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簡單製備磁性過渡金屬-多孔碳納米纖維催化材料的方法

2021-01-15 電子發燒友
打開APP
一種簡單製備磁性過渡金屬-多孔碳納米纖維催化材料的方法

知社學術圈 發表於 2021-01-14 17:14:19

鋅空電池作為一種清潔能源,由於其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在可持續能源存儲領域展現出了廣闊的發展前景。然而,鋅空電池面臨著穩定性差和功率密低等問題,這些問題與空氣陰極催化反應密切相關。傳統貴金屬催化劑具有優異的電催化活性,但是,高成本和差穩定性限制了其規模化應用,因此,進一步開發優異催化活性和穩定性的非貴金屬催化劑成為重要挑戰。過渡金屬-多孔碳納米纖維材料孔隙和電子結構豐富,成本低、結構可調,催化活性位點多,在取代貴金屬催化劑方面顯示出巨大的應用前景。然而,多孔碳納米纖維合成複雜,過渡金屬易團聚,這使得其催化活性的進一步提升存在困難。

針對上述問題,東華大學紡織科技創新中心俞建勇院士、丁彬研究員和閆建華研究員提出了一種原位靜電紡絲技術,直接將金屬鈷納米點(CoNPs )原位摻雜到大孔碳納米纖維中,製備出了高孔隙率(90%)的磁性催化劑,並創新性地提出了一種「磁性增強」策略,利用磁性催化劑的特性,通過一個中等的(350mT)外加磁場進行催化活性增強。相關成果「Direct Magnetic Reinforcement of Electrocatalytic ORR/OER with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of Magnetic Catalysts」為題,於2020年12月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該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為閆建華研究員和丁彬研究員。

圖1是該磁性催化劑的製備及其催化增強機理展示圖。外加磁場作用下,磁性Co NPs首先被磁化成納米磁體,在大孔周圍形成各向同性的磁疇,促進電解質和O2的擴散,增加了對氧中間體的吸附。此外,碳納米纖維的多孔結構在內部空間形成磁漩渦,促進部分Co電子從低自旋向高自旋的轉變,在其3d軌道上產生了更多的未成對電子。同時,Co NPs自旋磁矩的增加,能夠降低電子轉移活化能勢壘,從而在析氧還原反應中提供了一個更有效的四電子轉移過程,提高了氧催化活性。  

圖1. 磁性碳納米纖維催化劑(MCN)的合成方法及氧催化活性的磁增強機理。(a)溶膠-凝膠電紡絲和熱解法製備柔性MCN示意圖;(b)在ORR和OER中實現磁增強的說明;(c) Co從低自旋到高自旋的電子躍遷;(d)產氧和還原反應中的四電子轉移過程。   圖2展示了外加磁場對鋅空電池中ORR/OER的增強結果。在外加磁場作用下, MCN的ORR的半波電位增加了20 mV,OER反應在10 mA/cm2的過電位也降低了15 mV。更重要的是, MCN催化劑可直接作為雙功能催化劑,應用於鋅-空氣電池,與商業上的Pt/C+IrO2催化劑相比,其容量提高了2.5倍,充放電壽命超過155小時。  

圖2. MCN在磁場作用下的催化結果和電池展示。(a-b) 在施加和無施加外部磁場時,MCN電極ORR和OER測試的LSV曲線;(c) 基於MCN和Pt/C +IrO2的鋅空電池放電極化曲線和功率密度;(d)基於MCN和Pt/C + IrO2的鋅空電池在2 mA/cm2時的長期循環性能 (e)電池展示  

