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成功地將20個糾纏的量子位轉變為疊加態

2020-11-25 電子發燒友

科學家們成功地將20個糾纏的量子位轉變為疊加態

發表於 2019-12-11 14:31:42

導讀

據德國於利希研究中心官網近日報導,該研究所與其他著名研究機構的科學家們成功地將20個糾纏的量子位轉變為疊加態。這種原子級「薛丁格的貓」狀態的產生,被認為是朝著開發在解決特定問題方面勝過經典計算機的量子計算機邁出的重要一步。

背景

1935年,物理學家埃爾溫·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利用量子貓進行思想實驗。在實驗中,一隻貓被封閉在一個密室中,密室中有一瓶毒藥。毒藥瓶上有一個錘子,錘子由一個電子開關控制,電子開關由放射性原子控制。如果原子核衰變,則放出阿爾法粒子,觸動電子開關,錘子落下,砸碎毒藥瓶,釋放出裡面的氰化物氣體,則貓必死無疑。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可是,原子核衰變是隨機事件。也就是說,我們無法知道它在什麼時候衰變。如果我們不揭開密室的蓋子,根據日常經驗可以認定的是:「貓要麼死,要麼活」。「死」與「活」成為了貓的兩種本徵態。那麼,用薛丁格方程來描述這隻貓,只能說它處於一種」死「與」活「的疊加態。只有在揭開蓋子的一瞬間,我們通過「觀測」才能確切地知道貓是死是活。此時,貓構成的波函數由疊加態立即坍縮到某一個本徵態。

上世紀八十年代起,研究人員們就已經能在實驗室中採用各種方案以實驗方法實現這種量子疊加態。歐洲主要的量子倡議(歐盟量子旗艦計劃)的領導者、德國於利希研究中心(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的託馬索·卡拉科(Tommaso Calarco)解釋道:「然而,貓的這些狀態非常敏感,即使是與環境進行最微小的熱相互作用,也會引起狀態坍縮。因此,在薛丁格的貓的狀態中可實現的量子位,比在彼此獨立存在的狀態中實現的量子位,要明顯少很多。」

(圖片來源: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 / Annette Stettien)

創新

在這些彼此獨立存在的狀態中,科學家們在實驗中可以控制超過50個量子位。可是,這些量子位(簡寫為「qubit」)並不會顯示出薛丁格的貓的特徵。然而,如今一支國際科研團隊採用可編程的量子模擬器創造出的20個量子位卻可以,從而創造了一項目前仍然有效的新紀錄,儘管其他的物理方案例如光子、囚禁離子或者超導量子電路也在考慮之內。

來自世界上幾個最著名研究結構的專家們齊心協力地參與了這個實驗。除了於利希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來自美國眾多頂尖大學(哈佛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以及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的科學家們都參與了這個實驗。


來自於利希研究中心 Peter Grünberg 研究所的崔建(音)解釋道:「對於開發量子技術來說,處於貓狀態的量子位極其重要。在這種疊加態中,我們可以揭開未來量子計算機所預期的極大效率和極高性能的奧秘。」

技術
  傳統計算機中的經典比特位通常擁有一個特定的值,例如由0和1組成。因此,這些值只能被一個比特接一個比特地處理。由於疊加原理,量子位可以同時具有好幾個狀態,可以一步到位地並行存儲和處理幾個值。量子位的數量在這裡很關鍵。你通過少數幾個量子位做不了什麼事。20個量子位的疊加態數量已經超過一百萬,而300個量子位可同時存儲的狀態數量超過宇宙中粒子的數量。

2011年起,14個量子位的舊紀錄一直保持不變。在這之後,如今20個量子位的新成果又更接近這個值了。研究人員們採用一個基於裡德堡(Rydberg)原子陣列的可編程量子模擬器進行了他們的實驗。在這個方案中,單個原子(銣原子)被雷射光束捕獲,然後在一起並肩排成一行。這項技術也稱為「光學鑷子」。此外,雷射激發原子,直到它們達到裡德堡態。在這個狀態下,電子處於遠離原子核的位置。
這個過程非常複雜,且通常需要很長時間。這樣一來,在被測量到之前,脆弱的貓狀態就已經被破壞了。於利希研究中心的研究小組通過他們在量子最優控制方面的專業技能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通過以正確的速率聰明地開關雷射,在準備過程中實現了加速,從而創造了這個新紀錄。

崔建(音)解釋道:「我們幾乎讓某些原子膨脹到一個程度,以至於它們的原子殼層與鄰近的原子結合到一起,同時形成兩個對立的組態,即佔據所有偶數或奇數位置的激發。類似於薛丁格的貓,這樣一來,波函數就產生了重疊,而且我們能夠創造出相反組態的疊加,也就是所謂的『Greenberger-Horne-Zeilinger態』。」
 

實驗草圖:銣原子被雷射光束捕獲(紅色)。另外一束雷射(藍色)激發一半數量的原子到達一個程度,以至於它們的原子殼層與鄰近的原子結合到一起。(圖片來源: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 / Tobias Schlößer)

