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捕獲實現的多組分膠囊湧現自組裝

2021-01-07 科學網

碘捕獲實現的多組分膠囊湧現自組裝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3 15:25:15

北京師範大學龔漢元團隊通過碘捕獲實現多組分膠囊湧現自組裝。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12月24日出版的《美國化學會志》。

該文描述了一種三組分自組裝系統,該系統隨著組分變化而改變。該體系包含全烴八芳基大環環[8](1,3-(4,6-二甲基)苯(D4d-CDMB-8)、珊瑚烯(Cora)和I2。無論是在環己烷中還是在不同的結晶條件下,這三種組分的任意兩種之間都沒有明顯的相互作用。但是,當所有三種組分在環己烷中混合後,該體系能夠結晶,得到含有碘的超分子膠囊((D4d-CDMB-8)3(Cora)2)I2。根據單晶和粉末X射線衍射研究以及固態13C核磁共振和拉曼光譜推斷,這種全烴膠囊由三個D4d-CDMB-8和兩個Cora亞基以及一個中心結合的I2分子組成。

這些分析得到了溶液相1H NMR和UV-vis光譜研究的補充驗證。即使在高溫(例如,高達418 K)下,也沒有發現I2從膠囊中逸出的跡象。同樣保護結合的I2不與水溶液(例如飽和NaOH(aq)或Na2S2O3水溶液)中的鹼或標準還原劑反應。還發現,含有3:2摩爾比的D4d-CDMB-8和Cora的混合粉末可以捕獲來自水源(例如,1.0 mM I2 in NaCl(35 wt%)或I2+NaI(aq)(各1.0 mM))的飽和I2蒸汽或碘。目前的系統顯示的結構和功能特徵超出了在簡單的組件分析基礎上的預期。

因此,該文設計了一種構建自組裝結構的有效方法。

附:英文原文

Title: Emergent Self-Assembly of a Multicomponent Capsule via Iodine Capture

Author: Yu-Dong Yang, Xu-Lang Chen, Jonathan L. Sessler, Han-Yuan Gong

Issue&Volume: December 24, 2020

Abstract: Described here is a three-component self-assembly system that displays emergent behavior that differs from that of its constituents. The system comprises an all-hydrocarbon octaaryl macrocycle cyclo[8](1,3-(4,6-dimethyl)benzene (D4d-CDMB-8), corannulene (Cora), and I2. No appreciable interaction is seen between any pair of these three-components, either in cyclohexane or under various crystallization conditions. On the other hand, when all three-components are mixed in cyclohexane and allowed to undergo crystallization, a supramolecular iodine-containing capsule, ((D4d-CDMB-8)3(Cora)2)I2, is obtained. This all-hydrocarbon capsule consists of three D4d-CDMB-8 and two Cora subunits and contains a centrally bound I2 molecule as inferred from single-crystal and powder X-ray diffraction studies as well as solid-state 13C NMR and Raman spectroscopy. These analyses were complemented by solution-phase 1H NMR and UV–vis spectroscopic studies. No evidence of I2 escape from the capsule is seen, even at high temperatures (e.g., up to 418 K). The bound I2 is likewise protected from reaction with alkali or standard reductants in aqueous solution (e.g., saturated NaOH(aq) or aqueous Na2S2O3). It was also found that a mixed powder containing D4d-CDMB-8 and Cora in a 3:2 molar ratio could capture saturated I2 vapor or iodine from aqueous sources (e.g., 1.0 mM I2 in NaCl (35 wt %) or I2 + NaI(aq) (1.0 mM each)). The present system displays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features that go beyond what would be expected on the basis of a simple sum-of-the-components analysis. As such, it illustrates a new approach to creating self-assembled ensembles with emergent features.

DOI: 10.1021/jacs.0c11838

Source: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0c11838

 

