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刊:自組裝納米纖維,成就史上最高效率光催化產氫高分子體系!

2021-01-15 網易

2020-12-08 22:13:59 來源: 高分子科學前沿

舉報

  為了應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問題以及逐漸枯竭的化石燃料,科學家們致力於開發以太陽能為首的清潔能源。而說到對光能的利用,就不得不提到自然界中的種種光合作用細胞器,例如藍細菌、紅藻、灰藻中的藻膽體等。它們由各種蛋白質和脂質有序的組成,可以將光的捕獲、激子和電荷的轉移、以及催化過程結合為一體,從而高效的為生物體提供能量。因此,構建可以媲美生物光合作用體系的人造系統一直是科學家們追求的夢想。儘管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科學家們對各種人造光合作用系統進行了探索,但人造體系中對各組分的構型、空間位置的調控都難以達到生命體系的精度和整合度。因此,如何巧妙的調控組分間的相互作用力,從而構建高效的具有光合作用的人造體系仍然是一項重要挑戰。近日,來自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的Ian Manners課題組受生物體系構建過程的啟發,以解決能源問題為出發點,報導了一種由自組裝過程調控的、在可見光照射下可以將水轉化為氫氣的聚合物體系。

  這一體系由包含兩個聚合片段的嵌段共聚物構成,其中一個片段是由具有活性結晶性質的聚二茂鐵矽烷(PFS)組成,而另一個片段包含基於鈷絡合物的光催化基團(Cat),或者是基於氟硼吡咯(BODIPY)的光敏基團(Ps,圖1a)。這一體系的設計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考量:首先,作者選用的鈷絡合物是常見的用於光催化產氫的催化劑,並且可以通過與吡啶絡合的方式被引入到聚合物中;而BODIPY基團是一種常見的可以捕獲光子的染料,其在400-520nm波段的吸收與太陽光的波長有很好的重疊,並且可以在光照條件下將電子轉移給鈷絡合物而引發反應(圖1c)。其次,作者選擇用有一定柔性的硫醚鍵將參與催化劑絡合的吡啶基團與高分子鏈骨架相連,意在避免空間位阻因素影響催化基團的催化效果。最後,作者將結晶片段與催化片段的比例選擇為1:8,從而保證較高含量的催化劑可以被引入到單位質量的共聚物中。

  

  圖1.(a)兩種嵌段共聚物(催化和光敏)的化學結構。(b)一維納米纖維的生長圖示。(c)基於光敏劑Ps和催化劑Cat的光催化產氫過程示意圖。

  在PFS片段的結晶作用下,包含催化基團或光敏基團的嵌段共聚物均可以形成一維的納米纖維,而纖維的長度可以通過控制活性結晶的條件而輕易調控。作者設想,這些納米纖維的形成將迫使催化基團與光敏基團在空間上相互靠近,而所產生的限域效應將有利於體系催化活性的提高。為了研究這一點,作者製備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組分比例和長度的納米纖維。以僅含有PFS- b-Cat的納米纖維為例,作者首先以自組裝的PFS- b-Cat為晶種,隨後再向含有晶種的溶液中加入不同比例的PFS- b-Cat,從而得到長度從27至1165 nm不等的分散度較低的納米纖維。運用類似的方法,完全由PFS- b-Ps組成的納米纖維也可以被順利製備。進一步的,作者以PFS- b-Cat為晶種,通過加入含有PFS- b-Cat和PFS- b-Ps的混合溶液,成功製備了包含兩種組分的納米纖維(圖1b)。其中,催化劑Cat與光敏劑Ps的質量比從1:0至1:100不等,以便於作者探索可以取得最佳催化效果的體系組成。作者通過一系列的電鏡手段對納米纖維的結構進行了確認和表徵,證明了PFS- b-Cat晶種位於納米纖維的中心,而其餘的PFS- b-Cat和PFS- b-Ps片段按照其在溶液中的質量比在晶種的兩極生長,並且越靠近中心位置催化劑的相對比例越高,從而形成了最終的一維納米纖維結構(圖2)。

  

