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鄭炎松教授《Mater.Horiz.》:用自組裝螺旋纖維再次自...

2020-11-25 騰訊網

圓偏振發光(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ce, CPL)是指手性分子兩個鏡像異構體分別發射左手和右手圓偏振光時的差別,由於具有高的方向性、空間解析度、選擇性和靈敏度,在3D顯示、信息處理和儲存、分子開關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近年來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研究,成為化學與材料領域研究熱點。手性螢光分子發射CPL的程度通常用CPL不對稱因子glum來表示,定義為glum= 2(IL IR)/(IL+IR),IL和IR分別為左圓偏振光和右圓偏振光發射強度,理論最大絕對值為2。手性分子CPL性能能否在實際中應用,它們的螢光量子產率高低和CPL不對稱因子大小是關鍵因素。手性有機分子往往具有高的螢光量子產率,但CPL不對稱因子一般只有10-5至10-3,遠小於理論值。為解決這一問題,一般是使用有機螢光分子自組裝生成超級螺旋纖維來提升CPL強度,但不對稱因子一般也只能達到10-2數量級。

最近華中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鄭炎松教授中科院化學所劉鳴華教授合作,通過手性螺旋四苯乙烯(TPE)螢光分子與十二烷基苯磺酸(DSA)自組裝形成納米超級螺旋纖維,螺旋纖維再與酒石酸(TA)進一步組裝生成更大的螺旋纖維,使不對稱因子絕對值達到0.61,CPL信號放大200多倍,是迄今為止最大的CPL放大倍數,而且不論在固體狀態還是在溶液中,都能得到如此強的CPL信號。此外由於TPE單元典型的聚集誘導發光(AIE)效應,所得到的CPL活性材料其螢光量子產率接近100%。該結果以題為「The Largest CPL Enhancement by Further Assembling of Self-Assembled Superhelices Based on Helical TPE Macrocycle」的通訊論文發表在《Materials Horizons》雜誌上。

一次自組裝

在該研究中,作者首先設計合成了螺旋漿型構象固定的螺旋TPE四環四胺1,它能夠被拆分成具有單一左右螺旋方向的兩個對映體M-1和P-1。在1,2-二氯乙烷溶液中,M-1發射正的CPL信號而P-1發射負的CPL信號,兩者呈現完美的鏡像對稱,其CPL不對稱因子在10-3數量級。分別加入兩個摩爾當量的DSA後,CPL不對稱因子可達到10-1數量級,增加了60多倍。有趣的是,當M-1/P-1-DSA混合物的二氯乙烷溶液滴塗形成膜後,雖然具有與溶液相同強度的CPL信號,但信號的方向與溶液中的相反。膜的AFM照片顯示固體膜是由粗細一致的納米螺旋纖維組成的,直徑大小為9 nm,長度在幾百納米到幾微米之間。螺旋的螺距10 nm,螺旋線寬度5 nm。其螺旋線寬度與1-2DSA複合物分子伸長的長度相當,因此螺旋纖維應當是由1-2DSA複合物分子堆積成5 nm寬的長帶後,再自身纏繞生成的螺旋纖維。由於納米帶在纏繞時,會優先往TPE單元苯環位阻小的方向傾斜,所以M-1堆積的長帶纏繞成右螺旋纖維,P-1堆積的纏繞成左螺旋纖維,其纖維螺旋方向剛好與TPE單元的相反。這種螺旋分子與其自組裝形成的螺旋纖維螺旋方向相反的現象,也首次通過理論計算得到了說明。

