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等《Chem.Rev》:綜述-聚合物衍生的雜原子摻雜多孔碳材料

2020-11-24 騰訊網

1

本文要點

雜原子摻雜多孔碳材料(HPCMs)在吸附/分離、有機催化、傳感和能量轉換/存儲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碳前驅體的選擇是製造具有特定用途和功能最大化的高性能HPCMs材料的關鍵。在這方面,作為前驅體的聚合物因其通用的分子和納米級結構,可調節的化學組成以及豐富的加工技術(這些技術結合固態化學作用,可以在整個碳化過程中得到保持)而產生了廣闊的前景。

南開大學王鴻與國外研究人員合作在《Chem. Rev》期刊發表名為「Polymer-Derived Heteroatom-Doped Porous Carbon Materials」的綜述,研究從如何產生和控制其孔隙率,雜原子摻雜效應,形貌及其相關用途等方面全面綜述了聚合物衍生的功能性HPCM的進展。

第一,我們總結並討論了合成方法,包括硬和軟模板方法以及採用聚合物控制HPCM中孔和/或雜原子的直接合成策略。

其次,我們總結了雜原子摻雜對HPCM的熱穩定性,電子和光學性質以及表面化學的影響。具體地,討論了雜原子摻雜效應,其涉及單類型雜原子摻雜和兩種或更多種類型的雜原子共摻雜到碳網絡中。

考慮到HPCM的形態在其應用範圍內的重要性,提出了合適的聚合物前體的潛在選擇以及精確調節HPCM的形態的策略。最後,我們提供了有關如何通過使用聚合物來預定義HPCM的結構的觀點,以實現其在當前能量產生/轉化和環境修復領域中的潛在應用。

該工作對於系統地了解聚合物衍生的碳材料具有重要意義,並且HPCM的設計提供指導。

2

綜合方法

通過將富含雜原子的聚合物作為前驅體進行熱解或通過將預製的多孔碳用含雜原子的前驅體進行後合成處理來製備雜原子摻雜的多孔碳。前者可以將雜原子均勻地添加到整個多孔碳基體中,而後者通常僅將雜原子加載到碳表面上。有時,兩種方法結合在一起可以使雜原子負載最大化。每種合成途徑都可能在結構中產生具有不同優點和缺點的多孔碳。在本節中,系統地討論了聚合物衍生的HPCM的合成方法。圖1總結了兩種主要策略,包括模板和直接合成。

圖1.合成聚合物衍生的HPCM的兩條通用路線的示意圖。

3

雜原子對多孔碳的摻雜作用

化學摻雜是調節碳材料的最流行方法之一(圖2)。雜原子整合到碳基體中不可避免地會導致結構變形並改變電子能帶結構,從而改變物理化學特性,例如熱穩定性,電子和光學特性,表面化學和磁性。這賦予碳材料以催化,環境和能源技術可調節的功能。

在本節中,將從合成,理論模擬和應用的角度廣泛討論雜原子摻雜以調整多孔碳的功能,從而對如何為目標功能摻雜碳材料提供紮實的理解。儘管這裡討論的摻雜效應對於能量和催化領域的應用很重要,但它們將排除金屬原子的摻雜效應。氧摻雜也被排除在外,因為許多多孔碳材料在生產時已經在高溫下被空氣氧化到一定程度而含有氧。

圖2.各種雜原子摻雜碳的結構示意圖。

4

多孔碳的形態控制

除了固有的化學組成外,雜原子摻雜碳的形態還與電子性能和相應的電化學性能有關。表面積和質量傳輸能力能力在0D納米顆粒,1D纖維和管,2D薄片和3D塊體之間差異很大。因此,碳形態的選擇已在文獻中被廣泛研究。在本節中,我們重點介紹了與多孔碳有關的一些特別有趣的形態,這些形態源自從多孔粒子到纖維,納米管,薄膜和獨立膜的聚合物,以及它們相應的加工技術和具體應用(圖3)。

圖3.具有不同形態的碳材料的示意圖。

5

源於聚合物的雜原子摻雜碳的工程

活性炭的關鍵特徵是它們的高表面積和孔結構,從而增加了對客體分子的吸收能力。在這方面,孔隙度在確定其材料性能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孔徑分布(微孔,中孔和大孔以及分層孔)是一種固有的特性,它決定了外部形態之外的表面積和質量傳輸能力能力。在本節中,總結了在衍生自聚合物的雜原子摻雜碳中工程化孔隙的策略

6

小結

當前,有關HPCM的最新研究是面向應用程式的,涵蓋了吸附/分離,催化和能量轉換/存儲領域。我們相信,通過精心設計各種規模的結構,HPCM的使用可以輕鬆擴展到其他領域,例如水淨化和有價值的有機物的電子合成,以及「智能」執行器和柔性電子產品。此外,利用聚合物作為碳化前體使得能夠實現更複雜的碳形態,例如各向異性碳,分級碳和手性碳等。這些形態通常很難通過其他不含聚合物的方法獲得。通過仔細地設計聚合物的組成,也可以系統地操縱所得碳的電子結構。通過使用 SAC,預先設計的聚合物作為碳前體來實現Mott–Schottky效應,甚至FLP化學作用。因此,我們鼓勵研究人員進一步探索這一令人興奮的領域,發現更多有趣的碳材料,並尋求其新穎的應用。