  圖2.作者以PFS-b-Cat為晶種,製備了一系列含有不同Cat/Ps比例的納米纖維(a),並通過電鏡及EDX表徵了鈷催化劑越靠近中心處相對含量越高(b-e)。

  在成功製備了一系列納米纖維之後,作者以長度為691 nm,分散度為1.02,Cat與Ps質量比為1:10的納米纖維為例,對其光催化產氫的性質進行了研究。為了更好的研究納米纖維的形成對催化性質的影響,作者同時準備了6組對照組,分別由(1)小分子催化劑和光敏劑,(2)未形成納米纖維的PFS- b-cat和PFS- b-Ps,(3,4)納米纖維與互補小分子(即催化劑納米纖維+光敏劑小分子,或光敏劑納米纖維+催化劑小分子),(5)催化劑和光敏劑納米纖維,(6)Ps-Cat-Ps三段共聚物組成(圖3a,b)。作者將光催化產生的氫原子與鈷催化劑的摩爾比的定義為轉換數(TON),並比較了不同體系的TON數值。令人欣喜的是,由混合組分組成的納米纖維的TON(2219)明顯高於對照組,是小分子催化體系TON(72)的30倍之多(圖3b)。作者認為,與對照組相比,由混合組分組成的納米纖維更有利於催化基團和光敏基團在空間上相互靠近,從而促進了二者之間的電子轉移過程,進而顯著提高了催化反應速率。作者通過比較不同溶劑中的TON數值,證明了氫來源於溶液中的水分子。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體系的TON隨著光敏劑與催化基團的比例提升而增加,在二者比例為500:1時作者觀察到了最高的TON數值(7122,圖3c)。此時,每克嵌段聚合物在每小時內可以生成244 mmol的氫氣,為目前所報導的基於高分子的產氫體系的最高數值。此外,這一混合組分納米纖維體系在穩定性和重複利用方面同樣超越以往所報導的系統:該體系的產氫能力在300小時之後仍無明顯衰減(圖3d),並且98%的催化劑在簡單的離心之後得到了回收。以5小時為一個反應循環,該體系在30個循環之後仍然保持了初始狀態84%的催化性能(圖3e)。

  

  圖3.(a,b)基於混合組分的納米纖維體系以及其他對照組的結構示意圖及催化性能比較。(c,d)不同的溶劑和結構參數對催化性能的影響,以及(d,e)對該體系在催化過程中穩定性的表徵。

