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研究發現促進腎透明細胞癌增殖與轉移的機制

2021-01-09 中國科學院

顧殷敏觀察試驗數據

  早期診斷生物標誌物和潛在的治療靶點的鑑定是癌症臨床領域亟須解決的科學問題。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高山團隊聚焦DNA甲基化異常調控的lncRNAs(長鏈非編碼RNA)在腫瘤中的分子功能及機制的研究,並在腫瘤診斷靶點鑑定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癌症研究》。

  論文第一作者、高山團隊的博士生顧殷敏告訴《中國科學報》:「我們當前的研究可為腎透明細胞癌臨床診療的新策略和新靶點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也希望後續的研究可以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為腫瘤診斷和治療提供中國核心技術方案。」

  尋找腫瘤功能性的lncRNA

  顧殷敏介紹道,DNA甲基化修飾是表觀遺傳的重要調控方式,其複雜而精準地調控基因表達,lncRNA在多個水平上也能調控基因的表達,二者均參與調節腫瘤多種生物學過程。

  在目前的腫瘤研究中,DNA甲基化異常調控編碼基因譜已被廣泛研究,並證實其驅動腫瘤的發生與發展。然而,DNA甲基化異常調控的lncRNAs表達譜及其在腫瘤中的功能還有待於進一步深入研究。

  顧殷敏等人開展的此項研究始於4年前,該研究首先基於TCGA(腫瘤基因組圖譜)資料庫中的12種類型腫瘤的甲基化晶片數據,構建了DNA甲基化異常調控的lncRNAs圖譜,並鑑定出一個在腫瘤中廣譜受DNA甲基化調控和高表達的lncRNA,命名為DMDRMR,且其還受到c-Jun轉錄因子的轉錄,進而促進表達。

  隨後,顧殷敏等人在DMDRMR的分子功能研究過程中發現,DMDRMR具有促進腎透明細胞癌增殖與轉移的功能。在導師高山的指導下,顧殷敏等人通過一系列的分子生物實驗,論證了DMDRMR能直接結合一個m6A閱讀蛋白質,也就是人胰島素樣生長因子2-mRNA結合蛋白3(簡稱IGF2BP3),並能顯著地增強IGF2BP3的m6A閱讀能力,進而判斷DMDRMR是一個m6A調控的lncRNA。

  在這個過程中,如何解釋DMDRMR的促腫瘤增殖與轉移的功能,成為團隊面臨的一大難題。為此,顧殷敏等人使用了RNA pull down(體外研究RNA與蛋白相互作用)技術,試圖尋找DMDRMR的直接結合蛋白,並證明這個結合蛋白能協助DMDRMR執行促腫瘤功能。

  「最初,我們一直鑑定不到DMDRMR的結合蛋白,甚至還曾推測DMDRMR也許不通過結合蛋白執行它的功能。」顧殷敏告訴記者,「最終,我們摸索到了一定的RNA與蛋白孵育比例,終於鑑定到IGF2BP3是DMDRMR的結合蛋白,並且二者促癌是互相依賴與協作的。」

  發現腎透明細胞癌預後指示

  基於TCGA的多種類型腫瘤的大數據分析,顧殷敏等人發現DMDRMR的低甲基化與高表達只在腎透明細胞癌中表現出較差的預後,這意味著DMDRMR在該腫瘤中具有較為明顯的臨床意義。

  「DMDRMR的診療作用在另外5個不同來源的腎透明細胞癌患者隊列中得到驗證。此外,我們通過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任張旭團隊進行合作,同樣也證實DMDRMR在中國人群的腎透明細胞癌患者中具有潛在的診斷價值。」顧殷敏推斷,該研究提出的DMDRMR有望作為腎透明細胞癌臨床診療的標誌物及靶點。

  重要的腫瘤功能性基因可通過幹擾多個生物通路,影響多個腫瘤生物學功能,從而增強其促癌功能。顧殷敏等人的研究還發現,DMDRMR能促進腫瘤的血管生成、增強該腫瘤患者對舒尼替尼藥物的抵抗作用。腫瘤血管生成對腎癌的發生與發展是很關鍵的一個生物過程,舒尼替尼是一款具有抑制腫瘤血管生成和抗腫瘤細胞生長的分子靶向藥物,目前已經在國內批准用於治療轉移性腎透明細胞癌,但是部分患者在治療中出現耐藥,相關機制尚未清楚。

  她表示:「我們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在於DMDRMR如何促進該腫瘤的血管生成、增強腎癌患者對舒尼替尼藥物的抵抗作用,對這些問題的研究有望指導阻斷腎透明細胞癌患者的腫瘤血管生成,及設計合理的聯合治療方案以遏制舒尼替尼的耐藥發生。」

  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除了腎透明細胞癌,DMDRMR是否有可能成為其他腫瘤臨床診療的標誌物及靶點呢?顧殷敏的回答是,有可能。

