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幼南教授Acc. Chem. Res.綜述:揭示貴金屬納米晶受熱轉化機制!

2021-01-21 微算雲平臺


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大量文獻報導貴金屬納米晶在催化、等離激元、電子器件以及生物醫學等領域的廣泛應用。這些納米晶大多是受動力學控制的產物,與熱力學所定義的平衡態有著較大偏差。當溫度升高時,原子的排列會發生各種變化,從而影響納米晶的幾何形態、元素的空間分布、內部結構和相結構。為了優化這些納米晶體在各種應用中的性能,迫切需要了解和提高它們的熱穩定性。

鑑於此,喬治亞理工學院的夏幼南教授等人綜述了近期關於貴金屬納米晶受熱發生轉化的最新研究進展。首先討論了單金屬納米晶體的形狀和內部結構的變化,然後將研究範圍擴展到核殼型納米晶和空心納米晶。對於這兩種體系,其發生轉化過程時主要變化可分為:元素分布的變化和碎片化過程。此外,根據所涉及的不同金屬,也可能發生相變轉化。在文中,作者密切關注貴金屬納米晶轉換的機制,以及列舉了延遲或阻止該轉換過程的有效策略。相關工作以《Physical Transformations of Noble-Metal Nanocrystals upon Thermal Activation》在《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上發表綜述。

圖1 動力學控制產物的形成示意圖

熱力學和動力學在決定貴金屬納米晶的原子排列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根據熱力學,原子以最低的自由能定義最穩定的形式進行排列,而動力學控制達到熱力學狀態的路徑和時間尺度。在貴金屬納米晶的合成過程中,原子排列可能被阻滯在局部自由能最小值處,從而生成亞穩態或受動力學控制的產物。因此,通過調控動力學的快慢,為製備製備具有特定形貌的納米晶提供了可能。

例如,以亞穩態的金剛石為例,根據熱力學定義,在常溫下可自發轉化為石墨。然而,在現實中,這種轉化的動力學非常緩慢,以至於金剛石一旦被合成就可以「永遠」保存。因此,儘管金剛石是一種亞穩態的、遠離平衡的物質,但它已被發現在各種工業應用中使用。

圖2 貴金屬納米晶受熱發生形狀、元素分布或形態方面的變化

圖2顯示了三種物理轉變的示意圖,貴金屬納米晶在高溫下通常會發生包括形狀變化、元素分布變化和碎片化過程。另外,其他的變化,如改變內部結構或晶相也可能發生。在某些情況下,同一粒子受熱過程中這五種類型均有可能同時存在。

圖3 退火過程,Pd納米立方的表面原子發生遷移

對於單金屬納米晶,最常觀察到在高溫環境下,加速了納米晶在角落或邊緣處發生表面原子遷移,導致形狀或形貌的變化。如圖3所示為Pd納米立方在退火過程中發生的形狀變化,

從(111)面的增大和(100)面的收縮可以看出,角發生了明顯的截斷,這意味著原子從角落向側面遷移。對於面心立方(fcc)金屬來說,在沒有封裝劑時,低指數晶面的表面自由能依次下降為:(110)>(100)>(111)。這與上述表徵結果一致,說明升高溫度有利於形成(111)面。此外,在退火過程中,除了角截斷外,還觀察到表面重構:原子遷移過程中可能在側面形成了一些表面缺陷,如原子島、空位、臺階。

圖4 Pd凹二十面體在不同溫度時的形狀、內部結構及能量的變化

隨著形狀的變化,熱退火也可以引起納米晶內部結構的變化,從而消除孿晶缺陷。例如,凹形孿晶由於存在大量的低配位原子、高晶面指數以及晶格應變,在催化領域有著廣泛應用。因此,這種納米晶無論在表面能還是體積能上都遠未達到平衡,在高溫下容易發生物理變化。

