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核與生長

2021-01-20 HTEC太極基礎電化學

成核與生長

    前面給大家分享了電鍍過程熱力學和電鍍用陽極材料的相關知識,趁著元旦,小呆給大家帶來新的分享:成核與生長(當然還是電鍍過程中的)~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金屬表面的電結晶過程。

      我們知道,電位低於平衡電位是金屬析出的熱力學平衡條件。但是,在很多實際情況中,只有當我們所施加的電位遠遠低於平衡電位時,才能夠發生或者觀察到金屬在電極表面的沉積析出。

      另外,我們可以發現,在很多情況下,不管基底材料與鍍層是否屬於同一種物質,鍍層都能夠與基底發生牢固的結合。

      那麼,這兩種情況發生的內在本質原因是什麼呢?其實,這一切,都是與我們接下來要介紹的,電結晶與生長,息息相關。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成核過程。我們知道,如果有一杯鹽溶液,那麼鹽會在水中形成水合鹽離子,以及水合離子在溶液中生成沉澱,生成結晶鹽組分,從而構成一個動態的平衡。當體系達到平衡時,鹽組分便不會再發生淨的固態析出,也不會有固態的多餘的鹽組分被水化生成水合離子。

      當鹽組分過多,或者水過少的時候,平衡才會發生移動,造成結晶鹽的析出。

      也就是說,結晶鹽析出的動力,來源於溶液的過飽和度。那麼,為什麼只有在溶液的過飽和度較大的情況下才能夠發生鹽的結晶和析出呢?

      這是因為,要析出固相物體,那麼必須要克服這些固體的結晶物質析出所需消耗的額外增加的表面能。因為,表面能的增加會導致整個體系能量的上升。

    同樣的,上述的溶解於結晶過程的分析,也可以引入到電沉積過程中。(這兩個過程是極為相似的,類似的還有熔融金屬在冷卻過程中凝固成晶體。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自行查閱電鍍相關專業書籍學習喲)

      在金屬的電沉積過程中,首先是溶液中的反應粒子,如金屬水化離子向電極表面遷移。遷移到電極表面附近的時候,反應粒子便會發生化學轉化反應,如金屬水化離子水化程度降低和重排、金屬絡離子配位數降低等。接著,反應粒子得電子,還原為吸附態金屬原子,最後,新生的吸附態金屬原子沿電極表面擴散到適當位置(生長點)進入金屬晶格生長,或與其他新生原子聚集而形成晶核並長大,從而形成晶體。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電沉積體系中,金屬鹽離子,也就是水合金屬離子和金屬單質之間是通過電化學反應來實現或者達到一個動態平衡的。

      在平衡電位下,是沒有淨的電化學反應發生的。當我們降低施加的電極電位,一直變負的時候,平衡便會發生移動,從而可能發生金屬在電極表面的析出。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電結晶析出的動力(成核與生長所欲的能量),仍然是來源於偏離平衡狀態下的電位差值,即電結晶的推動力是陰極過電位而不是溶液的過飽和度。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電結晶時形成晶核要消耗電能,因而在平衡電位下是不能形成晶核的, 只有當陰極極化到一定值(即陰極電位達到或者大於析出電位,這裡指的是絕對值)時,晶核的形成才有可能。從物理意義上說,過電位或陰極極化值(η)所起的作用和鹽溶液中結晶過程的過飽和度相同。

      我們知道,對於還原反應而言,當過電位為|η|絕對值的時候,生成1mol的金屬,自由能將會下降ZF|η|。(其中,z指的是一個金屬離子生成一個金屬原子所需要的得到電子數)

     但是,生成1mol的金屬,將需要克服增大的表面能。我們記為:△G2。假設晶核的形狀是圓柱體,圓的面與基底相接觸結合,圓的半徑為r、高為h,晶核與溶液,晶核與電極,電極與溶液之間的界面張力分別用σ1、σ2、σ3來表示,n為1mol金屬的晶核數,ρ為所沉積的金屬的密度,A為沉積的金屬的原子量。那麼我們便會知道:

