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基底上有應變島的受控成核研究

2020-12-05 科學網

 

納米量子結構在固體表面上的控制組裝與生長,是納米量子器件及其特性研究的重要內容。在過去的十多年裡,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高鴻鈞研究組對納米結構在金屬和半導體表面的生長模式與相互作用機制、物理性質等進行了系統研究。最近,他們發現PTCDA分子在NaCl表面生長多層膜時,由於應力與分子間相互作用的競爭,為去浸潤生長模式;該研究證明了一種有機功能分子在絕緣體表面的去浸潤生長模式及其生長機理(Phys. Rev. Lett. 100, 186204(2008))。他們還進一步利用表面應力各向異性引起的金屬Au(111)表面的重構,實現了在金表面上具有固定偏心軸的單分子轉子。利用Au(111)重構表面三個不同的區域,他們實現了對單分子轉動行為的量子調控,並且利用重構結構首次實現了單分子轉子的大面積組裝,為實用化單分子器件的構築與集成提供了思路(Phys. Rev. Lett. 101,197209(2008))。

 

表面結構和形貌在納米量子結構的控制組裝與生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表面系統的應力是影響表面結構和形貌的一個重要因素。為了進一步研究基底形貌對納米量子結構在表面上外延生長的影響,該組的博士生胡昊同學和導師高鴻鈞研究員與美國猶他大學劉峰教授合作,對模板化基底上異質外延生長的自組裝量子點的成核生長進行了研究。從熱力學上講,表面上有應變量子點的生長是表面能和彈性弛豫能競爭的結果。基底的模板化,改變了基底的幾何結構,引起了表面能和彈性弛豫能的變化。他們考慮了表面能各向異性效應,計算了表面能;應用Landau彈性格林函數方法,計算了彈性弛豫能,從而得到了系統的表面自由能。分析表明:由於表面能各向異性效應和更加有效的彈性弛豫,應變島在模板化基底上的成核相對在平直基底上有很大增強,島的成核臨界尺寸和勢壘都更低;這兩個因素的相互競爭,驅使應變島生長發生在表面的頂區域,或者在表面的谷區域,甚至在斜面上。這個理論解釋了大部分現有實驗的主要結果,對進一步控制量子點生長的實驗有重要指導意義。

 

這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項目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結果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來源: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物理評論快報》(

Phys. Rev. Lett.

),

101,216102(2008)

,Hao Hu,Feng Liu)

 

更多閱讀(英文)

 

