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碘捕獲實現多組分膠囊湧現自組裝——超分子自組裝的榫卯結構

2021-01-07 騰訊網

自古以來,中國傳統木藝中的榫卯結構聞名於世。該類工藝不使用釘子和粘合劑,僅僅通過不同構件的按序組合,即可獲得豐富多彩、巧奪天工的木製用品。1875年,喬治·亨利·劉易斯 (George Henry Lewes) 首次用哲學術語闡述了湧現的概念,基本上定義了這種貫穿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系統特性,即整體性質不能還原為各組成部分結構和功能的簡單累加,具有非還原性和非加和性。湧現性所表現出來的特徵是各種組成部分之間複雜的、協同的相互作用結果。榫卯結構可視為湧現性的一種體現。生命體各層級的多組分結構,從蛋白質到細胞,乃至器官,在結構和功能方面都表現出湧現性。構建具有湧現性的人工自組裝體系,對自組裝體系的擴展及生命體中各級組織的湧現性的深入認識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多組分的人工自組裝系統相繼被報導,如金屬有機框架結構(MOFs)、超分子有機框架(SOFs)、分子籠、分子結、分子機器等。這些體系具有新穎的結構和性能。但上述多組分自組裝體系的設計及組裝依賴的是各組分間較強的相互作用,若其中各組分倆倆組合大多也能形成複合物,這樣的組裝不具有湧現性。

最近北京師範大學龔漢元教授課題組利用其之前報導的富碳大環體系Cyclo[8](1,3-(4,6-dimethyl)-benzene(CDMB-8) (Chem. Commun. 2019, 55, 3701 3704)中通過熱轉換獲得的D4d構象大環——D4d-CDMB-8,獲得了第一例人工合成的具有湧現性的多組份自組裝結構。該研究通過D4d-CDMB-8、心環烯 (Cora) 和I2之間的協同相互作用在環己烷中自組裝獲得了三組分膠囊晶體結構((D4d-CDMB-8)3 (Cora)2) I2。值得注意的是,在該體系中,三組分的同時參與是形成複合物的必要條件,其中任何兩個組分在同等條件下均不能形成複合物,因此這樣的自組裝在研究的體系中具有湧現性 (圖1)。所形成的膠囊結構中,碘分子被「禁錮」在僅有碳氫兩種元素的膠囊外殼 (D4d-CDMB-8)3 (Cora)2) 中,從而具有異乎尋常的穩定性。高溫 (418 K) 加熱該膠囊,很難將I2升華移除。將其置於強鹼 (飽和NaOH溶液) 或還原劑 (飽和Na2S2O3溶液) 中一個星期,也未能觀察到I2參與反應。

圖1. a, D4d-CDMB-8、心環烯和I2的三組分湧現自組裝;b,已報導的和該研究的三組分自組裝體系的差異;c, D4d-CDMB-8、心環烯和I2的三組分湧現自組裝卡通示意圖。

此外,研究還發現這樣的湧現自組裝可以在無溶劑條件下、通過固相分子運動實現。大環D4d-CDMB-8和心環烯 (Cora) 的固體研磨混合物能在I2的飽和蒸氣或其水溶液 (如: 1.0 mM I2 溶於濃的NaCl水溶液 (35 wt%) 或 I2 溶於NaI.水溶液 (濃度均為1.0 mM)) 中實現對I2的高效捕獲。並且通過拉曼光譜、PXRD、UV-vis等手段證明形成了和上述晶體結構一致的三組分超分子膠囊。而在相同的條件下,單獨的D4d-CDMB-8或心環烯粉末對I2的飽和蒸氣或水溶液中的I2沒有任何捕獲能力。進一步的初步探究發現,利用這樣的組裝策略同樣可以對Br2 水溶液中的Br2進行捕獲和封裝,並且封裝後的Br2的活性明顯被降低(圖2)。

圖2. a, D4d-CDMB-8、心環烯及其混合粉末對I2飽和蒸汽中的I2的捕獲及穩定,和對應的結構變化示意圖;b, D4d-CDMB-8和心環烯混合粉末在水溶液中提取和I2或Br2及對應的結構示意圖。

從結構到功能,該自組裝膠囊系統均展現出湧現性,不能認為是各部件的簡單加和,可視為分子尺度的榫卯結構。本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穎的多組分超分子自組裝的策略,並且可用於捕獲和儲存高能小分子物種或者用於穩定反應中間體。

相關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1971022) 、國家基礎研究計劃 (973計劃2015CB856502) 、青年千人計劃、中央高校基礎研究基金和北京市教委的資助,同時也感謝Jonathan L. Sessler教授的幫助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羅伯特·A·韋爾奇基金會的支持。相關成果近期發表於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Emergent Self-assembly of a Multi-component Capsule via Iodine Capture. J. Am. Chem. Soc. 2020. DOI: 10.1021/jacs.0c11838。北京師範大學是該工作第一單位;楊宇東博士是第一作者,博士生陳緒朗為第二作者。

來源:北京師範大學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21/jacs.0c11838

點亮再看,讓更多的朋友看到,歡迎點讚、分享

「在看"一下嘛...