總結

作者成功地開發了一種簡單製備磁性過渡金屬-多孔碳納米纖維催化材料的方法,並創新性地提出了一種「磁性增強」策略,實現了可充放鋅空電池直接磁性增強,為外加磁場的磁性極化增強在能源存儲和轉化領域的實施打開了更為有趣的可能,也對其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責任編輯:lq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外加磁場對磁性催化劑ORR/OER性能的直接磁增強作用
    傳統貴金屬催化劑具有優異的電催化活性,但是,高成本和差穩定性限制了其規模化應用,因此,進一步開發優異催化活性和穩定性的非貴金屬催化劑成為重要挑戰。過渡金屬-多孔碳納米纖維材料孔隙和電子結構豐富,成本低、結構可調,催化活性位點多,在取代貴金屬催化劑方面顯示出巨大的應用前景。然而,多孔碳納米纖維合成複雜,過渡金屬易團聚,這使得其催化活性的進一步提升存在困難。
  • 北京大學侯仰龍教授近年來在磁性納米材料領域重要工作概覽
    主要從事多功能磁性材料、新能源材料的控制合成及其在納米生物醫學與能源領域的應用探索研究。發展了單分散磁性納米材料的通用製備方法,探索了磁性納米顆粒在腫瘤等重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的應用;設計製備了若干納米結構雜化材料用於高性能的鋰電池電極等。
  • 中國科大過渡金屬輔助有機小分子碳化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與此同時,使用合成聚合物為前驅物製備碳納米材料過程複雜緩慢,且不易規模化生產。因此,開發簡單、廉價、可控的方法宏量製備碳納米材料依然面臨巨大挑戰。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教授和梁海偉教授研究團隊發展了一種過渡金屬鹽催化有機小分子碳化的合成新途徑,實現了在分子層面可控的宏量合成多孔摻雜碳納米材料。
  • Carbontech 2020 多孔碳材料論壇精彩呈現
    構建了一系列金屬納米粒子(Au, Pt, Rh, Ru, Ag, Pd, Ir, Fe and Cu)負載或限域的炭球基納米反應器, 在催化反應中表現出極好的活性選擇性及穩定性。該技術可以大規模製備,有望成為商業化炭球。
  • 南開大學等:綜述-聚合物衍生的雜原子摻雜多孔碳材料
    本文要點 雜原子摻雜多孔碳材料(HPCMs)在吸附/分離、有機催化、傳感和能量轉換/存儲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碳前驅體的選擇是製造具有特定用途和功能最大化的高性能HPCMs材料的關鍵。 該工作對於系統地了解聚合物衍生的碳材料具有重要意義,並且HPCM的設計提供指導。綜合方法 通過將富含雜原子的聚合物作為前驅體進行熱解或通過將預製的多孔碳用含雜原子的前驅體進行後合成處理來製備雜原子摻雜的多孔碳。前者可以將雜原子均勻地添加到整個多孔碳基體中,而後者通常僅將雜原子加載到碳表面上。
  • 南開大學等《Chem.Rev》:綜述-聚合物衍生的雜原子摻雜多孔碳材料
    該工作對於系統地了解聚合物衍生的碳材料具有重要意義,並且HPCM的設計提供指導。 2 綜合方法 通過將富含雜原子的聚合物作為前驅體進行熱解或通過將預製的多孔碳用含雜原子的前驅體進行後合成處理來製備雜原子摻雜的多孔碳。
  • 合肥研究院在碳包覆過渡金屬碳化物納米顆粒合成方面取得進展
    因此,發展一種簡單有效、溫和可控的方法製備尺寸均一的碳包覆過渡族金屬碳化物(TMC/C)納米材料具有重要意義。  過渡族金屬碳化物(TMC)是一種共價鍵、離子鍵和金屬鍵共存的特殊材料,因此展現出獨特的電學及力學性質。然而在應用過程中材料表面的碳易被氧化,導致材料表面結構發生改變,最終影響其物理與化學性能。此外,納米尺度的TMC在應用過程中還容易發生聚集,導致材料結晶再生長以及催化活性位點減少。
  • 綜述:MOFs材料如何助力電紡納米纖維改善性能?
    由於較大的表面張力,MOF基體中的金屬納米顆粒容易團聚,導致催化劑活性顯著降低。此外,MOF材料的結構穩定性和導電性難以滿足電池材料的嚴格要求。  為了進一步拓展納米複合材料的應用,一維納米複合材料及其衍生物的設計與製備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例如,可將MOFs/納米纖維碳化,製備MOFs衍生的碳納米纖維。
  • 菠菜衍生的多孔碳納米片作為高性能的氧還原反應催化劑
    本文要點: 使用富金屬植物作為前體製備高性能NPGM ORR催化劑鋪平了道路。本文中,開發了一種以菠菜為碳,鐵和氮源製備多孔碳納米片的合成方法,並研究了其ORR催化性能。這些碳片表現出非常高的ORR活性,在0.1 M KOH中的半波電勢為+0.88 V,比市售Pt / C催化劑高20 mV。
  • ACS Omega:菠菜衍生的多孔碳納米片作為高性能的氧還原反應催化劑
    本文要點: 使用富金屬植物作為前體製備高性能NPGM ORR催化劑鋪平了道路。本文中,開發了一種以菠菜為碳,鐵和氮源製備多孔碳納米片的合成方法,並研究了其ORR催化性能。這些碳片表現出非常高的ORR活性,在0.1 M KOH中的半波電勢為+0.88 V,比市售Pt / C催化劑高20 mV。此外,它們顯示出比Pt / C更好的長期穩定性,並且對甲醇不敏感。出色的ORR性能歸因於主要來自Fe–N x的可訪問的高密度活性位點部分。
