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細胞癌分子生物學機制研究進展

2020-12-03 醫脈通

作者:楊仙鴻,姜禕群,孫建方,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皮膚病醫院病理科


基底細胞癌是最常見的皮膚惡性腫瘤,起源於 表皮及皮膚附屬器的基底細胞層。臨床上,基底細 胞癌多發生於曝光部位,頭頸部多見。絕大多數基 底細胞癌生長緩慢,並且極少轉移,但是當它發生局 部轉移時,周圍組織結構會被破壞。基底細胞癌的 常見危險因素包括日曬、人種、年齡、兒童期雀斑 史[1]。診斷通過臨床表現、皮膚鏡和組織病理活檢 確診並評估轉移和復發風險。目前標準的治療方法 是手術切除,完整的腫瘤切除加 4 ~5 mm 切緣能夠使患者5 年生存率達到 95%。此外,Moth 手術,電 乾燥法、刮除法、冷凍治療,外用咪喹莫特、外用氟尿 嘧啶、光動力、放療、局部注射以及生物療法等都可 用於基底細胞癌的治療[2]。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基 因及通路被證實與基底細胞癌的發病機制有關,本 人擬對目前基底細胞癌分子生物學研究狀況進行簡 要概述。


1 HH 通路及相關基因


HH 通路是參與器官生長、幹細胞維持、組織修復和再生的高度保守的信號通路,以 HH 信號配體 的細胞命名,哺乳動物的 HH 家族包括: sonic hedgehog ( SHH) ,Indian hedgehog ( IHH) 和 Desert hedgehog ( DHH) ,SHH 是研究最多的。在皮膚中,HH 信 號通路參與維持幹細胞群並調控毛囊和皮脂腺的發 育,SHH 過表達通過拮抗 p21 介導的細胞周期停滯 誘導表皮增生,調節毛乳頭的生長和成熟。DHH 過 度表達激活表皮幹細胞,使基底細胞增殖活性增加 和分化延遲。IHH 在皮脂腺細胞和皮脂腺來源腫 瘤中表達增加,也與 Merkel 細胞癌的發病機制 有關[3]。 無論是在痣樣基底細胞癌症候群( NBCCS) 中 還是散發性基底細胞癌中,HH 通路的異常激活在 腫瘤的起始、發展、復發中發揮關鍵作用。PTCH1 由兩個跨膜蛋白 PTCH1 和 smoothened( SMO) 組成, 在沒有 HH 配體結合時,PTCH1 抑制 SMO 活性,從 而阻礙下遊基因信號轉導。HH 配體與 PTCH1 結 合後,PTCH1 對 SMO 的抑制作用解除,HH 通道被 激活,SMO 移動到初級纖毛的尖端,通過相互作用 的蛋白質[包括融合抑制因子( SUFU) ],最終使轉 錄因子膠質瘤相關癌基因( GLI) 1、GLI2 和 GLI3 釋 放,增強轉錄活性,促進細胞增殖和腫瘤生長[4]。 此外,還存在不依賴 HH 配體或 PTCH1/SMO 的非 經典 HH 途徑,直接激活轉錄因子 GLI。研究表 明[5]KRAS、TGF-β、PI3K-AKT 和 PKC-α 可激活 GLI 活性,而 p53,PKA 和 PKC-δ 可抑制 GLI 活性。 散發的基底細胞癌中存在 PTCH1 基因的失活 點突變、雜合性複製丟失( LOH) 和複製中性 LOH ( 由於單親二體性) ,PTCH1 體細胞突變率在11% 和75%之間,大多數為整個 PTCH1 基因上的無義 突變和剪切點突變構成的非同義突變,沒有熱點區 域的證據。中波紫外線( UVB) 可通過誘導 DNA 損 傷使得 C →T 突變或串聯 CC →TT 突變,PTCH1 基 因的紫外線( UV) 特異性突變發生頻率在47. 7% 左右[6]。 SMO 可為原癌基因,SMO 下遊的點突變可激活 HH 通道致腫瘤發生。在10% ~20%的散發性 BCC 中發現 SMO 激活突變,主要表現為影響密碼子535 的錯義變化。8% 的 BCC 中存在 SUFU 突變,包括 錯義和無義突變,阻礙與GLI 的結合,從而導致通道 的異常激活。目前已發現 SUFU 的 E376K 突變與 基底細胞癌有關[7]。PTCH2 基因在部分基底細胞 癌中為抑癌基因,已證實 PTCH2 基因失活突變可導 致基底細胞癌的發生[8]。