      這樣,我們便可以求得總的表面能的增加值△G2便是n乘以每個晶核引起的表面能的增加值:


      上述方程式中我們可以知道,△G2是隨著晶核半徑r的減小而增大的,也就是說,在一定的過電位底下,存在一個最小的臨界晶核半徑值rc,只有當半徑大於臨界半徑時,才會有晶核析出。

      由此我們便可以知道,當總的△G小於0的時候,也就是臨街晶粒尺寸是和過電位的絕對值成反比關係。這就意味著,陰極過電位的大小決定電結晶層的粗細程度,陰極過電位高,則晶核越容易形成,晶核的數量也越多,沉積層結晶細緻;相反,陰極過電位越小,沉積層晶粒越粗大。

      這一計算推導和實驗是完全吻合的,我們可以從實驗角度來詳細分析:

      在鹽的結晶過程中,總是先由少量鹽分子彼此靠近在一起,結成結 晶核心(晶核〉,然後其他鹽分子再在晶核上繼續沉積,使晶核長大。在一定過飽和度的溶液中,能夠繼續長大的晶核必須具有一定大小的尺寸(晶核的臨界尺寸),該臨界尺寸 的大小取決於體系的能量。在過飽和溶液中,體系處於高能量的不平衡狀態,有自發的向低能態轉化的傾向,而晶核的形成恰好能導致體系自由能的降低。因此,溶液過飽和度越大,體系不平衡程度越大,晶核的生成越容易。此時,晶核生成速度大於晶核長大速度,因此析出的晶體就細小,且數量多。如果溶液的過飽和度小,體系能量低,就不容易生成晶核,即使生成了晶核,其尺寸常小於臨界尺寸,容易重新溶解。此時,晶核的長大速度大於晶核的生成速度,因而析出的晶體粗大而且數量少。

      接下來,我們來了解電鍍層的生長。鍍層的生長主要有兩個基本理論。

      首先是「外延生長理論」。也就是成核粒子直接在晶體的晶格中生長。具體說,所謂「外延生長」是指基底把它的晶體結構、取向和品格參數施加予外延生成層,這樣的定義當然有一定的局限性,按照這個定義生長的外延膜,又稱為「準同品生長」

      第二種生長理論指的是粒子在基底晶體的缺陷部位生長(主要是位錯部位,也有晶界處、拐角處等等)。目前的研究也表明,基底材料表面的雜質,特別是非金屬夾渣也常是優先成核生長的部位

      隨著相關學科以及電化學測試與表面分析技術的發展,在總結幾十年大量實驗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人們逐漸有了比較一致的觀點,電結晶過程中的形核和位錯生長都是客觀存在的結晶方式。當陰極過電位較小時,電極過程的動力較小,電結晶過程主要通過吸附原子表面擴散、位錯生長方式進行。此時,由於吸附原子濃度和擴散速度都相當小,表面擴散步驟成為電沉積過程的速度 控制步驟。當陰極過電位比較高時,電極過程動力增大,吸附原子濃度增加,容易形成新的晶核並長大,故電結晶過程主要以成核方式進行。與此同時,電極過程速度控制步驟也轉化為電子轉移步驟。

    以上便是分享到關於電沉積成核與生長的所有內容,主要參考了電鍍網《金屬結晶過程》、《電鍍與精飾--金屬的電結晶郭鶴桐》、《電化學--胡吉明》等相關文獻、書籍和網課。

    寫在末尾:新的一年,新的起點,希望各位小夥伴們都能順順利利的,和小呆一起在嶄新的一年裡,成核、生長

 


