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發現!毫秒分辨探測晶體成核機制

2021-02-23 特種鑄造

導讀:本文實驗和理論分析支持結構漲落源於原子團簇中兩種狀態的尺寸依賴熱力學穩定性的觀點。基於真實原子系統動力學的發現,重塑了對原子結晶成核機制的理解。

成核是許多固體物質形成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現象。經典成核理論描述了晶體形成的途徑,其中單體組裝形成通過表面和體積自由能壘上的密度波動發生。但是膠體粒子、蛋白質和小分子的不同系統中的成核過程已被證明結合了非經典過程。在這些系統中,亞穩定的中間團簇形成,然後轉變成穩定的晶體,從而繞過了直接結晶的高能壘。

儘管經典成核理論取得了進展,但人們對原子結晶中的成核仍知之甚少。成核過程可能涉及非經典機制,包括從無序到晶態的自發轉變,但對其動力學的詳細理解需要進一步研究。由於入射原子的反覆碰撞和表面原子的解吸,小團簇的表面發生波動,定義原子核的自由能壘可以被動態擾動。這些高能相互作用表明,原子結晶的早期階段可能是由原子動力學控制的非經典過程。 

近日,來自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聯合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和漢陽大學的研究者通過原位電鏡表徵具有毫秒時間解析度的單個金納米晶體異質成核,相關成果發表於頂刊《Science》,並以題為「Reversible disorder-order transitions in atomic crystal nucleation」。文中以原子空間和毫秒時間解析度,研究了金納米晶體在石墨烯表面的非均相成核過程,結果發現原子結晶的早期階段通過無序狀態和結晶狀態之間的動態結構波動進行,而非通過單一的不可逆轉變進行。

論文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28/498

研究使用了三個像差校正的透射電鏡(TEMs)——一個帶有直接電子檢測器,第二個帶有閃爍體耦合照相機,結合了進一步提高時間解析度的靜電子幀系統,第三個帶有低噪聲、閃爍體耦合照相機,用於低劑量成像。為了原位成像晶體成核,製備了單層石墨烯支撐膜,在其上合成了氰化金納米帶。先進的成像探測器和樣品幾何結構使原子級觀測獲得毫秒級的時間解析度(1.6和10毫秒)。

試驗發現石墨烯上金簇的晶體成核是通過無序態和晶態之間的可逆結構波動進行的。原子級高速原位觀察系統證實了原子結晶過程中成核過程的非經典和動力學性質。

每個成核路徑的時間解析度研究,闡明了晶體成核通過一種機制進行,在該機制中原子團簇在無序和結晶狀態之間可逆地多次變換。此外,實驗和理論分析支持了結構波動起源於原子簇中兩種狀態的尺寸相關的熱力學穩定性的觀點。