相關焦點

  • 碘捕獲實現的多組分膠囊湧現自組裝
    碘捕獲實現的多組分膠囊湧現自組裝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3 15:25:15 北京師範大學龔漢元團隊通過碘捕獲實現多組分膠囊湧現自組裝。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12月24日出版的《美國化學會志》。
  • 【納米】JACS封面:多組分自組裝精確構築納米膠囊
    自1997年,Atwood教授成功利用杯[4]間苯二酚芳烴通過氫鍵作用構築納米膠囊以來,杯[4]芳烴被廣泛用作建構超分子膠囊的支架。然而,由於其特有的杯子形狀,杯[4]芳烴膠囊的結構主要限於二聚體和六聚體膠囊,杯芳烴膠囊結構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只能寄希望於通過另外互補的連接基團實現。雖然這種設計策略非常明確,但是目前為止,還鮮有新結構報導,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缺少合適可用的互補對。
  • 【超分子】中南大學團隊JACS封面:「卯榫節點」自組裝巨型美學中空納米超分子
    隨著金屬超分子化學的成熟,組裝高度複雜且同時具有數學和藝術美學的功能性超分子結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這不僅是由於化學藝術的審美需要,同時對於發展超分子體系的組成,進一步發展精確自組裝超大結構的超分子方法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不管是對於二維還是三維的金屬超分子結構,通過組裝得到巨型剛性且有序的單一結構都極具挑戰性,一方面合成難度極大,另一方面合成得到的結構表徵困難。
  • 超分子化學課堂之分子自組裝
    在之前的小課堂中想必大家對分子識別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來我們將介紹超分子化學的另一研究領域——分子自組裝。自組裝現象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及生命體系中,例如DNA和RNA的雙螺旋結構、細胞膜的形成與穩定、蛋白質的聚集與摺疊等等,這些都被認為是由多種弱相互作用力協同形成分子聚集體的結果。
  • 【超分子】巨型「雪花」狀超分子的分步法自組裝及動態交換
    ‍‍‍‍生物體通過自組裝自下而上且極其高效地構建了龐大而複雜的功能結構。
  • CCS Chemistry | 壓力誘導結塊---新的自組裝方式獲得大面積超分子...
    北京大學閻雲教授利用壓力誘導的結塊過程實現分子在固相中的自組裝。這是一種新的普適的跨尺度分子自組裝理念,可以利用機器實現規模化連續生產獲得米級大面積分子自組裝薄膜。分子自組裝是化學發展的新層次,有望通過分子的有序堆積獲得新材料。但長期以來,分子自組裝在稀溶液中進行,獲得的自組裝結構多為分散的納米或微米顆粒。
  • 約克大學《德國應化》可催化的自組裝超分子雜化水凝膠珠
    介紹由低分子量膠凝劑(LMWG)構件自組裝而成的超分子水凝膠最近發展迅速,目前已經開發了一系列針對高科技應用的凝膠,包括再生醫學、傷口癒合、藥物製劑、光電、儲能和環境修復。凝膠的物理特徵(例如,剛度或孔隙率)以及LMWG支架固有的化學程序設計可以針對特定應用優化凝膠。
  • AS:宏觀超分子組裝製備多材質三維有序結構
    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集成多種材料體系,製備三維有序結構,成為了材料加工領域的一個挑戰。為此,北京化工大學成夢嬌副教授等人採用宏觀超分子組裝(MSA)的方法,通過表面柔性塗層促進異質材料界面結合,進而基於「模塊化組裝」的思想,結合外場操控自下而上地構築了多材質的三維有序結構。
  • 【超分子】上海交通大學張紹東課題組JACS:互鎖籠的可控多級自組裝
    近期,該課題組進一步基於互鎖分子籠豐富的結構衍生,實現了不同多級組裝體的可控構築(圖1)。相關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Soc.在每個螺旋柱中都存在一根軸,繞軸排列的CSC-1之間距離為3.4 Å,通過繞軸180º旋轉以及垂直於軸的鏡面操作即可與相鄰的CSC-1分子重合。這樣的排列可以看作螺距為29.0 Å的21螺旋。這些螺旋超分子柱進一步自排列形成了三維的網格狀四級結構(圖3)。
  • 華東理工大學人工構建自組裝多酶體—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記者從華東理工大學獲悉,該校生工學院魯華生物技術研究所教授魏東芝和任宇紅研究團隊,在自組裝超分子多酶體的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
