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陳國頌-江明課題組利用含糖小分子的細微結構變化調控蛋白質組裝體的結構與形貌

2021-02-23 高分子科技

最近,他們發現通過簡單地調節誘導小分子結構中糖與羅丹明之間連接基團的長短RnG (n= 1, 2, 3, 4, 5),即可對具有長方體結構的蛋白質LecA的精確自組裝進行有效地調控,從而簡單、方便地製備一維納米線、納米帶、二維晶體片層、以及三維片層等蛋白質組裝結構。他們通過冷凍透射電鏡技術,對於蛋白質在上述組裝體內的排列進行了清晰的表徵。為了從理論上對於蛋白質自組裝的結果進行解釋和預測,他們與蘇州大學和南京大學的研究小組合作,利用全原子模擬和布朗動力學模擬分別從微觀和介觀層次分析了小分子結構對蛋白質自組裝的調控作用,發現理論模擬與實驗結果可以很好地吻合。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在Angew. Chem. Int. Chem.上 (Guang Yang‡, Hong-ming Ding‡, Zdravko Kochovski‡, Rongting Hu, Yan Lu, Yu-qiang Ma*, Guosong Chen*, Ming Jiang, Highly Ordered Self-Assembly of Native Proteins into 1D, 2D, and 3D Structures Modulated by the Tether Length of Assembly-Inducing Ligands. DOI: 10.1002/anie.201703052), 並被選為Hot Paper。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為第一單位,復旦大學博士生楊光,蘇州大學丁泓銘博士以及德國海姆霍茲柏林軟物質研究所的Zdravko Kochovski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馬餘強與陳國頌為共同通訊作者。上述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

