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學家最新研究成果:通過分子與原子糾纏建立混合量子系統

2020-11-22 量子認知

中美兩國科學家通過連接或「糾纏」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增強了他們在量子水平上對分子基本性能的控制,展示了一種通過構建可混合的量子信息系統來操作、存儲和傳輸不同形式數據的方法。這一題為:「原子與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 between an atom and a molecule)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發表在今天剛出的《自然》雜誌上。

論文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近代物理系教授、林毅恆(Yiheng Lin),他曾師從2012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David Wineland教授,在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做博士後研究員。論文中另一位為中國博士後研究人員周進文(Chin-wen Chou)。

在該研究論文中,描述了這種新的方法,它可以基於不兼容的硬體設計和工作頻率,通過連接量子位來幫助構建大規模量子計算機和網絡。混合平臺量子系統可以像常規計算機系統一樣提供多功能性,例如,可以在電子處理器、光碟和磁性硬碟驅動器之間交換數據。

研究團隊的實驗成功地將原子離子中電子的性質與分子的旋轉狀態糾纏在一起,因此對一個粒子的測量將控制另一個粒子的性質。該研究基於同一小組在2017年對分子進行量子控制的研究,該研究將長期用於操縱原子的技術擴展到由分子提供的更複雜且可能更富有成果的場合,該場合由多個鍵合在一起的原子組成。

分子具有各種內部能級,例如原子,但也以許多不同的速度和角度旋轉和振動。因此,分子可以通過在每秒幾千到幾萬億個周期的寬範圍的量子位頻率之間轉換量子信息來充當量子系統中的介體。通過振動,分子可以提供更高的量子位頻率。

物理學家周進文表示:「我們證明了原子離子和分子離子之間存在糾纏,並且還顯示了分子中存在大量的量子位頻率選擇。」

量子位以兩個不同的量子狀態,例如原子中的低能級和高能級,表示數字數據位0和1。量子位也可以同時存在於兩個狀態的「疊加」中。研究人員將鈣原子離子的兩個能級與氫化鈣分子離子的兩個不同的旋轉狀態對纏結在一起,氫化鈣分子離子是結合到氫原子上的鈣離子。分子量子位的躍遷頻率(兩種旋轉狀態之間的循環速度)要麼是13.4千赫茲的低能量,要麼是每秒8550億赫茲的高能量。

周說:「分子提供了一系列的躍遷頻率,我們可以從多種類型的分子中進行選擇,因此,這是我們可以帶入量子信息科學的很大範圍的量子比特頻率。」 「我們正在利用自然界中所呈現的這種過渡,因此對每個人來說這樣的結果都會是相同的。」

實驗使用了具有不同強度、方向和脈衝序列的藍色和紅外雷射束的特定公式來冷卻、糾纏和測量離子的量子態。

首先,研究人員將這兩個離子捕獲並冷卻到最低能量狀態。這對離子由於彼此的物理距離和正電荷而互相排斥,並且排斥力就像是彈簧,阻止了它們的運動。雷射脈衝為分子的旋轉增加了能量,並形成了低能和高能旋轉狀態的疊加,這也引起了共同的運動,因此這兩個離子開始在同一方向上以相反的方向擺動。

因此,分子的旋轉與其運動糾纏在一起。更多的雷射脈衝利用了兩個離子的共享運動來將原子離子誘導成低能級和高能級的疊加。這樣,糾纏從運動轉移到包圍原子。研究人員通過在其上照射雷射並測量其螢光或散射的光量來確定原子離子的狀態。

研究人員通過兩組分子的旋轉特性驗證該技術,低能對量子位成功地實現了87%的糾纏,高能對成功地實現了76%的糾纏。在低能情況下,分子以兩個略微不同的角度旋轉,但同時處於兩種狀態。在高能情況下,分子以兩個速率同時旋轉,但速度相差很大。

在他們的2017年實驗中顯示的量子邏輯技術使這項新工作成為可能。研究人員施加了紅外雷射脈衝,以驅動該分子的100多種可能的旋轉狀態中的兩種之間切換。研究人員知道發生這種轉變是因為一定量的能量被添加到兩個離子的共享運動中。研究人員知道離子是根據原子離子發出的光信號糾纏在一起的。

新方法可用於由不同元素組成的各種分子離子,從而提供了多種量子位特性選擇。

該方法可以連接以不同頻率工作的不同類型的量子位,例如原子和超導系統或光粒子,包括電信和微波組件中的那些。除了在量子信息中的應用外,新技術還可用於製造量子傳感器或從事量子增強化學。