文獻:

相關焦點

  • 南開大學等:綜述-聚合物衍生的雜原子摻雜多孔碳材料
    本文要點 雜原子摻雜多孔碳材料(HPCMs)在吸附/分離、有機催化、傳感和能量轉換/存儲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碳前驅體的選擇是製造具有特定用途和功能最大化的高性能HPCMs材料的關鍵。Rev》期刊發表名為「Polymer-Derived Heteroatom-Doped Porous Carbon Materials」的綜述,研究從如何產生和控制其孔隙率,雜原子摻雜效應,形貌及其相關用途等方面全面綜述了聚合物衍生的功能性HPCM的進展。 第一,我們總結並討論了合成方法,包括硬和軟模板方法以及採用聚合物控制HPCM中孔和/或雜原子的直接合成策略。
  • 桉樹衍生的雜原子摻雜分級多孔碳作為超級電容器的電極材料
    本文,通過ZnCl2活化和NH4Cl吹塑協同作用製備桉樹來源的氮/氧摻雜的分級多孔碳(NHPC)。具有高比表面積,合理的孔隙率和足夠的N / O摻雜等優點。這種低成本、簡單易行的策略為將生物質轉化為高附加值的電極材料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
  • ...桉樹衍生的雜原子摻雜分級多孔碳作為超級電容器的電極材料
    本文,通過ZnCl2活化和NH4Cl吹塑協同作用製備桉樹來源的氮/氧摻雜的分級多孔碳(NHPC)。具有高比表面積,合理的孔隙率和足夠的N / O摻雜等優點。這種低成本、簡單易行的策略為將生物質轉化為高附加值的電極材料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
  • 2020上半年,中國學者在Chem Rev的表現竟然這麼強
    浙江大學王徵科&孫景志和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綜述了多糖,寡糖和單糖三部分在糖基生物材料中AIE分子的應用,主要側重於糖的檢測、刺激反應材料的製備、生物成像以及AIE機理的研究。這些出色的工作表明,基於糖的AIE生物共軛物的前景廣闊,考慮到天然設計和精心設計的糖類在生物過程中起著不同的作用,並且帶有AIE標籤的物質可能在每種情況下都可作為指示劑。
  • 多孔材料發展、製備與構效關係
    具有多樣的軌道雜化方式(sp、sp2、sp3雜化),而碳質材料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質。 2、多孔碳材料具有高度發達的孔隙結構、大的比表面積和優異的導電性, 並且製備多孔碳材料的原材料來源廣泛、價格低廉, 可進行大規模的生產, 因此被廣泛應用於能源存儲與轉化、催化等領域。 3、按照孔徑大小,多孔材料可以被分為三類:微孔碳材料(50nm)。多孔碳材料的孔隙大小對其實際應用性能有較大的影響。
  • BC-PANI衍生分層氮摻雜多孔碳納米纖維作為鋰離子電池陽極
    本文要點: 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通過碳化和活化細菌纖維素-聚苯胺複合材料衍生(BC-PANI),製備摻雜的層狀碳納米纖維LIB陽極,詳細討論了衍生的碳結構的結構和電化學性質。本文證明了源自細菌纖維素-聚苯胺納米複合材料的分級多孔碳結構的合成和利用,將其作為高速率鋰離子電池的有希望的陽極材料。衍生碳的微觀結構分析表明,細菌纖維素纖維骨架的遺傳以及聚苯胺的納米顆粒結構。通過XRD,拉曼光譜和XPS對衍生的多孔碳結構進行結構表徵,並通過循環伏安法,恆電流充放電研究對電化學性能進行分析,和阻抗譜。
  • 徐強/鄒如強Chem. Rev.:MOFs如何構建單位點催化劑?
    此外,可控的熱轉變可以使MOFs升級為使用活性單原子催化劑(SACs)功能化的納米材料。有鑑於此,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京都大學徐強教授與北京大學鄒如強等人綜述了近年來MOF基單金屬位點催化的研究進展,重點介紹了其在熱催化、電催化和光催化等方面的結構和應用。
  • 菠菜衍生的多孔碳納米片作為高性能的氧還原反應催化劑
    成果簡介 生物質衍生的多孔碳材料是用於氧還原反應本文中,開發了一種以菠菜為碳,鐵和氮源製備多孔碳納米片的合成方法,並研究了其ORR催化性能。這些碳片表現出非常高的ORR活性,在0.1 M KOH中的半波電勢為+0.88 V,比市售Pt / C催化劑高20 mV。
  • EES綜述:用於鋅空氣電池的雜原子摻雜碳催化劑:進展、機理和機遇
    在空氣催化劑中,碳基材料具有高電導率,化學穩定性,多孔結構和可調組成等優點。近日,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Xunyu Lu,戴黎明綜述了用於鋅-空氣電池,特別是可充電和柔性電池的雙功能雜原子摻雜碳催化劑的最新進展。
  • ACS Omega:菠菜衍生的多孔碳納米片作為高性能的氧還原反應催化劑
    1 成果簡介 生物質衍生的多孔碳材料是用於氧還原反應這項工作為使用富含金屬的設備作為製備用於電化學能量轉換和存儲應用的多孔碳材料的來源鋪平了道路。
  •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Energy Research》:自凝膠法從羅勒種子中合成富雜原子多孔炭用於柔性超級電容器
