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報
我們生長於「經典世界」,而今漸漸進入一個嶄新的微觀空間,它叫「量子世界」。
繼5G之後,量子科技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熱點。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表示要加強量子科技發展戰略謀劃和系統布局,把握大趨勢,下好先手棋。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院士進行了講解。薛其坤帶領研究團隊,於2013年在國際上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榮獲2020年度「菲列茲·倫敦」獎。
量子理論是20世紀科學的重大進展之一。早在1900年,德國著名物理學家普朗克就提出了量子這個概念。「一朵雲降生了量子論,另一朵雲降生了相對論」。
當今「第二次量子革命」正在興起。現代信息技術,量子力學是硬體基礎,數學是軟體基礎。新華社10月18日報導說,具有代表性的是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是科技大國重點搶佔的戰略技術高地。量子通信,是信息安全傳輸的「保護盾」,竊聽者必然被察覺並被規避;量子計算,則是未來計算技術的「心臟」,谷歌研究人員發論文稱,「基於一個包含54個量子比特的量子晶片計算系統,它花費約200秒完成的任務,傳統超級計算機要1萬年才能完成。」
在量子世界,最著名的原理就是「量子糾纏」——愛因斯坦於1935年最早提出了「量子糾纏」的概念。現在通俗地講就是:兩個不同量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後,處於糾纏狀態,就像有「心靈感應」,無論相隔多遠,一個量子狀態變化,另一個也會隨之改變。量子世界還真是「有你有我」。
我國有一位「光量子糾纏鬼才」,他叫陸朝陽,以研究量子糾纏聞名,被稱為在量子世界裡「打怪升級」的「超級玩家」。就在10月7日,「2021年度羅夫·蘭道爾和查爾斯·本內特量子計算獎」授予陸朝陽,他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科學家。
青年才俊陸朝陽,1982年12月生於浙江東陽。1998年春節前,他在東陽中學讀高中時,潘建偉教授前來所做的一場科普報告,為他揭開量子世界詭譎離奇的一幕,由此使他沉迷其中。潘建偉院士是我國量子研究的領軍人物,同樣是浙江東陽人,上個月他還來到西湖大學,講了一課《從愛因斯坦的好奇心到量子信息科技》的公開課。「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科研團隊就是他領銜的。
2000年,陸朝陽考入了中科大物理系,順利進入了潘建偉團隊實驗室。2007年,24歲的他在國際上首次實驗實現了六光子糾纏「薛丁格貓態」和「簇態」,刷新了光量子糾纏的兩項世界紀錄。2008年,經導師潘建偉建議,陸朝陽去英國劍橋讀博。潘建偉自己是在維也納大學完成博士學位的。與導師一樣,陸朝陽學成歸國,繼續深入研究探索量子世界的奧妙,把這個領域做大做強,真正為國為民所用。這就是優秀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
2010年,28歲的陸朝陽成為中科大最年輕的教授、博士生導師。潘建偉、陸朝陽他們帶領團隊,構成了中科大量子研究的「夢之隊」。2020年2月,陸朝陽榮獲美國2020年度「阿道夫·倫獎章」,也是國內第一人。
如果說生產是「加法」、創新是「乘法」,那麼基礎科研、科學原創就是「幾何級數法」。量子科研,未來可期。量子可糾纏,科研不糾纏,需要一往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