  最後,作者通過螢光壽命成像(FLIM)以及飛秒瞬態吸收光譜(fsTA)等表徵手段研究了光催化過程的機理,證明了Co III絡合物經由光敏劑Ps在光照條件下兩次還原後生成的Co I中間體是催化氫氣生成的重要組分,而這一中間體可以被納米纖維的毛刷部分所穩定;而另一方面,一維納米纖維的形成縮短了Co催化劑與光敏劑的空間距離。這兩個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文章所報導的體系擁有高效的光催化產氫能力。總之,這項研究以生物體內光細胞器的作用模式為啟發,通過分子層面和納米至微米的組裝結構層面的共同調控,構建了可循環、可回收的高效光催化產氫體系,使得科學家們在追逐廉價的將太陽能轉化為其他可被利用的能源的體系的道路上更進一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20-00580-3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用於可見光碟機動產氫的特殊定製的自組裝光催化納米纖維
    用於可見光碟機動產氫的特殊定製的自組裝光催化納米纖維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3 17:06:32 一個由布裡斯託大學Ian Manners課題組領導的國際合作小組,通過自組裝納米纖維實現了可見光碟機動的高效產氫
  • 華中科技大學王鋒《JMCA》:向大自然學習——仿生光合組裝體實現可見光催化產氫性能提升
    APA將光合作用體系中的關鍵功能組分集成在組裝體內,成功實現了在水溶液中的可見光催化產氫,其光催化產氫效率和pH響應性較非組裝體系有大幅提升(圖1)。PEI-Co中的PEI骨架和金屬鈷活性中心分別用於模擬生物體中的蛋白環境和酶催化中心,PEI骨架上殘留的氨基在催化過程中可以起到質子擺渡臂的作用——這一功能在自然界鐵氫化酶的結構中已得到證實。碳納米顆粒是新興的納米發光材料,具有易製備、低毒、生物相容性好的優點,已被廣泛應用於生物成像、生物探針、發光器件的研究中,但將CNPs作為光敏劑應用於可見光催化體系的研究目前較為鮮見。
  • DNA導向自組裝可實現新型納米纖維
    研究人員指出,這種組裝是由DNA「繩索」間的共同作用而實現,有望帶來一種新型納米纖維,並賦予其人們想要的各種屬性。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化學協會的《ACS納米》雜誌上。 人們都知道DNA分子鏈在生命體中攜帶遺傳信息。而用合成DNA作為分子膠,可以引導納米粒子自行組裝。當DNA含有互補的核苷酸鹼基對時,這種分子鏈會像繩索似的,把納米粒子拉在一起,在鹼基不配對時抑制它們結合。
  • 鮑哲南院士《JACS》:基於新型多位點柔性高分子自組裝單元的納米纖維
    有鑑於此,史丹福大學鮑哲南院士課題組首次合成了一系列可用於組裝納米纖維的具有多組裝位點(> 5),高分子量(22 – 56 kDa)的有機矽柔性高分子鏈,並對其分子量、自組裝位點線密度、位點種類、位點分布對自組裝行為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
  • P摻雜g-C3N4納米片的功能自組裝及其高效穩定可見光催化制氫
    n-型金屬氧化物均勻組裝至P摻雜石墨相氮化碳(g-C3N4)納米片表面,解決了複合材料在光催化過程中由於材料團聚和界面接觸差導致的載流子複合和傳輸阻力大的問題。研究出發點針對g-C3N4基光催化材料體系存在的電子空穴分離和傳輸問題,選用成本低廉、穩定性優異同時具有高電子遷移率的n-型金屬氧化物(NMOs)為電子受體,利用範德華自組裝將其與溶劑剝離獲得的P摻雜g-C3N4納米片(PCN)進行功能複合獲得複合材料,以提升PCN光生電子空穴的分離和遷移效率,在低Pt甚至無Pt作為助催化劑的情況下
  • |自組裝納米材料首次實現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
    第一作者:Qing Liu, Kaiwei Wan通訊作者:Zhen-Gang Wang, Hui Wang, Baoquan Ding通訊單位: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北京化工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無輔因子組氨酸多肽自組裝模擬酶設計及表徵肽自組裝模擬酶催化活性及催化機理肽自組裝模擬酶穩定性考察
  • 【材料】日光浴抗衰老防氧化——金屬氧化物光催化纖維的自保護抗氧化效應觀察
    例如,廉價的卑金屬(base metal)及其低價態氧化物主導的多種水相光催化反應在可持續能源、環境等領域佔據著重要地位,人們為了降低光子與氧對光催化材料本體造成的氧化副作用,常引入惰性層進行抗氧化保護。但是這一手段同時抑制了材料的光催化活性,因此,卑金屬基光催化材料的自保護抗氧化是研究者追求的目標。
  • 約克大學《德國應化》可催化的自組裝超分子雜化水凝膠珠
    目前尚無在聚合物微凝膠珠粒中摻入自組裝LMWG的實例。由於兩種凝膠具有正交組裝方法,因此可以在混合LMWG / PG凝膠中施加兩種網絡的特定空間排列(圖 2)。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和透射電子顯微鏡(TEM)表明DBS-CONHNH2和藻酸鈣都形成了延伸的納米纖維,直徑分別為20–40 nm和40–60 nm。
  • ...張其清教授雜誌封面論文解析自組裝納米抗腫瘤藥物載體系統
    日前,在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召開的2010年度科研工作表彰大會上,生物材料及人工器官研究室張其清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表的論文包攬了該年度的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其中2010年6月發表在國際核心一區刊雜誌納米技術(Nanotechnology)的論文「Self-assembled nanoparticles of cholesterol-conjugated carboxymethyl
  • :用自組裝螺旋纖維再次自...
