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克大學《德國應化》可催化的自組裝超分子雜化水凝膠珠

2020-12-02 高分子材料科學

介紹

由低分子量膠凝劑(LMWG)構件自組裝而成的超分子水凝膠最近發展迅速,目前已經開發了一系列針對高科技應用的凝膠,包括再生醫學、傷口癒合、藥物製劑、光電、儲能和環境修復。凝膠的物理特徵(例如,剛度或孔隙率)以及LMWG支架固有的化學程序設計可以針對特定應用優化凝膠。並且,已經出現許多形狀和結構超分子凝膠的策略,其中包括光圖案形成, 3D列印,電化學,表面介導的過程。但是於超分子凝膠被配製成球形顆粒來實現空間解析度的報導非常有限。

海藻酸是一種天然多糖,由β- d-甘露糖醛酸和α- 1-葡糖醛酸酸單元通過β-1,4鍵連接而成(圖 1),可用作聚合物膠凝劑(PG),具有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性和多功能性,能與多價陽離子(例如Ca2+)通過生成離子鏈間橋。通過將藻酸鹽水溶液滴加到CaCl 2中可以獲得藻酸鹽凝膠珠,這已在製藥和食品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目前尚無在聚合物微凝膠珠粒中摻入自組裝LMWG的實例。

圖1膠凝劑結構-低分子量膠凝劑(LMWG)DBS-CONHNH2和基於藻酸的聚合物膠凝劑(PG)。

為了實現PG網絡將有效地充當球形模具以限制LMWG自組裝,約克大學David K. Smith團隊將藻酸鹽PG與1,3:2,4-二(4-醯基醯肼)-亞苄基山梨糖醇(DBS-CONHNH2,圖 1)結合使用,這兩個網絡可在空間上進行組織:a)作為具有互穿網絡的擴展標準小瓶填充凝膠, b)核-殼結構凝膠珠(或蠕蟲)。這是PG首次在LMWG上施加球形,從而產生了核-殼超分子凝膠珠(圖 2)。相關結果以「Self-Assembling Supramolecular Hybrid Hydrogel Beads」為題近期發表在期刊《德國應化》上

圖2 DBS-CONHNH2 /藻酸鹽多組分凝膠的製備示意圖。1)DBS-CONHNH2懸浮在海藻酸鈉水溶液中。2)加熱懸浮液,直到LMWG完全溶解。為了獲得具有擴展互穿網絡的混合凝膠,將熱溶液冷卻至室溫,從而形成DBS-CONHNH2網絡。然後在凝膠(3a)的頂部添加CaCl2水溶液(5%,1mL)以擴散,交聯藻酸鹽並形成第二個凝膠網絡(4a)。或者,將熱溶液添加到CaCl2的水溶液中滴,或以連續流的形式分別形成凝膠珠或(3 b)蠕蟲(4 b)。

結果和討論

LMWG通過熱-冷循環形成低濃度(0.3%wt / vol)的水凝膠,低粘度海藻酸鈉PG由CaCl 2引發形成凝膠。由於兩種凝膠具有正交組裝方法,因此可以在混合LMWG / PG凝膠中施加兩種網絡的特定空間排列(圖 2)。

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和透射電子顯微鏡(TEM)表明DBS-CONHNH2和藻酸鈣都形成了延伸的納米纖維,直徑分別為20–40 nm和40–60 nm。確定這兩個凝膠網絡確實可以逐步組裝後,作者構建了具有空間受限組織的LMWG / PG雜化凝膠-特別是核-殼凝膠珠(圖2,圖 3b和圖 3a  )。相同量的DBS-CONHNH2和海藻酸鈉加熱後逐滴添加到CaCl2水溶液(5%wt / vol)中, 鈣誘導的藻酸鹽鏈交聯迅速形成小凝膠珠(圖 3 b),冷卻後DBS-CONHNH2能夠自組裝成珠粒。為了使該方法可重現並獲得相似尺寸的凝膠珠,可通過添加20μL熱藻酸鹽/ DBS-CONHNH2溶液製備每個凝膠珠。在高藻酸鹽濃度(即0.75和1.0%wt / vol)可製成凝膠珠,但在低的濃度(≤0.3%wt / vol)下,凝膠珠不規則。