2 TP53 基因


TP53 基因是一種抑癌基因,TP53 通過磷酸化 改變下遊靶基因的表達,調節細胞周期停滯和激活 細胞程序性死亡,維持基因組的完整性,在抑制腫瘤 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9]。 TP53 基因失活突變,是腫瘤形成中的早期改 變,已在 50% 人類腫瘤中檢測到[10]。大多數在皮 膚腫瘤中 TP53 錯義突變位於 DNA 核心結構域密碼 子 102-292,包括密碼子 177、196、245、248、278 和 282,並翻譯功能改變的蛋白質。基底細胞癌中大部 分突變位點位於密碼子 177、196 和 245 上,密碼子 177 具有特異性,其他腫瘤中未報導過該突變。乳 腺癌和結腸癌中密碼子 196 和 245 突變較多,而密 碼子 245 突變在其他類型的癌症中也報導過,例如 肺癌、頭頸癌、卵巢癌、胃癌和食道癌,以及 L-Fraumeni 症候群[11]。 在已報導的基底細胞癌中,約 30% ~ 50%檢測 出 p53 突變,其中一半是 UV 特異性 C→T 或 CC→ TT 改變。紫外線照射是年輕的基底細胞癌患者的 主要誘因,可能與該人群 DNA 修復能力差,更容易 受到紫外線誘導的 DNA 損傷有關,而使用防曬劑的 基底細胞癌患者中 TP53 突變比未使用過防曬劑的 患者低[12]。


3 MYCN/FBXW7 基因


NMYC 是 MYC 家族的成員,編碼轉錄激活因 子,也是 HH 通道的潛在下遊效應分子,主要調節細 胞生長、增殖、分化和凋亡。在 30% 的基底細胞癌 中檢測出 MYCN 錯義突變,其中大部分突變位於編 碼 MYC 框1 結構域,其參與腫瘤抑制因子 FBXW7 的相互作用。FBXW7 是 SCFFbw7 泛素連接酶組 分,促進蛋白酶體依賴性MYC 降解。在基底細胞癌 中,已發現 NMYC 的 4 種最常見突變 T58A、P59L、 P60L 和 P63L,阻礙與 FBXW7 的結合,導致 NMYC 蛋白的蓄積[13-14]。


4 Hippo-YAP 信號通道


Hippo 通道調節細胞生長和腫瘤發生,轉錄共 激活因子 YAP / TAZ 是它的主要效應分子,其功能 改變促進上皮-間質轉化和惡性轉化 [15] 。激酶 MST1/2 和 LATS1/2 是哺乳動物 Hippo 信號通路傳 導的核心組分。MST1/2 磷酸化並激活 LATS1/2 激 酶,阻止 YAP1 及其家族成員 TA( 具有 PDZ 結合基 序的轉錄共激活因子) 易位到細胞核中。非受體酪 氨酸磷酸酶14( PTPN14) 通過直接作用或細胞質的 隔離來負調節 YAP 致癌功能[14]。PTPN14 在接觸抑制期間促進 YAP1 的細胞核-細胞質轉位,從而抑 制 YAP1 反式激活活性[16]。PTPN14 可以單獨或/ 和 Kibra 協同誘導 LATS1 活化並促進其細胞核-細 胞質轉運[17]。 Hippo 信號通道在調節皮膚生長和分化中起作 用,並且核 YAP1 水平升高導致基底細胞的大量擴 增,LATS1 和 PTPN14 功能異常可成為 Hippo-YAP 途徑激活的獨立機制。RNA 測序表明 Hippo-YAP 通道中 LATS1 和 PTPN14 基因突變在 BCC 中顯著 上調,LATS1 基因最常見的突變是 R995C,發生在激 酶結構域中[13, 18] 。


5 TERT 基因


 TERT 基因位於染色體 5p15. 33 上,核心啟動 子區由 260 個鹼基對組成,具有調節基因轉錄的幾 個結合位點。TERT 基因編碼端粒酶的催化逆轉錄 酶亞基,突變時可導致端粒酶的表達增加,從而使得 腫瘤細胞連續分裂,逃避衰老或凋亡[19]。在非黑素 瘤皮膚腫瘤中,約 50% 的基底細胞癌( 78% 散發性 基底細胞癌和 68% 痣樣基底細胞癌症候群) ,存在 具有 C > T 或 CC > TT 變化的 UV 特徵性 TERT 啟 動子突變,表明端粒酶表達增加在基底細胞癌的發 病機制中起重要作用[20]。