《物理評論快報》發表論文摘要 

相關焦點

  • 前沿院胡昊課題組在異質外延生長納米結構的理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半導體表面異質外延生長的應變島因其成核生長行為的複雜性及其可能作為量子點而被應用於納米電子器件、納米光學器件而持續受到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學者的關注。應變島在表面的成核過程是熱驅動的隨機過程,成核驅動力為形成3D島結構時的應變弛豫。一般實驗上,通過對基底進行模版化,改變島形成時的應變弛豫,從而控制應變島的生長位置及尺寸分布。
  • 世界最大「人造太陽」正式安裝,受控核聚變研究走過了哪些路程?
    參與方共同出資,在法國南部的卡特拉舍建造世界上第一個核聚變實驗堆,全面驗證聚變能源開發利用的科學可行性和工程可行性,這是人類受控熱核聚變研究走向實用的關鍵一步。本報特約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徐國盛向讀者解答相關問題。
  • 日本受控核聚變研究獲新進展 再次刷新世界紀錄
    新華網東京5月15日電 (記者錢錚)日本科學家最近在受控核聚變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成功地使核聚變等離子體維持了28.6秒,刷新了由他們保持的16.5秒的世界紀錄。  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發布的新聞公報說,科學家對臨界等離子體實驗裝置JT-60進行改良,使特徵符合一定要求的等離子體維持時間延長了近1倍。
  • 帕金森病、基底核和多巴胺能通路(2)基底核的空間結構
    學生時代總有那麼一些讓人頭痛的存在,「基底神經節」or現在更傾向於稱為「基底核」絕對是其中之一。
  • 解剖學-大腦的三核結構基底核知識點匯總
    在日常生活中提到三核,大多數人第一反應都是手機或者電腦,然而我們人類的大腦也具有「三核」結構,這裡的三核指的是紋狀體、屏狀核以及杏仁體,三者合稱基底核。今天中公衛生人才網就為大家總結基底核知識點,請大家重點記憶。
  • 成核與生長
    另外,我們可以發現,在很多情況下,不管基底材料與鍍層是否屬於同一種物質,鍍層都能夠與基底發生牢固的結合。      那麼,這兩種情況發生的內在本質原因是什麼呢?其實,這一切,都是與我們接下來要介紹的,電結晶與生長,息息相關。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成核過程。
  • 基底細胞癌分子生物學機制研究進展
    此外,Moth 手術,電 乾燥法、刮除法、冷凍治療,外用咪喹莫特、外用氟尿 嘧啶、光動力、放療、局部注射以及生物療法等都可 用於基底細胞癌的治療[2]。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基 因及通路被證實與基底細胞癌的發病機制有關,本 人擬對目前基底細胞癌分子生物學研究狀況進行簡 要概述。
  • 世界最強輻射源:美開啟氘—氚受控核聚變實驗
    (原標題:美核聚變研究開啟「氘—氚」新時代)
  • 美國啟動氘-氚受控核聚變
    核聚變研究進入全新階段。據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版15日消息稱,美能源部下屬桑迪亞國家實驗室日前在其世界最強輻射源——「Z機」(Z machine)裝置內開啟了氘—氚受控核聚變實驗。當未來氘—氚比例達到50∶50時,它所產生的能量將是現有最大能量的500倍。
  • 基底核是個盒子嗎??
    哈哈哈,所以寫點東西出來玩~是這樣,今天閒聊聽到阿瑤說她神經學最後一道大題基底核通路沒寫出來,嘿嘿那我寫出來一遍教她~OK,開始。首先讓我們看一下Basal ganglia有些什麼東西~BG大致分為這麼幾個部分,黑質(Substantia Nigra),丘腦下核(Subthalamic nucleus),豆狀核(Putamen), 尾狀核(Caudate nucleus),以及蒼白球(Globus pallidus),其中蒼白球被分為內側(Internus)和外側(Externus)
  • ...新聞網】中國科研人員首次在實驗上觀察到金屬納米液滴成核過程
    ,證實納米液滴的成核過程遠比經典成核過程複雜,相關研究結果於近期發表在《ACS Nano》上。  納米材料的成核、生長是材料和化學科學研究的一個基本過程,該過程能夠為設計具有新穎和重要性能的材料提供理論指導。在原子尺度觀察納米材料的成核、生長微觀動力學過程則是認識納米材料生長機制關鍵,但在實驗上很難實現在納米材料生長的同時對其生長微觀動力學過程進行全面和詳細記錄。
  • 基底神經節概述
    [2]   視頻: 2分鐘神經科學 - 基底神經節   基底神經節的主要成分 - 在功能上定義 - 是紋狀體;背側紋狀體(尾狀核和殼核)和腹側紋狀體(伏隔核和嗅結節),蒼白球,腹側蒼白球,黑質和丘腦底核。
  • 為實現「受控核聚變」的雄心,磁慣性聚變實驗即將開啟!
    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等離子內襯實驗(PLX)組裝工作正在順利進行,36支等離子槍中的18支正在運行中,這是一種實現受控核聚變的雄心勃勃方法(圖2)。等離子槍安裝在球形腔體上,向內發射電離氣體的超音速射流,以壓縮和加熱作為聚變燃料的中心氣體靶標。同時,用目前安裝的等離子槍進行實驗為創建碰撞等離子體射流模擬提供了基礎數據,這對於理解和開發其他受控聚變方案至關重要。
  • 為實現「受控核聚變」的雄心,磁慣性聚變實驗即將開啟
    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等離子內襯實驗(PLX)組裝工作正在順利進行,36支等離子槍中的18支正在運行中,這是一種實現受控核聚變的雄心勃勃方法(圖2)。等離子槍安裝在球形腔體上,向內發射電離氣體的超音速射流,以壓縮和加熱作為聚變燃料的中心氣體靶標。同時,用目前安裝的等離子槍進行實驗為創建碰撞等離子體射流模擬提供了基礎數據,這對於理解和開發其他受控聚變方案至關重要。
  • 新電子-分子碰撞模型資料庫助力國際核聚變研究
    新華社雪梨12月4日電(記者陳宇)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在超級計算機幫助下創建的電子-分子碰撞模型資料庫被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採用,為ITER開發控制核聚變的關鍵診斷工具提供了幫助,朝最終實現受控核聚變又邁出一步。核聚變是太陽等恆星的能量來源。在這些星體核心的超高溫和高壓下,氫原子核相互碰撞,聚合成更重的氦原子核,並在此過程中釋放巨大能量。
  • 韓國核聚變研究取得新突破,技術水平成世界最高
    ,宣布成功將韓國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研究裝置KSTAR的超高溫等離子體在1億攝氏度的溫度下保持20秒,韓國的核聚變技術由此上升到世界最高水平。圖源:網絡)  有「韓國太陽」之稱的KSTAR裝置,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項目的一部分,是世界上首一個採用新型超導磁體(Nb3Sn)材料產生磁場的全超導聚變裝置,磁場強度是使用鈮鈦系統核聚變裝置的3倍多。該裝置始建於1995年,2007年完成,2008年開始運行,設備耗資約4億美金。
  • 研究稱前列腺癌與基底細胞有關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科學》(Science)雜誌雜誌上。 這項研究將有助於研發更有效的治療前列腺癌藥物,也將對於解析癌症幹細胞的理論提供重要的資料。 醫學界一直認為,管腔細胞是造成前列腺癌的元兇,所以往往把研究重點放在管腔細胞上,而基底細胞的作用則常常被忽視。
  • 新型柔性材料有望革新電子材料技術 動態模板 將成未來材料
    生產時,就要先升溫超過熔點,獲得單晶矽,再把單晶矽切分成小塊,組裝成電子元件。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生產方式,而且由於需要高溫環境,非常耗能。常見的3D列印,也離不開高溫環境,通常要加熱到幾百度。如果換一種生產方式呢?像用墨水列印文字一樣,同樣用液體作為基底,把電子材料的分子列印成需要的結構。
  • 磁場約束核聚變—託克馬克裝置
    1968年8月在蘇聯新西伯利亞召開的第三屆等離子體物理和受控核聚變研究國際會議上,阿齊莫維齊宣布在蘇聯的T-3託卡馬克上實現了電子溫度 1 keV,質子溫度 0.5 keV,nτ=10的18次方m-3.s,這是受控核聚變研究的重大突破,在國際上掀起了一股託卡馬克的熱潮,各國相繼建造或改建了一批大型託卡馬克裝置。
  • 人類歷史上最大核聚變項目邁出第一步
    《衛報》報導稱,該核聚變裝置包含數百萬個零件,或重達2.3萬噸,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大的核聚變工程。該裝置還具有近3000公噸重的超導磁體,由超導電纜連接。   此次啟動的是「託卡馬克」(tokamak)裝置的安裝工程。是目前利用氫的同位素——氘與氚,進行可控熱核聚變的主流裝置。託卡馬克有「人造太陽」之稱,這是一種利用磁約束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形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