圖1. M-1和P-1的分子結構,以及超級螺旋纖維形成機理示意圖,〝)(〞表示自由空間。

再次自組裝

由於分子1含有四個氨基,在與兩摩爾當量的DSA作用後,剩下兩個氨基,因此還可以與酸性化合物進一步作用,甚至是手性識別作用。作者在考察了多種手性羧酸後,發現P-1-DSA混合物在加入L-TA後,CPL信號可進一步增強3.5倍,glum值高達0.61;但加入L-TA,CPL信號強度沒有變化。如果使用M-1-DSA混合物,則加入D-TA能夠增強CPL,加入L-TA沒有強度變化,表現出非常高的對映體選擇性,表明具有用CPL光譜進行手性羧酸對映體識別和分析的潛力。與加DSA時相似,加入TA後,溶液和固體膜具有幾乎同樣強度的CPL信號,但方向相反。TEM照片顯示,M-1-DSA-D-TA混合物形成了20-200 nm寬、長度大於30 m的大纖維,但M-1-DSA-L-TA混合物形成的纖維和沒加L-TA時一樣大小。D-TA分子有兩個羧基,空間方向與螺旋纖維匹配,能夠同時與兩個螺旋纖維作用,將螺旋纖維連接起來,生成更大螺旋纖維,從而進一步放大CPL信號。此外,由於TPE單元AIE效應,當其苯環連接成環後,構象得到固定,所得到的化合物M-1和P-1即使在溶液中也能發射強螢光,絕對螢光量子產率可達80%以上,在與DSA以及TA聚集後,螢光進一步增強,絕對螢光量子產率高達97%,極有利於CPL活性材料的進一步應用研究。

圖2. (A)M-1-DSA混合物在分別加入D-TA和L-TA後的CPL譜;(B)M-1/P-1 的CPL絕對不對稱因子|glum|隨加入DSA以及TA後的變化(f表示固體膜);(D)螺旋纖維再次自組裝以及CPL強度變化示意圖。

結論

在當前,發光分子自組裝生成螺旋纖維是獲取CPL活性材料的重要途徑,而自組裝螺旋纖維的再次自組裝,可以進一步增強CPL活性,大幅提升不對稱因子。該論文最大亮點是利用自組裝納米纖維再次自組裝的概念進一步提升CPL不對稱因子,將能用於開發出一系列不對稱因子高、甚至達到理論值的有機CPL活性材料。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相關焦點