相關焦點

  • 復旦譚鵬課題組合作揭示核-殼-表面複合球體結晶態形貌控制機制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譚鵬課題組與日本東京大學教授Hajime Tanaka課題組合作,通過實驗與模擬結合,首次發現球面拓撲缺陷和球內結晶過程的動力學協同,形成核-殼-表面複合結晶體的形貌控制物理機制,
  • 納米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利用DNA引導異質結構自組裝方獲新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形狀匹配策略調控DNA引導的異質結構自組裝方面取得新進展。形狀匹配自組裝策略在納米粒子,特別是在不同形狀的納米粒子的自組裝中很少被採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合成具有形狀互補的納米粒子以及引導粒子間的相互識別上存在的巨大挑戰。因此開發新的基於形狀匹配的自組裝策略,用於特定異質結構的組裝體構建很有必要。在前期的工作中,丁寶全課題組通過調控DNA自組裝結構表面指定位點的分子間作用,成功實現了金屬及金屬氧化物圖案的可控排布(J. Am. Chem.
  • 復旦譚鵬團隊揭示核-殼-表面複合球體的結晶態形貌控制物理機制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譚鵬課題組與日本東京大學教授Hajime Tanaka課題組合作,通過實驗與模擬結合,首次發現球面拓撲缺陷和球內結晶過程的動力學協同,形成核-殼-表面複合結晶體的形貌控制物理機制,為小尺度自組織結構設計,提供了新的原理和思路。
  • 利用DNA引導異質結構自組裝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等在利用形狀匹配策略調控DNA引導的異質結構自組裝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納米粒子的形狀可以影響納米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決定納米粒子的組裝取向以及組裝產物結構,並最終影響組裝體的性質。形狀匹配自組裝策略在納米粒子,特別是在不同形狀的納米粒子的自組裝中很少被採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合成具有形狀互補的納米粒子以及引導粒子間的相互識別上存在的挑戰。因此,開發新的基於形狀匹配的自組裝策略,用於特定異質結構的組裝體構建很有必要。
  • 核—殼—表面複合球體的結晶態形貌控制機制獲揭示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譚鵬課題組與日本東京大學教授Hajime Tanaka課題組合作,通過實驗與模擬結合,首次發現球面拓撲缺陷和球內結晶過程的動力學協同,形成核—殼—表面複合結晶體的形貌控制物理機制,為小尺度自組織結構設計提供了新的原理和思路。
  • 清華大學高寧研究組報導酵母核糖體組裝前體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
    清華大學高寧研究組報導酵母核糖體組裝前體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清華新聞網6月1日電 核糖體是一種廣泛存在於細胞中的分子機器。所有生物,包括微小的細菌直至人類個體,都依賴核糖體對各種各樣的蛋白質進行生物合成。作為一個分子量巨大的複合物,核糖體本身是如何在細胞中由多條RNA鏈及超過70種蛋白分子裝配而成?
  • 利用DNA自組裝結構引導無機非金屬納米材料可控制備方面獲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DNA自組裝結構調控圖案化二氧化矽定位合成方面取得新進展。如何製備具有特定尺寸且形貌可控的二氧化矽納米結構,是納米科學領域的難點問題之一。DNA自組裝結構具有強大的可編程性和精確的定位修飾特點,是構築二氧化矽納米結構的有力工具。已報導的利用DNA為模板引導合成二氧化矽納米結構的工作,是利用DNA結構表面帶負電荷的磷酸骨架與帶正電荷的矽氧烷前驅體相互作用,使前驅體沿DNA結構骨架或表面水解,最終形成包覆整個DNA納米結構表面的二氧化矽結構。
  • 清華大學重大成果:酵母核糖體組裝前體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
    200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即授予了首次解析出細菌核糖體原子解析度的三位結構生物學家。  真核細胞核糖體裝配過程是個高度複雜的動態過程,有超過300種不同功能的輔助裝配因子(蛋白質或者RNA)參與其中。然而絕大多數裝配因子的結構及其行使功能的分子機理完全未知。
  • 利用DNA自組裝結構引導無機非金屬納米材料可控制備研究獲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DNA自組裝結構調控圖案化二氧化矽定位合成方面取得新進展。如何製備具有特定尺寸且形貌可控的二氧化矽納米結構,是納米科學領域的難點問題之一。DNA自組裝結構具有強大的可編程性和精確的定位修飾特點,是構築二氧化矽納米結構的有力工具。已報導的利用DNA為模板引導合成二氧化矽納米結構的工作,是利用DNA結構表面帶負電荷的磷酸骨架與帶正電荷的矽氧烷前驅體相互作用,使前驅體沿DNA結構骨架或表面水解,最終形成包覆整個DNA納米結構表面的二氧化矽結構。
  • 中外學者揭示球體結晶態形貌控制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譚鵬課題組與日本東京大學教授Hajime Tanaka課題組合作,通過實驗與模擬結合,首次發現球面拓撲缺陷和球內結晶過程的動力學協同,形成核—殼—表面複合結晶體的形貌控制物理機制,為小尺度自組織結構設計提供了新原理和思路
  • 生物物理所解析90S核糖體組裝前體的冷凍電鏡結構
    核糖體是由RNA和大量蛋白質構成的大型分子機器,負責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蛋白質合成。在真核生物中,核糖體組裝是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核糖體在成熟過程中需要和大量的組裝因子暫時結合,形成了一系列核糖體前體複合物。小亞基核糖體在組裝過程中形成兩個主要的中間體:早期的90S和晚期的pre-40S前體。
  • 最新 | 復旦大學陳國頌教授擔任ACS Macro Letters雜誌副主編!
    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陳國頌教授自2018年2月起任高分子領域權威雜誌、美國化學會ACS Macro Letters期刊副主編,這是該雜誌首位來自亞洲科研機構的副主編      陳國頌教授自2001年7月畢業於南開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同年9月保送該系直接攻讀博士學位,並於2006年7月獲得物理化學博士學位,導師為劉育教授。
  • 盧紅斌課題組在構建交替排列的石墨烯基二維異質結構取得重要進展
    為了解決此問題,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盧紅斌課題組報告了一種基於非剝離層狀氧化石墨烯(LGO)的主客體策略,以構建由多層交替排列的石墨烯和金屬氧化物納米片組成的石墨烯基異質結構。二維排列的氧化石墨烯和開放的層內空間使LGO成為創建周期性二維宿主框架的理想平臺。
  • 復旦盧紅斌團隊在構建交替排列石墨烯基二維異質結構獲重要進展
    二維異質結構在集成材料設計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目前的合成策略仍面臨著多層異質結構構建和大規模生產的挑戰。為了解決此問題,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盧紅斌課題組報告了一種基於非剝離層狀氧化石墨烯(LGO)的主客體策略,以構建由多層交替排列的石墨烯和金屬氧化物納米片組成的石墨烯基異質結構。
  • 復旦大學在超分子組裝合成新型半導體納米線氣敏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通過「自下而上」 (「bottom-up」)超分子組裝的軟化學合成途徑來靈活、可控、規模化創造半導體納米線及其組裝體是化學家和材料科學家共同的夢想。 近日,復旦大學化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鄧勇輝教授課題組
  • 【學術前沿】張曄/周兆才合作報導靶向脂筏的分子自組裝調控Hippo...
    2020年12月23日,日本衝繩科技大學院大學的張曄課題組和復旦大學周兆才課題組合作在Nano letters雜誌發表題為Lipid-Raft-Targeted Molecular Self-Assembly Inactivates YAP to Treat Ovarian Cancer的研究成果,首次設計研發了一款以脂筏為靶點的分子自組裝納米抗癌新技術,並證明其通過上遊調控細胞骨架力學生物學特性而使
  • 物理學院毛有東課題組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人源蛋白酶體...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定量生物學中心「青年千人」研究員毛有東課題組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解析了近原子解析度蛋白酶體三維結構,闡釋了其在降解多肽過程中的動力學調控的結構機理。蛋白質的降解調控是極其重要的生物學過程,在細胞分裂和分化、先天性免疫、適應性免疫、基因表達調控以及蛋白毒性響應等重要的生物過程中發揮關鍵調控作用。
  • 蛋白質機器與生命過程調控重點專項4個項目啟動實施
    復旦大學牽頭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蛋白質機器與生命過程調控重點專項2016年度項目4項,分別是「病原菌核糖體調節因子的發現、鑑定及調控機制研究」、「表觀遺傳調控中關鍵蛋白質機器的結構功能研究
  • PNAS | 復旦揭示植物組蛋白分子伴侶識別組蛋白的結構基礎
    PNAS | 復旦大學董愛武團隊與麻錦彪團隊合作揭示植物組蛋白分子伴侶識別組蛋白的結構基礎來源 | 復旦大學遺傳互補實驗表明:NRP1 N端識別H2A-H2B的關鍵胺基酸突變的蛋白質NRP1-mN不能回復NRP缺失突變體nrp1-1 nrp2-1的表型,證明NRP1 N端結構域與H2A-H2B的相互作用在體內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 深研院化生學院韓偉課題組和李子剛課題組在多肽自組裝機制分子...
    ,深入闡述了多肽構象對自組裝形貌和動力學的影響,為新型功能材料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然而,由於多肽自組裝體系過於複雜,運用計算模擬觀測這個過程的結構細節還十分困難。為了克服這些計算上的技術挑戰,研究團隊發展了一套高效的多尺度多肽模型,並運用該模型對數千個苯丙氨酸二肽(FF)分子的自組裝過程進行了大量的計算模擬,首次觀測到FF自組裝過程中構象變化的分子細節,並深入地探討了多肽構象在這個過程中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