  • 高載藥量的超分子自組裝體用於腫瘤PDX模型的化療/光動力治療
    在該研究中,團隊提出了一種簡單易得的超分子自組裝的多藥遞送系統用於化療/光動力抗腫瘤治療。通過兩親性的Ce6與卡巴他賽二聚體的共組裝,可實現製劑的穩定保存。圖1、通過超分子共組裝的納米藥物體系的設計及體內抗腫瘤研究體內藥代動力學證明,相較於臨床上卡巴他賽靜脈注射的給藥劑型(添加表面活性劑吐溫80,並用13%的乙醇水溶液稀釋),超分子共組裝的載藥系統改善了卡巴他賽的藥代動力學特性,同時增加了藥物在腫瘤組織中的蓄積。
  • 具有不對稱配體金屬超分子的自組裝及掃描隧道顯微鏡表徵
    具有不對稱配體金屬超分子的自組裝及掃描隧道顯微鏡表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1:44:14 深圳大學李霄鵬團隊揭示了具有不對稱配體金屬超分子的自組裝並使用掃描隧道顯微鏡進行表徵。
  • 科學網—首次利用小分子在水相及有機相中研究自組裝結構
    ,近年來,有機相中合成自組裝結構的研究已經取得很大進展。但是水相中超分子結構的合成卻僅局限於共價鍵作用形成的自組裝體,非共價鍵作用形成離散超分子結構的探究仍是難題。水是影響非共價相互作用的關鍵因素,因此,水相中非共價作用超分子自組裝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García-Arriaga等研究人員通過1H NMR、不對稱2D NOESY譜及圓二色譜進行了mAG在水相中自組裝體的結構。
  • 山東大學在自組裝手性納米結構和光學活性功能拓展上取得進展
    近日,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邢鵬遙教授課題組在自組裝手性納米結構和光學活性功能拓展上取得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在ACS Nano[ACS Nano. 2020, 14, 2522] 和Angew.
  • Nature 簡單的分子自組裝成納米鏈條
    例如,在超分子聚合中,簡單的分子積木通過非共價相互作用一步自組裝,形成各種幾何形狀的大規模結構。不幸的是,以這種方式製造的組件尺寸的增加往往是有代價的:與多步共價策略相比,化學家對最終結構的控制更少。Datta和同事將共價和非共價策略結合起來,形成複雜的多鏈烷結構。作者從一個由極性頭和非極性尾組成的單體開始,由一個由苯環組成的剛性部分隔開。
  • ...遙教授課題組在自組裝手性納米結構和光學活性功能拓展上取得進展
    2020線上API展會,碼上看導讀近日,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邢鵬遙教授課題組在自組裝手性納米結構和光學活性功能拓展上取得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在ACS Nano [ACS Nano. 2020, 14, 2522] 和Angew. Chem. Int.
  • 新研究揭示酶引導自組裝實現單體和準分子轉變
    新研究揭示酶引導自組裝實現單體和準分子轉變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0 19:33:55 南方醫科大學的Yanbin Cai團隊和南開大學Zhimou Yang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
  • 南開大學楊志謀團隊 Adv.Mater.綜述:多肽的酶促自組裝和凝膠化
    【背景介紹】   眾所周知,自組裝是生物系統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其主要是通過非共價相互作用使無序的單個分子自發形成有序的超分子結構的過程。
  • 合成聚合物也可以模擬DNA自組裝!《Nature》子刊:動態非共價碸-碸鍵自組裝聚(丙烯碸)均聚物
    自組裝是由簡單組件形成複雜結構的基礎,在生物系統中無處不在。與天然聚合物(例如多肽和DNA)通過非共價相互作用進行動態組裝和重組的功能相比,基於合成聚合物的系統相對較原始。PPSU均聚物的化學結構水合歷史對PPSU動態網絡自組裝的影響為了控制特定納米結構的形成,研究人員通過採用不同的水合歷史從同一初始
  • 鮑哲南院士《JACS》:基於新型多位點柔性高分子自組裝單元的納米纖維
    具有多個組裝位點的分子通過氫鍵或範德華力自組裝形成超分子結構乃生命體中十分常見的現象,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便是蛋白質三維結構的形成。由於這種結構能夠用於精準調控材料的多種性能,因而被研究人員廣泛地用於電子皮膚、藥物控釋、刺激響應材料等領域。儘管如此,我們對多組裝位點柔性分子的自組裝機理和控制參數並沒有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