6 其他基因


在黑素瘤的全基因組篩查中,首次發現 DPH3OXNAD1 的雙向啟動子區域( 稱為 DPH3 啟動子) 突變,這些啟動子突變在黑素瘤中發生比例為 10%,在基底細胞癌中約42%,在鱗狀細胞癌中約 39%。該突變具有 UV 特性,表現為 CC > TT 串聯 突變,突變發生在Ets / TCF 轉錄因子的相鄰和內部 的位點,在 DPH3 轉錄起始位點的-8 和-9bp 處[21]。 此外, 在 PPP6C 和 STK19 中觀察到與基底細胞 癌發生相關的高頻率突變。PPP6C 通過控制細胞周 期蛋白 D1 和 RB1 來調節細胞周期進程,並參與 LATS1 活化, 在15%的基底細胞癌中檢測到突變,最 常見的是 R264C 突變,損害了編碼蛋白的磷酸酶活 性。STK19 基因編碼功能未知的激酶,可能參與轉錄 調節,並在10%的基底細胞癌中整個基因長度都可 能發生突變。最常見的變化是 D89N 突變[13]。 其他在基底細胞癌中檢測出突變的基因,包括 ARID1A、CASP8、CSMD1、GRIN2A、KRAS、NOTCH1、 NOTCH2、NRAS、PIK3CA、RB1、PREX2 和 RAC1,然 而目前它們與基底細胞癌的具體關係尚不明確[14]。


7 結論


Hedgehog 信號通道及其相關基因與散發性基底細胞癌和痣樣基底細胞癌症候群發病機制的關係 已被廣泛研究。最近的研究發現其他可能參與基底 細胞癌發病的通路及基因,Hippo-YAP 通路的兩個 關鍵組分 LATS1 和 PTPN14 基因失活突變參與基底 細胞癌的發生。3 種與黑素瘤發病相關的基因 MYCN、PPP6C 和 STK19 可能是基底細胞癌新的驅動基 因。TERT 和 DPH3-OXNAD1 基因的體細胞內啟動 子非編碼突變在所有類型的皮膚癌( 包括基底細胞 癌) 中都很常見。因此,進一步研究基底細胞癌的 分子生物學可以提高對人類惡性腫瘤中基因與環境 之間複雜相互作用的理解,以及開發新的有效治療 方法。


