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譚鵬團隊揭示核-殼-表面複合球體的結晶態形貌控制物理機制

2020-10-13 量子之聲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譚鵬課題組與日本東京大學教授Hajime Tanaka課題組合作,通過實驗與模擬結合,首次發現球面拓撲缺陷和球內結晶過程的動力學協同,形成核-殼-表面複合結晶體的形貌控制物理機制,為小尺度自組織結構設計,提供了新的原理和思路。9月21日,相關成果以《球體結晶態的形貌控制動力學》(「Morphology selection kinetics of crystallization in a sphere」)為題在線發表於《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

圖1. 左1:二維球面存在十二個呈二十面體排列的五度對稱拓撲缺陷。左2:非洲豬瘟病毒的二十面體衣殼結構。

右1:正四面體小結晶體的三維堆積。右2:小結晶體四面體形成的三維二十面體結構。

小尺度自組織結構常見於自然界和各類人工合成材料,如病毒、納米顆粒,以及大分子或顆粒聚集體形成的團簇等。以簡單的二維球面為例,傳統理論認為其表面結構主要由拓撲缺陷控制,如球面上存在12個5度旋轉對稱的點缺陷(如圖1左一)。這一理論很好地解釋了球狀病毒蛋白殼結構的形成,如非洲豬瘟病毒的衣殼結構(圖1左二)。然而,球形約束形成的三維結構具有多樣性;受到結構體的尺寸、內在對稱性等多因素影響,如具有正四面體特性的小晶粒也可由堆積效應,形成內在二十面體結構(圖一右)。兩種方式如何協調控制自組織結構體的形貌目前尚缺乏統一的物理機制。

譚鵬課題組利用三維共聚焦螢光顯微鏡(confocal microscope)對球形液滴內膠體粒子的自組裝動力學進行了三維實時原位觀測,通過控制液滴中的離子濃度,發現三種不同形貌的核-殼-表面複合結構,內核分別為二十面體超結構ICO、面心立方FCC單晶和體心立方BCC單晶,然而其表面結構仍由拓撲缺陷控制。

圖2:課題組實驗發現的核-殼-表面複合結晶態。

內核從上到下分別為:二十面體ICO,面心立方FCC單晶,體心立方BCC單晶。表面態仍由拓撲缺陷決定。

研究者通過分析三種形貌演化動力學,發現球面拓撲缺陷和體結構內在對稱性的動力學協調競爭機制:在生長初期由表面拓撲缺陷決定,在生長中期階段的外-內協調決定末態形貌。研究表明小尺度自組織結構的形貌不僅受熱力學驅使,而且受動力學調控。這為受限結構體的形貌選擇提供了一種新的動力學機制,對納米粒子的製備、生物自組裝過程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博士生陳妍雙為論文第一作者,譚鵬和Hajime Tanaka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論文的合作者還包括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姚振威,研究工作得到了自然科學基金委、上海市科委和復旦大學等的支持。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7-020-0991-9