相關焦點

  • :液-液相分離介導的肽超分子組裝成核-生長新機制
    納米纖維的形成一般包含成核和生長兩個階段。作為溶液中新相形成的初始孕育階段,成核對超分子納米纖維的結構和性質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儘管已有相關的理論研究發現,成核可以通過經典的單步成核或者由亞穩相參與的兩步成核來實現。然而,超分子成核是一個涉及分子團簇的形成及多級結構演化的動態過程,難以通過傳統的手段對其進行表徵和監測。
  • 晶體成核類型與熱力學
    晶體的產生是溶液中生長基元聚集的結果,包括成核與晶體生長兩個程。
  • 單層WSe2的超快生長:扭結成核和扭結傳播
    該研究揭示了在Au(111)上通過化學氣相沉積得到緻密邊緣的規則三角形WSe2(一種過渡金屬二硫化物)單層的超快生長機制。
  • 模板基底上有應變島的受控成核研究
    納米量子結構在固體表面上的控制組裝與生長,是納米量子器件及其特性研究的重要內容。在過去的十多年裡,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高鴻鈞研究組對納米結構在金屬和半導體表面的生長模式與相互作用機制、物理性質等進行了系統研究。
  • 華科王鳴魁Sci.Adv.黑磷量子點調節晶體形核和生長
    研究簡介 黑磷量子點(BPQDs)作為有效的類晶種位點,以調節CsPbI2Br鈣鈦礦晶體薄層的成核和生長,從而增強了結晶並顯著改善了形貌。
  • npj: 單層WSe2的超快生長—扭結成核和扭結傳播
    最近有人通過化學氣相沉積在金基板上實現了緊湊三角形形態的大面積、高質量WSe2疇的超快生長。但其超快生長的機制仍有待闡釋。來自新加坡科技局A-STAR的Yong-Wei Zhang 領導的團隊,通過對生長過程作kMC模擬和第一性原理計算分析,提出了引起緊湊三角形疇超快速增長的兩種可能途徑,即:路徑1:快速邊緣附著和超快邊緣擴散,以及路徑2:快速扭結成核和沿邊緣的超快扭結傳播。
  • ...新聞網】中國科研人員首次在實驗上觀察到金屬納米液滴成核過程
    ,證實納米液滴的成核過程遠比經典成核過程複雜,相關研究結果於近期發表在《ACS Nano》上。  納米材料的成核、生長是材料和化學科學研究的一個基本過程,該過程能夠為設計具有新穎和重要性能的材料提供理論指導。在原子尺度觀察納米材料的成核、生長微觀動力學過程則是認識納米材料生長機制關鍵,但在實驗上很難實現在納米材料生長的同時對其生長微觀動力學過程進行全面和詳細記錄。
  • CRPS:新型電子顯微技術揭示成核普適規律
    Wang教授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鄭平院士團隊合作,利用一種全新的相位增強環境掃描電子顯微技術(p-ESEM),首次實現了微納尺度冷凝液滴成核點分布的直接探測,並且發展出一套完備的成核點分布的統計理論。該研究進一步展示了成核點分布規律在水蒸氣冷凝、電化學析氫反應、以及固體材料沉積生長等過程中的普適性,從而揭示看似截然不同的宏觀物理化學過程的微觀共性。
  • 毫秒分辨探測晶體成核機制
    基於真實原子系統動力學的發現,重塑了對原子結晶成核機制的理解。成核是許多固體物質形成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現象。經典成核理論描述了晶體形成的途徑,其中單體組裝形成通過表面和體積自由能壘上的密度波動發生。但是膠體粒子、蛋白質和小分子的不同系統中的成核過程已被證明結合了非經典過程。在這些系統中,亞穩定的中間團簇形成,然後轉變成穩定的晶體,從而繞過了直接結晶的高能壘。
  • 今日最新Nature: 從四個維度觀測晶體成核
    > 成核現象在包括結晶化
  • PET結晶成核劑種類知多少:無機類、有機類、高分子類