另外,文中還闡明了材料生長成核階段的基本機制,包括薄膜沉積、界面誘導沉澱和納米粒子形成。

該工作揭示了從濃縮原子到形成穩定晶體的近原子尺度動力學,從而解決了在許多不同類型的結晶過程中決定成核途徑的關鍵步驟。

點個「在看

讓更多朋友看到  

相關焦點

  • 「天眼」FAST首次發現毫秒脈衝星 引力波探測又添新可能
    新發現的脈衝星J0318+0253自轉周期5.19毫秒,根據色散估算距離地球約4000光年,由FAST使用超寬帶接收機進行一小時跟蹤觀測發現,是至今發現的射電流量最弱的高能毫秒脈衝星之一。此前,國際大型射電天文臺曾對其進行過多次脈衝星搜索,如美國Arecibo望遠鏡在2013年6月開展的三次定點觀測,都未探測到。此次通過對Fermi-LAT伽馬射線數據的後隨計時分析證實J0318+0253為孤立毫秒脈衝星,並提高位置精度至亞角秒量級。這是FAST–Fermi-LAT合作組的首個成果。雙方將繼續合作研究,並開展多波段觀測分析。此次發現有何重大意義?
  • 「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
    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成功入選。入選成果「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簡介如下:真核細胞內,細胞器和細胞骨架進行著高度動態而又有組織的相互作用,即「細胞器互作」。在此過程中,細胞器之間進行蛋白質和脂類的交換及信號的傳遞,高效的協調複雜的細胞功能。
  • 晶體成核類型與熱力學
    晶體的產生是溶液中生長基元聚集的結果,包括成核與晶體生長兩個程。
  • 中國天眼重大成果發布 揭開宇宙毫秒無線電爆發新機制
    圖/FAST工程官網誰發出了毫秒電波?廣袤的宇宙中,經常有一股電波襲來,僅僅閃現幾個毫秒。2007年,天文學家在分析澳大利亞64米射電望遠鏡2001年記錄的信號中發現了這樣的毫秒電波。隨後天文學家一直企圖尋求真相:誰發出了電波?如此快速閃現的電波包含了什麼信息?
  • 中美科學家發現第一種二維冰相,對材料科學、生物學等多領域研究有...
    金鳳 生物抗凍蛋白如何抗結冰,冰川之間的相對滑移、大氣臭氧的降解催化,都與冰的結構和成核生長密切相關。 經過近百年的探索,人們已經發現了冰的18種三維晶體結構,其中自然界最常見的就是六角形的冰相。
  • 2018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用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克隆出獼猴
    >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首次直接探測到電子宇宙射線能譜在1TeV附近的拐折揭示水合離子的原子結構和幻數效應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調控植物生長-代謝平衡實現可持續農業發展
  • 小料科普 | 多彩的人工晶體系列——非線性光學晶體
    1961年,Franken等首次發現雷射通過石英晶體時會產生倍頻現象,隨後科學家們又陸續發現雷射在通過某些特定晶體時會產生倍頻、和頻、差頻、混頻與光參量振蕩等光學變頻現象,這些晶體被稱為非線性光學晶體。非線性光學晶體的變頻,簡單地說就是改變雷射波長、其中最常用的變頻是使輸出雷射的頻率是輸入雷射的倍數關係。改變雷射的波長,對我們人的眼睛來說,就是改變了雷射的顏色。
  • 小料科普 | 多彩的人工晶體系列——非線性光學晶體
    1961年,Franken等首次發現雷射通過石英晶體時會產生倍頻現象,隨後科學家們又陸續發現雷射在通過某些特定晶體時會產生倍頻、和頻、差頻、混頻與光參量振蕩等光學變頻現象,這些晶體被稱為非線性光學晶體。非線性光學晶體的變頻,簡單地說就是改變雷射波長、其中最常用的變頻是使輸出雷射的頻率是輸入雷射的倍數關係。改變雷射的波長,對我們人的眼睛來說,就是改變了雷射的顏色。
  • 中美科學家發現了第一種二維冰相—新聞—科學網
    經過近百年的探索,人們已經發現了冰的18種三維晶體結構,其中自然界最常見的就是六角形的冰相。然而,是否有穩定存在的二維冰,學術界一直有很大爭議。2015年,石墨烯發現者安德魯·蓋姆帶領的團隊在雙層石墨烯間發現了一種四方二維冰相,轟動學術界,但這種二維冰隨後被質疑是氯化鈉的晶體結構,二維冰存在與否一直成謎。 在此次研究中,科研人員精確控制溫度和水壓,在疏水的金襯底上,生長出一種單晶二維冰結構。他們將非侵擾式原子力顯微鏡成像技術運用於二維冰的亞分子級分辨成像,再結合理論計算確定了其原子結構。
  • 中國科學家揭示抗凍蛋白對冰晶成核的分子機制