中國的一個研究小組的研究成果,與他們在量子研究方面的進展,形成互補。該研究成果也發表在最近一期的《科學(Science)》期刊上。研究人員採用超導量子電路,創造出處於「Greenberger-Horne-Zeilinger 態」的18個量子位。對於這種實驗方法來說,它也是一項新記錄。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成功地將20個量子比特糾纏,量子計算機將迎來重大飛躍!
    現在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包括來自幾所頂尖大學的科學家,以及來自Forschungszentrum Julich的科學家,已經成功地將20個糾纏量子比特轉換成這種疊加狀態。這種原子薛丁格貓態的產生,被認為是量子計算機發展的一個重要步驟,量子計算機在解決某些任務方面遠超越經典計算機,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上。
  • 量子計算機的秘密武器:疊加和糾纏
    這些科學家們努力的核心是量子疊加和量子糾纏這兩種量子力學現象。普通的數字計算機以位的形式操縱信息,位的值要麼是1,要麼是0。在計算機內,不同的電流電壓分別表示1和0,這同電子的電荷有關。電荷是所有電子的固定特徵,每個電子的電荷數目是一樣的。但是,電子也擁有其他特徵,比如自旋,自旋的方向可以表示為「向上」、「向下」或者模糊不清的「既向上又向下」。
  • 四維超糾纏態光子室外首次傳輸成功—新聞—科學網
    四維超糾纏態光子室外首次傳輸成功
  • 中國學者刷新多比特量子糾纏態世界紀錄!
    個超導量子比特的量子晶片,並成功操控其實現全局糾纏,刷新了固態量子器件中生成糾纏態的量子比特數目的世界紀錄。如今,這個數字被刷新,人類能夠同時精確操控20個超導量子比特進行工作。量子操縱是量子計算的技術制高點,而實現全局糾纏是檢驗操縱是否成功的標誌。在完全可控和可擴展的量子平臺上生成和驗證多方糾纏仍然是一個突出的挑戰。
  • 「量子糾纏針灸」能實現「直系親屬」互治?「疊加態」究竟是什麼?
    實際上,量子糾纏真正打破物理學家們傳統觀念的是「疊加態」這三個字。 疊加態 實際上,量子糾纏真正打破物理學家們傳統觀念的是「疊加態」這三個字,在經典觀念中,物質的某種狀態總歸是固定的,比如說一個波振動的方向,不管它是朝著 360 度中的哪個方向振動,總歸是固定的,哪怕它在不停地切換,比如一秒鐘切換個幾萬次,但在某一個微小的時刻,總是有一個固定的方向的。
  • 陳根:十五萬億糾纏原子,打破量子糾纏脆弱態
    貓雖然不能疊加,但粒子真的能。不但一個粒子能,兩個以上的也能。只要滿足特定的條件,二者就可以作為一個整體,同時處於疊加態中,而不能把其中的粒子單個拆出來看待。然而近日,物理學家們成功製造出了由數萬億個相互糾纏的原子組成的熱雲,其不僅打破了數量記錄而且還顯示糾纏並不像之前認為得那樣脆弱。
  • 中國物理學家成功實現相距50公裡光纖的存儲器間的量子糾纏
    中國一個科學家小組將量子存儲器連接在50公裡以上的光纜上,比之前的紀錄高出40多倍。科學家說,這一壯舉是邁向防黑客網際網路的重要一步。量子網際網路,如量子計算機,將利用量子力學的基本特性之一,即疊加原理。物理學家歐文·薛丁格(ErwinSchrdinger)的「貓在盒子裡既死又活」的悖論對此進行了著名的描述。量子計算機使用量子位,它們可以以重疊狀態存在,在該狀態下它們同時具有1和0的值。量子位以不確定狀態存在,直到觀察者對其進行測量,將其壓縮為0或1的確定狀態。
  • 宏觀尺度量子疊加態新紀錄
    科學家成功地讓原子云處在了相距半米的兩個狀態的疊加中。
  • 為什麼量子疊加和量子糾纏讓人更加迷茫?
    所謂量子疊加狀態,是用有趣的」薜定鄂貓」的思想實驗來描述的。假設當一隻貓被封閉在一個內部信息不為人知的盒子裡,用一隻槍向盒子裡射擊,如果只發射了一枚子彈,而貓這時非死即活,這時貓的量子態就是死貓狀態和活貓狀態的混合體(因為人們不能準確地知道貓此時狀態)。疊加狀態會引起量子糾纏,這也成了量子隨機事件的依據之一。
  • 中國科學家實現18個量子比特糾纏 為量子計算機奠基
    科學家們剛剛將18個量子比特(量子計算的最基本單位)壓縮成6個奇怪的連接光子。這是史無前例的每光子3個量子位,以及通過量子糾纏相互聯繫的量子比特數的記錄。這個新紀錄的取得者是物理學家潘建偉和他的來自中國東部安徽省的中國科技大學的同事。此前,關於量子糾纏態的紀錄保持者也是這個團隊,他們在2017年實現了穩定的10個量子位糾纏的狀態。那麼,這為什麼令人興奮呢?
  • 科學家們第一次在宏觀物體之間成功地實現了量子糾纏