參考文獻略。


來源:楊仙鴻,姜禕群,孫建方等,基底細胞癌分子生物學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誌,2020,34(8)。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研究發現促進腎透明細胞癌增殖與轉移的機制
    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高山團隊聚焦DNA甲基化異常調控的lncRNAs(長鏈非編碼RNA)在腫瘤中的分子功能及機制的研究,並在腫瘤診斷靶點鑑定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癌症研究》。
  • 科學家揭示記憶性B細胞抗原受體基底水平信號的分子機制
    科學家揭示記憶性B細胞抗原受體基底水平信號的分子機制 2017-08-10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  8月1日,國際學術期刊《物理化學快報》(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及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龍冬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許琛琦研究組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
  • 深圳先進院在半導體表面增強拉曼散射基底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8月7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材料所光子信息與能源材料研究中心楊春雷團隊在半導體SERS基底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Tunable 3D light trapping architectures based on self-assembled SnSe2 nanoplate arrays for ultrasensitive
  • 水生所非編碼RNA分子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非編碼RNA(non-coding RNA, ncRNA)是指不能編碼產生蛋白質的RNA分子,種類眾多。具有調控作用的非編碼RNA包括微小RNA(miRNA)、長鏈非編碼RNA(lncRNA)以及環狀RNA(circRNA)等。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非編碼RNA具有重要且複雜的生物學功能。
  • 頭頸部鱗狀細胞癌第二原發癌的研究進展_頭頸部鱗狀細胞癌_第二原...
    因此,明確SPC發生的危險因素和分子機制對於預防、診斷和治療SPC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2.9 基因多態性 近年來大量文獻報導,致癌物代謝、DNA修復、細胞周期和細胞凋亡等生物學過程相關基因的多態性可能通過影響其蛋白功能或表達來增加HNSCC患者SPC發生的遺傳易感性。
  • 中國科大等在神經細胞極性維持的分子結構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年12月3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膜細胞器與細胞動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朝課題組通過綜合性運用生物化學、結構生物學、化學生物學及分子神經細胞生物學等研究手段
  • 研究揭示人皮膚衰老的分子機制
    據估計,超過80%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皮膚問題困擾,從發病率高、危險性低的乾性溼疹到威脅生命的黑色素瘤、鱗狀細胞癌不等。11月25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與合作單位在線發表於《發育細胞》的一項研究,繪製出人皮膚老化的單細胞轉錄圖譜,揭示出皮膚衰老的分子機制,並發現了2個促進皮膚細胞增殖、減輕炎症、抑制衰老的關鍵因子。
  • 科學家們在癌症亞型研究上的新進展!
    肺癌的譜系開關會對一些癌症療法產生耐藥性,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具體檢測了這種譜系開關發生的機制。此前研究中,研究人員並不清楚成年人肺部中哪種細胞是引發非小細胞肺癌兩種主要亞型的細胞起源,這兩種主要的肺癌亞型分別為腺癌和鱗狀細胞癌;同樣地,研究人員也並不清楚這種不同肺癌亞型之間DNA組裝的差異所在。
  • 口腔鱗狀細胞癌的表觀遺傳學研究現狀和進展
    口腔鱗狀細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世界第六大的常見惡性腫瘤。目前研究證實,口腔癌的發生涉及眾多基因表達的改變,導致細胞內分子代謝紊亂、信號通路傳導異常、細胞結構或生理功能改變等問題。最終導致細胞異常增殖並形成惡性腫瘤。
  • 研究稱前列腺癌與基底細胞有關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科學》(Science)雜誌雜誌上。 這項研究將有助於研發更有效的治療前列腺癌藥物,也將對於解析癌症幹細胞的理論提供重要的資料。 醫學界一直認為,管腔細胞是造成前列腺癌的元兇,所以往往把研究重點放在管腔細胞上,而基底細胞的作用則常常被忽視。
  • 小G蛋白家族新成員的分子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小G蛋白家族新成員的分子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2019-04-23 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 ,與許多不同的調控因子和效應器分子相互作用,產生細胞功能的多樣性。
  • 囊泡運輸分子機制研究獲重大進展—新聞—科學網
    對於貨物識別機制的研究發現,以微管細胞骨架為軌道驅動逆向運輸的dynein/dynactin動力蛋白複合體中某些亞基可通過囊泡表面的介導分子(cargo adaptor)特異性識別相應的貨物。而胞內運輸領域另一個重大問題,即當貨物到達靶細胞器時,動力蛋白識別靶膜並將貨物精確卸載的分子機制尚不明晰。
  • 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國輝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合作,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以共同通訊作者形式在Nature 雜誌上發表全文(Article)。
  • 智能所在多功能表面增強拉曼散射基底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所仿生功能材料研究中心納米材料和環境監測實驗室的劉錦淮研究員、楊良保副研究員等,在可循環多功能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urface Enhance Raman Scattering-SERS)基底的製備和檢測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進展。
  • 國際科學家研究團隊:量子生物學的研究進展
    一個由中國、美國、英國、德國、瑞典、奧地利、荷蘭、加拿大、新加坡、捷克等國的科學家組成的大型國際科學家研究團隊,就當前量子生物學的研究水平、動態與研究進展發表論文,他們的合作研究成果刊登在昨天的《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
  • 被動陸緣遠端帶基底性質和變形特徵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張翠梅、研究員孫珍與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和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等多家單位的科學家合作,在被動陸緣遠端帶的基底性質和流變特徵研究上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地球系統學》。
  • 長篇綜述:合成生物學的研究進展
    摘要:合成生物學是一門以工程學思想為指導,對天然生物系統進行重新設計與改造,並設計與構建新的標準化的生物元件、組件與系統的新興學科。它是生物化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系統生物學等與工程學、數學、計算機科學等相融合的交叉學科,並在醫藥、能源、環境等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 生物物理所等在分子伴侶的動力學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該論文報導了利用單分子螢光技術研究人源應激型Hsp70蛋白的構象動態及與輔分子伴侶Hsp40相互作用的動力學機制。Hsp70蛋白是分子伴侶系統的核心成員之一,參與細胞內蛋白質摺疊、轉運、降解等多種生理活動,對於維持細胞內蛋白質穩態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 中文解讀 | 後循環卒中機制研究:聚焦孤立性症狀性基底動脈狹窄
    目前認為,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是後循環卒中的主要原因1,對於影響後循環的瀰漫性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已有眾多研究和報導。隨著新的血管內治療技術和設備的出現,針對後循環的治療有了更多的選擇和突破,迫切需要對後循環特別是基底動脈(basilar artery, BA)狹窄的發病機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2。
  • 研究揭示人類皮膚衰老的分子機制
    由於皮膚的細胞組成具有高度異質性,傳統技術難以精確揭示皮膚衰老過程中不同細胞類型的變化規律和分子機制。11月25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光慧、曲靜團隊與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張維綺團隊合作,在Developmental Cell雜誌在線發表題為A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atlas of human skin aging的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