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中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

2021-02-24 央媒看皖

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記者日前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最新的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成員林毅恆教授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這項成果對於未來利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分子作為多個原子組成的系統,原子集團可以轉動和發生振動,由此帶來獨特的屬性。例如,類比陀螺的轉動和使用彈簧連接的小球振動,分子可以有不同轉動角速度和角度以及振動模式,這些經典的物理量可以通過量子化形成量子狀態。研究發現,分子可以作為媒介,用於匹配和溝通頻率迥異的不同量子系統,實現複合的量子體系和信息處理平臺。

在研究中,科學家通過在離子阱體系束縛帶電的鈣原子和氫化鈣分子,使用雷射調控制備出它們之間的糾纏態。這項研究工作結合了近年來發展的多項重要技術,包括利用帶電原子和分子的電相互作用實現信息的傳遞,可以在不丟失分子的情況下利用原子間接讀出其信息;使用紅外的雷射實現分子轉動態的高精度調控等技術。實驗中,研究人員首先初始化原子和分子到某個確定的低能量狀態(基態),並且冷卻他們的運動到接近量子的極限。繼而使用雷射作用在單個分子上,製備出轉動維度高低能量的疊加狀態,再通過一系列複雜的雷射脈衝序列,產生所需的量子關聯——糾纏態。通過觀察不同情況下原子和分子協同的狀態關聯,可以將所有信息整合成一個範圍在0到1之間的值,超過0.5的閾值即表示糾纏態的出現。實驗中測得的數值在誤差範圍內遠高出這個閾值,表明糾纏態的產生。

論文的第一完成單位是中科院院士、中科大副校長杜江峰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專注於自旋科學技術及其應用的實驗研究,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實驗室。自主研發了一系列先進的自旋實驗方法技術和實驗裝備,將自旋調控的靈敏度和解析度提升到國際領先水平,在與信息科學、生命科學和基礎物理的前沿交叉研究中取得了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研究成果。該室從2000年起一直從事自旋相關的量子計算研究,保持著使用量子算法完成最大整數的質因數分解、室溫固態體系最高精度量子邏輯門控制等世界紀錄。

原標題:中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分子與量子也可糾纏

相關焦點

  • 中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分子與量子也可糾纏
    中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分子與量子也可糾纏光明日報合肥5月29日電(記者常河 通訊員楊凡)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記者日前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最新的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
  • 中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分子與量子也可糾纏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記者日前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最新的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成員林毅恆教授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這項成果對於未來利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 中科大分子量子糾纏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記者5月25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於5月20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這項成果對於未來考慮使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 中科大量子測量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記者11月20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日前在量子測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德國、義大利、瑞士理論物理學者合作,在光子系統中首次實驗使用糾纏集體測量,將量子比特熱力學系統中投影測量反作用降至最小。相關成果於11月16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江峰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 中美學者重大突破:首次實現分子與原子間「跨界」量子糾纏
    新華社合肥5月30日電(記者徐海濤)「糾纏」是量子的奇妙特性之一,也是實現量子計算等重大應用的基礎。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的學者合作,成功製備出原子和分子間的「跨界」量子糾纏,可顯著提升信息承載量,開闢出構建多體系複雜量子信息處理器的新路。
  • 中科大潘建偉項目組實現量子瞬間傳輸技術重大突破
    如今,中國科學家在這項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今年2月26日,《自然》雜誌發表封面文章,介紹了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項目組的「多自由度量子體系的隱形傳態」研究。通俗地說,這一技術可以讓科學家在異地瞬間獲知粒子狀態,從而開啟了瞬間傳輸技術的大門。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通訊員 楊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海涵 王磊)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林毅恆教授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成果對於未來利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 重大突破!原子和分子間「跨界」量子糾纏可顯著提升信息承載量
    「糾纏」是量子的奇妙特性之一,也是實現量子計算等重大應用的基礎。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的學者合作,成功製備出原子和分子間的「跨界」量子糾纏,可顯著提升信息承載量,開闢出構建多體系複雜量子信息處理器的新路。
  • 中國科學家威武:量子糾纏存儲重大突破!
    據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量子存儲研究上取得重大進展,實現了兩個存儲單元之間的高維糾纏、多自由度的超糾纏,對實現遠程量子保密通信具有重要意義。量子糾纏是實現遠距離量子通信、可擴展線性量子計算的核心,而要構建大信息量、長距離的量子通信網絡,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高維糾纏的量子存儲問題。
  • 中科大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 與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記者6月19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潘建偉、苑震生等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在理論上提出並實驗實現原子深度冷卻新機制的基礎上,在光晶格中首次實現了1250對原子高保真度糾纏態的同步製備,為基於超冷原子光晶格的規模化量子計算與模擬奠定了基礎。
  • 中科大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8月10日,從中科大傳來有關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實驗區的新突破:量子隱形傳態的距離從2010年的16公裡,首次達到了97公裡。通俗地打個比方來解釋,原本咱們像哈利·波特那樣「嗖」的一聲「幻影移形」,只能從中科大「瞬移」到大蜀山;這一次突破,則讓咱們有望一下子「幻影移形」上太空。
  • 量子可糾纏,科研不糾纏
    杭州日報 我們生長於「經典世界」,而今漸漸進入一個嶄新的微觀空間,它叫「量子世界」。 繼5G之後,量子科技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熱點。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表示要加強量子科技發展戰略謀劃和系統布局,把握大趨勢,下好先手棋。
  • 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實質性突破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
  • 中科大量子測量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記者11月20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日前在量子測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德國、義大利、瑞士理論物理學者合作,在光子系統中首次實驗使用糾纏集體測量,將量子比特熱力學系統中投影測量反作用降至最小。相關成果於11月16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 中科大再次刷新量子糾纏世界紀錄
    首次實現18個量子比特的糾纏中科大再次刷新量子糾纏世界紀錄     星報訊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科大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陸朝陽、劉乃樂、汪喜林等通過調控六個光子的偏振、路徑和軌道角動量三個自由度,在國際上首次實現18個光量子比特的糾纏
  • 中奧學者聯手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獲重要進展 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首次實現
    【科技前沿】光明日報合肥9月8日電(記者常河)記者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奧地利馬庫斯·胡貝教授研究組合作,首次實現了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
  • 33歲中科大教授實現原子與分子間量子糾纏還發了篇《Nature》
    這次實現原子與分子間的量子糾纏並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自然》論文,已經是第二次了。原子與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是重大突破對於這種「幽靈般的超距作用」做出最精彩描述的,無疑是劉慈欣獲得雨果獎的小說《三體》中發到太陽系用以幹擾地球基礎科學發展的智子,智子獲得的信息可以瞬時返回4光年之外的三體星系,背後依據的科學原理就是量子糾纏
  • 量子研究重大突破!量子糾纏首次在宏觀物體中實現!
    數十年過去了,量子力學已經發展成為自然的基本理論,這種被稱作量子糾纏的超距作用也已經被證實。量子糾纏允許物體在任意距離上相互影響,且不需要任何直接的交互。這一現象既違背了經典物理學,也顛覆了我們對現實的常識性理解。如今,量子糾纏被認為是量子力學的基石,此前已經在微觀粒子(比如原子)的實驗中被證明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