  她解釋道:「因為我們在分析TCGA數據時也發現,對比癌旁組織樣本,DMDRMR在多種腫瘤組織中表現出顯著的低甲基化與高表達,表明了DMDRMR在其他腫瘤中也可能發揮促癌功能。至於它在其他腫瘤中的預後作用,可能還需要更多不同來源的腫瘤患者進行驗證。」

  當前,腫瘤疾病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國內外有相當一部分研究團隊致力於腫瘤的機理研究,希望攻克腫瘤疾病。未來,圍繞RNA修飾,高山團隊還拓展了一些和腫瘤相關的重要修飾異常的驅動基因,有望為腫瘤診斷和治療提供更多潛在的靶點。

  「簡單來說,我們就是從癌細胞成千上萬的基因突變中,找到那些能夠驅動正常細胞發生癌變,促使腫瘤的發生、發展和惡化的關鍵突變基因。」高山說,「我們的工作是實現從0到1的突破,就好像在大海裡撈針一樣困難,一旦發現了這些關鍵突變點,就能夠為後續的抗癌藥物研發和靶向治療等指明方向,從而實現從1到100的巨變。」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58/0008-5472.CAN-20-1619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21-01-01 第3版 醫藥健康)

相關焦點

  • 科學網— 為腫瘤診斷和治療提供中國方案
    在目前的腫瘤研究中,DNA甲基化異常調控編碼基因譜已被廣泛研究,並證實其驅動腫瘤的發生與發展。然而,DNA甲基化異常調控的lncRNAs表達譜及其在腫瘤中的功能還有待於進一步深入研究。 在這個過程中,如何解釋DMDRMR的促腫瘤增殖與轉移的功能,成為團隊面臨的一大難題。為此,顧殷敏等人使用了RNA pull down(體外研究RNA與蛋白相互作用)技術,試圖尋找DMDRMR的直接結合蛋白,並證明這個結合蛋白能協助DMDRMR執行促腫瘤功能。 「最初,我們一直鑑定不到DMDRMR的結合蛋白,甚至還曾推測DMDRMR也許不通過結合蛋白執行它的功能。」
  • 為腫瘤診斷和治療提供中國方案—新聞—科學網
    論文第一作者、高山團隊博士生顧殷敏告訴《中國科學報》:「我們當前的研究可為腎透明細胞癌臨床診療的新策略和新靶點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也希望後續的研究可以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為腫瘤診斷和治療提供中國核心技術方案。」
  • 基底細胞癌分子生物學機制研究進展
    絕大多數基 底細胞癌生長緩慢,並且極少轉移,但是當它發生局 部轉移時,周圍組織結構會被破壞。基底細胞癌的 常見危險因素包括日曬、人種、年齡、兒童期雀斑 史[1]。診斷通過臨床表現、皮膚鏡和組織病理活檢 確診並評估轉移和復發風險。目前標準的治療方法 是手術切除,完整的腫瘤切除加 4 ~5 mm 切緣能夠使患者5 年生存率達到 95%。
  • Cancer Cell:劉江等揭示腎癌發病機制
    目前腎癌最主要治療方法是腎根治性手術切除,然而腎癌起病隱匿,往往缺乏早期臨床表現。大約30%的腎癌患者在診斷時已經發生轉移,未轉移的腎癌患者在進行切除術後,還有大約40%的患者會復發。並且腎癌對放療、化療均不敏感。因此,急需深入探索腎癌發病的分子機制,找到腎癌早期診斷和治療的分子靶標。
  • 腫瘤診斷靶點鑑定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該研究團隊聚焦於DNA甲基化異常調控的lncRNAs在腫瘤中的分子功能及機制,發現DMDRMR是一個m6A調控的長鏈非編碼RNA,能夠作為m6A閱讀蛋白IGF2BP3穩定靶基因及促腫瘤的協同分子,為腎透明細胞癌臨床診療的新策略和新靶點提供理論基礎
  • VAV2促進皮膚和頭頸部鱗狀細胞癌的再生性增殖
    VAV2促進皮膚和頭頸部鱗狀細胞癌的再生性增殖 2020-10-05 0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蘇州醫工所腫瘤診斷靶點鑑定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腫瘤生物標誌物實驗室長期聚焦癌症診斷新靶點的鑑定與研究。近日,該研究團隊聚焦於DNA甲基化異常調控的lncRNAs在腫瘤中的分子功能及機制,發現DMDRMR是一個m6A調控的長鏈非編碼RNA,能夠作為m6A閱讀蛋白IGF2BP3穩定靶基因及促腫瘤的協同分子,為腎透明細胞癌臨床診療的新策略和新靶點提供理論基礎。
  • 肉瘤樣腎細胞癌的診治經驗
    ,預後極差,單純手術治療對肉瘤樣腎細胞癌療效不佳。在本文中,王坤、趙晨明、陳志強對肉瘤樣腎細胞癌的診治進行了探討和經驗分享。本文選取了原文當中的討論部分。 SRCC的組織成分包括上皮成分和間葉成分,上皮成分可以來源於任何類型的腎細胞癌。由於透明細胞癌發病率最高,所以>80%的SRCC與其相關。
  • 科學網—發現一種肺癌增殖轉移抑制劑