    為解決這一問題,一般是使用有機螢光分子自組裝生成超級螺旋纖維來提升CPL強度,但不對稱因子一般也只能達到10-2數量級。 最近華中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鄭炎松教授和中科院化學所劉鳴華教授合作,通過手性螺旋四苯乙烯(TPE)螢光分子與十二烷基苯磺酸(DSA)自組裝形成納米超級螺旋纖維,螺旋纖維再與酒石酸(TA)進一步組裝生成更大的螺旋纖維
  • 催化周報:Science、Nature子刊、JACS等大合集
    因此,尺寸依賴性的金屬/載體相互作用對確定FTS中Ru/TiOx的催化性能起著重要作用,可作為調節金屬納米顆粒在催化過程中反應性的有效方法。,將各種聚乙烯高收率(最高80 wt%)轉化為低分子量液體/蠟產品。
  • 催化周報:Science和Nature子刊等大合集
    P被認為是一個結構啟動子,以減少Ru的整體尺寸,降低氫解速率。此外,增加P/Ru比會導致Ru價層軌道的能量下降,這可能會削弱金屬吸附鍵能和反應物的表面覆蓋度。RWGS反應性趨勢表明,催化劑體系的三個組成部分對於促進和維持最佳催化活性至關重要。使用原位X射線吸收光譜(X射線吸收近邊緣結構和擴展的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探測了Cu和Ce的動態化學狀態,揭示了活性狀態下還原的銅和大部分氧化的二氧化鈰。X射線原位衍射數據顯示ZSM-5晶格內Cu以及Cu聚集體的存在。
  • 一種簡單製備磁性過渡金屬-多孔碳納米纖維催化材料的方法
    然而,鋅空電池面臨著穩定性差和功率密低等問題,這些問題與空氣陰極催化反應密切相關。傳統貴金屬催化劑具有優異的電催化活性,但是,高成本和差穩定性限制了其規模化應用,因此,進一步開發優異催化活性和穩定性的非貴金屬催化劑成為重要挑戰。過渡金屬-多孔碳納米纖維材料孔隙和電子結構豐富,成本低、結構可調,催化活性位點多,在取代貴金屬催化劑方面顯示出巨大的應用前景。
  • 納米技術:表徵納米粒子表面自組裝有機分子的結構!
    納米技術:表徵納米粒子表面自組裝有機分子的結構!由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科學家領導的一項大型合作採用了一種強有力的新方法來克服在納米粒子表面上表徵自組裝有機分子結構的挑戰性任務。自組裝單層保護的納米顆粒越來越多地用於電子,藥物輸送,催化和傳感裝置中。構成殼層的配體的組成和結構是重要的,因為它們被認為決定了納米顆粒的性質,例如化學,生物和界面行為。調諧配體分子允許納米粒子為特定應用定製。
  • Nature 簡單的分子自組裝成納米鏈條
    2020年7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 /——非共價相互作用可以將分子組裝成複雜的結構,但對最終拓撲的控制有限。一種組裝納米鏈的方法展示了如何針對特定的結構進行組裝。複雜的分子結構通常是通過將各種構件逐步連接在一起來構建的。
  • 國家納米中心等在自組裝納米材料構築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研究中...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與施興華、王會課題組,聯合北京化工大學王振剛課題組、清華大學教授劉冬生,在生物分子自組裝催化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基於酶催化原理和結構特點發展的超分子自組裝為酶的從頭設計與構造提供了有效途徑,研究人員在前期工作中通過DNA/多肽/多糖分子自組裝構建出輔因子依賴性的類酶活性位點(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 2019, 25, 12576-12582; ACS Catalysis, 2018, 8, 7016-7024; ACS Nano 2017, 11, 7251-7258.)。
  • 南開大學楊志謀團隊 Adv.Mater.綜述:多肽的酶促自組裝和凝膠化
    最近,酶促自組裝(EISA)策略成為在體內環境中進行原位自組裝的有效方法。目前EISA策略已被廣泛應用於癌細胞抑制、組織工程以及藥物輸送等領域。此外,自組裝的動力學和熱力學途徑對於自組裝肽的形貌和功能是至關重要的。酶催化在動力學上是可控的,它能夠提供更精確且可控的構建多肽類超分子材料的方法。
  • ...雙功能電催化劑、自組裝金屬聚合物、層狀雙氫氧化物納米片
    03 自組裝金屬聚合物實現高效OER 儘管傳統自-組裝體系結構在先進能源化學的功能應用中是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但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得到有效開發。
  • 孫豔明:自組裝納米纖維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對活性層厚度的適應性
    最近,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孫豔明教授證明了採用聚合物纖維網絡策略可以製備高效率的厚膜OSCs,該策略包括一個可以自組裝成纖維納米結構的給體聚合物(PT2)和兩個具有不同結晶性質的非富勒烯受體。如此大的改善主要是由於形成了良好的BHJ形態,充分利用了給體纖維網絡和SMA組合的優勢。 PT2纖維骨架和高結晶度的IDIC分子保證了高的空穴和電子傳輸,從而提高了相應厚膜器件的填充因子。同時,TTPTTT-4F分子的較寬的光譜吸收有助於增強光電流的產生。 這些結果證明了FNS是製備高效厚膜PSCs的一種很有前途的方法,可以促進OSCs的商業化。
  • ACS Nano:動力學控制下異肽修飾盤狀分層結構網絡的自組裝途徑
    圖1.BTA-(bE)3單體的化學結構和設計原理,以及通過分子間核醯胺氫鍵和平面芳烴核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形成手性堆棧的自組裝基序。圖2.在BTA-(bE)3體系中,導致一系列宏觀和納米級材料特徵的樣品pH值變化的動力學操作。(a)在使用HCl(黑色)或GdL(紅色)處理的情況下,監測BTA-(bE)3樣品pH值隨時間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