    科學家們第一次在宏觀物體之間發生成功地展示了量子糾纏——愛因斯坦著名的描述為「遠距離的幽靈行動」——這是我們對量子物理學的理解的一個重大進步。量子糾纏將粒子以一種即時相互影響的方式聯繫在一起,即使相隔很遠。
  • 實現「量子霸權」,糾纏態製備是關鍵
    潘建偉講到,可以預期,以量子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第二次量子革命一定會帶來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的巨大進步,同時也給了我國一個從經典信息技術時代的跟隨者、模仿者,轉變為未來信息技術引領者的偉大機遇。中國有個詞叫「歧路亡羊」,岔路之中又有岔路的複雜迷宮中,很難找到目標。而量子計算,就好比玩一種神秘的迷宮遊戲,它可以利用不多的量子比特,同時幻化出很多個分身,在很多很多的岔路上尋找目標,在極短時間內完成任務。「這樣的能力,來源於量子疊加原理——量子比特同時處於0和1的疊加態。隨著比特數的增加,計算能力將指數增加!」
  • 中美科學家最新研究成果:通過分子與原子糾纏建立混合量子系統
    研究團隊的實驗成功地將原子離子中電子的性質與分子的旋轉狀態糾纏在一起,因此對一個粒子的測量將控制另一個粒子的性質。該研究基於同一小組在2017年對分子進行量子控制的研究,該研究將長期用於操縱原子的技術擴展到由分子提供的更複雜且可能更富有成果的場合,該場合由多個鍵合在一起的原子組成。
  • Science: 20個超導量子比特的薛丁格貓態糾纏
    量子計算的成功依賴於糾纏比特的規模,然而在實驗上利用糾纏進行量子計算需要面對兩個至關重要的問題:(1)對糾纏比特的量子調控(隨著糾纏比特增加其操作難度將越來越大),(2)受退相干的影響,完成量子門操作的時間要在量子退相干之前。(意味著我們要延長量子比特的退相干時間)。
  • 成功構建混合量子系統,量子計算機更近一步
    NIST實驗成功地將原子離子中電子的性質與分子的旋轉態糾纏在一起,因此對一個粒子的測量將控制另一個粒子的性質。這項研究建立在該小組2017年展示的分子量子控制的基礎上,該演示將長期以來用於操縱原子的技術擴展到由多個原子結合在一起的分子提供的更複雜、可能更富有成效的領域。分子和原子一樣,具有不同的內部能級,但也以許多不同的速度和角度旋轉和振動。
  • 量子態疊加效應尺度刷新紀錄
    >   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團隊成功地讓原子云處在相距半米的兩個狀態進行了疊加,這將量子態疊加效應的最大尺度紀錄從1釐米擴展到了54釐米。  所謂疊加狀態,是假設當一隻貓被封閉在一個內部信息不為人知的盒子裡,用一隻槍向盒子裡射擊,如果只發射了一枚子彈,而貓這時非死即活,這時貓的量子態就是死貓狀態和活貓狀態的混合體(因為人們不能準確地知道貓此時狀態)。疊加狀態會引起量子糾纏,這也成了量子隨機事件的依據之一。
  • 量子糾纏現象是如何發現的?科學家們是怎樣證明的?
    所謂某個客體的客觀實在性,愛因斯坦他們認為可以定義為可以在不幹擾該客體的情況下,能夠明確地預言它的值。如果每一個有客觀實在性的物理量在理論上有一個對應,愛因斯坦他們認為,這樣的理論才是完備的。愛因斯坦藉助於一個量子糾纏態(當然,他們還沒有這個名詞)作了一系列論證。這個量子糾纏態的性質是這樣各種可能狀態的疊加態。
  • 違反常理的量子疊加態:不同時間「同時」存在的振動態
    量子力學違反直覺的一點在於,單一事件能夠以疊加狀態存在。這種疊加態非常脆弱,如果有關事件發生的地點、時間等任何信息洩漏到環境中,即便沒有人會真正去記錄這些信息,疊加態也會遭到破壞。然而,當疊加態真實產生時,它們會導致與經典物理學觀測不一致的觀測結果,讓我們對空間和時間的理解產生質疑。
  • 今日Nature:南大科學家實現光子波態與粒子態的可控量子疊加
    而近期,南京大學馬小松教授的團隊實現了對這兩種互補狀態的可控量子疊加,證明實驗中的光處於一種」波-粒疊加狀態「。這是科學家首次在嚴格的愛因斯坦定域性條件下實現量子版本延遲選擇實驗。相關論文成果本周發表在《自然-光子學》雜誌上。
  • 量子生物學的裡程碑:科學家成功觀察到生物體中的量子糾纏
    沒有人見過一顆恆星、一顆行星或一隻貓處於量子疊加狀態或處於量子糾纏狀態。但是自從20世紀初量子理論的最初形成以來,科學家們就一直想知道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究竟在哪裡分界。量子領域究竟能有多大,它能不能大到足以讓其最怪異的方面親密地、明確地影響到生物?在過去的20年裡,量子生物學這個新興領域一直在尋找這樣的問題的答案,他們提出並進行了關於生物體的實驗,以探索量子理論的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