圖3混合DBS-CONHNH2 /藻酸鹽凝膠珠的圖像。磁珠的示意圖a)及照片b);c–e)凝膠珠橫截面的光學顯微鏡。; f)凝膠珠的SEM圖像; g)凝膠珠表面的SEM圖像;h)凝膠珠內部橫截面的SEM圖像。

凝膠珠粒直徑為3.0-3.6毫米的(圖 3b)。可通過簡單地改變滴加到CaCl2中的液體的體積來改變直徑。使用5和1μL的體積,凝膠珠粒直徑分別直徑為1.6-2.0 mm和0.75-1.0 mm(圖 3 d)。光學顯微鏡表明了其核-殼結構(圖 3c)。DBS-CONHNH2 /海藻酸鹽和海藻酸鹽凝膠珠的表面出現皺紋(圖 3g)並密實堆積,這與高度交聯的海藻酸鈣殼一致,且在珠粒的核心中有一個擴展的納米原纖維網絡(圖 3h)。通過改變將含有LMWG / PG混合物的熱溶液添加到CaCl2中的方式,可以將凝膠形成其他形狀,例如蠕蟲(圖2,圖 4b)。

為了證明這些空間受限的雜化凝膠的一種可能用途,作者探索了其催化作用。DBS-CONHNH2水凝膠可有效地原位還原貴金屬,從而生成具有嵌入金屬納米顆粒(NP)的凝膠。此外,具有嵌入的鈀納米顆粒(PdNP)的凝膠可以催化Suzuki-Miyaura交叉偶聯反應。當Pd II在DBS-CONHNH2存在時,該凝膠變為深棕色/黑色,這表明不僅摻入了Pd II,而且就地還原為Pd 0。TEM和SEM證明PdNPs的形成(圖 4c-d9),球形直徑<5nm。< span="">此凝膠珠催化可反覆使用5次。

圖4 a)加入Pd的混合凝膠珠UV/VIS光吸收光譜; b)嵌入的Pd的量;c)具有PdNP的雜交凝膠珠的TEM圖;d)具有PdNP的混合凝膠珠的SEM圖像。

結論

作者通過組合LMWG(DBS-CONHNH2)和PG(藻酸鹽)形成球形核-殼凝膠珠結構(或蠕蟲)將藻酸鹽與DBS-CONHNH2結合使用可增強熱穩定性和流變性能。雜合凝膠的機械性能可以通過藻酸鹽濃度來調節,從而使凝膠具有一定的硬度和最佳的抗應變性。LMWG(DBS-CONHNH2)在混合凝膠中保留了其獨特的性能,例如將Pd II還原為Pd 0的能力NPs原位,從而產生催化凝膠珠。可以將凝膠珠子簡單地添加到Suzuki-Miyaura反應中,只需一個凝膠珠即可促進反應。這是一種非常簡單,高度通用的平臺技術,可廣泛用於擴展LMWG應用程式的範圍。

參考文獻:https://doi.org/10.1002/ange.201911404

版權聲明:「高分子材料科學」是由專業博士(後)創辦的非贏利性學術公眾號,旨在分享學習交流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學的研究進展。上述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且作者水平有限,如有科學不妥之處,請予以下方留言更正。如有侵權或引文不當請聯繫作者修正。商業轉載請聯繫編輯或頂端註明出處。感謝各位關注!