相關焦點

  • 通過碘捕獲實現多組分膠囊湧現自組裝——超分子自組裝的榫卯結構
    生命體各層級的多組分結構,從蛋白質到細胞,乃至器官,在結構和功能方面都表現出湧現性。構建具有湧現性的人工自組裝體系,對自組裝體系的擴展及生命體中各級組織的湧現性的深入認識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多組分的人工自組裝系統相繼被報導,如金屬有機框架結構(MOFs)、超分子有機框架(SOFs)、分子籠、分子結、分子機器等。這些體系具有新穎的結構和性能。
  • 【納米】JACS封面:多組分自組裝精確構築納米膠囊
    自1997年,Atwood教授成功利用杯[4]間苯二酚芳烴通過氫鍵作用構築納米膠囊以來,杯[4]芳烴被廣泛用作建構超分子膠囊的支架。然而,由於其特有的杯子形狀,杯[4]芳烴膠囊的結構主要限於二聚體和六聚體膠囊,杯芳烴膠囊結構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只能寄希望於通過另外互補的連接基團實現。雖然這種設計策略非常明確,但是目前為止,還鮮有新結構報導,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缺少合適可用的互補對。
  • 合成聚合物也可以模擬DNA自組裝!《Nature》子刊:動態非共價碸-碸鍵自組裝聚(丙烯碸)均聚物
    自組裝是由簡單組件形成複雜結構的基礎,在生物系統中無處不在。與天然聚合物(例如多肽和DNA)通過非共價相互作用進行動態組裝和重組的功能相比,基於合成聚合物的系統相對較原始。日前,美國西北大學Evan Alexander Scott團隊報告了動態網絡自組裝合成聚(丙烯碸)均聚物PPSU。
  • 合成聚合物也可以模擬DNA自組裝!《Nature》子刊:動態非共價碸-碸...
    自組裝是由簡單組件形成複雜結構的基礎,在生物系統中無處不在。與天然聚合物(例如多肽和DNA)通過非共價相互作用進行動態組裝和重組的功能相比,基於合成聚合物的系統相對較原始。 日前,美國西北大學Evan Alexander Scott團隊報告了動態網絡自組裝合成聚(丙烯碸)均聚物PPSU。
  • 利用DNA自組裝結構引導無機非金屬納米材料可控制備方面獲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DNA自組裝結構調控圖案化二氧化矽定位合成方面取得新進展。DNA自組裝結構具有強大的可編程性和精確的定位修飾特點,是構築二氧化矽納米結構的有力工具。已報導的利用DNA為模板引導合成二氧化矽納米結構的工作,是利用DNA結構表面帶負電荷的磷酸骨架與帶正電荷的矽氧烷前驅體相互作用,使前驅體沿DNA結構骨架或表面水解,最終形成包覆整個DNA納米結構表面的二氧化矽結構。
  • 利用DNA自組裝結構引導無機非金屬納米材料可控制備研究獲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DNA自組裝結構調控圖案化二氧化矽定位合成方面取得新進展。這種全包裹的方法會導致DNA結構失去其重要的表面定位功能修飾的特點,後續多組分複雜結構的構建會非常困難。因此,如何實現自組裝結構表面二氧化矽的可控定位合成是一項重要挑戰。在前期工作中,丁寶全課題組通過調控DNA自組裝結構表面指定位點的分子間作用,成功實現了二維金屬片、金屬及金屬氧化物圖案的可控排布(Angew. Chem. Int. Ed.
  • ...子刊:自組裝納米纖維,成就史上最高效率光催化產氫高分子體系!
    它們由各種蛋白質和脂質有序的組成,可以將光的捕獲、激子和電荷的轉移、以及催化過程結合為一體,從而高效的為生物體提供能量。因此,構建可以媲美生物光合作用體系的人造系統一直是科學家們追求的夢想。儘管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科學家們對各種人造光合作用系統進行了探索,但人造體系中對各組分的構型、空間位置的調控都難以達到生命體系的精度和整合度。
  • CCS Chemistry | 壓力誘導結塊---新的自組裝方式獲得大面積超分子...
    北京大學閻雲教授利用壓力誘導的結塊過程實現分子在固相中的自組裝。這是一種新的普適的跨尺度分子自組裝理念,可以利用機器實現規模化連續生產獲得米級大面積分子自組裝薄膜。分子自組裝是化學發展的新層次,有望通過分子的有序堆積獲得新材料。但長期以來,分子自組裝在稀溶液中進行,獲得的自組裝結構多為分散的納米或微米顆粒。
  • 多組分時空分析:走進單細胞的「社會」—新聞—科學網
    自2014年起,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單細胞多組分時空分析」支持下,中國科學家在有關單細胞生物學的重大科學問題上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沒有兩個細胞是完全相同的 如果把細胞環境比作一個社會,每個細胞就是一個獨立的人。
  • DNA分子計算系統:實現算法自組裝!
    「算法自組裝」。「算法自組裝」意味著同一個「硬體」可以經過配置來運行不同的「軟體」。背景如今,隨著後摩爾時代到來,傳統電子計算機性能的進一步改善正面臨嚴峻挑戰。因此,科學家們希望通過一系列創新技術,探索新一代的計算機。
  • 【超分子】中南大學團隊JACS封面:「卯榫節點」自組裝巨型美學中空納米超分子