    中科院化學所綠色印刷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健君與中科院上海應物所副研究員王春雷、研究員方海平和新疆大學教授馬紀合作,揭示了抗凍蛋白的不同面對冰核形成分子層面的機制。這一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 貴州「天眼」重磅:23150光年外,發現雙毫秒脈衝星,只有3毫秒!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www.bokeyuan.net)利用我們中國貴州,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五百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天眼(FAST),天文學家在球狀星團NGC6205中探測到一顆新的雙毫秒脈衝星(MSP),新發現的脈衝星被命名為PSRJ1641+3627F,其研究發現現已發表在《arxiv》上。
  • 科學網—科學家揭示抗凍蛋白對冰晶成核的分子機制
    本報北京12月28日訊(記者甘曉 通訊員李丹)記者今天從中科院化學所獲悉,該所綠色印刷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健君與中科院上海應物所副研究員王春雷、研究員方海平和新疆大學教授馬紀合作,揭示了抗凍蛋白的不同面對冰核形成分子層面的機制
  • 宇宙中最精確的時鐘:毫秒脈衝星的發現歷程
    或許是因為貝克教授意識到了這條消息背後的重大意義。  很快,貝克教授提醒庫卡尼他眼前的這項發現所隱含的意義:這是一個正以每秒641圈的速度高速旋轉的天體。今天的庫卡尼已經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一名天文學家,他說:「當時有很多人認為在這樣的高速旋轉下,脈衝星應該會分崩離析。」
  • 成核與生長
    成核與生長    前面給大家分享了電鍍過程熱力學和電鍍用陽極材料的相關知識,趁著元旦,小呆給大家帶來新的分享:成核與生長(當然還是電鍍過程中的)~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金屬表面的電結晶過程。
  • 中國科學家揭示抗凍蛋白對冰晶成核的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12月28日,記者從中科院化學所獲悉,該所綠色印刷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健君與中科院上海應物所副研究員王春雷、研究員方海平和新疆大學教授馬紀合作,揭示了抗凍蛋白的不同面對冰核形成分子層面的機制
  • 研究揭示真核生物磷脂酶D的結構與機制
    該研究解析了植物磷脂酶Dα1及其與產物磷脂酸(PA)複合體的晶體結構,詳細闡釋了真核生物磷脂酶D催化磷脂產生磷脂酸及其活性調節的分子機制。磷脂酶(Phospholipase, PL)催化細胞膜上磷脂的水解。根據水解部分的不同,人們將磷脂酶分成磷脂酶A1、A2、C和磷脂酶D (PLD)(圖1)。
  • 中國科學家發現可縮短雷射波長光學晶體
    2 月19日的《自然》雜誌,以《中國藏匿的晶體》為題,用3頁篇幅對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陳創天院士率領的團隊,發現並生長出一種最新的光學晶體———氟代硼鈹酸鉀(KBBF)晶體進行了詳細報導,並稱「中國實驗室成為這種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晶體的唯一來源,它表明中國在材料科學領域實力日益增強」。
  • 我國貴州「天眼」望遠鏡做出重大發現!激動人心!
    (FRB)的起源機制提供了重要線索。 快速射電暴是來自宇宙中的無線電脈衝信號,脈衝持續時間僅毫秒量級,但釋放的能量幾乎相當於太陽近百年內發光的總和。 2010年,科學家曾經探測到16次類似快速射電暴的信號,但從其色散值來看,肯定起源於地球附近,而非遙遠的宇宙空間。後來,科學家發現,這些假信號竟然來源於天文臺的微波爐。 新聞出來後,曾經被網友各種嘲笑,說什麼花費了那麼多金錢,結果發現是微波爐,其實並不是這樣。
  • 激動人心,我國「天眼」望遠鏡做出世界級重大發現
    近日,國際著名《自然》雜誌刊登了我國貴州500米口徑的射電望遠鏡「FAST」(俗稱「天眼」)發現的科學成果,對於揭開快速射電暴(FRB)的起源機制提供了重要線索。快速射電暴是來自宇宙中的無線電脈衝信號,脈衝持續時間僅毫秒量級,但釋放的能量幾乎相當於太陽近百年內發光的總和。
  • 走向世界的新型閃爍晶體
    以上五種新型閃爍晶體以其優良的閃爍性能在高能物理、核物理、天體物理、放射醫療、地質石油勘探等領域有廣泛應用。上海矽酸鹽所的閃爍晶體大量用於高能物理方面的正負電子對撞機、強子對撞機、B–Factory等大型電磁量能器的探測材料以及核醫療方面的正電子層折掃描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