相關焦點

  • 美國西北大學Samuel I. Stupp教授Adv. Mater.綜述:超分子能量材料
    將光合作用系統達到工業上可擴展的水平無疑是一個巨大但令人興奮的科學挑戰。最近,美國西北大學Samuel I. Stupp教授綜述了近年來關於超分子能量材料的最新研究進展。>、雜化鍵合聚合物圖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一些被報導出來的自組裝超分子納米結構例子
  • 【超分子】巨型「雪花」狀超分子的分步法自組裝及動態交換
    數十年來,合成超分子化學以生物自組裝為導向,致力於通過人工合成構建具有特定結構及功能的超分子材料。基於配位作用驅動的金屬超分子化學作為其中一類重要的反應近年來發展迅猛,實現了一系列新穎的超分子,如螺旋結構、網格框架、多邊形、多面體、輪烴、索烴、分子節等。得益於精確可控的形貌及尺寸,目前這些金屬超分子化合物在催化、傳感、藥物轉運和釋放、氣體存儲等諸多方面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性質與功能。
  • 【超分子】中南大學團隊JACS封面:「卯榫節點」自組裝巨型美學中空納米超分子
    隨著金屬超分子化學的成熟,組裝高度複雜且同時具有數學和藝術美學的功能性超分子結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這不僅是由於化學藝術的審美需要,同時對於發展超分子體系的組成,進一步發展精確自組裝超大結構的超分子方法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不管是對於二維還是三維的金屬超分子結構,通過組裝得到巨型剛性且有序的單一結構都極具挑戰性,一方面合成難度極大,另一方面合成得到的結構表徵困難。
  • 【超分子】上海交通大學張紹東課題組JACS:互鎖籠的可控多級自組裝
    但目前,人工構築的組裝結構仍相對簡單;通過提升現有基元的結構複雜度,或者創造全新的組裝基元,則有望達到以上要求。其中,由多個單籠互鎖形成的互鎖分子籠,由於具有豐富多樣的衍生結構和動態的機械鍵連方式,從而會呈現出更加複雜精細的組裝結構以及相應的獨特功能。然而,上述領域的相關研究還未見報導。上海交通大學張紹東課題組此前報導了多種三稜柱型互鎖分子籠的製備(Angew.
  • 復旦大學在超分子組裝合成新型半導體納米線氣敏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超分子組裝在自然界和生命體系中廣泛存在。科學家師法自然,藉助各種非共價鍵作用和超分子組裝仿生合成了大量具有新穎結構和獨特性能的自組裝納米材料。作為一類重要的納米結構材料,半導體納米線(semiconductor nanowires)因其獨特的電學、光學、熱學以及電化學特性日益成為國際納米科學領域的前沿研究課題。
  • 南開大學楊志謀團隊 Adv.Mater.綜述:多肽的酶促自組裝和凝膠化
    最近,酶促自組裝(EISA)策略成為在體內環境中進行原位自組裝的有效方法。目前EISA策略已被廣泛應用於癌細胞抑制、組織工程以及藥物輸送等領域。此外,自組裝的動力學和熱力學途徑對於自組裝肽的形貌和功能是至關重要的。酶催化在動力學上是可控的,它能夠提供更精確且可控的構建多肽類超分子材料的方法。
  • 超分子化學課堂之分子自組裝
    在之前的小課堂中想必大家對分子識別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來我們將介紹超分子化學的另一研究領域——分子自組裝。自組裝現象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及生命體系中,例如DNA和RNA的雙螺旋結構、細胞膜的形成與穩定、蛋白質的聚集與摺疊等等,這些都被認為是由多種弱相互作用力協同形成分子聚集體的結果。
  • 通過碘捕獲實現多組分膠囊湧現自組裝——超分子自組裝的榫卯結構
    構建具有湧現性的人工自組裝體系,對自組裝體系的擴展及生命體中各級組織的湧現性的深入認識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多組分的人工自組裝系統相繼被報導,如金屬有機框架結構(MOFs)、超分子有機框架(SOFs)、分子籠、分子結、分子機器等。這些體系具有新穎的結構和性能。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與北京化工大學、清華大學多個團隊合作在自組裝納米材料構築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施興華、王會課題組和北京化工大學王振剛課題組、清華大學劉冬生教授合作,在生物分子自組裝催化領域取得新進展。  丁寶全課題組在自組裝生物分子的功能化方面已經取得一系列進展(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15486; Nature Biotechnol., 2018, 3, 258; Nature Mater., 2020, DOI: 10.1038/s41563-020-0793-6)。
  • 東華大學《德國應化》:研發出高導電、高彈性TiO2納米纖維氣凝膠