    隨著金屬超分子化學的成熟,組裝高度複雜且同時具有數學和藝術美學的功能性超分子結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這不僅是由於化學藝術的審美需要,同時對於發展超分子體系的組成,進一步發展精確自組裝超大結構的超分子方法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不管是對於二維還是三維的金屬超分子結構,通過組裝得到巨型剛性且有序的單一結構都極具挑戰性,一方面合成難度極大,另一方面合成得到的結構表徵困難。
  • 中山大學:基於有機籠狀與環狀化合物的自分類組分動態網絡
    在效應因子E的作用下,各組分間可以發生重組交換反應,最終呈現出處於失衡組分分布(biased distribution)的熱力學穩定狀態(如圖1所示),從而完成多組分複雜體系對於環境變化的自適應過程。該研究首先以兩種多胺(T、NON)和二醛(Py)構成的三元混合體系為原料,考察其自分類性能。理論上,各組分基元可以在體系中進行隨機的結合,產生由單一或混合組分基元所構成的多元複雜體系。
  • DNA導向自組裝可實現新型納米纖維
    研究人員指出,這種組裝是由DNA「繩索」間的共同作用而實現,有望帶來一種新型納米纖維,並賦予其人們想要的各種屬性。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化學協會的《ACS納米》雜誌上。 人們都知道DNA分子鏈在生命體中攜帶遺傳信息。而用合成DNA作為分子膠,可以引導納米粒子自行組裝。當DNA含有互補的核苷酸鹼基對時,這種分子鏈會像繩索似的,把納米粒子拉在一起,在鹼基不配對時抑制它們結合。
  • 自組裝與...
    CNC具有溶致型液晶性質,可通過蒸發誘導自組裝形成左旋手性向列結構。科學家已開發出多種基於CNC的手性光子納米材料,並應用於傳感、非對稱合成、生物醫學和仿生納米複合材料等領域。手性向列型CNC薄膜具有圓偏振特性,包括反射左旋圓偏振(LCP)光,發射右旋圓偏振(RCP)螢光等。
  • 表面活性劑的自組裝
    當水溶液中表面活性劑的濃度達到一定值時,界面吸附達到飽和,這時為了使親油基儘可能地脫離水環境,兩親分子在水溶液中自發地形成以親水基朝向水、親油基處於內部的聚集體,這一過程稱為自組裝。表面活性劑分子在溶劑中締合形成膠束的最低濃度稱為臨界膠束濃度 (cmc)。
  • 反極化膜能在土衛六上自組裝嗎?
    量子力學計算預測,從熱力學層面看,azotosomes不是土衛六上類細胞膜自組裝的可行產物。必要的組成材料丙烯腈,倒更有可能形成分子冰。圖中(括號內)還標註了各自的晶型。(圖片來源:Science Advances, doi: 10.1126/sciadv.aax0272)在「脂質世界」或「細胞起源」假說中,水中超過臨界濃度的脂質會自發地自組裝為超分子結構,比如膜和微膠粒,膜的非生物構成引發了生命的誕生。土衛六上azotosomes在自組裝過程中,預期中的結構需要維持動力學守恆,且在熱力學方面較相應的分子晶體(分子冰)具有更低的能量。
  • 生物物理所揭示RNA剪接複合體核心組分snRNP的組裝機制
    生物物理所揭示RNA剪接複合體核心組分snRNP的組裝機制 2016-11-22 生物物理研究所 剪接體組裝的基石是5種富含尿嘧啶的小核核糖核酸-蛋白質複合物(U1,U2,U4/ U6和U5 snRNP),它們的核心分別由各自的小核RNA (snRNA)以及結合在其保守Sm序列上的七個不同Sm蛋白所組成。snRNP的正確組裝是RNA剪接複合體形成的必要前提,然而其中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  在體內,snRNP的組裝需要SMN複合物的參與。
  • 山東大學在自組裝手性納米結構和光學活性功能拓展上取得進展
    近日,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邢鵬遙教授課題組在自組裝手性納米結構和光學活性功能拓展上取得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在ACS Nano[ACS Nano. 2020, 14, 2522] 和Angew.
  • 新型微小的可組裝捕集器可捕獲全氟辛烷磺酸(PFAS)
    布法羅大學(UB)的化學家們發現,自組裝分子捕集器可以用來捕捉汙染全球飲用水的全氟辛烷烴類危險汙染物。這種捕集器由鐵基和有機材料製成,它們像樂高積木一樣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四面體籠子。實驗表明,這些結構會與某些PFAS(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質的簡稱)結合,實驗室的分析揭示了這種情況是如何發生的。研究人員說,事實證明,PFAS會強烈地粘附在籠子的外面,而不是在籠子內部被抓到。
  • 杜建忠教授在均聚物自組裝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相比於合成較為複雜但廣泛研究的嵌段共聚物,利用合成方法更為簡單的均聚物作為自組裝構築單元的研究則較少有人涉及,也更有挑戰性。一般認為,疏水作用在均聚物自組裝中的作用會減弱,而分子間的非共價鍵作用如氫鍵、π-π作用、靜電作用和偶極作用等對均聚物自組裝則具有更加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