    本報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藥學院周璐課題組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沈瑛課題組和上海中醫藥大學陳紅專課題組合作,發現新型磷酸甘油酸變位酶
  • 大連理工大學發現抑制乳腺癌細胞轉移增殖機制
    原標題:發現抑制乳腺癌細胞轉移增殖機制 記者日前從大連理工大學獲悉,該校伍會健課題組發現了抑制乳腺癌細胞轉移機理,從而為治療乳腺癌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相關成果發表於《科學報告》等雜誌。 據了解,與乳腺癌相關的死亡多數是由乳腺癌細胞侵襲、轉移造成的。
  • 研究人員揭示腫瘤轉移前的免疫逃逸機制
    、增生、化生、輕度發育異常、中度發育異常、嚴重發育異常、原位癌、侵襲性鱗狀細胞癌。這種劃分使得對癌症早期演化的機制研究變得簡單起來,但是對於侵襲前病變組織的缺乏限制了我們對癌症發生過程中分子和免疫機制的理解。  近日,來自法國巴黎大學的Jér?
  • MLL家族蛋白甲基轉移酶活性調節的分子機制被揭開
    人民網上海2月20日電(記者姜泓冰)經過多年努力,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雷鳴、陳勇研究組和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國輝研究組近日解析出甲基轉移酶MLL家族蛋白複合物的結構,並闡釋了其活性調控的分子機制。國際學術期刊《自然》2月18日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該成果。
  • 科學家發現腎癌腫瘤血管生成新機制
    腫瘤血管生成在腫瘤的形成和轉移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抑制腫瘤血管的生成是現代治療腫瘤的一個重要策略。
  • 口腔鱗狀細胞癌的表觀遺傳學研究現狀和進展
    最近研究發現BRD7的甲基化也與OSCC相關,該研究中所調查的OSCC樣本中有近2/3(74%)出現BRD7啟動子高甲基化,該研究認為BRD7與眾所周知的腫瘤抑制蛋白p53基因共同作用並參與細胞周期阻滯作用,表達沉默後可促進腫瘤細胞的增殖。
  • Cancer Cell:鱗狀細胞癌模型證實癌轉移經歷上皮間質轉化過程
    2012年11月28日 訊 /生物谷BIOON/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最近闡明了癌細胞如何在第一時間控制上皮間質轉化過程(EMT)的「ON/OFF」,促進腫瘤細胞蔓延到身體的其他部分,在轉移灶繼續增殖和生長。該研究結果將發表在12月11日的Cancer Cell雜誌上。
  • 第六節 腎腫瘤
    第六節 腎腫瘤   一、腎細胞癌   腎細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是腎原發腫瘤中最多見的,約佔腎惡性腫瘤的80%~90%。多發生於60歲左右的老年人。男性多於女性,約為2:1。腎細胞癌來源於腎小管上皮細胞,故又稱為腎腺癌。
  • 科學家發現肝癌細胞增殖非編碼RNA調控機制
    一般多見於胃、膽道、胰腺、結直腸、卵巢、子宮、肺、乳腺等器官惡性腫瘤的肝轉移。我國科學家通過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發現了兩種非編碼RNA調控肝癌細胞增殖分子作用機制。這是記者13日從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獲得的消息。據介紹,非編碼RNA是指不能編碼產生蛋白質的RNA分子。具有調控作用的非編碼RNA主要包括微小RNA,長鏈非編碼RNA以及環狀RNA等。
  • 頭頸部鱗狀細胞癌第二原發癌的研究進展_頭頸部鱗狀細胞癌_第二原...
    Ko等發現,位於舌部和發生淋巴結轉移的指數腫瘤是SPC發生的危險因素,這可能與舌和口底部淋巴管較多有關。CCNA1基因啟動子高甲基化可通過使CCNA1蛋白表達下調來抑制細胞凋亡,阻滯細胞周期,從而促進癌前細胞的增殖優勢,並導致對新致癌物敏感的祖克隆細胞群體擴增,這些病變可積累致癌事件並可導致SPC形成。
  • 降低激酶PKG能促進癌細胞增殖
    生物谷:喬治亞醫學院Darren Browning博士最近發現一種對細胞增殖非常重要的蛋白——蛋白激酶G(PKG)。PKG抑制健康細胞增殖、分化,但癌細胞只有降低甚至丟失這種蛋白才能進行增殖。這項發現為尋找更多的有效治療癌症的靶標提供了線索。
  • 解讀丨lncRNA及其同源snoRNA促進腫瘤發生和轉移機制
    該研究鑑定出lncRNA SNHG10及其同源snoRNA SCARNA13作為HCC發展和轉移的新驅動因子。揭示了LncRNA SNHG10通過正反饋環調節其同源物SCARNA13促進肝癌發生和轉移的分子機制。肝細胞癌(HCC)是中國第四大常見惡性腫瘤和第三大癌症死因。