交叉共組裝。這一策略具有良好的普適性,極大地拓寬了超分子組裝的適用材料範疇。進而,他們在金屬鈦、PDMS和PET等構築基元的製備過程中引入磁響應性物質,將宏觀超分子組裝與磁場操控結合,以實現外場操控,並通過表面修飾的柔性間隔層與主客體分子間作用實現結構穩定,構建了含有多種異質材料的三維有序結構,面向組織工程支架製備的應用。宏觀超分子組裝的基本原理契合增材製造「離散-堆積」的基本思想,不僅為異質材料的結合提供了分子層面的設計原則,而且為構建三維有序結構提供了程序化設計的可行性,有望發展成為增材製造的新方法,滿足高端製造領域對多材料、多功能有序結構的需求。

AEM:熱處理對Al-Mg-Si合金泡沫微觀結構、壓縮性能和能量吸收響應的影響研究

AM:電鏡技術——快電子選擇性激發和探測三氧化鉬中的雙曲型聲子極化激元

AFM:材料領域中的樂高新玩法:二維材料堆疊技術

(點擊以上標題可以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超分子科學研究進展
    2 多維結構與特殊功能 超分子化學是基於非共價鍵弱相互作用製備具有複雜和高級有序結構及特殊功能的超分子組裝體材料的工具。以碳、矽、氧化物與有機分子、齊聚物、共聚物做構築基元,通過組裝可以構築納米點、線、管、帶及其陣列以及中空膠囊、核殼微粒、螺旋體、多股螺旋體等,並賦予這些材料以特種功能,且不同的結構在特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其功能也隨之變化。
  • CCS Chemistry | 壓力誘導結塊---新的自組裝方式獲得大面積超分子...
    分子自組裝是化學發展的新層次,有望通過分子的有序堆積獲得新材料。但長期以來,分子自組裝在稀溶液中進行,獲得的自組裝結構多為分散的納米或微米顆粒。儘管有時分子在溶液中能夠凝膠化或在固液界面發生層層組裝,形成半固體材料及大面積薄膜,但這些材料或者含水太多,或者製備過程繁瑣,嚴重限制了它們的實際應用。迄今為止,如何通過跨尺度的分子自組裝獲得大面積的連續固體材料,是制約分子自組裝材料發展的瓶頸問題。相比之下,大自然非常善於創造跨尺度的行為,最常見的示例是粉狀材料(例如奶粉)的結塊。
  • 【超分子】中南大學團隊JACS封面:「卯榫節點」自組裝巨型美學中空納米超分子
    隨著金屬超分子化學的成熟,組裝高度複雜且同時具有數學和藝術美學的功能性超分子結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這不僅是由於化學藝術的審美需要,同時對於發展超分子體系的組成,進一步發展精確自組裝超大結構的超分子方法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不管是對於二維還是三維的金屬超分子結構,通過組裝得到巨型剛性且有序的單一結構都極具挑戰性,一方面合成難度極大,另一方面合成得到的結構表徵困難。
  • 【超分子】上海交通大學張紹東課題組JACS:互鎖籠的可控多級自組裝
    但目前,人工構築的組裝結構仍相對簡單;通過提升現有基元的結構複雜度,或者創造全新的組裝基元,則有望達到以上要求。其中,由多個單籠互鎖形成的互鎖分子籠,由於具有豐富多樣的衍生結構和動態的機械鍵連方式,從而會呈現出更加複雜精細的組裝結構以及相應的獨特功能。然而,上述領域的相關研究還未見報導。上海交通大學張紹東課題組此前報導了多種三稜柱型互鎖分子籠的製備(Angew.
  • 2016年兩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態與超分子有序結構學術研討會 (暨第十四屆全國高分子液晶態與超分子有序結構學術論文報告會)
    由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學科委員會主辦、南昌大學化學學院承辦的2016年兩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態與超分子有序結構學術研討會(暨第十四屆全國高分子液晶態與超分子有序結構學術論文報告會)將於2016年8月在江西南昌舉行,會議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熱忱歡迎兩岸三地的高分子學者踴躍參加本次學術論文報告會。
  • 復旦大學在超分子組裝合成新型半導體納米線氣敏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超分子組裝在自然界和生命體系中廣泛存在。科學家師法自然,藉助各種非共價鍵作用和超分子組裝仿生合成了大量具有新穎結構和獨特性能的自組裝納米材料。作為一類重要的納米結構材料,半導體納米線(semiconductor nanowires)因其獨特的電學、光學、熱學以及電化學特性日益成為國際納米科學領域的前沿研究課題。
  • 通過碘捕獲實現多組分膠囊湧現自組裝——超分子自組裝的榫卯結構
    生命體各層級的多組分結構,從蛋白質到細胞,乃至器官,在結構和功能方面都表現出湧現性。構建具有湧現性的人工自組裝體系,對自組裝體系的擴展及生命體中各級組織的湧現性的深入認識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多組分的人工自組裝系統相繼被報導,如金屬有機框架結構(MOFs)、超分子有機框架(SOFs)、分子籠、分子結、分子機器等。這些體系具有新穎的結構和性能。
  • 超分子化學課堂之分子自組裝
    在之前的小課堂中想必大家對分子識別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來我們將介紹超分子化學的另一研究領域——分子自組裝。自組裝現象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及生命體系中,例如DNA和RNA的雙螺旋結構、細胞膜的形成與穩定、蛋白質的聚集與摺疊等等,這些都被認為是由多種弱相互作用力協同形成分子聚集體的結果。
  • 李亞棟:單分散納米晶的合成、組裝及介孔材料的製備
