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光子共振激發 誘導裡德堡態的普適機制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裡德堡態是指原子或分子中某個電子被激發到高能量軌道的一種狀態。科學家們研究發現,裡德堡態原子或分子具有一些獨特性質:它們對於磁場或碰撞等外界影響極端敏感,很容易與微波輻射發生作用,因此在光學物理等領域各種實驗中都會涉及到它。

       近期,華東師範大學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吳健教授團隊在超快雷射誘導裡德堡態激發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利用飛秒強雷射與分子相互作用產生裡德堡原子,並結合電子—原子核關聯能譜技術,揭示了多光子共振激發是強雷射誘導裡德堡態產生的普適機制。研究結果發表於最新一期《自然·通訊》上。

       高激發的中性裡德堡態原子之惑

       超快強雷射作用下,原子或分子內的束縛電子將從光場中吸收光子能量發生電離。根據雷射強度的不同,電子的超快電離可以理解為多光子電離或量子隧穿機制。近年來,研究人員發現,在強雷射場作用下,電子有一定的概率不被電離而被囚禁在裡德堡態,形成穩定的中性裡德堡原子分子。

       作為產生裡德堡原子分子的重要手段之一,強雷射誘導裡德堡態激發在中性原子加速、近閾值諧波產生、低能光電子譜結構產生以及多光子拉比振蕩等強場物理現象中有著重要的應用。經過不斷的科學探索,研究人員提出強雷射誘導裡德堡態激發的物理機制與原子分子電離機制類似,可以用多光子共振激發或受挫量子隧穿圖像來解釋。

       團隊成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2017年初,他們發現強雷射場作用下產生的中性裡德堡原子,能像帶電粒子一樣被探測到。然而,分析數據表明,中性裡德堡原子的原子核能譜出現了奇怪的尖銳峰結構,這與之前研究提出的預測結果很不一樣。

       在這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研究團隊不斷提高測量的精度和解析度,並測試不同物理條件下裡德堡態的激發過程,希望可以了解裡德堡態激發背後真正的普適物理機制。在經歷了數不勝數的實驗以及反覆討論後,吳健教授團隊最終發現,當把電子與原子核關聯起來考慮時,所有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電子—原子核關聯效應激發新通道

       基於此前發展的中性裡德堡原子探測技術,吳健教授團隊提出利用紫外飛秒強雷射脈衝與氫氣分子相互作用,開展強雷射誘導裡德堡態激發過程的實驗探索。實驗揭示了多光子共振激發為強雷射誘導裡德堡態產生的普適機制。

       實驗結果顯示,裡德堡態多光子共振激發時的核間距要小於發生共振增強電離時的核間距。另外,由於斯塔克位移效應的影響,發生裡德堡態共振激發處的核間距大小隨著雷射強度的增加而變大。這一變化將影響電子與解離原子核之間的分配比,從而引起裡德堡原子的能譜結構隨光強的變化。當光強達到一定強度時,氫氣分子雙電離通道和裡德堡原子激發通道的解離原子核能譜變得非常相似。

       這一現象表明,多光子共振激發機製作為強雷射誘導裡德堡態產生的普適機制,同樣可以很好地解釋受挫隧穿電離理論的預測結果。該項研究揭示了分子內電子—原子核關聯效應在裡德堡原子產生的過程中的重要性,極大深化了我們對強雷射誘導裡德堡態激發這一基本物理行為的認識,為強場裡德堡原子分子激發的相干調控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相關焦點

