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中國科大實現原子和分子間的量子糾纏

2020-12-05 中國科大新聞網

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最新的研究標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

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消息,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教授林毅恆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該項成果已於5月20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這項成果對於未來利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分子作為多個原子組成的系統,原子集團可以轉動和發生振動,由此帶來獨特的屬性。研究發現,分子可以作為媒介,用於匹配和溝通頻率迥異的不同量子系統,實現複合的量子體系和信息處理平臺。

在本研究中,科學家通過在離子阱體系束縛帶電的鈣原子和氫化鈣分子,使用雷射調控制備出他們之間的糾纏態。

這項研究工作結合了近年來發展的多項重要技術,包括利用帶電原子和分子的電相互作用實現信息的傳遞,可以在不丟失分子的情況下利用原子間接讀出其信息;使用紅外的雷射實現分子轉動態的高精度調控等技術。

實驗中,研究人員首先初始化原子和分子到某個確定的低能量狀態(基態),並且冷卻他們的運動到接近量子的極限。繼而使用雷射製備出單個分子轉動維度,轉動出高低能量的疊加狀態,再通過一些列複雜的雷射脈衝序列,產生所需的量子關聯——糾纏態。通過觀察不同情況下原子和分子協同的狀態關聯,可以整合所有信息成一個範圍在0到1之間的值,超過0.5的閾值即表示糾纏態的出現。實驗中測得的數值在誤差範圍內遠高出這個閾值,表明糾纏態的產生。

據介紹,本文的第一完成單位是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從2000年起一直從事自旋相關的量子計算研究,保持著使用量子算法完成最大整數的質因數分解、室溫固態體系最高精度量子邏輯門控制等世界記錄。(汪瑞華 楊凡)


人民網-安徽頻道2020年05月26日

http://ah.people.com.cn/n2/2020/0526/c358266-34042438.html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實現原子和分子間的量子糾纏
    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最新的研究標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 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消息,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教授林毅恆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 原子和分子間「跨界」量子糾纏可顯著提升信息承載量
    「糾纏」是量子的奇妙特性之一,也是實現量子計算等重大應用的基礎。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的學者合作,成功製備出原子和分子間的「跨界」量子糾纏,可顯著提升信息承載量,開闢出構建多體系複雜量子信息處理器的新路。
  • 中科大33歲教授再發《自然》:實現原子與分子間的量子糾纏
    在雷射控制下,被困在電磁場陷阱中的一個分子離子和一個原子離子出現了神奇的糾纏效應。5月20日,發表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上的一篇論文報告了這種在分子層面上的量子控制能力。在實際操作中,要對原子實現如此精確的操控和測量,關鍵還是把原子固定住,減少它的振動。雖然科學家們夢寐以求的「一動不動」的原子目前不可能實現,但他們想出了很多有效的方法讓原子「冷靜」下來。例如,用電磁場囚禁住失去一個電子後帶正電的原子離子,再用雷射施加阻力。類似的冷原子技術已經在原子鐘和量子計算領域取得了很多應用。
  • 33歲中科大教授實現原子與分子間量子糾纏還發了篇《Nature》
    這位33歲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年輕教授林毅恆在此之前已經參與發表了9篇《物理評論快報》(PRL)、2篇《自然》、1篇《科學》論文。這次實現原子與分子間的量子糾纏並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自然》論文,已經是第二次了。
  • 中美學者重大突破:首次實現分子與原子間「跨界」量子糾纏
    新華社合肥5月30日電(記者徐海濤)「糾纏」是量子的奇妙特性之一,也是實現量子計算等重大應用的基礎。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的學者合作,成功製備出原子和分子間的「跨界」量子糾纏,可顯著提升信息承載量,開闢出構建多體系複雜量子信息處理器的新路。
  • 中科大分子量子糾纏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記者5月25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於5月20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這項成果對於未來考慮使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 中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兩個異核原子的量子糾纏
    從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詹明生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異核原子間的量子受控非門和量子糾纏。相關工作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量子糾纏是指兩個(或多個)粒子共同組成的量子狀態,無論粒子之間相隔多遠,測量其中一個粒子必然會影響其它粒子,也被稱為「量子力學非定域性」。理論推測,不同種類粒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應該廣泛存在於各種量子複合體系之中,然而在實驗上操控兩個粒子並實現不同種類粒子的量子糾纏並不容易,之前只在兩個離子之間做到過。
  • 中美實現分子、原子之間量子糾纏,繼續拓展量子信息技術應用邊界
    (來源:Nature)首次原子和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文中不但介紹了迄今為止最小的量子系統——單原子量子比特和單分子量子比特的製作,並介紹了如何在其中建立量子糾纏。最終實驗檢測的結果顯示,該系統的量子糾纏可靠性已經超過閾值,著實讓人眼前一亮。
  • 中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分子與量子也可糾纏
    中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分子與量子也可糾纏光明日報合肥5月29日電(記者常河 通訊員楊凡)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記者日前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最新的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
  • 中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分子與量子也可糾纏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記者日前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最新的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成員林毅恆教授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這項成果對於未來利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 33歲中科大林毅恆教授實現量子糾纏新突破!
    作為後浪的發源地,科大引起了關注。而科大不僅一波接一波的輸出巨浪,也用廣闊的胸懷接納後浪,讓後浪奔湧的更加激烈。5月20日,33歲的中科大教授林毅恆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IST)合作實現了原子和分子的量子糾纏,相關成果發表於Nature。這是林教授的第三篇Nature。
  • 中美科學家最新研究成果:通過分子與原子糾纏建立混合量子系統
    中美兩國科學家通過連接或「糾纏」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增強了他們在量子水平上對分子基本性能的控制,展示了一種通過構建可混合的量子信息系統來操作、存儲和傳輸不同形式數據的方法。研究團隊的實驗成功地將原子離子中電子的性質與分子的旋轉狀態糾纏在一起,因此對一個粒子的測量將控制另一個粒子的性質。該研究基於同一小組在2017年對分子進行量子控制的研究,該研究將長期用於操縱原子的技術擴展到由分子提供的更複雜且可能更富有成果的場合,該場合由多個鍵合在一起的原子組成。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首次製備含單分子的量子糾纏態
    本報訊(記者楊凡)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的研究對象多是光子。但最新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教授林毅恆團隊與美國合作者,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
  • 分子與量子也可糾纏
    聊點科技【分子與量子也可糾纏】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最新的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成員林毅恆教授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江峰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 分子也可出現量子糾纏現象?淘寶特價版內測「工廠直播」
    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日前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最新的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成員林毅恆教授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這項成果對於未來利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 未來暢想:如何實現100萬個量子比特的糾纏和量子計算
    本期墨子沙龍邀請陸朝陽教授為客串編輯,構思了一個腦洞大開的提問:「如何實現一百萬個量子比特的糾纏和量子計算」,並邀請了正在三個不同物理體系(光子、超冷原子、超導線路)從事研究的幾位青年研究人員一起討論和回答。
  • 科學網—科學家首次製備含單分子的量子糾纏態
    本報訊(記者楊凡)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的研究對象多是光子。但最新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通訊員 楊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海涵 王磊)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林毅恆教授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成果對於未來利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