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首次利用小分子在水相及有機相中研究自組裝結構

2020-11-24 科學網
《美國化學會志》2008年130卷32期
首次利用小分子在水相及有機相中研究自組裝結構

 

自組裝超分子納米結構的合成近年來在生物醫藥領域備受關注,近年來,有機相中合成自組裝結構的研究已經取得很大進展。但是水相中超分子結構的合成卻僅局限於共價鍵作用形成的自組裝體,非共價鍵作用形成離散超分子結構的探究仍是難題。水是影響非共價相互作用的關鍵因素,因此,水相中非共價作用超分子自組裝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García-Arriaga等研究人員通過1H NMR、不對稱2D NOESY譜及圓二色譜進行了mAG在水相中自組裝體的結構。研究人員首先合成了能夠溶於水相中的二甲氨基衍生物mAGcat及對照物dGcat(無8-苯基取代)。1H NMR表明,在氯化鉀水溶液中,mAGcat自組裝成四重聚集體,這一結構與有機相CD3CN中mAGi的自組裝結構非常相似。但是dGcat卻沒有自組裝現象,說明8-苯基的疏水、氫鍵相互作用在自組裝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mAGcat與mAGi的圓二色譜及不對稱2D NOESY譜表明,兩種物質的自組裝體同為十六分子體,中心核結構的立體化學排列幾乎相同,同為四重聚集體。氯化鉀水溶液中mAGcat自組裝體的水力學半徑為25.5?魡,與分子模擬結果24.8?魡相近。有機相中mAGi自組裝超分子結構的水力學半徑為10.0?魡。造成這一差別的原因,可能是mAGi的異丙基側鏈鏈長較短而mAGcat的側鏈由於氨陽離子之間的排斥作用而使側鏈更加舒展。

 

這是首次利用小分子在水相及有機相中自組裝成穩定結構的研究,為更深入了解及調控水相中小分子的自組裝提供了方法。水相中分子自組裝調控為生物醫學領域應用材料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方法。

 

原文連結:http://pubs.acs.org/cgi-bin/abstract.cgi/jacsat/2008/130/i32/abs/ja8039019.html(江洋洋/編譯)

 

《科學新聞》 (2008年 9月 第2期 封面集錦)