利用原位HRTEM,實時研究了Pd凹二十面體的熱穩定性。在室溫下,其相鄰晶面形成凹面界面,夾角約為120°~160°。當溫度增加到200℃時,凹度隨著相鄰面間夾角的增大而減小。當溫度達到400℃時,這種趨勢變得更加明顯,此時納米晶變成了一個規則的二十面體。在加熱時,位於凹二十面體尖端的Pd原子迅速獲得足夠的動能,在表面上移動並在側面沉降,因此粒子的總表面自由能將會減少。在400℃下,由於原子在內部的擴散勢壘比在表面上更大,從而孿晶缺陷可以被較完整保留。

當溫度進一步升高到600℃,由於內部原子獲得足夠的動能來消除孿晶缺陷,並同時降低應變能,二十面體演化為熱力學上更有利的單晶粒子。

圖5 幾類核殼型納米晶發生受熱轉化

儘管在控制不同元素組合的核殼納米晶的合成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由於核和殼中的原子可能混合,它們在高溫下的穩定性仍然是一個主要問題。

通過結合HRTEM與DFT理論計算,系統地研究了Pd@Pt4L核殼納米晶的形狀與熱穩定性的依賴性。如圖5A、B所示,在加熱過程中,納米立方體、八面體在形狀、組成穩定性方面表現不同。納米立方體在500℃時形狀開始發生變化,表面更加粗糙,而八面體在900℃時仍能保持原始形狀。DFT計算表明核殼納米晶的形狀穩定性與晶面表面的高度依賴性。

另一方面,納米立方體表現出優越的組成穩定性,在800℃下仍能保留原有的核殼結構,比對應的八面體高出200℃。DFT計算表明,核殼納米晶的組成穩定性也與表面晶面有關。根據圖5C,表明在晶種介導生長過程中,納米晶中亞表面空位降低了原子的擴散勢壘,從而影響了核中Pd原子與殼中Pt原子的混合程度。

核殼納米晶體除了在形狀和成分上發生變化外,在加熱過程中還可能發生相變轉化。例如,以Rh@Ru核殼八面體納米晶為例,如圖5D、E所示,從200℃到600℃,Rh@Ru核殼納米晶從八面體逐漸轉化為類球狀體。原位XRD表明,在400℃時,Ru殼層的fcc相仍可以保留下來,當溫度升高到500℃時,發生fcc相到hcp相的轉化。

圖6 不同形狀的Pt空心納米晶發生受熱轉化

利用原位TEM,分析了不同形狀的Pt納米籠在加熱過程的穩定性。如圖6所示,所有納米籠的壁孔在加熱後逐漸增大,邊緣厚度增大,逐漸轉變為納米框架結構,然後碎裂成小的顆粒。當位於側面的原子發生遷移至邊緣形成納米框架時,其比表面積和納米籠的總表面自由能可以大幅度降低。當提供足夠多的熱能時,納米框架可最終分裂成更小的顆粒。

儘管熱轉化過程相似,但發生相變時的溫度與納米籠的形狀有關,其中納米籠的穩定性按二十面體<八面體<納米立方體的順序增加。熱穩定性的差異可能與孔在不同納米籠上的位置和相關的孔曲率,以及導致孔生長和邊緣原子收縮的應變能有關。

圖7 空心納米晶受熱發生相變

在高溫條件下,除了形狀和形態的變形外,空心納米晶體也會發生相變。以Ru二十面體納米籠為例,如圖7A、B所示為加熱前後的TEM圖像,表明加熱過程中納米籠逐漸碎片化,形貌也隨之消失。XRD圖譜中還出現了新的hcp-(101)峰,表明加熱過程發生了相變轉化。

除了直接加熱外,一些具有光熱轉化性能的納米晶體還可以在光照射下發生形狀和形態的改變。以Au–Ag納米籠為例,如圖7D、E所示為在雷射脈衝的照射前後的TEM圖像,表明Au–Ag立方納米籠逐漸演化成具有多晶結構的偽球狀納米顆粒,從而影響其光學性質。

表1 概述了納米晶在形狀、結構、元素分布和相結構等方面的受熱轉化

Physical Transformations of Noble-Metal Nanocrystals upon Thermal Activation,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2020.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ccounts.0c00640

華算科技專注理論計算模擬服務,具有超強的技術實力和專業性。是唯一同時擁有VASP、Materials Studio商業版權及其計算服務資質和海外高層次全職技術團隊的正規機構!