  • 華中科技大學鄭炎松教授《Mater. Horiz.》: 用自組裝螺旋纖維再次自組裝新概念最大幅度提升手性材料CPL信號
    為解決這一問題,一般是使用有機螢光分子自組裝生成超級螺旋纖維來提升CPL強度,但不對稱因子一般也只能達到10-2數量級。最近華中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鄭炎松教授和中科院化學所劉鳴華教授這種螺旋分子與其自組裝形成的螺旋纖維螺旋方向相反的現象,也首次通過理論計算得到了說明。
  • 華中科大鄭炎松教授課題組在手性AIE分子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英國皇家化學會出版的頂級期刊《Materials Horizons》在線發表了華中科技大學鄭炎松課題組在用手性AIE分子開發圓偏振發光(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ce, CPL)材料方面的研究成果,題目為「The Largest CPL Enhancement
  • 南開大學楊志謀團隊 Adv.Mater.綜述:多肽的酶促自組裝和凝膠化
    因此,自組裝多肽不僅在藥物遞送材料、免疫佐劑和組織工程支架等領域有巨大的應用前景,同時,對其組裝行為的研究有助於我們理解生命系統中的天然自組裝結構或疾病相關的蛋白異常組裝行為。   目前已經有許多策略來觸發肽的自組裝和形成超分子材料,例如溫度變化、pH調節、離子強度變化等等,但是大多數策略只能在離體緩衝溶液中使用,與體內環境不同,阻礙了其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
  • DNA導向自組裝可實現新型納米纖維
    研究人員指出,這種組裝是由DNA「繩索」間的共同作用而實現,有望帶來一種新型納米纖維,並賦予其人們想要的各種屬性。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化學協會的《ACS納米》雜誌上。 人們都知道DNA分子鏈在生命體中攜帶遺傳信息。而用合成DNA作為分子膠,可以引導納米粒子自行組裝。當DNA含有互補的核苷酸鹼基對時,這種分子鏈會像繩索似的,把納米粒子拉在一起,在鹼基不配對時抑制它們結合。
  • Adv.Mater. 微流控晶片紡織螺旋纖維
    納米尺度的螺旋結構可以通過分子組裝等方式實現,宏觀彈簧等的螺旋結構則可以通過機械加工手段獲得。然而,在微米尺度製備這種複雜的螺旋形貌的材料仍然充滿挑戰。近日,東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趙遠錦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提出了一種基於微流控晶片紡織仿生螺旋纖維的方法(如圖1)。
  • 【超分子】巨型「雪花」狀超分子的分步法自組裝及動態交換
    數十年來,合成超分子化學以生物自組裝為導向,致力於通過人工合成構建具有特定結構及功能的超分子材料。基於配位作用驅動的金屬超分子化學作為其中一類重要的反應近年來發展迅猛,實現了一系列新穎的超分子,如螺旋結構、網格框架、多邊形、多面體、輪烴、索烴、分子節等。得益於精確可控的形貌及尺寸,目前這些金屬超分子化合物在催化、傳感、藥物轉運和釋放、氣體存儲等諸多方面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性質與功能。
  • 蘭州大學卜偉鋒教授課題組:雜臂星形共聚物的多級自組裝過程研究
    眾所周知,兩親性嵌段共聚物、星形嵌段共聚物、雜臂星形共聚物能在「選擇性溶劑」中自組裝形成膠束狀聚集體。源於支鏈或者臂之間產生的拓撲受限效應,後兩類聚集結構更為複雜。近期,蘭州大學卜偉鋒教授課題組報導了以多酸簇合物為核的超分子星形嵌段共聚物(ACS Appl. Mater.
  • 華中科技大學發現自交聯透明質酸鈉凝膠複合物的修復作用
    該研究首次建立了非人靈長類恆河猴IUA模型,創新性地利用自交聯透明質酸凝膠(HA-Gel)承載人臍帶間充質幹細胞(huMSCs),探索其對恆河猴子宮內膜損傷和粘連的雙重修復作用。該研究首先成功建立了非人靈長類IUA模型,然後分別將自交聯透明質酸凝膠(HA-GEL)和自交聯透明質酸凝膠承載人臍帶間充質幹細胞(huMSCs/HA-GEL)複合物移植到IUA模型恆河猴子宮內,觀察了幹預前後恆河猴月經變化和子宮內膜組織情況。研究人員發現,移植HA-GEL後恆河猴部分出現了月經恢復,而移植huMSCs/HA-GEL的恆河猴全部有月經來潮。
  • ...遙教授課題組在自組裝手性納米結構和光學活性功能拓展上取得進展
    2020線上API展會,碼上看導讀近日,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邢鵬遙教授課題組在自組裝手性納米結構和光學活性功能拓展上取得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在ACS Nano [ACS Nano. 2020, 14, 2522] 和Angew. Chem. Int.
  • 山東大學在自組裝手性納米結構和光學活性功能拓展上取得進展
    近日,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邢鵬遙教授課題組在自組裝手性納米結構和光學活性功能拓展上取得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在ACS Nano[ACS Nano. 2020, 14, 2522] 和Angew.
  • 南京工業大學邵宗平教授AM:一種基於自組裝開發的、近乎理想的...