相關焦點

  • AFM:水相長壽命有機室溫磷光納米晶組裝體
    有機室溫磷光(RTP)由於分子結構多樣、發光壽命長、毒性低等特點在光電、傳感及生物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有機化合物激發單重態系間竄越到三重態以及三重態輻射躍遷回到基態(磷光)的過程自旋禁阻,因此室溫下很難觀察到有機化合物的磷光。
  • 通過碘捕獲實現多組分膠囊湧現自組裝——超分子自組裝的榫卯結構
    生命體各層級的多組分結構,從蛋白質到細胞,乃至器官,在結構和功能方面都表現出湧現性。構建具有湧現性的人工自組裝體系,對自組裝體系的擴展及生命體中各級組織的湧現性的深入認識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多組分的人工自組裝系統相繼被報導,如金屬有機框架結構(MOFs)、超分子有機框架(SOFs)、分子籠、分子結、分子機器等。這些體系具有新穎的結構和性能。
  • 納米技術:表徵納米粒子表面自組裝有機分子的結構!
    納米技術:表徵納米粒子表面自組裝有機分子的結構!由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科學家領導的一項大型合作採用了一種強有力的新方法來克服在納米粒子表面上表徵自組裝有機分子結構的挑戰性任務。自組裝單層保護的納米顆粒越來越多地用於電子,藥物輸送,催化和傳感裝置中。構成殼層的配體的組成和結構是重要的,因為它們被認為決定了納米顆粒的性質,例如化學,生物和界面行為。調諧配體分子允許納米粒子為特定應用定製。
  • 華東理工大學在有機室溫磷光水凝膠材料研究領域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的馬驤教授團隊在有機室溫磷光材料領域連續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分別在線發表於化學領域國際著名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 上海大學在基於多孔有機聚合物在水相中汙染物吸附研究獲重要進展
    等在基於大環的多孔有機聚合物在水相中汙染物吸附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其相關研究成果連續發表在化學頂級學術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  有機汙染物對水的汙染嚴重威脅了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有機汙染物大多具有較高的化學穩定性,難以自然分解,如何處理水中有機汙染物引起了廣泛關注。
  • 利用DNA引導異質結構自組裝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等在利用形狀匹配策略調控DNA引導的異質結構自組裝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納米粒子的形狀可以影響納米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決定納米粒子的組裝取向以及組裝產物結構,並最終影響組裝體的性質。形狀匹配自組裝策略在納米粒子,特別是在不同形狀的納米粒子的自組裝中很少被採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合成具有形狀互補的納米粒子以及引導粒子間的相互識別上存在的挑戰。因此,開發新的基於形狀匹配的自組裝策略,用於特定異質結構的組裝體構建很有必要。
  • 化學所研究成功新型有機小分子凝膠劑
    近日,中國科學院化學所有機固體重點實驗室利用TTF的電化學活性以及組裝特性,成功地得到了一種可以通過氧化調控成膠過程的新型有機小分子凝膠劑,並詳細研究了其成膠過程、成膠機理以及形成電荷轉移複合物和氧化對成膠的影響。該研究結果發表於近期的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 【超分子】中南大學團隊JACS封面:「卯榫節點」自組裝巨型美學中空納米超分子
    「卯榫節點」自組裝巨型美學中空納米超分子。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大智大慧的古人利用榫卯節點連接,將各個木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
  • 手性環狀納米結構研究獲新發現—新聞—科學網
    手性結構在自然界中隨處可見,大到宇宙星雲,小到蝸牛、牽牛花藤都有其特定手性。長期以來,化學家們一直利用手性現象在不同尺度下構築手性結構,並賦予其獨特的生物、催化等性能。在分子層次,存在同時具有環和手性兩個特徵的結構,例如具有手性碳的環烷烴結構,其呈現出船型或椅型的構象特徵;在拓撲學中,具有奇特性能的莫比烏斯環也是一種同時具有環和手性特徵的結構。
  • 利用DNA自組裝結構引導無機非金屬納米材料可控制備研究獲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DNA自組裝結構調控圖案化二氧化矽定位合成方面取得新進展。如何製備具有特定尺寸且形貌可控的二氧化矽納米結構,是納米科學領域的難點問題之一。DNA自組裝結構具有強大的可編程性和精確的定位修飾特點,是構築二氧化矽納米結構的有力工具。已報導的利用DNA為模板引導合成二氧化矽納米結構的工作,是利用DNA結構表面帶負電荷的磷酸骨架與帶正電荷的矽氧烷前驅體相互作用,使前驅體沿DNA結構骨架或表面水解,最終形成包覆整個DNA納米結構表面的二氧化矽結構。
  • 復旦唐雲JACS:利用雙金屬簇基元組裝水相合成摻雜量子點
    摻雜劑摻雜在量子點內部而非表面,規避了「自清潔」效應,並驗證了該合成策略的普適性和多功能性。研究背景水溶性摻雜量子點憑藉獨特的光學性質可用於生物成像、光電轉換等領域。但是由於摻雜離子與宿主間尺寸失配以及「自清潔」效應,量子點的摻雜並非易事。
  • 反極化膜能在土衛六上自組裝嗎?
    另外,研究人員懷疑在土衛六最外層的有機質下面,可能存在凍結的水冰層。好比是關於生命極限的最嚴苛測試,土衛六提供了一個獨特的無水和低溫環境來探索自然界的化學複雜度,以及它自身在將近太陽系壽命的時間裡的演化進程。不同環境中的膜?(左圖)細菌內膜的一種重要組分——磷脂醯乙醇胺雙分子層的模型。
  • CCS Chemistry | 歡迎定製:有機異質結的積木式可控自組裝新策略
    蘇州大學廖良生、王雪東課題組巧妙利用共晶工程,在有機共軛分子單一的π-π作用自組裝體系中選擇性引入 CT(Charge Transfer)作用,並進一步調控多層次分子間非共價作用,通過「搭積木」方法實現了一系列低維有機異質晶態結構的精確合成。
  • 復旦大學陳國頌-江明課題組利用含糖小分子的細微結構變化調控蛋白質組裝體的結構與形貌
    最近,他們發現通過簡單地調節誘導小分子結構中糖與羅丹明之間連接基團的長短RnG (n= 1, 2, 3, 4, 5),即可對具有長方體結構的蛋白質LecA的精確自組裝進行有效地調控,從而簡單、方便地製備一維納米線、納米帶、二維晶體片層、以及三維片層等蛋白質組裝結構。他們通過冷凍透射電鏡技術,對於蛋白質在上述組裝體內的排列進行了清晰的表徵。
  • 鮑哲南院士《JACS》:基於新型多位點柔性高分子自組裝單元的納米纖維
    具有多個組裝位點的分子通過氫鍵或範德華力自組裝形成超分子結構乃生命體中十分常見的現象,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便是蛋白質三維結構的形成。由於這種結構能夠用於精準調控材料的多種性能,因而被研究人員廣泛地用於電子皮膚、藥物控釋、刺激響應材料等領域。儘管如此,我們對多組裝位點柔性分子的自組裝機理和控制參數並沒有深入了解。
  • 華南理工科研團隊在軟物質本體中首次發現Z相
    近日,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軟物質科學與技術高等研究院程正迪院士、黃明俊特聘研究員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在Nature Chemistry上發表。該研究院科研團隊首次在軟物質本體中首次發現Z相,與A15相、C15相共同組成了構建其餘27種F-K相的三種基本相結構。
  • 中國首次發現「德日素」天然弱鹼性小分子團水
    新華社呼和浩特3月31日電(記者王欲鳴)國家飲用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31日在呼和浩特組織召開專家評審會,對產於內蒙古自治區鄂託克草原的一種天然水進行論證後得出結論:這種天然水是中國首次發現的天然弱鹼性小分子團水,具有極高的飲用價值和開發意義。
  • 中科院在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納米系統與多級次製造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魏志祥、呂琨、博士鄧丹和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馬偉等合作,設計併合成的可溶性有機小分子光伏材料,通過活性層形貌優化,獲得了11.3%的光電轉換效率,這是目前文獻報導的可溶性有機小分子太陽能電池的最高效率,也是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最高效率之一。
  • 我國首次發現天然弱鹼性小分子團水
    作者:王欲鳴   3月31日上午,國家飲用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組織召開專家評審會,對產於內蒙古自治區鄂託克草原的一種天然水進行論證後得出結論:這種天然水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天然弱鹼性小分子團水
  • 【光學】當分子自組裝遇上非線性光學
    因此,如果能夠在一個繁複動態的系統中,有選擇性地檢測自組裝系統,並且檢測它的化學結構、分子動力學以及在空間的形貌,這將有助於解析自組裝從分子層面至介觀層面的結構、動力學和性質的關係。這樣的具有非對稱中心的樣品包括表面/界面,以及具有非對稱中心的生物樣品和自組裝結構等。當這兩束光中有一束是紅外光時,這個過程被稱作和頻振動光譜,可以給出處於非對稱中心環境的化學鍵振動光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