    首次採用環保的自凝膠方法,從天然羅勒種子中製備出富含雜原子的多孔碳樣品採用簡單的凝膠化方法合成羅勒種子衍生的多雜原子摻雜多孔炭
  • 黃維院士、朱紀欣教授課題組綜述|電化學能量存儲中生物質衍生碳材料的結構調控工程
    文章深入探討了生物質衍生碳材料的類石墨結構、層級孔結構、表面官能團結構、異質原子摻雜結構和複合結構的調控方法,針對生物質衍生碳材料在電化學能量存儲設備中所存在的存儲位點少與擴散動力學差等問題和潛在的解決方案進行分析和討論,並對未來發展提出展望。
  • ZIF-8衍生氮摻雜分層多孔碳材料用於高性能超級電容器的碳氣凝膠
    本文要點:ZIF-8衍生的多孔碳負載在衍生自殼聚糖的碳氣凝膠上。具有中等N含量的分級多孔結構。成果簡介 本文,使一種簡易原位沉積方法結合隨後的碳化作用,使用殼聚糖製備由ZIF-8衍生的多孔碳(ZIF-8-C)固定的氮摻雜碳氣凝膠(CA)。
  • MOF衍生的Co2P納米顆粒/多摻雜多孔碳作為三功能電催化劑
    近日,北京化工大學王峰教授、竇美玲副教授課題組和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 (AIST)- 京都大學能源化學材料開放創新實驗室(ChEM-OIL)的徐強教授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影響因子:27.398) 上發表題為「Metal–Organic
  • Energy Mater:細菌纖維素-聚苯胺複合材料衍生的分層氮摻雜多孔碳納米纖維作為高速鋰離子電池的陽極
    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通過碳化和活化細菌纖維素-聚苯胺複合材料衍生(BC-PANI),製備摻雜的層狀碳納米纖維LIB陽極,詳細討論了衍生的碳結構的結構和電化學性質
  • Chem. Soc. Rev. 夏永姚綜述:超級電容器的機理、 材料、系統、表徵及應用
    最近,復旦大學的夏永姚課題組在Chem. Soc. Rev上發表了題為「Electrochemical capacitors: mechanism, materials,systems,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s(超級電容器的機理、材料、系統、表徵及應用)」的綜述。
  •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羅勒種子中合成多孔炭用於柔性超級電容器
    >採用簡單的凝膠化方法合成羅勒種子衍生的多雜原子摻雜多孔炭(BHPCs),然後採用中性凝膠水/KOH共活化工藝。圖文導讀 圖1、羅勒種子衍生的多雜原子摻雜多孔碳(BHPC)的合成策略示意圖圖2、A,BHPC的氮吸附-解吸等溫線;B,使用DFT模型的BHPC的孔徑分布。
  • 西北工業大學:富於邊緣的N摻雜多孔碳納米片,實現贗電容鉀存儲
    本文要點: 一種製備用於超穩定K離子存儲的富邊緣N摻雜多孔碳納米片(ENPCS)的新方法成果簡介 最近,富氮多孔碳已成為該應用的有前途的候選者。但是,需要對氮摻雜進行合理控制以進一步抑制長期容量衰減。本文,西北工業大學王洪強教授,德勒斯登工業大學 Stefan Kaskel等研究人員在《Angew.Chemie》期刊發表名為「 Ultrastable Surface‐Dominated Pseudocapacitive Potassium Storage Enabled by Edge‐Enriched N‐Doped Porous Carbon Nanosheets
  • ...材料與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在Chemical Reviews上發表封面綜述文章
    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揮發性有機物汙染控制材料與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在揮發性有機汙染物催化材料與技術研究方面的工作受到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  該論文對過去二十年來揮發性有機物催化氧化領域的研究工作進行了全面和系統的總結、分析與評述,主要基於不同工業VOCs排放源及其特徵汙染物,重點討論了不同種類揮發性有機物,包括飽和烷烴、不飽和烴、芳香烴以及含氧、氯、氮、硫等雜原子有機物的催化氧化研究進展。在此基礎上,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問題與難點,並對今後的研究方向和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探討與展望。
  • 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釕誘導的雜原子官能化炔烴環化反應:進展,挑戰和前景
    香港城市大學化學系黃駿弦課題組綜述了過渡金屬釕所誘導的雜原子官能化炔烴環化反應,重點提出由釕配合物誘導的炔烴活化中,傳統的亞乙烯基機理並非理所當然,為探索利用過渡金屬活化炔烴提供了一種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