相關焦點

  • 【迎百年校慶】夏幼南教授做客「百年南開大講壇」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朱春雷)6月18日,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夏幼南教授做客「百年南開大講壇」,在八裡臺校區蒙民偉樓報告廳以「Towards Predictable Synthesis of Colloidal Metal Nanocrystals」為題帶來學術講座。
  • 綜述:新型納米晶催化材料在綠色化學中的應用
    納米晶具有尺寸形貌單一、晶面組分可調、元素分布均勻等優勢,以及具有一些特殊的物化性質。利用納米晶的這些特性,以明確構效關係和設計高性能催化劑為目的,系統研究其催化性能,是當前多相催化領域的研究熱點。 由清華大學化學系李亞棟院士等人共同撰寫的綜述文章「新型納米晶催化材料在綠色化學中的應用」(http://nsr.oxfordjournals.org/content/2/2/150.full)已在《國家科學評論》發表。
  • ...夏幼南|孫玉剛|基金會|楊培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晶片|殷亞東|...
    例如我們查看了吳屹影教授的若干篇論文,標題基本上是電池之類的關鍵字。026位專家不研究晶片,是材料學家該文提到的6位科學家,事實上曾是全球頂尖一百位的材料學家。他們的研究關鍵字是納米、材料科學與化學,與晶片無關。
  • 【綜述】Song Lin課題組Acc. Chem. Res:均相電催化新反應研究
    本綜述涵蓋了該課題組2016年成立以來在這一原創性研究方向的系統研究工作。綜述的主要內容概括如下:(1)廉價金屬錳催化的簡單烯烴的雙疊氮化反應;(2)有機小分子TEMPO催化的簡單烯烴的氨氧化反應;(3)基於反應機理研究開拓的TEMPO衍生物——CHAMPO催化的簡單烯烴雙疊氮化反應;(4)基於陽極偶合電解(Anodically coupled electrolysis)(圖1b)這一設計理念開拓的簡單烯烴的系列異雙官能化反應;(5)電化學銅催化的芳基烯烴的不對稱氰基官能化反應
  • 2020上半年,中國學者在Chem Rev的表現竟然這麼強
    西北大學魏顥在這篇綜述總結過渡金屬催化脫羰過程的最新進展,從發現新的轉變到對反應機理的理解,以揭示該領域的巨大成就和潛力。這篇綜述的內容按脫羰過程中化學鍵裂解的類型分類。為了擴大脫羰反應的應用範圍,還研究了脫羰方法的主要挑戰和機遇。
  • 黃偉新教授在Surface Science Reports發表長文綜述及榮獲中國化學...
    我院黃偉新教授獨立提出「從單晶到納米晶的模型催化體系」研究思路開展多相催化基礎研究,取得系統的研究成果。繼在化學權威綜述期刊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Acc. Chem.
  • 東北林業大學團隊:設計纖維素納米晶雜化薄膜實現圓偏振室溫磷光
    近期,東北林業大學劉守新教授、李偉副教授與哥廷根大學張凱教授合作,通過纖維素納米晶(CNCs),聚乙烯醇(PVA)和碳量子點(CDs)的共組裝得到雜化手性光子膜,實現了CPL和CPRTP的雙發射。通過調節雜化膜中CNC / PVA的比例,實現可調的光子禁帶(PBG),從而產生可調的CPL,具有可逆的CPL手性,可調製的CPL波長和高不對稱因子(glum),最高可達-0.27。
  • ...Reviews上發表鋰金屬-空氣電池研究成果——綜述非水體系鋰空...
    同濟大學劉韜教授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Chemical Reviews上發表鋰金屬-空氣電池研究成果——綜述非水體系鋰空電池的當前挑戰與未來發展路線 來源: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0-03-04  瀏覽:
  • 空間限域生長的MAPbBr3納米晶用於甲胺氣體傳感
    不同於傳統半導體量子點,鉛滷鈣鈦礦納米晶(LHP-NCs)的缺陷容忍特性使它們能夠在無表面配體的情況下僅利用合適的空間限域作用即可獲得良好的螢光性能
  • 同濟大學劉韜教授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Chemical Reviews上發表鋰...