    (節選)清華大學化學系李亞棟教授在《2008科學發展報告》上撰寫「單分散納米晶的合成、組裝及其介孔材料的製備」一文,從單分散納米晶的合成、單分散納米晶的組裝、介孔材料的製備3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並在文末對納米多功能介孔材料的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文章首先介紹了單分散納米晶的合成。
  • 化學所成功製備橢球形結構基元三維光子晶體
    γ-Fe2O3@SiO2核殼結構橢球形膠體顆粒,並且利用外加磁場控制非球形顆粒的軸向取向,通過傳統對流自組裝法組裝得到橢球基元三維光子晶體。這是文獻上報導的第一例將亞微米尺寸的非球形膠體顆粒直接通過自組裝手段得到三維光子晶體並成功檢測到光子帶隙的研究。研究結果發表在Adv. Mater.上(2009, 21, 1936-1940)。該課題組長期致力於新型結構三維光子晶體的製備和研究。
  • 華東理工大學在超分子水凝膠領域研究新進展
    生物組織是由蛋白質砌塊組裝得到的半柔性(Semiflexible)生物微絲交織而成的三維網絡結構,在應對外界機械力的刺激時,會表現出獨特的應變增強特性(Strain-stiffening),以保護機體免受外界應力的傷害。
  • 未來的智能材料——超分子材料
    J.)三人共同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作為獲獎的原因,萊恩提出的超分子(supermolecular chemistry)概念終於來到了人們的視野之中,並且廣受關注。與此同時,克拉姆提出的主-客體化學理論(host—gust—chemistry)也得到了廣泛的發展,一大批新型的具有自組裝識別能力的冠醚出現在了科技的飛速進步中。
  • 【超分子】巨型「雪花」狀超分子的分步法自組裝及動態交換
    數十年來,合成超分子化學以生物自組裝為導向,致力於通過人工合成構建具有特定結構及功能的超分子材料。基於配位作用驅動的金屬超分子化學作為其中一類重要的反應近年來發展迅猛,實現了一系列新穎的超分子,如螺旋結構、網格框架、多邊形、多面體、輪烴、索烴、分子節等。得益於精確可控的形貌及尺寸,目前這些金屬超分子化合物在催化、傳感、藥物轉運和釋放、氣體存儲等諸多方面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性質與功能。
  • 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首次揭示完整藻膽體的三維結構
    這個巨大的超分子複合體的組裝機制和光能在其中的傳遞機制一直是光合作用研究領域的前沿熱點問題。    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隋森芳教授研究組長期致力於利用冷凍電鏡技術研究與生物膜相關的重要蛋白質複合物的結構與功能,曾發現了藍藻髮菜和藍藻魚腥藻的完整藻膽體的電鏡結構。
  • 鮑哲南院士《JACS》:基於新型多位點柔性高分子自組裝單元的納米纖維
    具有多個組裝位點的分子通過氫鍵或範德華力自組裝形成超分子結構乃生命體中十分常見的現象,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便是蛋白質三維結構的形成。由於這種結構能夠用於精準調控材料的多種性能,因而被研究人員廣泛地用於電子皮膚、藥物控釋、刺激響應材料等領域。儘管如此,我們對多組裝位點柔性分子的自組裝機理和控制參數並沒有深入了解。
  • 超分子化學藥物簡介
    超分子一般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子依靠分子間相互作用(非共價鍵力)結合在一起,組成複雜的、有組織的聚集體,並保持一定的完整性,使其具有明確的微觀結構和宏觀特性。這種非共價鍵力包括靜電作用力、氫鍵、範德華力、疏水作用、π-π、離子-π作用等。
  • 為配位超分子化學奉獻青春
    孫慶福告訴記者:「區別於國外求學與博士後研究階段主要關注於超分子結構的設計與合成,獨立工作後,我更加關注超分子組裝體在催化、環境、生物與醫藥等功能材料方面的應用研究,希望能在分子水平上真正實現功能導向的材料結構設計。」
  • Mater.綜述:超分子能量材料
    這種通過非共價相互作用在各種溶劑中或在液體或固體中組裝分子結構是超分子材料的重要製備過程。在設計超分子能量轉換材料的仿生方法中,學習自然光合作用系統是一種流行的策略。在植物中,綠葉的光收集蛋白質機器優化了的排列和組裝有效地將太陽光轉化為化學鍵的能力。而在人工系統中,基於使用非共價相互作用的自組裝的策略提供了模擬分子間這種功能相關性的可能性,以優化光催化、光伏和能量儲存。
  • 【超分子】Angew. Chem.:液-液相分離介導的肽超分子組裝成核-生長新機制
    因此對超分子納米纖維形成機制的研究,不僅有助於加深對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的認知,促進纖維化相關疾病新型治療策略的開發,也為複雜仿生體系的設計和構建提供新的思路。納米纖維的形成一般包含成核和生長兩個階段。作為溶液中新相形成的初始孕育階段,成核對超分子納米纖維的結構和性質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儘管已有相關的理論研究發現,成核可以通過經典的單步成核或者由亞穩相參與的兩步成核來實現。
  • 科學家合成多種有序介孔沸石材料
    原標題:科學家合成多種有序介孔沸石材料   6月30日,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該校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車順愛課題組與瑞典科學家合作,在合成有序介孔沸石材料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