    在眾多的燃料電池中,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因具有全固態結構、易組裝、燃料多樣性和無需貴金屬催化劑的優點而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廣泛關注。然而,SOFC技術商業化的最大障礙是其操作溫度過高。因此,開發低溫下具有高氧還原活性和穩定性的陰極材料是SOFC商業化的關鍵。研究背景近期,南京工業大學邵宗平研究團隊在非鈷基SOFC陰極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華中科技大學楊榮貴教授團隊《Sci.Adv.》:可自修復,可回收和樂高式模塊化的高性能可穿戴熱電發電機
    2021年2月10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子刊《科學進展》發表了華中科技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楊榮貴教授團隊在柔性熱電器件方面的最新研究論文《可自修復,可回收和樂高式模塊化的高性能可穿戴熱電發電機》(High-performance wearabl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with self-healing, recycling
  • 華中科技大學:三維高定向雷射組裝ZnO納米線
    因此,將一維半導體納米材料高精度組裝至二維乃至三維微/納米結構中是構建微納集成功能器件的關鍵。然而目前針對半導體納米線的組裝仍面臨著製造工藝複雜、精度低和定向性差等的長期存在的問題,嚴重限制了一維半導體納米材料功能結構和器件的開發與應用。
  • 孫豔明:自組裝納米纖維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對活性層厚度的適應性
    最近,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孫豔明教授證明了採用聚合物纖維網絡策略可以製備高效率的厚膜OSCs,該策略包括一個可以自組裝成纖維納米結構的給體聚合物(PT2)和兩個具有不同結晶性質的非富勒烯受體。如此大的改善主要是由於形成了良好的BHJ形態,充分利用了給體纖維網絡和SMA組合的優勢。 PT2纖維骨架和高結晶度的IDIC分子保證了高的空穴和電子傳輸,從而提高了相應厚膜器件的填充因子。同時,TTPTTT-4F分子的較寬的光譜吸收有助於增強光電流的產生。 這些結果證明了FNS是製備高效厚膜PSCs的一種很有前途的方法,可以促進OSCs的商業化。
  • DNA分子計算系統:實現算法自組裝!
    創新近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的研究人員們設計出能進行可重編程計算的DNA分子,首次實現了所謂的「算法自組裝」。「算法自組裝」意味著同一個「硬體」可以經過配置來運行不同的「軟體」。愛爾蘭都柏林梅努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論文兩位領導作者之一的 Damien Woods 表示:「把它們當成納米應用程式。這種無需改變硬體就可以運行任何軟體的能力,讓計算機變得非常有用。我們正在分子中實現這個創意,基本上是通過嵌入一個化學算法來控制化學過程。」
  • ACS Macro Letters | 由手性嵌段共聚物自組裝扭曲條帶構成的螺旋分級超結構
    大家好,今天與大家分享一篇最近發表在ACS Macro Letters上關於同心層狀和螺旋卷層組裝結構的文章。通訊作者是來自中國臺灣國立清華大學的何榮銘教授。在作者先前的研究中,合成了一系列用於自組裝的PS為主要嵌段的PS-PLLA手性嵌段共聚物(BCPs*),並發現了螺旋柱狀相(H*)。
  • Nature 簡單的分子自組裝成納米鏈條
    圖片來源:Science更大系統的構造受到連接步驟的效率的限制,在該步驟中,一個預先組裝的環前體形成一個環,通過另一個環互連;此外,在預組裝結構中必須形成大量共價鍵。因此,採用非共價組裝技術的合成路線更受青睞。例如,在超分子聚合中,簡單的分子積木通過非共價相互作用一步自組裝,形成各種幾何形狀的大規模結構。
  • ...界不存在的全新材料——科學家首次從頭設計和製造自組裝蛋白絲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美國科學家首次從頭開始,設計和製造出自組裝蛋白絲。這些蛋白絲是相同的蛋白質亞基自髮結合在一起形成的長的螺旋狀線狀結構。  最新研究負責人、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教授、戴維·貝克說:「新研究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天然蛋白絲的結構和力學特徵,讓我們製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全新材料。包括等於或超過蜘蛛絲強度的人造纖維,以及納米級電路等。」  為設計出這種新蛋白絲,研究人員使用了貝克實驗室開發的名為「羅塞塔」(Rosetta)的電腦程式,該程序可以通過蛋白的胺基酸序列預測其形狀。
  • ACS Nano:動力學控制下異肽修飾盤狀分層結構網絡的自組裝途徑
    受生物啟發的策略試圖用合成類似物模擬這些自然過程中表現出的複雜性、動態性和模塊性。但是,這些努力受到許多因素的限制,這些因素使合成結構的合理設計和可預測組裝複雜化,尤其是在水性環境中。本文中,描述了一種模型盤狀兩親性凝膠劑,當其暴露於pH刺激的不同應用速率時,會經歷依賴於途徑的結構性成熟,並通過電子顯微鏡、光譜學和X射線散射技術進行了研究。
  • 【光學】當分子自組裝遇上非線性光學
    副標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熊偉課題組和頻振動光譜顯微鏡方向取得重大進展分子自組裝是指分子在不受人為幹預的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