相關焦點

  • 復旦譚鵬課題組合作揭示核-殼-表面複合球體結晶態形貌控制機制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譚鵬課題組與日本東京大學教授Hajime Tanaka課題組合作,通過實驗與模擬結合,首次發現球面拓撲缺陷和球內結晶過程的動力學協同,形成核-殼-表面複合結晶體的形貌控制物理機制,
  • 核—殼—表面複合球體的結晶態形貌控制機制獲揭示
    、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譚鵬課題組與日本東京大學教授Hajime Tanaka課題組合作,通過實驗與模擬結合,首次發現球面拓撲缺陷和球內結晶過程的動力學協同,形成核—殼—表面複合結晶體的形貌控制物理機制,為小尺度自組織結構設計提供了新的原理和思路。
  • 中外學者揭示球體結晶態形貌控制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譚鵬課題組與日本東京大學教授Hajime Tanaka課題組合作,通過實驗與模擬結合,首次發現球面拓撲缺陷和球內結晶過程的動力學協同,形成核—殼—表面複合結晶體的形貌控制物理機制,為小尺度自組織結構設計提供了新原理和思路
  • 中南《Nature Commun》準2D鈣鈦礦定向生長機理與結晶控制!
    近日,中南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先進材料超微結構與超快過程研究所袁永波教授課題組在國際一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關於準2D鈣鈦礦定向生長機理與結晶控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目為「Templated Growth of Oriented Layered Hybrid
  • 南京理工Nano Energy:非晶殼-結晶核異質結結構提升氧化鐵贗電容...
    更重要的是,非晶殼-結晶核的異質結構可以形成眾多電荷儲存活性位點,極大提高電極的電容量。經過處理後的Fe2O3電極擁有比未經過還原處理的Fe2O3電極更高的容量、更好的倍率以及更長的循環。
  • 復旦大學團隊實現手性光控制的高效光學近場調控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近日,復旦大學周磊教授、孫樹林研究員、何瓊副教授,與天津大學張偉力教授團隊合作,在超構表面調控光學近場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設計並製備的超構表面可在不同手性圓偏振光照射下高效率激發近場表面波並對其波前實現多功能調控
  • Res.綜述:揭示貴金屬納米晶受熱轉化機制!
    這些納米晶大多是受動力學控制的產物,與熱力學所定義的平衡態有著較大偏差。當溫度升高時,原子的排列會發生各種變化,從而影響納米晶的幾何形態、元素的空間分布、內部結構和相結構。為了優化這些納米晶體在各種應用中的性能,迫切需要了解和提高它們的熱穩定性。鑑於此,喬治亞理工學院的夏幼南教授等人綜述了近期關於貴金屬納米晶受熱發生轉化的最新研究進展。
  • 原子力顯微鏡及其在聚合物凝聚態中的應用
    它是Tappingmode AFM應用技術的一種重大突破,能夠提供其它模式所不能揭示的有關樣品表面結構在納米尺度上的變化信息,如表面組分、粘附性、摩擦、粘彈性的變化等。   4 原子力顯微鏡在聚合物凝聚態中的應用   4.1 表面形貌及相分離   樊文玲等[5]用NanoScopea Mutimode AFM對自製的聚丙烯酸納複合超濾膜UPANA-2 (MWCO為2000)和基膜PES超濾膜(MWCO為70 000)表面進行了觀測,得到的表面三維立體圖真實反映了膜表面的整體形貌
  • 研究揭示鈣鈦礦量子點激子複合與自旋弛豫的定標規律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光電材料動力學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吳凱豐團隊採用飛秒瞬態光譜技術,系統地研究了鈣鈦礦量子點體系的激子複合與自旋動力學,揭示了量子點尺寸與組分對俄歇複合和自旋弛豫壽命的影響,並基於光學斯塔克效應實現了對自旋態能量的操縱,對理解鈣鈦礦量子點的基本光物理及其在光電和量子器件方面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上交大曾小勤教授團隊發現高速壓縮鎂合金孿晶再結晶機制
    變形孿晶,能夠通過孿晶誘導再結晶來實現組織細化,是鎂合金中重要的協調變形機制,對密排六方(hcp)鎂合金非常重要。鎂合金中常見孿晶模式有{102}〈101〉拉伸孿晶,{101}〈102〉壓縮孿晶和{101}-{102}雙孿晶,此外,由於高應力,拉伸孿晶可能會變粗,這為進一步的應變積累提供了機會。
  • 多光子共振激發 誘導裡德堡態的普適機制