相關焦點

  • 中美實現分子、原子之間量子糾纏,繼續拓展量子信息技術應用邊界
    就最新的發展來看,由單原子和單分子構成的複合型量子糾纏系統已經誕生,對未來考慮使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產生推動作用。這項工作的論文在線發表於學術期刊 Nature 上,由中美科學家聯合完成,題為 「Quantum entanglement between an atom and a molecule」。
  •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建立混合量子系統
    CaSIT 新一代信息科技戰略研究中心新一代信息科技戰略研究中心供稿人:徐婧2020年5月20日,《自然》雜誌發表了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通過連接或「纏結」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增強在量子水平上對分子基本性能的控制,展示了一種通過構建可混合的量子信息系統來操作、存儲和傳輸不同形式數據的方法。
  • 中國科大實現原子和分子間的量子糾纏
    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最新的研究標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 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消息,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教授林毅恆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 中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分子與量子也可糾纏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記者日前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最新的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成員林毅恆教授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這項成果對於未來利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 中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分子與量子也可糾纏
    中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分子與量子也可糾纏光明日報合肥5月29日電(記者常河 通訊員楊凡)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記者日前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最新的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
  • 【人民網】中國科大實現原子和分子間的量子糾纏
    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最新的研究標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消息,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教授林毅恆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 中美科學家:治癒量子糾纏的致命弱點
    中美科學家聯合解決了量子信息理論中已有20年歷史的問題,該問題涉及如何解決量子糾纏的一個致命弱點,即如何計算糾纏的成本問題,也就是說一種測量糾纏成本的方法,以便以有用的方式有效計算糾纏成本。這一問題廣泛應用於一些量子研究領域中。該最新研究成果論文發表在最近的《物理評論快報》雜誌上。
  • 科學網—科學家首次製備含單分子的量子糾纏態
    本報訊(記者楊凡)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的研究對象多是光子。但最新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首次製備含單分子的量子糾纏態
    本報訊(記者楊凡)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的研究對象多是光子。但最新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教授林毅恆團隊與美國合作者,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
  • 《光明日報》:中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
    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記者日前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最新的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成員林毅恆教授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通訊員 楊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海涵 王磊)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林毅恆教授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成果對於未來利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 分子與量子也可糾纏
    聊點科技【分子與量子也可糾纏】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最新的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成員林毅恆教授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江峰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 新研究實現15萬億個原子量子糾纏
    當量子糾纏發生的時候,兩個電子或原子將損失各自的「個性」,與另一方實現協調。量子糾纏是量子技術推動計算機、通信和偵測引力波等領域發展的核心基礎。因此,科學家花很多力氣隔離系統,讓它們互不幹擾,比如常見的手段是將系統溫度降至接近絕對零度。西班牙光子科學研究所(ICFO)的一份新研究,成功地讓原子在450開爾文的高溫下實現量子糾纏。這個溫度比多數現有量子系統使用的溫度高出幾百萬倍。而且,這個系統內原子之間沒有任何隔離,它們互相之間每幾微秒就會發生碰撞,每次撞擊都會隨機改變原子周圍的電子旋轉方向。
  • 中美學者重大突破:首次實現分子與原子間「跨界」量子糾纏
    新華社合肥5月30日電(記者徐海濤)「糾纏」是量子的奇妙特性之一,也是實現量子計算等重大應用的基礎。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的學者合作,成功製備出原子和分子間的「跨界」量子糾纏,可顯著提升信息承載量,開闢出構建多體系複雜量子信息處理器的新路。
  • 成功構建混合量子系統,量子計算機更近一步
    來源:Burrus/NIST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的物理學家通過將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連接或「糾纏」,加強了他們在量子水平上對分子基本性質的控制,展示了一種構建混合量子信息系統的方法,該系統可以操作、存儲和傳輸不同形式的數據。
  • 中科大分子量子糾纏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記者5月25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於5月20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這項成果對於未來考慮使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 近期科學家在450開爾文高溫下實現15萬億個原子的量子糾纏
    量子糾纏是一個微觀對象(如電子或原子)失去了獨立性的過程,通過該過程從而變得更好地相互協調。糾纏是量子技術的核心,它有望在計算、通信和傳感(例如檢測引力波)方面取得巨大進步。眾所周知糾纏狀態是非常脆弱的:在大多數情況下,即使是很小的幹擾也可以消除糾纏。基於這個原因,當前的量子技術需要非常費力地將與它們一起工作的微觀系統分離,並且通常需在接近絕對零的溫度下運行。
  • 中科大33歲教授再發《自然》:實現原子與分子間的量子糾纏
    在雷射控制下,被困在電磁場陷阱中的一個分子離子和一個原子離子出現了神奇的糾纏效應。5月20日,發表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上的一篇論文報告了這種在分子層面上的量子控制能力。由於分子比特頻率可以在寬範圍內選擇,論文相信,類似機制可以用作混合量子信息系統中的「轉換器」,正如經典計算機需要兼容處理器、光碟、硬碟驅動器等不同屬性的物理載體,以進行信息處理、存儲或傳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