  • 鈣鈦礦材料的製備方法含溶膠-凝膠法、水熱合成法、高能球磨法
    鈣鈦礦結構示意圖溶膠-凝膠法溶膠-凝膠法(Sol-Gel Process)是化合物在水或低碳醇溶劑中經溶液、溶膠、凝膠而固化,再經熱處理製備氧化物、複合氧化物和許多固體物質的方法。溶膠-凝膠法中反應前驅體通常為金屬無機鹽和金屬有機鹽類,如金屬硝酸鹽、金屬氯化物及金屬氧氯化物、金屬醇鹽、金屬醋酸鹽、金屬草酸鹽。
  • 新方法成功製備金屬玻璃纖維
    最近,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汪衛華課題組易軍等人發展了一種新的工藝方法,成功製備出金屬玻璃纖維。
  • 綜述:靜電紡絲非貴金屬納米材料的氧還原性能研究進展
    文章系統闡述了靜電紡絲非貴金屬納米材料氧還原性能的研究進展,包括雜原子摻雜碳納米纖維、過渡金屬/碳納米纖維複合材料和無碳納米纖維的合成策略、構效關係和反應機理,並總結了靜電紡絲非貴金屬納米材料在ORR中所面臨的挑戰及未來的研究方向。
  • 物理所成功製備微納米金屬玻璃纖維
    最近,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汪衛華課題組易軍等人發展了一種新的工藝方法,成功製備出金屬玻璃纖維。相關結果發表在Adv Eng Mater 12, 1117 (2010)上。金屬纖維和玻璃纖維不僅在工程應用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玻璃光纖),在科研領域也引起了科學家們的廣泛興趣。工程金屬材料由於不具有超塑性變形的能力,它的製備效率低而且能耗很高。由於玻璃在其過冷液相區具備超塑性變形的能力,所以能用高效率、低能耗的熱塑性成型的方法製備出表面光滑且尺寸均勻的玻璃纖維。金屬玻璃像普通玻璃一樣在其過冷液相區也具備超塑性變形的能力。
  • 福建物構所在過渡金屬界面催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在該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員首先分別製備了金屬Co(O)納米片和金屬Fe(O)    福建物構所在過渡金屬界面催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氫能作為一種二次清潔能源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氫氣通常需要通過其它能源途徑製取;電解水作為一種零汙染的制氫方法,具有極高的應用潛力。當前,電解水制氫的最大問題在於電極材料催化活性差,過電位高,造成過多的電能消耗,而國內外學者在電極材料研究方向大多集中在成分、宏觀結構調控等方面。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王要兵課題組及其合作者吳克琛組副研究員李巧紅近期通過過渡金屬異質結構界面調控,促進了對水及有機小分子電催化氧化過程。
  • 中科院發現取向生長金屬納米粒子新方法
    編者按:傳統製備金屬離子的方法包括等離子體法、雷射加熱蒸發法、惰性氣體蒸發冷凝法、液相法製備納米金屬粒子等等。日前,中科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在氧化物基底上原位、取向生長金屬納米粒子的新方法。相關成果發表於美國《材料化學》雜誌。
  • 哈工大韓傑才院士團隊在2D過渡金屬二硫化物電催化材料的最新綜述
    在近些年的研究中發現,二維過渡金屬二硫化物(2D TMDs)由於其具有較高的比表面積、獨特的電子結構、豐富的調控手段,使其成為具有較大應用潛力的非貴金屬催化劑之一,同時有關2D TMDs在電催化領域的研究也逐漸成為目前熱點領域。
  • 【材料】日光浴抗衰老防氧化——金屬氧化物光催化纖維的自保護抗氧化效應觀察
    例如,廉價的卑金屬(base metal)及其低價態氧化物主導的多種水相光催化反應在可持續能源、環境等領域佔據著重要地位,人們為了降低光子與氧對光催化材料本體造成的氧化副作用,常引入惰性層進行抗氧化保護。但是這一手段同時抑制了材料的光催化活性,因此,卑金屬基光催化材料的自保護抗氧化是研究者追求的目標。
  • 多孔碳:結構設計與應用研究
    綜述了多孔碳的最新合成策略。通過組織調控得到具有微孔、介孔、大孔、多級孔、有序孔或石墨化的碳等結構的多孔碳材料,並介紹了多孔碳在不同領域中的應用。最後,對碳材料面臨的挑戰和未來的發展前景提出了一些見解。
  • BC-PANI衍生分層氮摻雜多孔碳納米纖維作為鋰離子電池陽極
    本文要點: 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通過碳化和活化細菌纖維素-聚苯胺複合材料衍生(BC-PANI),製備摻雜的層狀碳納米纖維LIB陽極,詳細討論了衍生的碳結構的結構和電化學性質。本文證明了源自細菌纖維素-聚苯胺納米複合材料的分級多孔碳結構的合成和利用,將其作為高速率鋰離子電池的有希望的陽極材料。衍生碳的微觀結構分析表明,細菌纖維素纖維骨架的遺傳以及聚苯胺的納米顆粒結構。通過XRD,拉曼光譜和XPS對衍生的多孔碳結構進行結構表徵,並通過循環伏安法,恆電流充放電研究對電化學性能進行分析,和阻抗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