    近期,華東師範大學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吳健教授團隊在超快雷射誘導裡德堡態激發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利用飛秒強雷射與分子相互作用產生裡德堡原子,並結合電子—原子核關聯能譜技術,揭示了多光子共振激發是強雷射誘導裡德堡態產生的普適機制。研究結果發表於最新一期《自然·通訊》上。
  • 復旦團隊揭示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可能機制
    央廣網上海9月5日消息(記者傅聞捷)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課題組利用點擊化學與均相時間分辨螢光手段,建立了同一種疾病蛋白的不同構象與其降解速率的聯繫,從全新角度揭示了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可能機制。
  • 種植材料表面納米級形貌對細胞成骨效應的影響
    目前應用於臨床的種植體表面多具有微米級形貌,有利於細胞成骨向分化,但可能抑制成骨細胞增殖,影響種植體表面成骨速度。 納米級形貌是指至少在一個維度上尺寸為納米級水平的顯微形貌。採用酸蝕、陽極氧化、鹼熱、水熱、電子束刻蝕等方法可在材料表面獲得具有不同幾何形態的納米級形貌,常見者包括納米管、納米結節、納米球、納米凹坑、納米溝槽等。這些納米級形貌或單獨存在,或與微米級形貌形成複合結構,都會對組織細胞的生物學行為產生一定影響,多數學者認為其對材料表面成骨具有促進作用。本文綜述種植材料表面納米級形貌對細胞成骨效應的影響及其機制,以期為相關實驗研究及後期臨床轉化提供線索。
  • 研究揭示漢坦病毒表面糖蛋白晶格及其融合控制機制
    研究揭示漢坦病毒表面糖蛋白晶格及其融合控制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7 16:08:45 近日,法國巴斯德研究所Pablo Guardado-Calvo、Felix
  • 全色雷射顯示面板的一種通用技術:有機核殼異質結印刷陣列
    其中,利用一系列摻雜、異質結等有機和無機低維複合結構,結合複雜體系的協同自組裝合成方法與柔性列印的技術經驗,首次提出並實現了「列印光子學」功能器件和集成迴路,向有機納米光子學集成化、實用化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 香港中文大學路新慧教授等AM:A位摻雜精確控制鈣鈦礦結晶動力學...
    成果簡介近日,香港中文大學的路新慧團隊與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的陶書霞團隊合作,使用基於同步輻射的原位掠入射廣角散射(in situ GIWAXS)來觀測鈣鈦礦從溶液態到晶體的結晶過程,並通過連續的A位摻雜精確地控制了其結晶過程,從而製備出了23.5%的高效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 華科王鳴魁Sci.Adv.黑磷量子點調節晶體形核和生長
    研究簡介 黑磷量子點(BPQDs)作為有效的類晶種位點,以調節CsPbI2Br鈣鈦礦晶體薄層的成核和生長,從而增強了結晶並顯著改善了形貌。
  • 氧化石墨烯複合態毒理效應研究獲進展
    日前,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本科生高越、方重組成科研團隊,依託「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對氧化石墨烯的水生生物效應及其機制展開研究,該項目被評為「2017年本科創新項目特等獎」。
  • 毫秒分辨探測晶體成核機制
    基於真實原子系統動力學的發現,重塑了對原子結晶成核機制的理解。成核是許多固體物質形成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現象。經典成核理論描述了晶體形成的途徑,其中單體組裝形成通過表面和體積自由能壘上的密度波動發生。但是膠體粒子、蛋白質和小分子的不同系統中的成核過程已被證明結合了非經典過程。在這些系統中,亞穩定的中間團簇形成,然後轉變成穩定的晶體,從而繞過了直接結晶的高能壘。
  • 馬蘭研究團隊揭示古柯鹼獎賞相關記憶存儲的痕跡神經環路機制
    記憶是腦認知功能的基礎,近年來,人們對記憶機制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進展。但是在細胞水平上,我們的記憶究竟存儲在哪裡、記憶是以什麼方式存在等問題,仍然是腦科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馬蘭研究團隊通過選擇性標記和操控在記憶形成(學習)過程中激活的「痕跡神經元」,發現古柯鹼獎賞及相關環境記憶存儲於海馬vCA1和伏隔核中央核腦區的痕跡神經元中,而這兩個腦區痕跡神經元間突觸聯繫的選擇性加強介導了古柯鹼獎賞記憶的提取(回憶),提出特定記憶以痕跡神經元-痕跡神經元相連接形成的特異神經環路形式儲存的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