    高聚物的結晶過程是由晶核的形成過程和晶體生長過程所組成的。如果形成的品核進行三維生長、則會生成球晶。球晶的生長是從球晶中心生成的晶核開始的。球晶的成長過程見圖l。成核初始它只是一個多層片晶(圖1a)逐漸向外張開生長(圖lb、c),不斷分叉生長(圖1d),最後才形成填滿空間的球狀外形(圖1 e),進一步發展成更大的球品。因而結晶總速度應是南成核速度和生長速度共同決定的。
  • 地質地球所研究發現天然氣水合物自發成核的臨界溶解度
    近年來,國際上幾個研究小組用計算模擬的方法先後實現了天然氣水合物的自發成核和生長模擬,逐漸形成了一個共識:水合物初始成核先形成非晶相,隨後再經過結構轉變形成結晶相。然而,水合物成核如何發生、成核前準穩態溶液有什麼特點等一系列問題仍然不清楚,特別是在準穩態條件下的甲烷溶解度數據稀缺,臨界溶解度仍然未知。
  • 磁場對金屬形核生長的影響
    新近發現的磁致過冷等效應為電磁場控制冶金相變過程開闢了新的途徑,同時在電磁場影響金屬凝固形核、生長和金屬塑性機制等方面提出重大科學問題。金屬液-固相變形核是凝固理論重要的組成部分。形核是一切凝固組織的起源,直接決定著材料最終的凝固組織進而影響材料的性能。
  • 上海交大李晨曦助理教授在氣相分子成核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氣相成核是指氣相分子相互結合,生成可以自發生長分子團簇的過程。這一過程不但是大氣中新粒子的來源,也廣泛存在於各種工業生產過程中。理解成核過程對分析大氣中顆粒物的氣候與健康效應,優化工業生產過程有重要意義。以往研究發現,在單一物種成核體系中加入另一種高揮發性的物種,可以極大地提高成核速率。闡釋這一現象的機理需要對成核過程中生成的分子團簇進行定量測量。
  • Small Methods: 生長基元化學勢調控亞穩態納米晶生長取得新的進展
    儘管已經有一些基於表觀實驗現象的規律性的總結,但人們對亞穩態納米晶的生長機制仍然缺乏足夠深入的了解。針對這一難題,近日,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謝兆雄教授和匡勤教授課題組在釐清晶體生長過程中決定亞穩態納米晶結構的關鍵因素取得重要進展。
  • 我國真核生物人工基因組合成研究水平進入國際前列
    在863計劃、973計劃等國家科技計劃支持下,我國科學家與美國等國家的科學家共同推動了人工合成真核生物酵母基因組國際合作計劃(Sc2.0 Project)。日前,該計劃取得重大突破。
  • 成核劑對中間相炭微球性能的影響
    QI影響較大,而煤液化瀝青中的w(QI)<1%[1-2],QI質量分數太低對中間相小球的形成不利,需要通過添加成核劑,防止小球間的融並,得到粒徑均勻的中間相炭微球.關於成核劑對中間相炭微球的影響已有一些學者對其進行了研究,王志等[7]在中溫煤瀝青中添加碳納米管(CNTs),發現CNTs的添加影響了中間相炭微球(MCMB)的成核及長大,添加適當比例的CNTs可使MCMB粒徑減小且分布均勻.劉秀軍等
  • 中國科學家揭示抗凍蛋白對冰晶成核的分子機制
    中科院化學所綠色印刷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健君與中科院上海應物所副研究員王春雷、研究員方海平和新疆大學教授馬紀合作,揭示了抗凍蛋白的不同面對冰核形成分子層面的機制。這一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 實現冰對甲烷水合物成核影響的分子動力學模擬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院重點實驗室博士後張正財與研究員郭光軍使用高精度恆能量分子動力學模擬,在冰-溶液-氣體三相體系中進行了微秒級的甲烷水合物成核模擬,並考慮了甲烷水合物相對於冰的成核位置、冰-水合物界面的水分子環以及冰的不同晶面等因素對甲烷水合物成核的影響。
  • 細胞核與細胞質的關係
    細胞核與細胞質的關係細胞正常的生長發育要依靠細胞核和細胞質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