    因此,開發使用安全係數高、易回收的自支撐TiO2材料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他們以柔性TiO2納米纖維為構築基元,以少量SiO2溶膠為化學交聯劑,利用冷凍成型的方法,實現了TiO2納米纖維的定向組裝,製備出具有有序胞腔結構的TiO2納米纖維氣凝膠。該納米纖維氣凝膠在高達40%的應變下可反覆壓縮未見明顯的塑性形變,表現出優異的動態力學性能。
  • 東華大學《德國應化》 :研發出高導電、高彈性TiO2納米纖維氣凝膠
    因此,開發使用安全係數高、易回收的自支撐TiO2材料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 近日,東華大學紡織科技創新中心俞建勇院士、丁彬教授、劉一濤教授報導了一種全新的TiO2本體形式——超輕、高彈TiO2納米纖維氣凝膠。
  • 高載藥量的超分子自組裝體用於腫瘤PDX模型的化療/光動力治療
    在該研究中,團隊提出了一種簡單易得的超分子自組裝的多藥遞送系統用於化療/光動力抗腫瘤治療。通過兩親性的Ce6與卡巴他賽二聚體的共組裝,可實現製劑的穩定保存。圖1、通過超分子共組裝的納米藥物體系的設計及體內抗腫瘤研究體內藥代動力學證明,相較於臨床上卡巴他賽靜脈注射的給藥劑型(添加表面活性劑吐溫80,並用13%的乙醇水溶液稀釋),超分子共組裝的載藥系統改善了卡巴他賽的藥代動力學特性,同時增加了藥物在腫瘤組織中的蓄積。
  • 具有不對稱配體金屬超分子的自組裝及掃描隧道顯微鏡表徵
    具有不對稱配體金屬超分子的自組裝及掃描隧道顯微鏡表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1:44:14 深圳大學李霄鵬團隊揭示了具有不對稱配體金屬超分子的自組裝並使用掃描隧道顯微鏡進行表徵。
  • 華東理工大學人工構建自組裝多酶體—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記者從華東理工大學獲悉,該校生工學院魯華生物技術研究所教授魏東芝和任宇紅研究團隊,在自組裝超分子多酶體的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
  • 東北林業大學團隊:設計纖維素納米晶雜化薄膜實現圓偏振室溫磷光
    近期,東北林業大學劉守新教授、李偉副教授與哥廷根大學張凱教授合作,通過纖維素納米晶(CNCs),聚乙烯醇(PVA)和碳量子點(CDs)的共組裝得到雜化手性光子膜,實現了CPL和CPRTP的雙發射。通過調節雜化膜中CNC / PVA的比例,實現可調的光子禁帶(PBG),從而產生可調的CPL,具有可逆的CPL手性,可調製的CPL波長和高不對稱因子(glum),最高可達-0.27。
  • 【中國科學報】金屬有機超分子配合物研究獲進展
    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韓克利帶領的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團隊與美國猶他大學合作,在金屬—有機環狀超分子配合物的激發態動力學過程研究中獲得新進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據了解,金屬有機超分子配合物可形成一系列特殊的框架結構,空腔大小達納米量級,表現出很好的主客體性能,可與其他物質發生多種非鍵相互作用。
  • 超分子科學研究進展
    曾任吉林大學化學系系主任,吉林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副校長。《高等學校化學學報》副主編,國家教育部科技司化學學部組長。現任吉林大學教授,浙江大學教授。從事聚合反應與共聚反應概率統計理論研究,近年來開展超分子組裝體系的研究。已發表學術論文400餘篇,合著專著4部。
  • 自組裝納米材料構築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與施興華、王會課題組,聯合北京化工大學王振剛課題組、清華大學教授劉冬生,在生物分子自組裝催化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基於酶催化原理和結構特點發展的超分子自組裝為酶的從頭設計與構造提供了有效途徑,研究人員在前期工作中通過DNA/多肽/多糖分子自組裝構建出輔因子依賴性的類酶活性位點(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 2019, 25, 12576-12582; ACS Catalysis, 2018, 8, 7016-7024; ACS Nano 2017, 11, 7251-7258.)。
  • 何明亮/王鑽開脫琥珀醯觸發肽自組裝:線粒體活性調節活細胞成像
    儘管如此,亞細胞器限制的超分子自組裝的例子非常少見,並且在這一領域的研究仍然具有挑戰性。最近,香港城市大學何明亮,王鑽開,孫紅燕教授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胡毅研究員合作提出了一種新的策略,可以通過利用獨特的酶SIRT5對線粒體中的超分子自組裝進行編程。
  • 科學網—「人工葉綠體」讓光合磷酸化更高效
    光合磷酸化,從光能到化學能 人類對於光合作用的認識在過去的兩百年中不斷加深。1779 年,荷蘭科學家 Jan Ingen housz發現光是起到使空氣變好的必要條件,打開了人類認識光合作用的大門。1915年的諾獎獲得者、德國化學家Richard Martin Will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