  • 裡德堡鍶原子陣列顯示出有望在量子計算機中使用
    非相互作用和相互作用構型的裡德堡態的填充和檢測DOI:10.1038 / s41567-020-0903-z加州理工學院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裡德堡鍶原子陣列顯示出有望在量子計算機中使用。在發表於《自然物理學》雜誌上的論文中,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對排列成陣列的量子糾纏鹼土裡德堡原子的研究以及對它們的了解。
  • 量子物理學:捕獲裡德堡分子自旋動力學的新理論模型
    這些分子具有一個永久性偶極子(即一對相反電荷或磁化的極),因為它們的一個原子處於高激發態。物理學家多年來一直在理論和實驗上研究裡德伯格分子。然而,大多數研究這些分子的研究僅關注於不涉及量子自旋的情況,因為裡德堡分子的多體性質使得分析其自旋動力學特別具有挑戰性。
  • 中國科大在激發態載流子動力學與能量轉換過程的微觀機理研究方面...
    ,然而對於激發態性質的描述,尤其是激發態載流子動力學,仍然存在很大的挑戰。 針對凝聚態體系中激發態動力學問題,趙瑾研究小組開發了原創性的非絕熱分子動力學計算軟體程序包Hefei-NAMD,能夠同時從時間、空間、動量與能量等多個尺度對激發態載流子的動力學進行描述,同時可以用來研究激發態載流子與聲子、極化子、缺陷、邊界等的相互作用。
  • 南開大學在非線性拓撲光子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晶格,實驗和理論上研究了光與拓撲光學微結構的非線性相互作用,發現了非線性導致的體態模式向拓撲界面態模式的耦合,並構建出了普適的非線性模式耦合的理論框架。隨著2009年微波波段單向傳輸的拓撲邊界態在實驗上首次被觀測到,光子學拓撲絕緣體以及光的拓撲特性相關的一系列研究相繼在許多不同的光學材料中得以實現,比如波導陣列、耦合諧振腔及超構材料等,逐漸形成了方興未艾的光子學分支:拓撲光子學。目前,由於實驗和理論上的一些困難,大多數拓撲光子學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線性的拓撲效應上。然而,非線性效應的引入可能帶來許多新穎的物理現象。
  • 基於裡德堡原子的多體模擬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團隊在裡德堡原子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該實驗室教授史保森、丁冬生與英國杜倫大學教授Charles. Adams等合作在實驗上實現了基於裡德堡原子的多體自組織模擬,主要研究成果於4月29日發表在國際物理學期刊Physics Review X上。
  • 原子吸收光譜分析基本原理-共振激發 EWG1990儀器學習網
    2018/11/12 作者/EWG1990儀器學習網更多的儀器學習資料,在儀器學習網原子的電子從基態激發到最接近於基態的激發態,稱為共振激發。當電子從共振激發態躍遷回基態時,稱為共振躍遷。這些螢光譜線中波長最長的一個稱為共振線 處在基態的原子吸收某些具有特定頻率的入射光稱為共振線(resonance line)。
  • 武漢物數所等利用對稱性破缺實現偶極裡德堡原子的量子調控
    由於本身具有大的誘導電偶極矩,裡德堡原子間存在強的偶極相互作用,這一特性在量子計算和量子信息處理方面有重要應用前景。但又由於原子量子虧損的存在,除氫原子外的所有原子在低態的誘導電偶極矩都是隨外電場而變化的,導致非氫原子在外電場中的能級呈抗交叉結構。
  • 物理所提出研究光晶格中原子共振散射的新方法
    Lett. 91, 163201 (2003)],這種共振產生的機理類似Feshbach共振:在共振點處於閉通道的由高激發本徵簡諧能級疊加構成的態正好與開通道的本徵基態具有相同的能量。2000年,Petrov等人[Phys. Rev. Lett. 84, 2551 (2000);Phys. Rev.
  • 發當半導體納米線與超導體耦合時,可以被調諧到拓撲量子態!
    一組跨學科研究人員利用可變隧道耦合掃描隧道光譜研究了超導體渦旋束縛態的隧道電導。例如,在沒有電子態的情況下,超導體在能量上有一個「間隙」,所以電子不能隧道進入,而在渦旋線上,磁場會關閉間隙,形成電子態。
  • 科學家們成功地將20個糾纏的量子位轉變為疊加態
    那麼,用薛丁格方程來描述這隻貓,只能說它處於一種」死「與」活「的疊加態。只有在揭開蓋子的一瞬間,我們通過「觀測」才能確切地知道貓是死是活。此時,貓構成的波函數由疊加態立即坍縮到某一個本徵態。 上世紀八十年代起,研究人員們就已經能在實驗室中採用各種方案以實驗方法實現這種量子疊加態。
  • 科學家發表趨近絕對零度的量子共振評述文章—新聞—科學網
    量子散射共振給實驗提供了一種觀測碰撞過程中量子效應的方法,但由於其「壽命」很短,實驗觀測的挑戰很大。 文章詳細介紹了同期發表的荷蘭科學家關於極低溫量子散射共振的研究工作(Science, 6494, 626-630, 2020)。
  • 一種新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
    凝聚態粒子由光子與周期排列的金納米棒中的運動電子混合而成。與之前大多數的實驗方法不同,新的凝聚態無需冷卻至絕對零度附近。因為粒子大部分是光子,所以新型凝聚態可以在室溫下產生。凝聚態粒子由光子與周期排列的金納米棒中的運動電子混合而成。不同於之前大多數實驗方法創造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新的凝聚態無需冷卻至絕對零度附近。因為粒子大部分是光子,所以新型凝聚態可以在室溫下產生。
  • 物理學家創造出奇怪的「裡德堡極化子」分子
    它表明物理學和化學定律有多豐富。 基利安是「物理評論快報」(PRL)的一篇新論文的首席科學家,總結了該小組的實驗結果。基利安與來自賴斯量子材料中心的實驗物理學家和來自哈佛大學和維也納科技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合作開展為期兩年的項目,用鍶原子製造「裡德堡極化子」,這些鍶原子至少比深空溫度低100萬倍。
  • 大連化物所等發表關於趨近絕對零度的量子共振的評述文章
    量子散射共振給實驗提供了一種觀測碰撞過程中量子效應的方法,但由於其「壽命」很短,實驗觀測的挑戰很大。  該文章詳細介紹了同期發表的荷蘭科學家關於極低溫量子散射共振的研究工作(Science, 6494, 626-630, 2020)。
  • 科學家們利用共振納米天線讓光子「剎車」
    然而,當光穿過材料時,它與原子、分子相互作用並激發後兩者的機率就會變得非常小。因此,如果科學家能夠讓光子「踩下剎車」,就有可能促成一系列新應用。《自然·納米技術》雜誌8月17日報導,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展示了一種顯著降低光速的新方法。
  • 進展 | 準二維鐵基超導體中發現朝下色散的中子自旋共振模
    非常規超導體包括銅氧化物、鐵基、重費米子以及部分有機超導材料等,它們往往具有很強的磁性相互作用,且超導機制不能用傳統的基於聲子媒介形成的庫伯電子對凝聚圖像(簡稱BCS理論)來解釋,至今仍是凝聚態物理前沿研究的難題之一。類比於BCS理論中的聲子玻色型激發模,非常規超導體中一種有可能作為電子配對「膠水」的玻色型集體激發模是磁性激發模。中子散射是測量磁性激發模的最好實驗手段。
  • 進展|準二維鐵基超導體中發現朝下色散的中子自旋共振模
    類比於BCS理論中的聲子玻色型激發模,非常規超導體中一種有可能作為電子配對「膠水」的玻色型集體激發模是磁性激發模。中子散射是測量磁性激發模的最好實驗手段。過去,在許多非常規超導體的中子散射實驗中,磁性激發模被發現在特定能量值受超導配對影響得到顯著增強,這一現象被學界稱為中子自旋共振,其共振能量和超導臨界溫度也被發現呈線性標度關係,使得中子自旋共振模被認為是理解非常規超導普適機理的一個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