    同濟大學劉韜教授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Chemical Reviews上發表鋰金屬-空氣電池研究成果——綜述非水體系鋰空電池的當前挑戰與未來發展路線
  • 科研進展丨固體所在等離激元熱電子應用於傳感光探測太陽能轉化方面發表綜述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體所孟國文研究員課題組唐海賓與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吳年強教授、臺灣大學劉如熹教授共同合作在Th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雜誌上發表了題為「Plasmonic Hot Electrons for Sensing, Photodetection and
  • 謝毅院士&孫永福教授團隊Chem. Soc. Rev.綜述超薄二維光催化劑在...
    對於二氧化碳光還原如何通過優化光吸收效率、載流子分離效率和氧化還原效率這三個關鍵參數來提高光轉換效率和產物選擇性,目前關於此方面還沒有一個全面的綜述。因此,本文對該方向進行了系統地綜述。上發表綜述文章,題為:Fundamentals and challenges of ultrathin 2D photocatalysts in boosting CO2 photoreduction。中國科技大學焦星辰博士和碩士生鄭愷為本文第一作者,謝毅院士和孫永福教授為通訊作者。
  • 山大韓克利教授團隊在非鉛全無機鈣鈦礦納米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山東大學前沿交叉科學青島研究院分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韓克利教授團隊在全無機非鉛鈣鈦礦納米晶體動力學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Efficient 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
  • Chem.文獻速遞:20200424-20200501
    這種基於選擇性機制的第一代抑制劑(MBI)將成為檢測CYP4Z1的生化作用及其與乳腺癌相關性的有效分子工具。文獻連結: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medchem.0c001013.
  • 國際化學頂級刊物《Acc. Chem. Res.》發表化學學院施章傑課題組新...
    通常來說,利用苯酚及羰基化合物的方法是將它們轉化為較為活潑的芳基/烯基磺酸酯、磷酸酯等。但是,這些方法需要使用昂貴或不穩定的醯化試劑,而且由於這類試劑的引入,該類偶聯反應的原子經濟性大大降低。因此,尋找新的利用苯酚和羰基化合物的方法在有機合成中極為重要,而且在工業應用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 萬立駿/曹安民Acc. Chem. Res.: 把空心碳球,進行到底!
    空心碳基納米球
  • 科學網—揭示納米硫化零價鐵轉化有機汙染物機制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揭示納米硫化零價鐵轉化有機汙染物機制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陳一)中科院廣州地化所的科學家深入研究了納米硫化零價鐵對六溴環十二烷(HBCD)的還原轉化效率和機制,在納米硫化零價鐵還原轉化新型持久性有機汙染物方面取得進展。
  • 揭示人工溼地—微生物燃料電池耦合系統運行機制
    河北大學生態與環境治理研究所
  • Nano scale綜述:鈣鈦礦納米晶-從物理化學基礎到應用
    具有不同尺寸的全無機滷化銫鉛鈣鈦礦納米晶(PeNCs)由於其獨特的光電特性,包括整個可見光譜區的可調帶隙、接近統一的高光致發光量子產率(PLQYs)和窄發射,最近引起了研究界的興趣。中國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就陽離子摻雜全無機銫鉛滷化物的最新研究進展作一簡要綜述。PeNCs的目標是開發高性能和長期穩定的光電和光電器件,涵蓋了從陽離子摻雜的基本考慮的各個領域,以鈣鈦礦型發光二極體和太陽能電池為重點的光電應用的可控合成方法和新的物理化學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